第46章 忠臣的家属未必不是坏人

夏季双抢的农忙时节,就这么平淡地过去了。时间转眼进入了七月,也熬过了最炎热的日子。

无论是朝廷控制的地区,还是流贼控制的地区,都相安无事地注重恢复生产,不然到了冬天就得大面积饿死人。

崇祯十三年的流贼,还没普遍喊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何况革左五营也不算李自成派系的。

他们都知道粮食要靠自己占领区的百姓种出来,光靠抢是养不活那么多人的,没法以战养战。

经过沈树人一个多月的劝农,蕲州、黄梅等地青苗处处,莲藕萌发,芋头也开始抽芽。

很多原本当地人懒于打理的沼泽湿地,在沈树人带来的苏湖农民的教导下,也尽量充分利用起来。

尤其是蕲县周边、那些沈家直属佃农打理的荷塘沼泽,还被放入了沈树人几个月前刚从郑成功手上弄到的一些东南亚、印度乃至东非鱼苗,外加印度的一些外来鸡鸭品种。

明末的航海商路已经非常发达了,欧洲殖民者对于从东非到印度再到东南亚的航线,都跑了好几百年。

郑家虽然跑得少,但随便找些红夷、重金让他们领航,也能到东南亚和印度转转。所以这些物种的获取,完全是顺理成章。

沈树人还非常注意项目统筹的节奏,把这些繁殖工作的优先级,安排得比夏季双抢低一些,等农忙结束后、才利用闲季安排的。

繁殖动物不像种植农作物那样需要考虑季节气候,一年四季都能养,也就不存在错过农时。

这些外来物种的数量如今还很少,饶是郑成功前前后后派出将近十艘海船到各地帮沈树人搜罗,最后活着拿回来的,也不过每种活鱼百余尾。

跨洲带回淡水鱼,从来都是古代最挑战的运输难题,因为需要在海船里另外设置密闭船舱放入淡水养活,还得每隔最多十天就靠岸、找港口换淡水。水质变化还有可能死掉不少,要及时捞走扔掉。

总之郑成功过去大半年应该是花了不少资源,有时一条大海船能带着淡水运几千尾鱼,最后运到活下来的也就两三百条。

好在这些鱼在途中也会产鱼子,鱼子在船舱水里可以保存比较久,回来后慢慢育种也能养出一部分。

相比于鱼类,倒是印度鸡鸭这些家禽,存活率高得多。在海上航行数月带回来的,还能活好几成。郑家商人在找殖民者采购的时候,母禽尽量选会下蛋的,这样回程路上下的蛋,还能有一部分保留孵化活性。

正因为数量稀少,沈树人没让本地贫农养,而是先全部分给沈家嫡系的佃农,让他们精心饲育——

当然,就算养死了,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救。至少郑成功长了个心眼,他让人弄回来这些品种的时候,在福建就已经先自行繁育留了一手。

所以哪怕沈树人这边全部养死,过几个月还能再去福建要一批留种的。

东非弄回来的罗非鱼、东南亚的巴沙鱼,这些可以在淡水和低盐度半咸水里存活的鱼类,很快都在蕲县周边的荷塘、芋圩间顽强生存下来。

这两种鱼普遍生长较快,产肉高,鱼刺还少一些。也是目前沈树人能弄到的最适合品种了。

其余比如南亚的龙利鱼,虽然肉质比巴沙鱼更好,但只能在沿海养,内陆淡水没办法。郑成功搞到龙利鱼之后主要是在福建自己养,给沈树人的那部分也只能在苏州沿海的崇明县养,黄州这边没法普及。

而原产美洲的清江鱼,暂时做不到跨越太平洋把活鱼用淡水养着运回来,西班牙人也做不到。

与此同时,带有一部分后世白羽鸡父系基因的印度大XIONG鸡,也开始在蕲县周边农家的林间散养繁育。

(就是鸡胸肉特别厚实、产肉率很高的一种鸡,从长肉结构来说已经接近白羽鸡了。但没有后世白羽鸡那种六周长成的快速生长基因,依然要养好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长大。同期国内土鸡要养一年。)

看到这些样子颇为怪异的鸡鸭和活鱼,本地官员和乡绅一开始都持着怀疑态度。经过个把月之后,见沈同知真能养活住,而且似乎长肉确实快,也都开始心服口服。

“大人劝农之才,真是不亚于当年徐阁老、宋长庚。属下佩服,这真是能者无所不能。”赵云帆和江城两位知县亲自参观过沈树人的“示范农庄”后,发自肺腑地赞叹。

沈树人也不摆架子,很诚恳地释放善意:

