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师回朝

刘夫人把刘备唤到身边,笑着从榻上取了一袭衣衫来,道:“我儿回来了,来试试看这件衣衫是否合适。”

刘备接过这件衣裳,看着衣裳上面密密麻麻的针线,眼眶便是一红,娘亲每年都会给他缝制衣服,便是到了如今他已经锦衣玉食了,也不例外。刘备答应一声,立时便出去换了来,再又重新来见。母子二人许久不见,刘夫人有很多话要讲,絮絮叨叨了很久,刘备便坐在旁边,只是安静的听着。直到卢珻来喊吃饭。

到得晚间,却又是别有温柔万种。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第二日,沐浴更衣后的刘备,上朝了。大将军出征,班师后自然要向君王复命。昔日刘备征幽州回来往见天子时,曾被殿前武士以戟交颈,曾发誓此习不改,绝不入朝。这次却是没有此等事了。

天子高居殿上,殿下太傅、三公与文武百官俱在。不管之前的朝廷百官对刘备有甚想法,现在也只剩下了满心喜悦。自来青州之后,朝廷所能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眼看着这一仗之后,袁绍覆灭在即,冀州大半已然到手。杨彪他们如何不高兴?

经过十数年动乱之后,宦官集团已经覆灭,外戚集团也被削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等天下一统,四海清平之后,刘备必然还政。到时这天下,便是他们士族说了算啦!

自党锢之祸以来,天下士人、豪强许多已经和汉朝廷离心离德,这也是为什么扫平黄巾之后,诸雄并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党锢之祸,说白了不过是汉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达到激化罢了。把所有责任推到皇帝与宦官、外戚身上,那也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士人每每指责宦官为祸地方,扰乱朝政。但为祸地方最厉害的,并不是宦官,而是地方士族、豪强,以及与宦官勾结在一起的士族。想来宦官们也是很委屈,凭什么你们士族就能侵占田地,贩卖私盐等等,咱家就不行?

两次党锢之祸,最后以士人惨败而告终。却也因此而激起民变,最终酿成了黄巾之乱。或许是经历过了黄巾之乱的杀戮和无秩序。一些士人清醒过来,觉得之前虽然也在争吵、打压,但日子还是能过的。不是特别犯混,这生命安全还是能保障的。而且现在为祸天下的宦官都死了,那么自己就要挺身而出,辅佐君王匡正天下。还有一些士族,在黄巾之乱中,得到了莫名的好处,大权在握之后,却是不愿再交出来。心中想着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与其再去受刘汉天子的气,不如换了自己来做。这种人,就是以袁氏为代表的各路诸侯了。

天子见了刘备,笑道:“大将军为国操劳,奏凯而还,朕当设宴,为大将军贺!”

刘备听了,对天子拜道:“臣岂敢居功。幸赖陛下鸿福也。”

杨彪出班站定,对天子道:“汉兴有望,臣等为陛下贺、为大将军贺!”

天子哈哈大笑。刘备界桥一战,打得袁绍落荒而逃,他心中实在是畅快。袁绍先是另立他皇兄、现在又立他皇侄,当初他东归想的也是去投袁绍,结果被他拒之于关外。天子又不是真正的圣贤,这心中如何不怨。现在被自己的大将军给打得即将败亡,就别提这高兴劲了。

君臣宴罢,就开始议事了。刘备秉政,虽然出征在外,但内政却被长史荀彧等幕府诸人给牢牢把控着。

刘备也不去管太多,他只要牢牢把握住军权、财权和人事权,然后有条不紊的持续推行他的新政便可以了。当然,为了平衡和安抚,随着他地盘的不断扩大,他也任命了许多朝中百官举荐上来的官吏。

所谓的新政,无非就是这几条。

一是授田,官府将大量的无主之地收为官有,除了赏赐有功将士和作为百官俸禄的禄田之外,还会免费租赁给百姓耕种;又鼓励民间开荒。开荒所得田地则造册为开荒者所有;所有田地,实行三十税一。

二是免赋,在免口钱,免赋钱,为商人提供平民同等待遇方面,百官也与刘备争论过很多次。最后还是刘备胜出了。毕竟现在铸新钱的是刘备,而朝廷自天子到百官,都得依靠刘备的供养。反正这钱都是刘备的,所以百官们也懒得去争了。当然,在对鼓励生育以及尊老方面的政策,他们还是很赞同的。觉得刘备不愧是郑玄亲传、名教弟子。

