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任重道远

第368章 任重道远

‘颍川的官员太多了’。

刘辩说的平平淡淡,似随口而出,可在荀彧听来,犹如在耳边炸响,令他心神震动。

“陛下!”

荀彧迅速镇定心神,抬手,伏地,道:“臣等并无意结党,请陛下明鉴!”

刘辩俯视着他,静静片刻,这才伸手拉他,笑着道:“朕随口一说,卿家无需在意。”

荀彧没有起身,伏在地上,道:“陛下,臣,请,修改尚书台议事规定。”

“不用。”

刘辩收回手,笑容依旧,道:“朕也是为卿家考虑,‘颍川党’频频出现在奏本里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朕对诸位卿家,是信得过的。”

荀彧的头磕地,老成的脸角前所未有的凝重,心跳如擂鼓。

他回洛阳有几年了,担任丞相也一年了,虽然面临诸多质疑、压力,可从未有过惧怕这种情绪。

今天,他怕了。

‘结党’在现在来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事。

前面不远,就是阉党与外戚的大将军何进,再前面,还有‘党锢之祸’,这些都是当今朝野讳莫如深的话题,鲜少有人敢提。

而‘颍川党’是好事者口口相传,到现在,俨然是名副其实,难以辩解。

丞相,左右仆射皆是是颍川人,六曹尚书还有两个,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员,占据了朝堂一半。

更遑论是由吏曹遴选的地方上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与当初刘辩继位,清理袁氏,遭遇士族抵制,进而入仕者极少,官位空缺多半有关。

那段时间,荀攸使尽浑身解数,说服了不知道多少人入仕,这些人,要么是颍川人,要么与颍川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颍川党’,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

荀攸原本无意结党,荀彧,钟繇等人更是无心。

但是走到了今天,‘颍川党’已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不止是宫里忌惮,朝野的反对声也此起彼伏,从未断过。

荀彧跪在地上,心里想着对策,但一时间也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心念飞转之下,道:“臣请右仆射不再兼任吏曹尚书。”

刘辩喝了口茶,道:“朕刚才不是说了,继续兼任,暂且都不动。起来,与朕说说,你们对曹操的看法。”

荀彧从刘辩的话语听出了一些味道,没有再硬解释,起身抬手又拜了拜,这才镇定心神,缓缓的道:“陛下,曹操在征讨董卓一事中,有诸多晦涩难明的举动,尤其是刘繇,诸葛玄,刘备等各路兵马为董卓所伏,固然是袁绍算计,为何他堪堪躲过?他与袁绍到底是什么关系?而且,他的兵马不止四万,粮草也好像有来处,疑点重重,尚书台、六曹等颇为疑虑。”

刘辩神色不动,抱着茶杯,双眼微眯,心里同样为荀彧的话所扰。

曹操的举动,刘辩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而曹操的解释不足以消除刘辩心中的困惑与怀疑。

‘曹操,真的养不熟吗?’

刘辩抬头,望着林子外,不知不觉,又开始下雪了。

曹操是朝野心中的一根刺,何尝不是刘辩的。

对于曹操,刘辩的心态经常有反复,随着曹操各种反常举动、立下大功,表现为信任与不安。

而这一次,曹操是否与袁绍合谋,消灭了各路讨董诸侯,刘辩与荀彧等人一样,倾向于‘是’。

袁绍有侵占豫、徐二州的野心,曹操应该也有。

就比如几年前,他突然发兵,抢占谯县,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江东战局,当时朝野就沸反盈天,认为曹操居心叵测。

事后曹操的解释,刘辩也是不置可否。

心里轻轻叹了口气,刘辩也有些无奈。

每到王朝末年,总有忠肝义胆之事,也不乏奸邪之辈。

作为皇帝,实在难以判断,到底是忠是邪。

即便有后世的角度,刘辩对曹操,仍旧难以下判断。

‘他才是齐、晋啊……’

刘辩望着南方的豫州方向,心里起伏不定。

袁绍大喊着要‘尊王攘夷’,实际与历史上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本质上是一样的,表面遵从汉室,无不是为了自身利益。

曹操到底是一代奸雄,儿子篡汉自立。

“让他回京吧。”

刘辩繁杂不定的心思,突然一扫而空,喝了口茶,淡淡说道。

荀彧猜不透刘辩的心思,抬头问道:“陛下,为何职?”

刘辩目色坚定,道:“大司马府也该改一改了,大司马下设左右司马,设四将军,具体官职,卿家与大司马商议一下,不过,曹操回来,要负责主推‘军政分离’,豫、徐已经在手,北方各种基本稳定,不能再拖了。”

因为诸多原因,在朝廷手里的北方几个州,如冀州,青州,推行‘军政分离’一直是暂缓或者小步慢走,并没有全面推动。

荀彧这会儿也抛开了刚才的惊悸,心中思索再三,道:“陛下,兵部尚书虽说是文官,到底也主管统兵,曹操可否为兵曹尚书?”