“身为一方父母,能为民多办点事,就尽量多办点,这都是本分。你们只要和下面豪绅说清楚,跟本官同心协力、共度时艰,别盯着那点蝇头小利,最后肯定能皆大欢喜。

我这里刚好有几只最早一批的老母鸡,已经不能下蛋了。正好过几日杀了请周边三县豪绅吃饭,让他们知道谁跟官府合作好,我就把这些良种优先分发给他们。”

虽然这个时代不存在专利和生物品种保护,最终这些优质品种都会无偿扩散给百姓。但现在数量还少,谁先得谁后得,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早一两年能种植高产作物、养殖高产禽鱼,就能先获利,相信明眼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

沈树人摆鸿门宴的日子,最后定在了七月十五、中元节。

黄州各县的豪绅,都提前五六天得到通知,急忙赶来蕲县,听取同知大人的点拨。

当然,这些士绅也不会眼巴巴看着新来的同知为所欲为占种逃绅荒田、或是强行摊派军粮助捐。来赴宴的路上,众人自然而然形成了抱团,互相打探消息。

七月十三这天,蕲水河口的黄颡口镇码头。

几队从南边黄梅、广济等县而来的船只,陆续来到码头上停靠,不少衣冠楚楚的豪奢乡绅纷纷下船,在镇上盘桓歇息,却不忙着进蕲州城。

蕲州城在蕲水岸边、距离蕲水入长江的河口往上游大约二十余里。黄颡口镇则是附近相对比较繁华的一个贸易集镇,江河转运都在这里换船。

如果是平常日子,货运客商才会在黄颡口停歇、等待装卸货。而旅客一般会直接进蕲州城,反正才二十里路,受点累多走几步就到了,犯不着在镇子上过夜。

但今天的情况却大不一样,刚从江西匆匆赶来的豪绅袁忠义,才带着从人、在黄颡口码头下船,就注意到镇子上的客栈似乎爆满了,过往旅客都在此滞留,却不急着进城。

“看来黄州各县的豪绅,都有些拿不定主意呢,不太敢直接去面见那位新来的同知。这是打算在这儿先碰个头、统一一下说辞呢?”

袁忠义毕竟是个跟官府斗了多年的不纳税大户,这方面很有经验。看到河口镇上客栈爆满,立刻就判断出了大伙儿的畏葸不前。

他冷笑着缓缓策马穿镇而过,还没走几步,立刻被街两边客栈里陆陆续续冒出来的熟人围住了。

“袁公子!您可算来了,今年听说新来的沈同知要征收逃难乡绅留下的田庄、白给留守佃农租住,这事儿该如何处置,大伙儿可都指望着你们马首是瞻了!”

“就是就是,袁公子仗义,去年要不是你们家顶着严知府。咱的田早就被那帮泥腿子白种了,您可要帮我们做主啊。您说该如何,咱就如何,全凭您拿主意。”

原来,这位袁忠义袁公子,是对岸的江西省九江府人士,当地望族,在湖广、江西、南直隶交界的三座州府,都有利用家族功名免税的田庄额度,加起来总面积绝对是超过朝廷法度的。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出过几个进士、举人,田产家财丰足,那袁家也不至于被黄州地界各豪绅如此推戴,他家显然还有其他底蕴。

这位袁忠义有个远房叔父,名叫袁继咸。

两年前熊文灿招抚流贼时,袁继咸官居湖北兵备佥事,就负责襄阳、德安、黄州三府的防务——

吏部给沈树人画的大饼、就是如果他能消灭刘希尧、蔺养成,就可以让他的黄州同知转正为知府、并且加授湖北兵备佥事。所以这个职务恰好在沈树人未来上升通道上,在当地很有权力。

黄州府如今的府治黄冈县城,就是在袁继咸的任期内筑城起来的,袁继咸还再黄冈击败过当时革左五营里最强大的马守应。

去年张献忠复反、熊文灿被下狱后,袁继咸一开始也遭到了一些牵连。

好在杨嗣昌到任后,意识到袁继咸人才可用,才把他调到西线,负责郧阳、襄阳防区,导致德安、黄州两府空虚下来,由新来的那位只干了大半年就被流贼杀死的严知府接任坐镇黄州。

明后期江西那些科举家族势力都很强大,因为江西籍的进士、举人非常多,在占据免税田地方面,也是非常有经验。

这位袁忠义既是九江科举豪绅之后,又有个两年前刚在黄州、德安做过大官的远房叔父,本地想要抗税和多搜刮佃租的豪绅,当然要唯他马首是瞻。

袁忠义看了大伙儿的表态后,也是心中大定,很骚包地保证:“诸位放心,不管这新同知是什么来头,总不能让他坏了朝廷法度、士绅体面。

咱也不坑朝廷,但朝廷法度许了我们的,我们也绝对一文不少要拿到!否则日后随便来个外地官,都以为咱江西士绅好欺负呢!”

