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大统已定

太原城。

刘辩在巡城,身后跟着卢植,张辽二人。

卢植神态平静,不苟言笑。

刘辩手里拿着各处来的捷报,笑着道:“在京中时,皇甫卿家曾与朕说过,卢卿家在国政、治军、兵略上,都远胜于他,朕原本还以为皇甫卿家过谦,今日看来,皇甫卿家是说了实话了。”

卢植躬着身,道:“大司马确实过谦,在这些方面,臣远不及大司马。”

刘辩笑了笑。

卢植与皇甫嵩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卢植在平黄巾军之乱中,被是十二常侍构陷,季度落罪入狱,是皇甫嵩一再力保才保下来的。

稍稍顿了顿,刘辩又看向手里的捷报,须卜骨都侯死了,于夫罗跑回去了,孙坚、赵云与黑山军厮杀了起来,公孙瓒赶了过去。

并州基本上平定。

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善后问题。

刘辩有心将卢植调回京,协助皇甫嵩,推动军制的变革。

但并州是四乱之地,需要一个大才,甚至是全才镇守,刘辩左思右想都没找到另一个合适的人选。

刘辩一边思忖一边踱着步子,道:“朕考虑,在并州进行土地清丈,人口普查,而后重新划分田地,卿家觉得如何?”

卢植闻言,面上不动,认真思索再三,道:“陛下,若是如此,需彻底剿灭并州匪患,安定郡县,另外……大量的钱粮。”

并州年年战乱,人口外流,民生凋敝,大乱后大治,是大汉最适合变革的地方。清丈田亩,核定户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说,战后赈抚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刘辩沉思着,道:“这些朕都知道,不过,再苦再难也得做,总不能修修补补的一直拖延下去。”

卢植对京里的事情知道的一清二楚,抬头看着身前的年轻陛下,默然不语。

刘辩走了一会儿,忽然回头道:“卿家,用不了多久,朝廷会派人到各郡县。另外,对于州牧,朕考虑着,当专心于政事,兵务须另有人辅佐……卿家认为如何?”

卢植瞬间就洞彻了刘辩的想法,略微思索,道:“臣认为可,但不宜太急。”

刘辩轻轻点头,卢植同意,那将并州作为变革试验田就容易的很。

他的想法很简单,不能允许州牧一人独掌军政大权,成为土皇帝。但现实是,各地州牧必须手握大权,否则压不住地方。

州牧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压制地方豪强,但不可避免的,就会形成更大的独立势力。

他那便宜老子想用老刘家的人为州牧,类似于分封,这是又重复了老路,老刘家的人同样有野心,有的想着进京坐那个位置,有的就想在本地坐那种位置。

卢植的‘不宜太急’,意思也很简单,除了需要弹压地方外,这些人已经事实上掌握权力,朝廷想要分他们的权,那就是等于自找麻烦,会进一步促使他们掌握更多权力,离独立王国更近一步。

刘辩深知这种情况,笑着与卢植低声道:“这件事,暂时不要让太多人知道,我们,就在并州悄悄推行,看看利弊,时机成熟了,再推而广之。”

“臣明白。”卢植神色不动的道。他与皇甫嵩的态度是一样的,对地方权力过大深为担心,但也反对过于激烈的动作,引起地方反弹,天下大乱。

有了卢植的支持,刘辩心里大定,抬头看向北方,道:“关于黑山军,卿家怎么看?”

落败话音一落,潘隐急匆匆上来,表情凝肃的递给刘辩一道奏本,一个字不说。

刘辩有些意外的扫了他一眼,打开看去,顿时眉头一挑。

这道奏本是荀攸来的,说了不少政事,但在末尾好似不经意的提了一句:太皇太后甚是念想陛下与渤海王,欲回京。

刘辩面色不动,笑着与卢植道:“卿家说说。”

卢植注意到了刘辩的表情,没有多问,道:“臣以为,黑山军裹挟百姓众多,又以群山峻岭相隔,强行征讨费时耗力,须以招抚为主。”

刘辩思忖着不语。

解决了董卓以及匈奴的问题,北方各州,最大的问题就是两个,一个是黄巾军,另一个就是这黑山军。

黑山军平日里好像挺老实的,但时不时就冒出来蹦跶两下,令刘辩如鲠在喉,不去不快。

但情势在这里,也令刘辩没有余力,‘顺手’将黑山军给解决了。

卢植看着刘辩的神情,两鬓发丝微动,平和的脸角出现坚毅之色,道:“陛下,凡事,过犹不及,欲速不达,还需耐心。”

刘辩听着卢植的劝说,心里长吐一口气。

他心底如明镜,这不急不行,急了也不行!

