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用倾转旋翼机做舰载预警机

林鹏点头道:“当然可行!其实倾转旋翼机的难点还是在于旋翼倾转过程中的飞行控制,而我们中航工业正好在飞行控制方面非常擅长,所以我认为我们如果也搞一款类似V22鱼鹰的倾转旋翼机,问题不大,并且用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有个三年时间就足够了!”

三年时间?!

一时间会场上的领导和专家们都震惊了。

林鹏接着道:“我们有非常好的涡桨10发动机,它完全可以做为二十五吨级倾转旋翼机的动力,这样的一款倾转旋翼机比V22鱼鹰性能更好,我想M国也不会放弃倾转旋翼机这一条路线,估计过不了多久,M国下一代倾转旋翼机就会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抓住机会,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装备倾转旋翼机舰载预警机的国家!”

林鹏这么说也是基于他是一个重生者,确实M国在在继鱼鹰倾转旋翼机服役之后,又开发了另一款更先进的倾转旋翼机,它就是贝尔直升机公司和波音合作的V280勇士倾转旋翼机。

林鹏还记得在前世的时候,从网络上看到的V-280原型机低速敏捷性试飞视频,在这段视频中,V280倾转旋翼机的机动性能也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无论是大角度左右倾侧、前后俯仰、原地旋转、侧飞等机动飞行性能,都不比黑鹰直升机差。

当然鱼鹰倾转旋翼机的机动性能就要差一些了,毕竟它是第一代倾转旋翼机。

V-22鱼鹰有上舰要求,用于取代C2灰狗舰载运输机,所以旋翼直径被压缩导致旋翼桨盘载荷过大,下洗气流过于强烈,对其悬停机动性和机降作战都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若搞出一款类似V22鱼鹰的倾转旋翼机,最大起飞重量控制在二十五吨左右,最大载重十吨左右,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舰载预警机和舰载反潜机的平台需要!当然还能充当航母舰载运输机。

林鹏提出来的这个建议太大胆了,正因为如此也是专家们和领导们都没有敢想过的,没想到却让一个年轻的总师在这次评审会上提出来。

海军领导想了想道:“林总师,你这个建议提得非常大胆,我非常欣赏你的魄力,不过你是否可以组织一下相关技术人员,先做一个可行性报告,我想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之后,才可以做出决定!”

林鹏点了点头道:“没有问题,接下来我就组织人手做这件事情!”

如果这款倾转旋翼预警机做出来,绝对要比M国的鹰眼预警机性能好得多,首先就是鹰眼预警机的载重只有五吨,而且内部空间很小,其操作员都经常抱怨,在鹰眼预预警机上工作等于是坐在一根细小的管道里面。

有了这样的预警机,中国的航母也就不用再装备性能落后的舰载预警直升机了。虽然说舰载预警直升机,也有一定的探测能力,但是它的速度太慢了,航程也非常短,续航时间不足,更无法搭载大功率的预警雷达,作战效能非常低。

这一次评审会,军方又多了一个收获,在会议结束后,海军领导也是专门把林鹏叫过去。

林鹏见到大领导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为他是非常有把握的,三年时间足够了。

领导笑呵呵地道:“林总师,请坐!”

林鹏坐了下来,道:“领导您找我来,是想探讨一下倾转旋翼机的事情吧?”

领导笑道:“没错,我个人非常支持搞倾转旋翼预警机,它的优势非常明显,并且倾转旋翼机的用途也很广泛,除了作为预警机之外,还可以成为航母上的反潜机,运输机。另外我们的陆军航空兵,也应该对这种飞行器很感兴趣,到时候海陆空都可以用。”

林鹏点头道:“是的,倾转旋翼机必须会成为未来三军通用的一种机型,所以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搞了。同时咱们的下一代航母,也应该要用更超前的眼光来发展,必须要上弹射型的,甚至我认为,咱们应该直接搞电磁弹射,在这方面我相信我们不会比M国落后。”

领导哈哈笑道:“好个林总师,你这是要插手船舶系统的业务了!不过你说得对,其实我们也在考虑,第二艘航母是否要直接上电磁弹射,在这方面我们也确实有一些研究成果,相信不会比M国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差!”

林鹏道:“是的,有了电磁弹射器的航母,作战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到时候我们也可以把重型舰载战斗机放到航母上,如果是滑跃型的航母就不行了,只能搞中型机。”

M国的电磁弹射器在2010年底第一次测试成功,很快就将安装在建造中的福特级航母上,这一点是人尽皆知的。

一台传统蒸汽弹射器弹射一次,将要消耗614公斤的蒸汽,并且要在航母甲板下安装庞大的机械,气动和液压系统。

电磁弹射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不需要像蒸汽弹射器那样消耗巨量的海水,而只需要巨大的电能,还可以弹射不同重量的飞机,甚至是小型的无人机也可以,这是蒸汽弹射器无法做到的。

不过这就涉及到全舰电力管理系统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内的马教授团队搞得非常成功,林鹏作为一个重生者当然知道这一点。

领导笑道:“可是咱们的倾转旋翼舰载预警机,并不需要弹射,这样看来,会不会有一些矛盾了?”

