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章 谁做天子我决定

部署完这两件大事后,郭雄回军部召集参谋制定福建和云贵用兵方略及粮草筹措事项,然后交由周士相审定。』葛义则被命令回到扬州,抽调机动兵力随时待命,并和庐江的唐三水联络,要他密切观注河南战事。

倘若吴三桂一心扑在中原和北京,福临有放弃北京的迹象,而郑军的水师还未能控制在手,周士相甚至计划将江北军的一两个镇伪装为清军,以唐三水勤王的名义的牵制吴军,无论如何也要将吴三桂拖住。实在不行,江北军便进入河南直接和吴三桂交手。

为了不给将来留后患,为了将祸害大明近五十年的满州连根拔起,让他们连死灰余烬都不存,周士相是不在乎背上挑起内战的骂名的。广州、南京、杭州三座满城数万八旗妇孺和数万八旗兵的死,并没有冲淡他的复仇之心。他在等,也在一步步朝心中最渴望的那个目标前进。为了这个目标,他是不会在乎什么名声的。

郭雄、葛义走后,一直在外侯着的张安悄声入内,将两份供状递了上去。

周士相拿过那两份供状,瞄了一眼便放在桌上,问张安:“那个永兴王朱琳玮怎么回事,此人真是朱聿鏼的儿子?”

“回大帅,我已令人问过甘辉将军,他证实,金厦确是有个永兴王,此人是唐愍王朱聿鏼的第三个儿子。朱聿鏼是崇祯十六年病死在南阳的,几个月后清军南下,几个王府官员便保着朱琳玮南下,后一直在江南各地躲藏。

隆武帝在福建登基称帝后,那几个王府官员便带着朱琳玮去投,岂料他们到福建的时候清军已经占领福京,隆武帝也在汀州殉国,几个王府官员实在是无路可走便一轰而散,只一个老吏带着八岁的朱琳到处流浪。过了两年,那老吏听说金厦仍有明军活动,便带着十岁的朱琳玮一路乞讨来到厦门,自报身份后被郑军收容。因隆武帝的原因,所以郑森对这个隆武帝的侄子很是看重,让他和自己儿子郑经一块读书刻意培养。大帅手上一封供状就是那老吏的,另外那些朱琳玮带来的侍卫,属下也命人挨个审过,与甘辉将军所言并无差错。单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朱琳玮的身份应当不会有假。”

听张安简短说了那个永兴王的来历后,周士相点了点头,却是有些不解,问张安:“如果朱琳玮的身份是真的,那他为何不早些来南都,皇帝说什么都是他的叔父。他在金厦,郑森待他再好,总是寄人篱下。再者,郑森为何不将朱琳玮的事告诉我们,他瞒着此事意欲何为?”

张安禀道:“据说郑森在入江之前,曾有意将朱琳玮过继给隆武帝续嗣,然后拥他为监国。”

闻言,周士相恍然大悟,冷笑一声:“原来如此,我说当初郑森怎么就不肯表明立场与本帅一起拥立唐王,原来他是另有打算。倘使南都不是被我们光复,而是由他郑军光复,朱琳玮倒是真能坐上他叔父的宝座。”

张安又道:“朱琳玮是买通了金门郑军一个姓夏的将领,私自放他出港的。据那老吏说,郑森虽待朱琳玮不错,但却一直派人监视着他。”

周士相听后,没有说话,而是拿起桌上那老吏的供状细细看了起来。看完之后,他用手轻轻捏着这供状,眉头微皱,似是在思索什么。

见状,张安身子往前靠了靠,道:“朱琳玮一行在海上漂了十多天,其幼子染病而亡,若大帅怀疑此人,属下可以做的神不知鬼不觉...”

“不,”周士相摇了摇头,不满的看了眼自作聪明的张安,道:“这事瞒不了的,金厦方面肯定知道朱琳玮来投他的叔父,这好好的人,怎么会说没就没呢。日后皇帝也肯定会知道此事,他要本帅交人,本帅如何解释?”

张安一凛,不敢再自作聪明,小心翼翼的问道:“那大帅的意思是?”

“将他送到南京,认不认他这个侄儿是皇帝的事,我们不必管。”

张安迟疑片刻,提醒道:“大帅,天子无子嗣,若知有这侄儿在世,只怕会以他为东宫。”

“谁当东宫,不是皇帝说了算。”

周士相摆了摆手,拿起桌上另一份供状看了起来。和部下们的担心不同,周士相根本不担心那个朱琳玮到了南京后会成为太子,成为日后的新君,因为谁来做天子是由他决定。

张安站在那里心中有些后悔,刚才不应该鲁莽,正悔着,忽的耳畔传来一句轻飘飘的话。

“耿精忠的事,是你叫人做的吧?”

张安吓得“扑通”跪倒在地,脊背竟是冷。

“以后做什么事情,先问过我能不能做,不要再自做主张,这对你没有好处。起来吧。”

“是,大帅!”

