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等着南京大乱吗?

书评区就不要再争吵了。▽□番△茄小说网▽

w`w`

元清非中国正统王朝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不是就不是。看待一个王朝是否是中国正统王朝,主要是看这个王朝的主体民族是否受到压迫,受到奴役,如果是,那这个王朝显然不是正统王朝。

无论一些人是否认同,一个事实不可反驳,中国历史的正统王朝是由汉族建立,中国的文明也是由汉族建立并传承。

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统王朝本身就是汉族思维,所以让汉族去承认被压迫、被奴役的时期是他们的正统王朝,这显然强人所难了。或许有些人可以做到,自豪的引以为荣,我反正是做不到的。

我的观点是,我们不需要往脸上贴金,我们承认元清是汉族被异族征服的半殖民地时期。就如教科书所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就是列强的半殖民地一样。因为那就是事实,既然事实如此,为什么不能大方承认,反而要去窃取人家祖宗的“光辉”,这种做法,徒留笑话而矣。

明确历史,我们才能没有包袱向前。

否认元清非中国,和中国现有领土没有一毛钱关系,因为中国现有领土都是人民军队打下来的,而非继承谁的。要说继承,我们也是继承汉唐,而非伪元伪清。

不多说了,有关这些我也不写了,好好写我的小说。毕竟,这是本小说,小说还是以故事为主线。那些东西写多了,大家看着头疼,影响阅读。我写着也不顺手,编故事给读者看,和讲道理给读者听,是两码事。至少,前者,我可以随手胡写。后者,却绝不能胡写。

《元史》,是要重修的,不是篡改什么,而是从正统王朝史中剔除出去,正本清源。

本书300万字了,我为我的坚持赞一个,大家要是觉得骨头的精神值得表扬,那也赞一个吧。

咳咳,我已将破碗端出,并且一脸笑容的看着各位。

我也不会别的,莲花落多年不唱了,有些生疏,各位要喜欢听,我就唱一个:“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

.......

南都。

首辅郭之奇尚未回京,眼下朝堂形势不明,黄宗羲有意出城去牛首山拜访顾炎武,但想来想去还是没去。

南都这几日倒是安静了许多,局势不再是先前那般剑拔弩张,亲军不再大举抓人,但却是将原先各衙门的卫兵都给换了。

黄宗羲琢磨着这或许是镇江那边的意思,想来那位齐王殿下也有缓和的意思。但这事,终究还是要等郭之奇回来才能确定,眼下,也只能按下心思等待。

万斯同奉师命去翰林院找了冒襄,希望后者能够将他老师所作的《原君》转交给钱谦益,以换得这位江南文坛领袖能够支持他老师所提出的公仆说。

如果能够得到钱谦益的支持,黄宗羲有很大的把握鼓动起士林,使士子们都能接受他的新观点。这样,一来能够彻底压过顾炎武的虚君说,二来也能获得周士相的好感,三来则是能为越来越被冷落的江南士绅换取一块进门砖,从而保住士绅传承。

冒襄刚从宫里给长公主讲课回来,夫人董小宛正在给他沏茶。听了万斯同所说,冒襄答应明天亲自去一趟苏州。万斯同自是高兴,和他多聊了几句,冒襄无意中说起今日王太后来找过长公主。

王太后就是原先永历帝的王皇后,如今永历帝身死,她被定武帝接入宫中,尊为太后。但按实际辈份算的话,这位王皇后却是定武帝的侄媳,所以尊为太后并不符礼制伦法。不过因为当初尊奉永历为太上皇是定武帝和齐王周士相一致同意的,故而现在也只能将错就错。

甲申以来,宗室礼法这一块,早已是荡然无存。

王太后找长公主是为了她松江的娘家。虽然离家二十年,王太后的父母也早已去世,但不管怎么说,王太后总归是松江王家出来的,因此得知娘家因为卷入暴乱而被满门抓入大牢,她心中自是难安。

焦虑之下,王太后也不便去找定武帝,便想请长公主出面帮他和齐王说情,毕竟,长公主当初是由她丈夫下旨许配给周士相的。

长公主安慰了王太后,答应这件事她会修书一封给周士相。

松江王家的事,万斯同也听说过了,不过并不认为长公主出面就能保全王家,毕竟王家犯的是叛国罪。

冒襄也是这个看法,倒是他的夫人董小宛却说松江王家能逃过此劫。

冒襄不解,询问夫人为何有此看法。

董小宛笑了笑,言道:“不看佛面看僧面,齐王殿下再如何无情,总不能连未过门的妻子面子都不给吧。”

