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问学篇_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

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等人的影响。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东西哲学,著有《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中国哲学原论》、《哲学概论》等。

必须要以自己之活的聪明智慧,与书中人聪明智慧合起来。书活了,我自己也才真活了。

(一)

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德性的修养、内心的开悟,是一种学问。这并不必须要读书。所以,不识字的武训,可以成圣成贤;不识字的慧能,也能悟道。艺术的创造、诗歌的写作,也是一种学问。然天才的艺术家与诗人,也可不必读许多书,识许多字。如八指头陀作诗中有酒壶,写不出壶字,即画上一酒壶,仍不碍其为一绝代的诗人。此外,办事才能的训练、人情世务的洞达,也并非必须多读书。科学上的观察实验,为求科学真理之要道,此也不是读书。听人演讲、与人讨论学术,也是造学问,而非读书。而且,我们还可说,一切对自然宇宙、对人生社会的知识,最初都是由人之仰观俯察、思想反省而得。所谓“尧舜以前,更读何书?”当初原只有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一部大书。我们所谓书,乃人类思想文化已发展至某阶段才有的后起之物。则“何必读书,然后 为学”呢?

(二)

但是,我们须知,我们不是尧舜以前。我们是生于已有书的时代之后。我们既生于有书的时代之后,我们就必须要由读书以了解人类文化,通过人造的书之了解,去进一步求更了解自然宇宙人生社会那部大书。武训、慧能、八指头陀,固不识字或未读多少书;但是我们今日仍只可由书上以知武训、慧能与八指头陀。已往的人,如何训练其办事才能、如何洞

达人情世务,与科学的观察、实验之报告、哲学思想之记录,也大多皆载在书中。如果你有特殊办事才能,或对自然宇宙人生社会有特殊的观察实验及思想,你也必将希望写成文字、著成书,以行远而垂久。由此便知,书籍虽是后于人类文化而有,然而却是整个人类文化之镜子。人必须要从此镜子中,才能了解整个人类文化之大体,而由自然世界走入人文之世界。这不是很明白的吗?

(三)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不读书,只凭我们之天赋的聪明智慧或思想能力,真可直接去读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这部大书,而自己读出其深微广大的意义来。这部大书,似易懂而实难。其所以似易懂,是因为我们自己心灵的聪明智慧思想能力,也可说是一面镜子,因而对此大书之内容,总能照见一些。其所以实难,是因这本大书,早经无数古往今来的有更高聪明智慧思想能力之人读过了,经无数更好的心灵之镜子照过了,还未照清楚而读懂哩。

(四)

然而书籍之为一镜子,却是一大镜子。从此大镜子中,可以了解整个人类之文化之大体,也即可以了解古往今来无数有聪明智慧思想能力的人,其心灵之镜中,所照见的世界中之事物与真理。读书,即是把我们的小镜子,面对书籍之大镜子,而重去反映古往今来无数聪明智慧的心灵,所已照见之世界中之事物与真理,于我们之小镜子中。

一个心灵之镜子,照不见的事物与真理,另一心灵之镜子,可以照见。如果我们能透过书籍,而将无数的心灵之镜子所照见者重加反映,我们不是更能了解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这部大书,而把我们之小镜子也变成大镜子一般大了吗?这是从读书以增加思想之广度上说。但是更重要的是:只有读书才可以增加我们思想之深度。

(五)

读书之可以增加我们思想之深度,这可以读者与著者之心灵之镜之光明,互相渗透,则光之强度增加,来作比喻。但最好是以不同凹凸之度的镜子互相反

映,则可看见我们原看不见之事物作比喻。我们都知道,显微镜与望远镜之所以能使人看见更细微更深远之事物,乃由于利用凹凸镜之互相重叠,乃能使光线深入事物内部,将事物内部之情形,清楚的反映出来,为我们所见。但是我们常不知读书正是使我们心灵自身化为重叠凹凸镜之一,而使我们之聪明智慧的光辉,能照察到更细微更深远的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之事物与真理者,由此才培养出我们思想之深度。

直接单纯的一个思想,从来不会深的。只有对一个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深。读书即是在思想古往今来的他人的思想。人只有走过他人所已走过的,才走得远。人也只有思想过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思想得深。我思想前人的思想,而前人的思想,又是思想更前之人的思想来的。人类的文化史与思想史,是无尽的后代人,对于以前人之思想再加思想之成果。当人思想前人所思时,其心灵是凹镜。凹镜聚合一切来的光线。当人表出其思想,留给后人交与他人时,其心灵是凸镜,而分散出光线。重重叠叠的心灵之凹凸镜之互相反映,形成人类之思想史与文化史,人乃对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中之真理,一步一步,更能达微显幽,而极深知远。人不经显微镜与望远镜,只凭肉眼,莫有人能了解细胞之构造,也莫有人能看清天上的星云。人不多读书,只凭自己一点聪明智慧,去判断自然宇宙人生社会,又如何能达于细微深远之事物与真理?所以不多读人所著的书,而以直接读大书自许,这只是学人的懒惰,必将误人误己。