刘辩认真盘算一阵,道:“过几日,朕会派人册封于夫罗为单于。孙坚回汉中,公孙瓒……暂留在太原。其他人随朕回京,对了,卿家对曹孟德怎么看?”

卢植闻言,与刘辩对视,片刻后,道:“有大将之相。”

刘辩心里有些古怪,说起来,确实有很多人对曹操十分看好,哪怕曹操并没有什么军功,还屡屡败事。

‘这就是人格魅力?’

刘辩心里自语,但有了卢植这个台阶,他就更容易保下曹操了,微笑着道:“好。接下来的事情,朕就交给卿家了,再待一日,朕就启程回京。”

卢植抬起手,道:“陛下,钱粮一事?”

刘辩道:“十万石粮食,一万万钱,分两年给,再多,朕也拿不出来了。”

这点钱粮,对偌大的并州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还是两年的。

卢植知道国库的困窘,这肯定是超出极限的,这位年轻陛下估计还得想方设法的四处筹集。

相比于先帝贪财敛财,这位陛下深明大义的多。

卢植神情肃然,深深而拜,道:“臣谢陛下。”

刘辩摆了摆手,转头看向洛阳方向。

折腾了近两个月,又要回去了。

这时,有个士兵悄悄上来,给刘辩见礼后,在卢植身后低低私语。

刘辩没有理会,静静看着洛阳方向。

这一次回去,想必他的困境会有很大的改观吧?

那士兵走了,卢植与刘辩道:“陛下,有些急务,臣去处理一下。”

与刘辩待了几天,卢植摸清楚了这位新陛下的脾性,只要不碰底线,万事好说话。

这是一位十分有个性,又温和如玉的君王。

刘辩点点头,等他走了,又拿起荀攸的奏本,目色幽幽。

董太后要回京,必然是有什么缘故。

“是朕将刘协放出来,给了这位祖母不一样的方法吗?她有了想法,会不会还有一些人也起了心思?”

刘辩自语。

对于刘协,刘辩是希望能让他出来,帮一帮自己的,但刘协一出来,就会引出一些野心家来。

他那便宜老子当初想要废嫡立幼,给刘辩留下了一个大麻烦!

与此同时,太原郡府门前,来了一大群人。

他们见到卢植就大声厉斥。

“董卓杀害士人,使君难道坐而不视吗?”

“从昨日开始,董卓在西河郡杀了足足六百人,使君,这可是你的命令?”

“周家世代忠良,于并州、于大汉皆有功绩,而今满门屠戮,使君为陛下牧守一方,难不成就是这样治下的吗?”

“使君,我李家只逃出了我一人,倘使使君认为我有罪,就请当做处决吧!”

“我王家犯了哪条王法,莫非,你们连朝中的王公也要杀吗?!”

卢植面无表情,听着这些人叫喊。

他们都还不知道,刘辩已经到了太原城。

等这些人稍稍停了,卢植背着手,神色淡漠,道:“董卓为太尉,非我能问,若是你们有什么冤屈,本官可代为弹劾。”

众人一见卢植一推二六五,立即炸锅。

有人就要冲上前,大喝道:“卢子干,董卓在伱治下肆意屠戮士人,你就这般推脱吗?”

“陛下!”

“陛下!我们去见陛下,走,去上党见陛下!”

“我们不信,我堂堂大汉,就没有说理的地方!”

一众人要去找刘辩,但还有一不部分不肯走,与卢植拉扯不断。

刘辩走过来,远远的正好看到,面上不动的与潘隐道:“董卓杀了这么多?”