在刘辩的改革中,兵曹负责统兵,大司马府负责调兵。

荀彧话里的意思很简单,还是不想让曹操接触调兵之权。

刘辩摇头,道:“当年,朕与曹操有过约定,就让曹操回大司马府。待等豫州稳定了,卿家找个时间与大司马通气,将他调回来。朝廷里反对声,卿家要找他们谈一谈,不要总是揪着不放,国事繁巨,还是要以做事为主。”

荀彧明白了,道:“陛下,那刘备,是否也当调入朝廷?孙策屡次大败吕布、董卓,比之其父还要凶猛,臣担心刘备守不住徐州。”

这句话,倒是让刘辩有些迟疑,继而沉吟起来。

对于刘备的能力,刘辩还是信任的,但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刘辩还不具备后世的汉烈帝的能力,一直在吃败仗,没有惊艳表现。

历史上,他好像就失过徐州吧?

刘辩心里推敲一阵,道:“让他也进大司马府吧,调张辽入徐州吧,汉中那边,让大司马府再遴选其他人。”

刘焉已死,刘璋回到益州,经过一番苦斗,虽然勉强接管了益州,但他不是益州牧,名不正言不顺,还处于一个颇为艰难的境地。

在益州,有不少官员并不认可刘璋,打着‘心向朝廷’的旗号,屡屡与刘璋为难。

是以,作为扼守冀州与朝廷要道的汉中,便没有那么危险了。 “那徐州牧呢?”荀彧问道,对于调张辽入徐州,他没有什么异议。

刘辩瞥了他一眼,再次拿起茶杯,道:“调朱符暂为徐州牧。”

荀彧神色微动,朱符?

朱符,朱俊之子,原本是交趾刺史,在面对异族以及袁术的进攻,兵败后便不知所踪,这是活着回到洛阳了?

荀彧无不可的点头,继而道:“陛下,豫、徐既定,是否考虑对凉州动手了?”

在整个北方,唯有凉州还不在朝廷手里。

‘三羌’这几年,一直希望‘归附朝廷’,实则上是索要好处,全数被刘辩拒绝了。

眼见着朝廷不断势大,三羌再次上书缩减了‘筹码’,话里话外都是一种‘两安无事’的意思。

刘辩感觉手里的茶杯有些冷了,再次煮茶,眼神转动着,道:“朕听说,乌桓也蠢蠢欲动?”

这两年天气格外寒冷,塞外的游牧民族日子很不好过,是以刘虞的安抚策略开始松动,又出现了扰边的事情。

荀彧坐在刘辩对面,道:“是。鲜卑那边好像有统一大漠的意思,对乌桓、匈奴等屡屡动兵,匈奴求援多次了。”

刘辩煮茶的手一顿,淡淡道:“骑兵训练的怎么样了?”

荀彧问佢知雅意,道:“禁军大营有一万骑兵,加上其他各处,总数三万左右。”

刘辩嗯了一声,续了杯茶,抱在怀里,与他对视,道:“卿家以为,何时我大汉骑兵可再现大漠,扫灭夷患?”

荀彧心头暗紧,躬身道:“陛下,以臣之见,至少十年。”

他没有解释,只是平淡的说了‘十年’这个数字。

想当初,卫霍之所以能打垮匈奴,是因为有数代积累,家底厚实。

每一次作战,动员后勤人数高达数十万,不算钱粮,至少人均三匹马,回来折损六成以上!

这样的激烈的程度,不是现在衰弱的大汉朝廷能够承受的。

荀彧不说,是因为刘辩心知肚明。

刘辩喝了口茶,笑了笑,道:“众卿家努努力,也许用不了那么久。”

荀彧躬着身,没有‘狡辩’。

之所以说‘十年’,还是安抚眼前的陛下,故意说少一点。

大汉朝廷内忧外患,朝廷年年入不敷出,‘新政’是涩阻难行,想要平定天下,十年都是虚数。

想要有所恢复元气,二十年才是起步。

“三羌的事不急,”

刘辩没有继续大漠的话题,道:“匈奴那边,适当的派兵支援,粮草也给一些。乌桓那边,要恩威并重,不要客气。”

匈奴,乌桓现在基本上都是大汉的小弟,只不过在大汉朝衰弱之下,反骨渐生。

荀彧会意的应声,道:“陛下,荆州的刘表,交趾的士燮,臣等认为,还是可以争取的,他们应当是心向朝廷的。”

刘表在经过刘辩的屡次敲打后,已然选择对‘讨董’作壁上观,明显是要坐看风云变幻,以待时机。

而士家表现则不同,表面上对大汉朝廷十分尊崇,上贡是坚持不懈,奏本里言辞恳切,俨然是忠臣良将。可背地里,将交趾死死抓在手里,水泼不进。

刘辩喝了口茶,道:“心向朝廷就好,给他们发文,奖励一下。孙策袭乌程侯,孙静为吴郡太守。这么一来,南方或许要安静一阵子了。”

荀彧深知眼前人不是‘安静’的人,道:“陛下,改元之后,是否巡视冀、青二州?”

刘辩一怔,这是什么意思?