林鹏想了想道:“领导,我觉得不矛盾!因为倾转旋翼机也可以弹射起飞,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也可以不用弹射起飞的方式,在两栖舰上也可以运作,在航母上也可以。如果采用弹射起飞方式,倾转旋翼舰载机可以有更远的航程,而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用垂直起飞的方式,比如说航母弹射器坏了。”

领导想了想道:“林总师,那你觉得咱们有没有必要搞一款类似于F35C战斗机那样的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舰载战斗机?”

林鹏点了点头道:“当然需要了,我是这样认为的。有了这种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战斗机,它是可以部署到两栖攻击舰上的!”

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目标可是超级豪华邮轮第三百九十八章 中型战术运输机需求数量庞大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隐身武装直升机真的要来了第九百二十二章 单发隐身中型四代机第四百八十四章 中国自主6AT可期第五十四章 成功绑定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航程一万七千公里第一千零七十章 在海上狂飙的052D导弹驱逐舰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运15大型运输机首滑测试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万人围观的首飞仪式第九百二十章 中国空军为何不装备隐身枭龙第二百八十七章 打火箭弹的优良传统要继续发扬第一百二十五章 歼轰七隐身战术轰炸机(求订阅)第五十一章 成为一名优秀飞机设计师之艰难第七百四十一章 战略运输机和轰炸机的共通之处第六百三十八章 西部风锐车评榜大奖第七百七十四章 热闹的庆功宴第七百六十一章 隐身版小龙的首秀第二百六十九章 每一名获奖者都是国之栋梁第七百九十七章 运十五需要翼梢小翼吗第三章 二零零二年的第一场雪第九百八十二章 歼轰八汇报飞行表演第四百八十九章 与B21同步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第九百七十七章 第一批量产型歼轰8隐身战机第一百七十八章 二十五米长的三面翼歼轰机第二百六十章 林鹏终于盼来了幸福时刻第一百五十一章 打了一个三比零的结果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打脸的眼镜蛇机动第三百二十九章 飞豹速度是航空史上的奇迹第二百三十六章 新飞豹在巴巴羊国庆日震撼亮相第一千二百章 超越F35闪电战斗机第七百五十二章 舰载机是中型的好还是重型好第五百二十一章 自主品牌敢卖二十万?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国产新航母动力系统第五百零二章 歼十系列战斗机生产计划第一千零七十章 在海上狂飙的052D导弹驱逐舰第九十六章 六机编队头上的阴云第三百一十一章 四代机与歼轰八是一对黄金搭档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轰20最后一滑第三百七十八章 C929客机发动机是选罗罗还是GE第四百二十章 宝马X5就是王者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合作打造9AT变速箱第九十章 飞豹引起的轰动第三百七十六章 中国航空工业的困难年代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运15大型运输机首滑测试第八章 天才第九百一十三章 峨眉发动机飞上万米高空第四百五十三章 打造纯正中国车第五百七十六章 军迷发现歼轰八有综合电子战系统第八百六十八章 ??为齿轮风扇发动机打印零部件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世界第三的直35重型直升机第九十四章 传送秘密文件第六百三十五章 图160和B2结合会是什么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李铁的第二个春天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轰20能成为空天母舰?第五百零二章 歼十系列战斗机生产计划第四百零二章 神秘的猛禽战斗机终于出现了第七百八十九章 自主品牌的标杆第五百八十六章 车市上的传奇第七百一十七章 歼十五舰载战斗机要上航母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ZTZ99A2和VT4主战坦克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轰20遇上曙光女神侦察机第七百八十八章 全面碾压合资小型轿车第二十四章 脑机融合感知第四百二十二章 造一款国产轿跑SUV肯定行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歼20和LX7都是中国的骄傲第五百三十七章 歼轰八的研发又创造了一个奇迹第三百九十三章 运九中型战术运输机即将首飞第九百七十六章 中国航空工业收获三百亿美元订单第五百七十九章 一飞院开展下一代舰载战斗机预研第四百二十二章 造一款国产轿跑SUV肯定行第三十九章 直指问题根源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高速,隐身,更轻的重量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重型机对中型机的优势第一百三十九章 军迷们大饱眼福(悬赏:一个盟主在两更的基础上加十更)第六百八十章 重型直升机直35立项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豪华私人空中SUV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招待宴会第五百七十六章 军迷发现歼轰八有综合电子战系统第四百一十四章 空中巨无霸A380出场第五百零五章 LX3中型轿跑SUV的风阻系数低至0.30第七百四十一章 战略运输机和轰炸机的共通之处第二百五十二章 美女间谍开始拉林鹏下水第九百一十二章 涡扇15峨眉发动机第二百四十九章 和叶子一起看空战电影第八十二章 引起热议的新闻采访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冲着林鹏才加入大鹏通用航空第五百三十一章 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卖到M国去第七十二章 最大的问题是载机平台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075型两栖攻击舰立项论证第四百七十二章 歼十战斗机与A380各领风掻第八百三十七章 长江系列涡扇发动机第四百九十八章 六一一的隐身外贸机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全球第一的AG900两栖大飞机第一百六十二章 CFD方法在飞机设计中的重要性(求订阅)第五百六十三章 开着拉风的LX3回家过年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大鹏通用航空五亿订单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构建最强反潜力量第七十七章 商用飞机研制之艰第四百三十八章 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