最最重要的,还是教育。杨彪自来青州之后,一直谋求重立太学。杨彪要立太学,刘备自无不允。但他却要求杨彪在太学中施行青州书院的体制。两人曾为此闹得不欢而散。

刘备也曾在太学中待过。他很清楚现在的太学是怎么一回事。在他看来,入了太学,那么就好好求学,别弄些别的名堂出来。当年士人的风气就是好名养望。当然这也是出于举荐制上的需要。如此一来,太学生们便互相标榜,互相结托。从而结党以营谋进身,牵引同类,淆乱是非。太学生们在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那还有什么心思读书?而能入得太学的,又都是天下精英,身后各自有一个家族在撑着。于是便搅乱得当时的洛阳乌烟瘴气,也引发了许多本可避免的不良事件来。

他本就有意用科举制来逐渐取代察举制,自然会想着在太学中大力推行他一手创立的青州书院的制度。但在杨彪看来,刘备这是不怀好意。若人人都参加科举,那还要他们这些世家来做什么?世家以儒学来传家养望,来获取政治地位和社会名望。但也保不准哪一代就没甚出色的子弟,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他世家来照顾了。你这次照顾我,下次我就可以照顾你。相互举荐嘛。但若是弃察举而用科举,大家都凭真本事。那这结果可就真不好说了。而且科举制度大行于世之后,所有官员等于是皆出于刘备门下,他这是想干什么?

第五百七十四章 关中攻略第六百十二 兖州战事(二)第七十九章 水晶制镜第四百零五章 平城交兵(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天下乱象(三)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刘大战(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凉州风云(还没完)第八十一章 陈年旧事第八百零八章 战争爆发(九)第四百零一章 白登之战(二)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阳态度第三百四十六章 火药问世第二百二十九章 跨海东征第四百二十八章 竟然是他第二百五十一章 吕布攻并第七十五章 尘埃落定第四百六十八章 冀州攻略(十)第五十九章 黄巾初踪(二)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萧县第三百八十五章 袁刘大战(十五)第八百二十二章第七百一十章第六百七十三章 陈宫出马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风云(二)第七百七十九章 曹操之断谈谈匈奴与班超第三百零八章 孙策反袁第三百六十章 荆州之战(八)第五百六十一章 关中攻略(十三)第五百六十章 关中攻略(十二)第二百零八章 青州学院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荆州第五百五十七章 关中攻略(九)第七百零二章 刺探军情第六百九十章 孙坚之死第八十六章 风雨前夜(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诸侯入洛第二百七十章 徐州之乱第六百五十一章 决定退兵第一百零九章 筑城巴丘第六百八十四章第四百三十五章 再战平城(三)第八十九章 黄巾乱起(三)第七百四十八章第六百九十八章 出兵豫州第五百三十章 瓜分荆州(二)第四百八十四章 冀州攻略(二十六)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择第三百一十四章 下邳之战(二)第四百零五章 平城交兵(二)第九十四章 大战江陵(三)第一百九十章 青州攻略(六)第三百三十四章 张飞抢亲第二百九十二章 张济之死第二百五十一章 吕布攻并第一百二十一章 凉州之战(六)第六百五十九章 兖州决战(八)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达第二百八十六章 庐江陷落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战平城第五百二十八章 撤离荆州(三)第八百章 战争爆发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五百六十六章 关中攻略(十八)第二百八十八章 游说郭嘉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乱(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三百一十四章 下邳之战(二)第八百十七章第四百六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第四百零三章 高柳城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青州攻略(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谋第五百五十三章 关中攻略(五)第二百六十二章 冀兖交锋第三百一十三章 下邳之战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下反应第九十四章 大战江陵(三)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阳态度第二十五章 东莱故事(今日第一更)第六百九十章 孙坚之死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见叛乱第七十三章 蛮王之位(三)第五百八十八章 晋封王爵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九十六章 长社之战第八百三十章 辽东往事第八十一章 陈年旧事第二百六十三章 诸葛来投第七百八十章第四百五十七 风雨并州(完)第七百十二章 荆州风云第七十九章 水晶制镜第五百七十三章 关中攻略第五百七十三章 关中攻略第七百七十九章 曹操之断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三百四十章 功败垂成第六百五十九章 兖州决战(八)第五百九十九章 受降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