潘隐脸色暗紧,小心的道:“小人听说,还有左栗暗中动的手。”

刘辩嗯了一声,仍旧看着卢植。

卢植背着手,站在门口,任由这些人呼喊,就是没一句准话,咬定了他管不了董卓,令这些‘苦主’没有半点办法。

刘辩忍不住笑了笑。

他的那份名单,其实大部分是勾连了各种叛乱,其中与董卓、匈奴、黄巾军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么做,除了清算,刘辩也是为了今后的改革铺路。

盘踞在地方的这些居心叵测的世家大族,将来必然会是他改革路上的绊脚石!

有个士兵忽然跑到卢植耳边低语了几句,卢植顾不上这些,转头就走。

那些人呼喊着,瞥见卢植给刘辩见礼、离开,忽然安静下来,神色各异的互相对视。

“那是,陛下?”

“不是吧?陛下不是在上党郡吗?”

“那是谁?莫不是洛阳来的贵人?”

……

卢植跟在刘辩身后,道:“陛下,孙坚屠灭了黑山军十几处寨子,听说那张燕正在召开什么盟会……”

刘辩眉头挑了挑,一脸冷意,道:“他要是敢乱动,朕就平了他所谓的黑山军!”

以朝廷的实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卢植顿了下,道:“他未必敢乱来,臣考虑着,当召回孙坚。”

做到是能做到,但朝廷要耗费的钱粮与精力那也是没数的,得不偿失。

现在不是平黑山军的最好时机。

刘辩看向幽州方向,直接道:“潘隐,传旨给张燕,命黑山军退出雁门以南,无旨南下,立斩不饶!”

“是。”潘隐听着刘辩杀机腾腾的话,连忙应着道。

卢植思索,没有说话。朝廷大败匈奴,气势正盛,那张燕断然不敢抗旨。

“卿家,将牛辅整编了。”刘辩又随口道。牛辅的军队还掌握在他手里,不收回他的兵马,总归是个隐患。

“臣明白。”卢植躬着身道。

大势所趋,已经由不得董卓、牛辅再耍小心眼了。

这会儿,董卓还在依照刘辩给的名单,挨个郡县的抓捕,落罪。

曹操则率兵在四处剿匪,短短不过五六天时间,他的队伍居然膨胀了近一倍!

各郡县的整顿正在有序进行,并州虽然天翻地覆,但也有种难得一见的‘安定’。

刘辩见安排的差不多了,转身回去继续处理他的公务。

张辽开始整顿兵马,准备护卫刘辩回京。

与此同时,洛阳城已经沸沸扬扬,到处都是刘辩御驾亲征,大获全胜,斩杀匈奴单于的伟大事迹。

一处茶馆,座无虚席,吵闹喧天。

一个拄着拐的中年人,脸红脖子粗的大声道:“我当时离陛下不过一丈,那时,匈奴的箭雨,铺天盖地,无边无际,陛下就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任由箭雨扑面而来,我还看到,有一根箭矢就落在陛下的脚前,陛下毫无惧色!”

众人都知道,他是从上党郡退回来的伤兵,齐齐双眼大睁,热情无比的盯着他,呼吸都停了,脸上写满了:你快说你快说,你快说啊。

这中年人虚荣心瞬间膨胀,喝了口茶,赚足了目光,这才道:“当时啊,匈奴人来势汹汹,追着曹操杀到了南门,两万人啊,比上党郡内还多出两千……”

中年人说到激动处,忽然站起了,踩在凳子上,迎着所有人炽热的目光,朗声道:“说时迟,那时快,就见陛下站在城头,高举着剑,满目威严,与我们所有将士大喝: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朕与众将士一同守城,共存亡!”

“陛下威武!”

“陛下威武!”

“陛下威武!”

一干听众听的热血沸腾,忍不住的开口叫好。

所有茶馆的人都激动不已,热烈喝叫声简直要鼎破这个小茶馆。

角落里,有两个人十分平静,窃窃私语。

其中一个二十四五岁模样,衣着清爽,姿容俊美,一看就是偏偏佳公子。

他伸着头,低声道:“父亲,是真的吗?”

对面的中年人皱眉凝色,面容无光,给人一种愁眉不展的感觉。

中年人轻轻摇头,道:“多半虚假。”

一个年轻小皇帝,面临数万匈奴人面不改色,谁人能信?