张安惶恐起身,周士相并没有看他,而是继续看手中的供状。供状是个叫王士元的余姚教书先生所写,据此人说乃烈皇三子永王朱慈焕。甲申那年,他刚刚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后被李自成从北京挟裹南下。李自成兵败后,朱慈焕开始了乱世飘零,后乞讨到一户王姓乡绅家,那王乡绅见他气质特别,细询根由,没有城府的朱慈焕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王乡绅曾做过明朝官员,见三皇子沦落到如此地步,不禁执手悲泣,冒着风险收留了他,给他改名王士元,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

五年之后,王乡绅病故,王家不愿意继续收留朱慈焕,朱慈焕只好流浪到江南当了和尚。后来浙江余姚一位胡乡绅到庙里游玩,见二十出头的朱慈焕容貌清秀,气质不俗,又满腹诗书,十分擅长围棋。胡乡绅极为欣赏,劝他还俗,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于是朱慈焕落户浙江。成婚后,朱慈焕以教书为业。岳父去世后,随着生儿育女,家累日重,他不得不四处寻找教席,还经常向一些地方绅士打秋风,勉强维持生活。直到余姚被太平军光复后,他再三思量,才大着胆子到官府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个王士元说自己是朱三太子,可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的身份,叫人难以相信。不过皇帝去年曾对本帅说过,朱三太子可能隐藏在江浙一带,我曾让你去暗查过,却无三太子半点讯息。我便回奏皇帝说朱三太子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不想,这个时候他却冒了出来。和朱琳玮一前一后,倒是热闹。一个皇帝嫡侄,一个烈皇三皇子,论身份,都是贵不可言啊....张安,你觉得这个王士元是不是真的朱慈焕?”

张安摇头道:“属下不敢肯定,不过甲申年此人12岁,当有很多人见过他,大帅可以找些当年见过朱慈焕的人来辨认这个王士元的真假。”

周士相不置可否,又问张安:“此人性格如何?”

张安道:“属下见他时,此人很是小心翼翼,对属下似有畏惧之意。属下问他什么,都是简短叙述,从不多言一句。根据属下审人的经验,这人要么就是智计过人,要么就是真的懦弱性子。”

周士相笑了笑:“若我是他,只怕也是小心做人。”说完吩咐张安,“将人秘密送到镇江来,然后你马上去找当年伺候过烈皇皇子的宫女太监,还有见过他们的官员,务必要给我认出这个朱三太子的真假来!”

第八百八十二章 吴三桂反了!第一千七十八章 先平朝鲜可否?第二百二十九章 颓丧第九百三十章 该抓就抓 该杀就杀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后继有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白发老将第九百一十三章 闽王 顺王 辽王第一千六十二章 顺治要死了,康熙要来了第八百零九章 此幕何等熟悉第三百九十章 易帜反正 下第四百四十二章 血战玄武山第五百九十四章 阵营第一千九十九章 乱民,不足虑也!第六百四十四章 光头降兵第三百三十三章 长乐郡主第九百七十九章 探花不值一文钱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们还能不能干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劝登基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篡明自立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我是汉人第七百三十八章 尚书大人乃饵也!第五百二十六章 永历朝官收容队第626章 恭请唐王监国!第二十五章 大人第一千六十八章 师汉长技以制汉第六百九十一章 明黎南定条约第一千六十五章 钱 女人 佩刀第六百章 为了粮食开战第一千七十二章 大块吃肉 大碗喝酒第一千三十六章 清政府的首相公函第九百八十章 真正的脊梁第五百三十三章 负隅顽抗第一百九十八章 天漏第九百一十三章 闽王 顺王 辽王第一百五十二章 报讯第六百七十七章 赎城费第九百七十六章 安南将军急递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你凭什么认祖归宗!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旗第一千一十六章 我父子俩负了你什么!第一百七十二章 攻守 十一第一千六十四章 智勇过人唐三水第八百零九章 此幕何等熟悉第292章 汉军旗的后悔第六百八十四章 留得狡兔,走狗自存第四十章 公库第一千三十六章 清政府的首相公函第一百零七章 黑衣第九百一十九章 长公主第一百八十九章 绝地第七百二十六章 这世道,为官不易第九百一十二章 西安出降第四百四十八章 砍瓜切菜第八百三十三章 砍马脚第三百零九章 南蛮子太狡猾第八百零九章 此幕何等熟悉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无耻贼秀才第二百零五章 药库第八百九十五章 万岁第一千一十章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第四百九十二章 顺我者忠 逆我者奸第七十章 老弱第八百八十二章 吴三桂反了!第七百七十七章 为何不死于贼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日月昭昭 唯吾大明第一千四十四章 名不正言不顺第三百三十八章 精忠报国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猎头令第一百四十二章 地狱第一千一百章 灰飞烟灭第一千四十八章 兄终弟及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夷狄畏威不畏德第五百零二章 曲靖惨案第七百零五章 打满州易,打唐三水难第三百二十五章 是真是假第二十六章 镇压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守 2第一百一十八章 授旗第二百二十四章 伪帝之女第九百五十八章 太后家也要清第一千四十章 汉人香第六百七十七章 赎城费第一千零九章 汉人不杀汉人第七百七十章 江南无战事第九百四十四章 治家不严 何以治国第九百六十六章 怎么,你不卖?第八百五十九章 不能让南蛮子走!第一百二十六章 提督第一千四十九章 掷杯为号第一百七十九章 收兵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帅错了第五百七十四章 戚家军南下第七百六十七章 永历归国 下第一千四十五章 国不可一日无君第八百三十三章 砍马脚第六百四十九章 乱刀分尸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云南整编 夔东请镇第一千一十八章 让我拦截朱由榔?第一千零九章 汉人不杀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