冒襄不这么看,他告诉董小宛和万斯同,陛下好像有悔婚之意。万斯同叹了口气,说这件事他也听说了,那位齐王殿下这两年的做所做为有些过份了,也难怪陛下会生出这般想法。结合最近局面,三人都有些默然,没有再就这个事说下去。

万斯同起身告辞,回到府上,老师黄宗羲却让他陪着到城中走一走。

万斯同知道恩师这几天心事重重,所以很是高兴的陪同恩师在城中游走。二人皆是穿的便衣,两个万斯同府上的家人陪着他们。

南京城和二十年前比,肯定是大大不如的,但毕竟是留都,现在更是天子驻跸所在,因此城中人口这两年陆续增加不少,市井买卖也恢复了不少。

只是秦淮河两岸的花酒生意却有些萧条,不知内情的只道那些**都从了良,知道内情的则是明白,那是因为齐王殿下对青楼收重税并且严打的缘故。

据说齐王殿下对青楼收重税,严打逼良为娼,是因为有家不开眼的青楼得罪了齐王手下的大将,所以才惹来这大祸。但这消息是否属实,也没人敢探究到底。有一点却很明确,那就是从前被各家青楼养着的大批打手,如今都被抓去做了修路的苦力。

在城中游走了一个时辰后,黄宗羲和万斯同来到了江南贡院外面,此地和文庙、孔庙相连,从前是一处很是热闹所在。只不过,现在贡院这一带却是冷清,孔庙和文庙那也没什么士子进出。

之所以如此,却是现在风闻朝廷要罢经史,增五学六科,导致原先那些熟悉八股的读书人措手不及,现在都不知如何是好。

再加上江南清欠和镇反,被抓被杀的九cd是士绅,这就更加让读书人心慌。这般境地了,文庙和孔庙哪还有人有心思去拜,弄得不好,别又跟苏州一样,出个“哭庙案”。贡院这里也只乡试时人山人海,现在不是考试季节,自然也没什么人。

看着这般冷清所在,黄宗羲心生感慨,摇了摇头,示意万斯同随他到东城逛逛。

东城那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商业很是繁荣。街上人来人往,比之贡院那里要热闹得多。黄宗羲在集市上看到不少新鲜物,都是从前没有看过的,甚至还看到从岭南各地运来的货物。有几家商铺更是专门出售海外物品,问了之后,说是从安南运来的。

黄宗羲很是惊讶,不由和掌柜打探起来。

“这位老爷有所不知,安南如今被我大明占着,其地物产颇丰,尤其稻米颇香,现在两广那边吃的大多都是安南的稻米。我这家铺子主营的也是安南稻米,不过价格却是比本地贵了许多,主要是运输代价太大。”

听了掌柜所说,黄宗羲点了点头,这家铺子一看就是专门面对南都有钱人家的,不是一般米铺。

有关太平军占据安南之事,黄宗羲也有所耳闻,但知道太平军不是占据安南全境,只是占了安南沿海两处港口。但就这两处港口,就能将大量的安量物产运到中国,若是多占几处地方,岂不运来的东西更多?

想到这里,黄宗羲却又暗自摇头,因为当初大明可是占过安南的,但最终却丢了那里,可见安南不好占,否则太平军也不可能只占了安南两处港口。

再不知兵,黄宗羲也知道大明水师比安南要强,太平军能占安南两处港口和水师过于强大有关。若真和永乐年间一样全面占领安南,只怕也是劳师无果的下场。

掌柜的见黄宗羲等人不像买东西的,也不为意,笑道:“不过过几年恐怕这安南稻米就便宜得多了,海路一通,这路上的耗费就比现在要小得多。”

“怎么,现在海路未通?那你们这货是怎么运来的?”万斯同有些奇怪。

掌柜的解释说海路通是通了,不过却有风险,海上盗寇颇多,有本国的,还有西洋的,更有倭人,在水师未能全面肃清海上盗寇前,他们这些商人也不敢大规模从海上运货。眼下江南的货物只少数是走海路过来的,大半还是走的陆路,而且这陆路很多地方都荒废了,十分难走,这样一来,把货物千里迢迢从广东运到南都来,代价自然大了。

听了掌柜这番话,师生二人便都明白了。从这家铺子出来后,看着不时来去的人群,黄宗羲没有说话。

万斯同见状,猜测道:“恩师来此,莫不是为了察访民情,了解民心?”

黄宗羲看了眼自己最得意的弟子,摇头道:“这里你或许能看到民情,但你是了解不到民心的。”

“为何?”万斯同不解,“这里人员如此集中,不正是了解民心最好的地方吗?”

黄宗羲道:“人多,不意味着就能知民心。”

“弟子不知,还请恩师道明。”万斯同有些糊涂。

“市井之中,百姓都忙于争利谋生,其心思都用到一个利字上面去,你如何知道他们心中如何想?”

