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

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福建漳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940年和1950年,他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著有《京华烟云》、《啼笑皆非》、《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等,并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家族制度的理想必然是和私人个人主义的理想势不两立的。人类终究不能做一个完全孤立的个人,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是不合事实的。

中国人的社会和生活是在家族制度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这个制度支配着中国人的整个生活形态,渲染着中国人的整个生活形态。这种生活的家族理想是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不常有人提出,因为中国把这个理想视为当然,而外国的研究者又觉得没有充足的经验可以讨论这个问题。关于家族制度成为一切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根据这一点,一般人都认为其理论的基础是孔子所建立的。这种理论的基础极端重视夫妇的关系,视之为一切人类关系之本,也极端重视对父母的孝道,以及一年一度省视祖墓的风尚,祖先的崇拜,和祖祠的设立。

有些作家曾称中国人的祖先的崇拜为一种宗教,在我看来,这大抵是对的。这种崇拜的非宗教之点,是在它排除了超自然的东西,或使之占着较不重要的地位。祖先的崇拜几乎不和超自然的东西发生关系,所以它可以和基督教、佛教,或回回教关于上帝的信仰并行不悖。崇拜祖先的礼仪产生了一种宗教的形式,这是很自然而且很正常的,因为一切的信仰都须有一种外表的象征和形式。我觉得向那些写着祖宗名字的十四五寸高的木主表示尊敬,并不比英国邮票上印着英皇肖像更有宗教色彩,或更无宗教色彩。第一,中国人大抵把这些祖先的灵魂视为人类,而不视为神灵;中国人是视他们为老人家,而由子孙继续供奉着他们的,他们并不向祖先祈求物品或疾病的治疗,完全没有普通崇拜者和受崇拜者之间那种

讨价还价的事情。第二,举行这种崇拜的礼仪不过是子孙纪念已逝世的祖先的一个机会,这一天乃是家人团聚,对祖先创家立业的功绩表示感激的日子。拿它去代替祖先活着时的生日庆祝,是不十分适当的,可是在精神上,它和父母的生日庆祝或美国“母亲日”的庆祝,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基督教传教士禁止中国信徒去参加祖先崇拜的礼仪和宴乐,其唯一的理由乃是因为崇拜者必须在祖宗的木主之前拜跪,这种行为是违犯“十戒”的第一戒的。这一点是基督教传教士缺乏理解的最明显的证据。中国人的膝头并不象西洋人的膝头那么宝贵,因为我们向皇帝拜跪,向县令拜跪,在元旦日也向我们活着的父母拜跪。因此,中国人的膝头自然比较容易使用,一个人向一块形如日历的木主拜跪,其异教徒的资格并不会增加或减少。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基督徒因为不许参加大众的宴乐,甚至不许捐款去帮助戏剧表演的费用,结果在乡村和城镇里不得不和一般的社会生活隔绝。所以,中国的基督徒简直是被逐出了自己的家族了。

这种对自己家族的孝敬和神秘责任的感觉,常常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宗教态度:这是毫无疑义的。例如,十七世纪的儒家大师颜元在年老的时候,带着感伤的心情出门去寻找他的哥哥,因为他没有子嗣,希望他的哥哥有一个儿子。这个相信行为重于知识的儒家弟子,当时住在四川。他的哥哥已经失踪多年。他对于讲解孔子教义的工作感到厌倦,有一天突然心血**(这在传教士说来,一定是“神灵的召唤”),觉得应该去寻找这个失踪的哥哥。他的工作是困难到极点的。他不知道他的哥哥在什么地方,甚至也不知道是否尚在人世。当时出外旅行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明朝的政权已经倾覆,各地情形甚为混乱。然而,这位老人还是怀着宗教般的虔诚,不顾一切地出门,到处在城门上和客栈里张贴寻人的告示,希望找到他的哥哥。他就这样由中国西部一直旅行到东北诸省去,沿途跋涉几千里;经过了许多年,有一天,他到一个公共厕所里去,把伞放在墙边,他的哥哥的儿子

看见那把伞上的名字,才认出他,带他到家里去。他的哥哥已死,可是他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他已经替他的宗族找到一个子嗣了。