年轻人神色一松,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斩杀匈奴单于应当做不了假,此番御驾亲征,确实大获全胜,我大汉多年未有之光景。”中年人又补充道。

年轻人神情又一紧,双眼里浮现一丝可惜,一丝怅惘,心里道:‘御驾亲征,如使我也在……错过这一次,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

眼见着吵闹声越发热烈,年轻人定了定神,道:“父亲的洛阳令已经被罢免,要不,回庐江吧?”

中年人目露不甘,心头压抑,却又发泄不得,犹豫着道:“我想,去汉中看看。”

年轻人自然看得出,当即道:“有孙伯父照应,倒也是好去处。”

中年人见儿子答应,顿时面露笑容,道:“晚上你随我去拜访蔡太常,你祖父与他有旧。”

年轻人倒是与蔡邕不熟,只是听说他女儿新寡归府。

两人悄悄结账离开,茶馆里的热闹还在继续,出了门,大街小巷,讨论的仍旧是刘辩御驾亲征的巨大武功与光辉事迹。

父子俩对视一眼,躲着人群,直奔蔡邕府邸。

皇宫之内的尚书台,同样忙碌的如火如荼。

荀攸刚从冀州回来,指挥着手底下的人,一边翻着公文,一边与他们说话。

“措辞不够,要突出陛下的英明神武。”

“这是要邸报全国的,太守不够,到县一级。”

“弹劾谁?董卓?不用管。专于陛下御驾亲征一事。”

“丞相那边再去说,拨给并州的钱粮不能少,我知道……就是不能少,再去催,一定要丞相署名才行!”

“大司农府怎么了?钱粮都要存进去,一粒都不能外流!将所有人都迁出,让刑曹那边带人去,强行搬离。”

“宫里的不用你操心。”

“大司马……我待会儿去说,你将建功的名单再梳理一遍,不要错漏了,对,加上曹操。”

“又怎么了?户曹的事?我待会儿去见何尚书,你将钱粮数目给我,我知道我知道,我来想办法。”

……

王允这会儿抱着一叠公文进来,见荀攸忙成这样,转身去他的值房。

荀攸一抬头就看到他的背影,连忙急声道:“王公,豫州牧的人选暂且不要定。”

王允神色不动转过身,道:“为什么?”

荀攸刚要回答,就有人递过一道文书,他匆匆扫了眼就推回去,又看向王允道:“陛下之前有交代。”

外人还不知道,豫州牧,是刘辩特意留给董卓的。

王允抱着文书走过来,道:“我听说,青州的东来郡失守了?”

荀攸坐回去,忙的飞起,随口道:“没有钱粮,朱使君现在愁白了头,一天几道催要钱粮的公文,下官实在挤不出来……”

王允有心弹劾朱俊,想借机试探荀攸的态度,但见他这样,转移话题道:“荀尚书,夏税总共有多少?”

“折算下来,不足三万万。”荀攸脱口而出。

王允皱眉,三万万,三十万缗,对现在的大汉朝他来说,太少,杯水车薪!

“我记得,前几年还是十万万?”王允有些试探着的问道。他在怀疑,荀攸等人藏匿了赋税。

荀攸头也不抬,道:“南方几州上来的赋税锐减,青州、兖州、并州……也差不多。”

王允想到了这些情况,神情绷紧,见着荀攸太忙,便也没有再说,转身离开。

荀攸听着他的脚步声,抬起眼皮,目送他进了值房,拉过他身边的小吏,低声道:“你去查查,刑曹最近在做什么,小心一点,不要被发现。”

小吏瞥了眼王允的值房,谨慎道:“是。”

说完这一句,荀攸又继续忙碌。

这会儿,钟繇进来,手里是一堆奏本,擦着汗道:“全是弹劾董卓,卢使君、曹操,公孙瓒,孙坚等人的,除了陛下,一个人没逃掉。”

九月的天气,荀攸同样很热,用胳膊擦了擦,与小吏道:“炭再加一点。”

而后坐好,道:“丞相怎么说?”