“老师莫不成是想知道百姓对国事如何看?”万斯同恍然大悟,明白恩师为何要出来了。

黄宗羲没有回答弟子,而是指着不远处一条小巷,说道:“我们去那里转转。”

“好!”

万斯同当下随着黄宗羲往小巷里钻。吩咐随行的两个家人留在这里等侯。

这是条仅容一辆马车能过的小巷,巷里空空荡荡的,没有人活动,因此非常宁静。一走进小巷,万斯同就觉有一种与外面热闹截然不同的安宁之感,仿佛自己的灵魂也找到了一个休息的地方一般。

师生二人就在这巷中慢慢走着,过了片刻就走到巷中,前面却有一辆马车过来,顿时,师生二人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与马车无法同时过去。

见赶车的是一位老人,车上满载着日用杂物,黄宗羲便示意万斯同往回走。

二人刚走了一会,车上的人却喊住他们道:“二位若是要过去,何必回头。”

闻言,万斯同停下脚步,转身对那赶车人道:“这里只有那么宽,我们不回头,难道要你回头么?”

黄宗羲笑而不语。

车夫听后,在车上笑道:“我自然不好回头,不过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们从我车上过去,不就都过去了么?”

这个法子倒是不错,万斯同刚想答应,却想到老师年纪大了,如何能爬上那马车,正要回绝,却见老师上前问那车夫,问他为何搬家。

车夫从马车上跳下,也不避讳什么,直言道:“不搬家,等着这南京大乱吗?”

第四百八十三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第一百六十一章 局面第三十八章 大义第七百六十八章 先入北京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心中的辫子第八百三十四章 藩主,我的罪过赎了么!第四百七十七章 封不了王便做女婿?第九百九十四章 鞑靼王朝的危机第七百九十四章 大明还有救第一千五十六章 西班牙 红毛鬼第八百四十七章 吓死你们第九百九十五章 上帝与你同在第五百六十六章 人死了不打紧第三百九十七章 本官对不起大清第五百六十章 首级换肥猪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尘埃落定第一千六十三章 玄烨即位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锦衣卫上门第一千九十二章 再不回头!第六百五十二章 殿下放心,卑职明白第一千七十六章 李来亨误我大事!第三百七十七章 平南王的后事第三百八十三章 我要做亲王第五百五十章 靖寇策第六百七十八章 骄横明军第八十八章 转进第十七章 豪杰第八零八章 将军何忍!第五百七十八章 赫赫战果第五百八十章 消失的明军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清军和关宁军哪个强?第八百四十六章 那就拼了吧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陕西的汉子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公主,自己领悟第一千九十八章 汪士荣在此!第九百八十一章 劝降李国英第一百零三章 总督第四百四十一章 先北后南第六百零七章 便宜爹的难处第五百六十六章 人死了不打紧第四章 投奔第八百三十七章 头皮落地第一千九十八章 汪士荣在此!第七百三十九章 阴兵过道第八百四十二章 阴森恐怖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中朝一家第七百六十章 金陵 完第二百六十二章 议政王大臣会议 下第四十七章 练兵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谁是汉奸第三百一十二章 和我比跑得快?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公主,自己领悟第二百四十章 决战 十第二百五十七章 进军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劳师动众第六百九十九章 还想脱身不成第八百二十四章 伪朝新立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心中的辫子第七百四十三章 秣陵关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百战精兵第640章 小爷不比马鹞子差第一百四十五章 城墙第七百五十八章 金陵 六第五十四章 阵亡第三百二十九章 还有个唐王没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都统第一百三十六章 猛攻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活下来,故都见!第一百六十九章 攻守 八第四百一十七章 碉堡和岗楼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清不会亡第三百零五章 伐清如伐树第十章 官员第四百二十一章 我家大帅要做亲王第五十五章 贼秀才第四百零一章 钱不是问题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五军都督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假黄钺第二百五十五章 生死第五百一十八章 我要参加太平军第三百一十四章 陈公,我为你报仇第六百四十一章 鞑子说我是鞑子第六百四十二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第三百五十五章 杀尽鞑子方罢手第三百一十四章 陈公,我为你报仇第八百二十九章 战鼓捶响第三百三十三章 长乐郡主第九百八十七章 倒霉的祖泽清第一千三十六章 清政府的首相公函第一千一百章 灰飞烟灭第八百六十七章 杀人者有威第二百六十七章 米行第四百一十三章 孤不惜数茎头毛第二百六十六章 灭门第六百七十二章 避战保船第七百四十一章 空城第二百四十四章 决战 十四第四百九十八章 马鹞子的委屈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郑芝龙必须死第七百四十八章 事不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