想了想,刘辩没有想通荀彧在暗示什么,道:“巡视也当是巡视天下。”

荀彧见状便明白了,道:“陛下,平灭董卓是为中兴之相,是否封禅泰山?”

刘辩眉头一挑,原来是这个意思。

想了想,刘辩还是摇头,道:“没什么意思。对了,那个九品中正制,卿家怎么看?”

“朝廷里颇有些非议,臣等还在商议。”荀彧接着话头道。

九品中正制,表面上由陈群提出来的,可从宫里透出的消息,是眼前陛下指导之下的结果。

这个九品中正制,将官员分做了三六九等,最为争执的一个点,就是这个‘九品中正制’,改变了以往的‘察举制度’,侵夺了官员,尤其是高官的举荐权。

九品中正制冒出来好几年了,朝廷里争执不断,刘辩能理解。

“关于大考,力度还不够。”

刘辩又转了话题,道:“豫、徐二州即归,朝廷需要的大小官员更多。明年开始,秋闱要提升规格,由礼曹尚书与太常寺卿联合为主考官,前五十年进崇德殿,朕要亲自考校,当面嘉奖,任命。各地举荐的官员,也要参加秋闱,不合格的不任用。”

荀彧感觉到了强大的压力,深吸一口气,道:“臣领旨。”

这么一来,朝野争执要更多了。

这将是对他这个丞相的巨大考验。

“太学,鸿都门学推行的怎么样了?”不等荀彧反应过来,刘辩又道。

到了这一步,刘辩的目的已然是昭然若揭了。

荀彧脸角动了动,道:“在太常寺等的推动下,各州目前已建学超过七十,入学人数超过三万,明年都要过百学生通过秋闱,入仕为官。”

“数百?”

刘辩皱眉,旋即也微微点头。

庶民想要入学很难,想要坚持到学业完成更难,再想到了洛阳通过秋闱,是难上加难。

这里面,不止是士族垄断了‘读书’的机会,也有庶民无财力支撑到学业结束的原因。

在一个极度固化的社会中,哪怕刘辩撕开一个口子,给了机会,庶民也需要拼尽全力,还要有足够的机缘巧合。

即便那入仕的几百人,其中一多半,怕是也与世家大族脱不开关系。

刘辩心里清楚,这些事情急不得,可还是有些按耐不住,很想给庶民一定的‘份额’。

但他知道,即便有了这种份额,也未必有几个能真正落到庶民手中。

想要庶民成长起来,打破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任重道远。

(本章完)

448.第448章 楼外楼第157章 清剿叛乱 大军十万第139章 义父第198章 龙凤胎第125章 曹操的路484.第484章 献计第185章 将军在外,算账在内第268章 盟约第291章 绝笔信第349章 闯袁营第190章 大婚与转折第5章 还是不可第136章 乱始第216章 从上到下八百个心眼第222章 贬为庶人第162章 衣冠楚楚 禽兽居中第132章 全部处决437.第437章 多面下注第208章 谁都未曾预料的严厉处置第310章 帝王与文官的矛盾第274章 等陛下回京第396章 大事在即494.第494章 曹操的路495.第495章 大喜第358章 合兵第372章 佛与道第4章 陛下不可第261章 天色第261章 天色第273章 严峻第355章 恍然大悟第282章 善始善终第120章 应声栽倒434.第434章 京内京外第227章 争风吃醋第336章 关羽战吕布第147章 七进七出第142章 蔡侯纸第116章 硝烟第373章 对于曹操的默契第163章 贾诩有墙 许攸有梯第337章 三英战吕布第168章 接着奏乐,接着舞第402章 阴险计谋第317章 末世人心第267章 小霸王与周郎429.第429章 软禁与驱赶第149章 讨刘辩檄文第403章 踌躇满志第8章 众臣的疑惑第74章 王允的野望第387章 千奇百怪第229章 接连的第376章 王莽未篡时448.第448章 楼外楼第281章 一碗羹434.第434章 京内京外第310章 帝王与文官的矛盾第352章 江东小霸王493.第493章 劝说462.第462章 孔融怒喷尚书台444.第444章 黑夜中的杀机454.第454章 压力如山第48章 直击第341章 袁绍与曹操的性格区别第236章 突然变化第145章 与朝臣的隔阂第124章 大事件小手段第5章 还是不可第39章 图穷第147章 七进七出第84章 代君行事第209章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第378章 提前了第186章 刘辩与荀彧的默契412.第412章 城外府内第302章 不好的预感第211章 赵云威名457.第457章 人心摇曳第257章 贾诩毒计第150章 鱼水之欢第54章 十六治国方略453.第453章 继往开来第189章 满腔抱负的王允第403章 踌躇满志第216章 从上到下八百个心眼第305章 郭嘉不易与432.第432章 惊喜与意外第148章 皇家第299章 横推第183章 郭嘉奇计第313章 危机四伏的洛阳城第367章 不啻惊雷第5章 还是不可第34章 冲淡436.第436章 野心第179章 铁面无情的黄忠第139章 义父第131章 大汉蠡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