“袁公子威武!”众人看他说得慷慨,瞬间有了主心骨。

一时之间,众豪绅不是帮袁忠义牵马,就是请他喝酒、让出镇上最好的客房请他下榻,一起仔细商量对策。

当然,这里必须澄清一句,这位袁忠义的所作所为,他的远方叔父袁继咸并不清楚。按照《明史》,袁继咸是大明忠臣。

历史上最后在左良玉谋反的时候,他还被南明朝廷派去劝降左良玉,但最后左良玉病死、他儿子左梦庚降清,把袁继咸绑了献给清廷,袁继咸不降就被多尔衮杀了。

只能说,明末很多有气节的大臣,在贪钱方面也是没办法的,当时已经是几乎人人都贪了。按明朝的俸禄,如果没有其他合法收入来源,不贪也养不活一大家族。

朱大典也有气节,但最后“贪墨百万”也是事实。袁继咸本人没有明证说他贪,但那些江西科举望族家大业大,族人各种作福作威巧取豪夺,至少是骗税抗税搜刮,他们根本管不住。

第388章 朱树人那么高的智商,怎么可能满足于“摊丁入亩”第11章 花香自有蜜蜂来,地肥肯定招苍蝇第45章 我说这是无主之地这就是无主之地第317章 多尔衮的应对之策第72章 火候已到(六千字大章)第178章 李自成:命中注定独眼龙第25章 奋勇争先第382章 定鼎九州第279章 战略相持阶段第134章 决战爆发第273章 先杀他一个梅勒额真祭旗第197章 有始有终第48章 实事求是第243章 让吴三桂这个中间商赚差价第187章 拉帮结派非我本意第288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296章 多铎败退金山寺第193章 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矣敌391章 对于新归化的蛮夷就要温水煮青蛙第37章 不能给皇帝当炮灰第24章 一石三鸟第52章 他乡遇故知第357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战第223章 谁让崇祯没开天眼呢第233章 进犯京城第171章 胜负提前揭晓第159章 惨败放弃第30章 贺一龙的死法,竟能与刘希尧如此相似第91章 仗打完了,内斗推卸罪责却才刚刚开始第384章 终战条约第49章 封疆大吏个个都开始捞钱养兵第69章 秦淮金粉第360章 兴复大明,还于旧都第54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185章 潞王府的如意算盘第258章 完成备战第211章 对张逆的最后一战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235章 不是国姓爷不给力第199章 接手烂尾货,当然要先算清楚账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第160章 吹响反击号角第40章 李自成归左良玉,张献忠归沈树人第211章 对张逆的最后一战第40章 管杀也管埋第157章 饭要一口一口吃第27章 终离苦海陈圆圆第354章 扼杀清军反扑第106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136章 决战张献忠-下第87章 洪承畴降清第80章 塔山血第62章 就凭你有什么资格学戚少保第4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20章 招降李定国第371章 鄂王爷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时候的事儿第29章 想桃子呢?还指望诈降?第49章 封疆大吏个个都开始捞钱养兵第62章 就凭你有什么资格学戚少保第17章 入国子监敌391章 对于新归化的蛮夷就要温水煮青蛙第32章 帮过乡试的神秘力量第174章 给我往死里激励士气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343章 中央突破,两翼齐飞第51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第114章 听到沈抚台的名号,就能士气值拉满第381章 郑成功灭绝长州藩第211章 对张逆的最后一战第6章 论买房后立刻办房产证过户登记的重要性第263章 打赢不难,难的是不给机会跑第118章 首尾不能相顾第198章 领旨第133章 忽悠瘸了第137章 疯狂逃亡第245章 一片石大战前夜第94章 一波又起第82章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第161章 诸葛难得不谨慎第10章 私闯民宅,当场击毙第202章 逆练张献忠裹挟术第351章 好好学学大明在干什么,而你又干了什么第93章 疯狂升官第150章 纲举目张第37章 不能给皇帝当炮灰第2章 打折只会剁爪更狠第303章 整个清廷乱成了一锅粥第15章 我可没说我是杨阁老的心腹,你们别瞎想第31章 拉拢关宁军第248章 正朔无小事第81章 防止情报泄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克上独走第154章 但凡学过小学几何,都不会中这种招第63章 军备无小事第265章 李定国大战李自成第85章 阿济格到底有什么阴谋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289章 柳如是击鼓抗金第339章 血战克敌(六千字大章)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谋过蒋干,智胜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