钟繇坐下,喝了口凉茶,道:“我刚从丞相府回来,丞相说是‘谨奏圣裁’。”

荀攸摇了摇头,赶走其他人,看着钟繇道:“我听说招贤馆来了很多人,你去看过了吗?”

钟繇道:“去了,每天都是满的。我试了试,有几个确实不错,我打算放到三辅去考察一下。对了,有一个年轻人比较特别,口气很大,但却说了不少实在,不全是空谈。”

“哦?”

荀攸来了兴趣,笑着道:“能让钟廷尉高看一眼,想必确实有过人之处,叫什么,出自何处?”

钟繇道:“只知道姓郭,名字不肯说,或许,是有些来历。”

荀攸仔细回忆一番,倒是没有合适的人,旋即道:“既然来了就跑不了,迟早还会出现。”

说着,他瞥了眼王允的值房,凑近钟繇,低声道:“我听说,太原死了不少人,王公好像在收集卢使君的罪证。”

钟繇默默点头。

王允,出自太原王氏,王氏在大汉、朝廷不算显赫,可在太原却不一般。

两人对王允心里也颇有腹诽,对视一眼,暗自警惕。

钟繇神情更加严肃,越发的凑近,低声道:“太皇太后要回京?”

荀攸沉色,转头看向隔着一道墙的小房间,那是刘协的值房。

荀攸道:“嗯,太后很生气。”

钟繇知道,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何太后在宫里可以跟太皇太后撕破脸的争吵,处处针对,但在宫外,该有的皇家体面还得顾及,不能明目张胆的阻止‘母后’回京。

但在所有人心里都清楚,不能让董太后回来——当今陛下继位,大统已定!

可是,并州的陛下讳莫如深,宫里没有表态。

第161章 大事惜身 小利忘义第303章 顶级谋士的对决第240章 困境464.第464章 克绍箕裘第191章 杀人不见血第407章 此消彼长第208章 谁都未曾预料的严厉处置第247章 尸体433.第433章 江东第117章 宣战第293章 御驾亲征第392章 透心凉第42章 宫内宫外第76章 雨中人第392章 透心凉第60章 袁家之基441.第441章 末等小民第342章 点兵410.第410章 冰山一角第324章 刘备与曹操的相似处第357章 分兵487.第487章 突然遭遇第210章 丁原与吕布的父子嫌隙445.第445章 尾随第7章 大长秋第315章 常见大招装晕第271章 风起丞相府第153章 袁术野心,皇位我也坐得第23章 沆瀣一气第282章 善始善终第241章 壶关第129章 阴谋味道第369章 未雨绸缪者众453.第453章 继往开来第196章 陛下说的果然没错第203章 让子弹飞第277章 王朗的超乎寻常的手段第224章 大忌第128章 荀彧第366章 郭嘉死414.第414章 回马枪第30章 进宫第271章 风起丞相府第313章 危机四伏的洛阳城第266章 换相第164章 郭嘉的猜测 洛阳的沸腾第270章 不是钟繇第43章 先安后定(求追读)第76章 雨中人第23章 沆瀣一气第43章 先安后定(求追读)第57章 惊变(大章求追读)第386章 重复的历史第223章 晦涩416.第416章 子曰第156章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第379章 诈第36章 制衡第310章 帝王与文官的矛盾479.第479章 归去来第345章 董卓撤兵第329章 大卸八块第158章 郭嘉失算 贾诩得计第249章 虎痴第67章 征抚之争第235章 大哥二哥三弟(为盟主书友20230722第12章 罪责第180章 丰厚的战利品第262章 召见第38章 袁家496.第496章 各有谋算第329章 大卸八块第282章 善始善终第212章 大败第156章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第61章 曹贼第344章 都是坏人第40章 匕见第394章 裂痕第334章 上将潘凤第347章 量小 惜身第397章 刀风起468.第468章 少年第239章 围魏救赵第254章 暗潮汹涌第375章 新年旧故事468.第468章 少年第42章 宫内宫外第265章 新旧丞相第79章 董卓的特殊性第44章 不变应万变第349章 闯袁营第360章 煮酒论英雄第110章 党团第376章 王莽未篡时第188章 刘协的演讲423.第423章 兄长491.第491章 平定乌桓第296章 坐不住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