好多年来,因中国社会急遽变化,许多人主张读书不是学问中最重要的。所谓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诚然有毛病。但是不读书,而只自恃聪明智慧以思想一切,判断一切,也恒不免肤浅。这样虽未必死,但也是不能真活的。必须要以自己之活的聪明智慧,与书中人聪明智慧合起来。书活了,我自己也才真活了。

(唐君毅著《青年与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章完)

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第八篇 问学篇_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第一篇 概览篇_陈独秀:寸铁·国学第二篇 明德篇_梁启超:私德之必要(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六篇 史鉴篇_胡绳:以史为鉴 爱我中华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论诚意第一篇 概览篇_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第一篇 概览篇_成仿吾:国学运动之我见第二篇 明德篇_丰子恺:杀身成仁第四篇 修身篇_南怀瑾:做仁民爱物的贤者第九篇 宗教篇_胡适:儒教第十篇 交流篇_梁启超:在中国公学之演说第七篇 艺文篇_陈子庄:中国绘画与哲学第二篇 明德篇_梁启超:私德之必要(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第十篇 交流篇_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点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五篇 齐家篇_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第九篇 宗教篇_汤一介:禅师话禅宗(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八篇 问学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六篇 史鉴篇_白寿彝:《史记》所揭露的危机(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第六篇 史鉴篇_柳诒徵:讲国学宜先讲史学(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应务,即同老、庄第五篇 齐家篇_严北溟:今天还应不应该谈“孝”?第五篇 齐家篇_南怀瑾:孝与爱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五篇 齐家篇_南怀瑾:孝与爱第五篇 齐家篇_南怀瑾:孝与爱第一篇 概览篇_陈独秀:寸铁·国学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二篇 明德篇_邓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二篇 明德篇_丰子恺:杀身成仁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应有的修养第四篇 修身篇_辜鸿铭:何谓文化教养(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胡绳:以史为鉴 爱我中华第五篇 齐家篇_陈鹤琴:怎样做父母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应务,即同老、庄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六篇 史鉴篇_白寿彝:《史记》所揭露的危机(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邓实:古学复兴论第八篇 问学篇_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第一篇 概览篇_邓实:古学复兴论第七篇 艺文篇_施蛰存:漫谈古典散文(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蔡尚思:国学二字之解释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第一篇 概览篇_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第六篇 史鉴篇_白寿彝:《史记》所揭露的危机(节选)第十篇 交流篇_严复:论世变之亟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六篇 史鉴篇_柳诒徵:讲国学宜先讲史学(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钱逊:俭以养德第七篇 艺文篇_陈子庄:中国绘画与哲学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实我们的学识第三篇 资政篇_韦政通:以力服人与以德化人第八篇 问学篇_梁启超:治国学杂话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九篇 宗教篇_赵朴初:佛教和中国文化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二篇 明德篇_梁启超:私德之必要(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一篇 概览篇_闻一多:论振兴国学第十篇 交流篇_张东荪: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第九篇 宗教篇_赵朴初:佛教和中国文化第三篇 资政篇_叶圣陶:独善与兼善第六篇 史鉴篇_白寿彝:《史记》所揭露的危机(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冯友兰:为政者要赏罚必信第十篇 交流篇_严复:论世变之亟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节操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八篇 问学篇_梁启超:治国学杂话第一篇 概览篇_成仿吾:国学运动之我见第八篇 问学篇_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第一篇 概览篇_马瀛:国学名称之由来第六篇 史鉴篇_梁启超:史的目的(节选)第五篇 齐家篇_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第一篇 概览篇_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节选)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爱国为研究国学之本第四篇 修身篇_陈子展:说“忍”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第五篇 齐家篇_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济:道家的退隐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七篇 艺文篇_施蛰存:漫谈古典散文(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张舜徽:漫谈读史(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周汝昌:诗的存在(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吴晗:海瑞骂皇帝第九篇 宗教篇_胡适:儒教第三篇 资政篇_冯友兰:为政者要赏罚必信第一篇 概览篇_成仿吾:国学运动之我见第一篇 概览篇_马瀛:国学名称之由来第七篇 艺文篇_夏丏尊: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