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修身篇_钱逊:俭以养德

钱逊:俭以养德

钱逊(1933—),江苏无锡人,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全书副主编,《理论卷》主编)、《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平天下——论语的处世智慧》等。

俭可以养廉,而奢则导致贪贿,这是政德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俭又是富国的重要基础。

中国传统道德中,总是把勤与俭联系在一起,讲克勤克俭。一方面是勤劳,另一方面是节俭,两个方面互相配合。古人谈俭,往往从劳动的艰辛立言。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都是告诉人们要知道稼穑之艰难,物质资材来之不易,以劝人自觉节俭。

在古人看来,俭对于立身、持家和治国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个人来说,俭可养德,节俭是修养道德的重要基础。追求奢侈,就会物欲膨胀,贪慕富贵,多求妄取,以至“居官必贿,居乡必盗”;节俭就会节制物欲,不为物欲所役使。所以说“有德者皆由俭来”,“惟俭养德,惟侈荡心”;修养人格,必从节俭开始,“非澹泊无以明志”。

对持家来说,“勤与俭,治生之道也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是中国传统持家之道的第一条。历来的治家格言、诫子家书,都少不了节俭的内容。宋代张知白,做宰相后住房、饮食都与当初当书记员时一样。友人劝他,你俸禄不少,为何生活如此俭朴?别人不认为是美德,反会认为你是沽名钓誉呢。张知白说:以我现在的俸禄,是可以过侯王那样的生活。可是“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我现在的俸禄哪能永远保得住?一旦丢失了,而家里人都习惯了奢侈的生活,不再能适应俭朴的生活,那就一定连正常的生活也无法维持,何如仍然保持原来的生活,我即使去世,家里人也还能过现在这样的生活呢?世人都赞扬他有远见,是以俭德传给子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治家格言。

对于治国,有识的政治家和有为的君王,都以节俭为基本国策。具体说,节俭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从上面讲到的俭以养德的意义上说,俭可以养廉,而奢则导致贪贿,这是政德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俭又是富国的重要基础。在战国时期,各国君主都以战争为增加国家财富的首要手段的时候,墨子提出“节用”的主张。他说:不用攻城掠地,只要“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凡劳民伤财而不能为百姓带来好处的事都不去做,一国以至天下的财富就可以增加一倍。荀子则主张“强本节用”,一方面努力发展生产,一方面节约费用,开源与节流相配合。这个思想为许多有

为的君臣所采用。这两个方面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所以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古人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至今也还有重要的意义。

廉、勤、俭三者相互联系,同时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古代的社会制度下,特别是在社会上层,实际状况是骄奢淫逸,贪贿成风,这三者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遵守。因此有人就提出对这些优秀传统的怀疑,认为古人提倡这些只是虚伪的,并不能构成真正的传统。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认识。一方面,从社会风气看,尽管在社会上层这些美德得不到遵守,但这并不代表社会风气的主流。在作为我们民族主体的劳动人民中间,这些美德得到了普遍的传扬,构成了我们民族的道德传统。另一方面,从社会的价值评判来看,尽管社会上层骄奢淫逸成风,但骄奢淫逸的昏君贪官始终受到谴责和唾骂;尽管廉正清明的清官屈指可数或甚至只是凤毛麟角,却一直受到赞扬和纪念,青史留名。这也正是我们民族道德传统的表现。虚伪、欺骗是有的,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看到传统中好的和不好的两个方面,对其中腐朽的方面进行揭露和批判;然而应该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不分主次,以为上层统治者就代表了民族传统;更不能笼统地宣布这些道德传统是虚伪的而否定优秀传统 的存在。

(钱逊著《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本章完)

第三篇 资政篇_贺麟:人心与风俗第八篇 问学篇_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第五篇 齐家篇_南怀瑾:孝与爱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八篇 问学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八篇 问学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三篇 资政篇_叶圣陶:独善与兼善第八篇 问学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韩:国学与世界学术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七篇 艺文篇_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第八篇 问学篇_杜维明:儒家对于学的理解(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第十篇 交流篇_张东荪: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济:道家的退隐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五篇 齐家篇_陈鹤琴:怎样做父母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第一篇 概览篇_闻一多:论振兴国学第二篇 明德篇_邓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九篇 宗教篇_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第九篇 宗教篇_胡适:儒教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第七篇 艺文篇_沈尹默:书法散论(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周汝昌:诗的存在(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节选)第十篇 交流篇_梁启超:在中国公学之演说第十篇 交流篇_梁启超:在中国公学之演说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第三篇 资政篇_叶圣陶:独善与兼善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应有的修养第三篇 资政篇_吴晗:海瑞骂皇帝第一篇 概览篇_袁行霈:国学究竟有什么用?第八篇 问学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三篇 资政篇_冯友兰:为政者要赏罚必信第三篇 资政篇_徐复观:德治的积极内容第六篇 史鉴篇_白寿彝:《史记》所揭露的危机(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南怀瑾:做仁民爱物的贤者第一篇 概览篇_马瀛:国学名称之由来第七篇 艺文篇_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节选)第八篇 问学篇_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第六篇 史鉴篇_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史记(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任继愈:墨子尚贤第九篇 宗教篇_赵朴初:佛教和中国文化第一篇 概览篇_陈独秀:寸铁·国学第四篇 修身篇_辜鸿铭:何谓文化教养(节选)第八篇 问学篇_杜维明:儒家对于学的理解(节选)第八篇 问学篇_杜维明:儒家对于学的理解(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胡绳:以史为鉴 爱我中华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韩:国学与世界学术第二篇 明德篇_贺麟:经济与道德(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吕思勉:读旧史入手的方法第七篇 艺文篇_周汝昌:诗的存在(节选)第五篇 齐家篇_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任继愈: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第一篇 概览篇_邓实:古学复兴论第九篇 宗教篇_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第一篇 概览篇_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第六篇 史鉴篇_胡绳:以史为鉴 爱我中华第七篇 艺文篇_陈子庄:中国绘画与哲学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济:道家的退隐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二篇 明德篇_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梁启超:私德之必要(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钱逊:俭以养德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点第十篇 交流篇_张东荪: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陈子展:说“忍”第五篇 齐家篇_严北溟:今天还应不应该谈“孝”?第五篇 齐家篇_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七篇 艺文篇_夏丏尊:文学的力量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三篇 资政篇_韦政通:以力服人与以德化人第一篇 概览篇_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张舜徽:漫谈读史(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汤一介:禅师话禅宗(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贺麟:人心与风俗第五篇 齐家篇_严北溟:今天还应不应该谈“孝”?第四篇 修身篇_钱逊:俭以养德第四篇 修身篇_梁启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应务,即同老、庄第三篇 资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节操第三篇 资政篇_任继愈:墨子尚贤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五篇 齐家篇_陈鹤琴:怎样做父母第七篇 艺文篇_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节选)第十篇 交流篇_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第七篇 艺文篇_周汝昌:诗的存在(节选)第五篇 齐家篇_南怀瑾:孝与爱第八篇 问学篇_马一浮:横渠四句教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十篇 交流篇_鲁迅:看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