孔子为什么这样注重孝道,不得而知,可是吴经熊博士曾在一篇精彩的论文里(《真孔子》)说,其原因是因为孔子出世时没有父亲。《甜蜜的家》(“Home, Sweet Home”)一歌的作者一生没有家庭,这种心理上的原因是相同的。如果孔子小时有父亲的话,他的父职观念一定不会含着那么浓厚的传奇浪漫色彩;如果他的父亲在他成人的时候还活着,这种观念一定会有更不幸的结论。他一定会看出他父亲的缺点,因此也许会觉得那种绝对孝敬父母的观念有点不易实行。无论如何,他出世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死了,不但如此,孔子甚至连他父亲的坟墓在何处也不知道。他的父母的结合是非正式的,所以他的母亲不愿告诉他父亲是谁。当他的母亲死时,他把她殡于(我想他的态度是玩世的)“五父之衢”,后来他由一个老妇人探出他父亲的葬处,才把他的父母合葬在另一个地方。

我们得让这个巧妙的理论去表现其自身的价值。关于家族理想的必要,我们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理由。开头的观念是把人类视为家庭单位的一份子,而不把他视为个人。这观念又得一种人生观和一种哲学观念的赞助。那种人生观可以称为“生命之流”的原理,而那种哲学则认为人类天赋本能的满足,乃是道德和政治的最后的目标。

家族制度的理想必然是和私人个人主义的理想势不两立的。人类终究不能做一个完全孤立的个人,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是不合事实的。如果我们不把一个人当做儿子、兄弟、父亲或朋友,那么,他是什么东西呢?这么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形而上的抽象名词。中国人既然是具有生物学的思想,自然先想到一个人的生物学上的关系。因此,家族变成我们的生存的自然生物学单位,婚姻本身变成一个家族的事情,而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林语堂著《人生的盛宴》,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本章完)

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二篇 明德篇_梁启超:私德之必要(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吕思勉:读旧史入手的方法第一篇 概览篇_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第一篇 概览篇_成仿吾:国学运动之我见第九篇 宗教篇_胡适:儒教第一篇 概览篇_成仿吾:国学运动之我见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第九篇 宗教篇_赵朴初:佛教和中国文化第四篇 修身篇_南怀瑾:做仁民爱物的贤者第七篇 艺文篇_夏丏尊:文学的力量第七篇 艺文篇_沈尹默:书法散论(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陈独秀:寸铁·国学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应务,即同老、庄第五篇 齐家篇_陈鹤琴:怎样做父母第八篇 问学篇_张伯苓:学行合一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七篇 艺文篇_陈子庄:中国绘画与哲学第八篇 问学篇_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第一篇 概览篇_马瀛:国学名称之由来第一篇 概览篇_闻一多:论振兴国学第一篇 概览篇_蔡尚思:国学二字之解释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应务,即同老、庄第八篇 问学篇_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第三篇 资政篇_任继愈:墨子尚贤第一篇 概览篇_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第七篇 艺文篇_吴调公:古典诗词与风景欣赏第二篇 明德篇_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节选)第五篇 齐家篇_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第二篇 明德篇_丰子恺:杀身成仁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第五篇 齐家篇_严北溟:今天还应不应该谈“孝”?第六篇 史鉴篇_吕思勉:读旧史入手的方法第一篇 概览篇_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第三篇 资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一篇 概览篇_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为人生艺术第八篇 问学篇_马一浮:横渠四句教第五篇 齐家篇_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论诚意第二篇 明德篇_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第十篇 交流篇_严复:论世变之亟第十篇 交流篇_鲁迅:看镜有感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爱国为研究国学之本第七篇 艺文篇_施蛰存:漫谈古典散文(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点第五篇 齐家篇_严北溟:今天还应不应该谈“孝”?第十篇 交流篇_梁启超:在中国公学之演说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论诚意第八篇 问学篇_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应有的修养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辜鸿铭:何谓文化教养(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沈尹默:书法散论(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沈尹默:书法散论(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张舜徽:漫谈读史(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一篇 概览篇_袁行霈:国学究竟有什么用?第五篇 齐家篇_胡适:我的儿子第二篇 明德篇_邓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八篇 问学篇_张伯苓:学行合一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第八篇 问学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第六篇 史鉴篇_梁启超:史的目的(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史记(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徐复观:德治的积极内容第七篇 艺文篇_陈子庄:中国绘画与哲学第一篇 概览篇_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济:道家的退隐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六篇 史鉴篇_柳诒徵:讲国学宜先讲史学(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施蛰存:漫谈古典散文(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胡适:儒教第六篇 史鉴篇_白寿彝:《史记》所揭露的危机(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李大钊:今与古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第七篇 艺文篇_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李大钊:今与古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七篇 艺文篇_沈尹默:书法散论(节选)第五篇 齐家篇_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第四篇 修身篇_梁启超:孔子之人格第七篇 艺文篇_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应务,即同老、庄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第二篇 明德篇_任继愈: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第八篇 问学篇_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点第七篇 艺文篇_沈尹默:书法散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