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秋分归来

乌程失守,余下的两县皆开城投降,于是不出八日,徐佑率军占领吴兴全郡。沈穆之虽然未雨绸缪,将大半家资运往金陵,可毕竟百年豪族,家大业大,留给徐佑的足足有三千多万钱、米八万石、布帛千匹、五十匹好马以及甲、箭、枪无数。

从元沐兰那敲诈来两千万钱,吴兴搜刮了三千万钱,足够翠羽军近期的各种军饷和赏金的开支。八万石米,按照一士兵每日两升米计算,一个月一万人的军队消耗六千石米,可以供一年之用。解决了钱粮,最让徐佑喜出望外的不是那些做工和质量都不怎么地的兵甲器械,而是五十匹产自北魏鹿苑马场的优良战马。

整个楚国的骑兵数量不超过五千,可这已经比另一个时空的南朝四国加起来的骑兵数量更多了。中军有两千五百人,外军只有青州的一千人,荆州的五百人和梁州的一千人,除此之外,其他各州都没有成建制和形成战斗力的骑兵。

可想而知,这五十匹战马是何等的宝贵?

万丈高平地起,事情总得一步步做,徐佑组建虎耳都,抽调骑术精湛的焦孟为都主,挑军中善射、有臂力和骁勇者作为虎耳都的成员,翠羽军终于有了骑兵的雏形。不要以为五十人不值一提,东西魏的沙苑之战,西魏李弼率六十铁骑横冲直撞,拦腰截断高欢率领的二十万大军,直接造成了战局的溃败。

兵不在多,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战场,会带来超乎兵力本身的可怕力量!

离开吴兴郡,昼夜不停,三日后抵达义兴郡。所谓近乡情怯,徐佑勒马遥望着义兴县城,久久没有做声。众将面面相觑,何濡好像奉命办差去了,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惊扰徐佑,最后还是左彣凑到近处,低声道:“军主,我们只能在义兴停留一夜,否则无法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大将军他们回合……”

“传令下去,今夜在城外安营修整,明日辰时开拔!”徐佑狠狠夹了夹马腹,烟尘飞起,疾驰而去。

清明和苍处带着百余名近卫随后跟上,义兴太守顾齐早率了众僚佐等候在城门,他是顾允的族叔,在顾允当了扬州刺史之后,奏请朝廷任命顾齐出仕义兴,这也是为徐佑日后回乡而未雨绸缪。

徐佑应酬了两句,等入了城,顾齐很有眼力劲的悄然退去,任由徐佑前往坐落在县城北边的徐氏被焚毁的故宅。

雁留湖还是那么一抹碧绿的澄澈,成群的大雁结伴游徜穿梭,仿佛天地间有妙手在翡翠玉石之上描述着关于人生和岁月的诗句。

徐佑蹲下身,手没入湖中,清凉仍如孩提时,尘封的记忆纷至沓来——这是他的家,承载了徐氏所有尊严和荣耀的郡望!

“你们留下!”

徐佑吩咐了一句,身影渐渐消失在山中那片废墟之内。苍处担心的道:“郞主不会有危险吧?”

清明没有答话,突然消失在原地。苍处吓了一跳,左右查看,明知道清明应该距离他不远,可就是发现不了他的踪迹,无奈的抓了抓头发,嘀咕道:“俺们徐家人什么时候也能出一个小宗师呢?”

徐佑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一草一木,无不触动着或欢喜或悲伤的过往,终于来到了倒塌半截的大门前,他整了整衣冠,缓缓跪地叩首,再抬头时,已经泪流满面。

在满目疮痍的宅院里徘徊良久,徐佑行至后山,山脚下原是一个千人坑,沈氏屠灭徐氏满门后随便挖了个坑把所有尸体扔了进去。直到安子道身死,顾齐牧守义兴,这才重新挖出来安葬。

不过,由于时间太久,已经分不清谁是谁,更找不到完整的躯体,无法各自安葬,只能在原址上修了一座巨大的坟茔,立了墓碑,没有铭文。这是顾齐的聪明处,徐氏的功过是非,他小小的太守,妄议不得,还是交给徐佑处理为上。

徐佑的指尖轻轻抚摸着墓碑,这座坟茔里的堆堆白骨,见证了门阀兴衰路上的血流成河。广厦华屋,尽成黄花,百年盛族,转瞬分崩,就算再立宗祠又如何?死去的已经死去,活着的也未必久长,把握当下,才是真正要做的事!

“闲家睦族,厥有古风。生死不弃,犹共一茔……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殒后皆空……泪洒泰岳,痛断肝肠,长河悲咽,青山盖雪……来兮精魄,归兮魂灵,呜呼哀哉,伏惟尚飨。不肖子徐佑立于孟秋。”

他运指如飞,石屑纷纷落下,力道深透,如龙蚪腾霄,忧悲愉佚,有动于心。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翥而整齐,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岭而高举,或落择而自披,不知不觉中,写就了后来名声大噪的《共茔碑文》。

忽有所感,转过头去,看到山岚之中走来一个白衣少女,背负长剑,腰束素带,青丝摇曳多姿,竟是秋分。

她盈盈跪在徐佑身旁,重重的磕了九个头,然后仰头望着,双眸通红,道:“小郎,我们回来了!”

徐佑张开双臂,揽她入怀,轻声道:“是啊,七年了……义兴,我们终于回来了!”

秋分的突然回归让左彣和清明都好一阵欢喜,平日里不苟言笑的清明甚至打趣了秋分一句,说她容貌越发的清丽,武功也有精进,更难得的是褪去了往昔的青涩,变得自信和大方了些。秋分问起方斯年,得知她留在明玉山保护张、詹二人,并且来到了五品的山门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了小宗师,也由衷的为她感到高兴。

翌日辰时,大军离开义兴郡,很快进入晋陵郡的地盘,袁氏全族闭门不出,只有袁阶身为太守,于晋陵城外率众出迎。

王士弼对徐佑叹道:“袁氏尚清虚,可眼见着天下将变,还龟缩一隅,秉承中立,日后又该怎么讨新主欢心?”

“之前大将军开霸府时袁氏不也派人出席了吗?就算中立,也是偏向义军多一点。”徐佑笑道:“我看主要还是因为袁灿在金陵坐着吏部尚书的宝座,袁氏是儒宗,脸皮太薄,拉不下颜面来和我们太亲近。”

说话间来到袁阶跟前,徐佑下马作揖,道:“袁公!”

袁阶满面笑容,屈身道:“征北将军弹指间平定吴兴,功绩已有小儿传唱,真是可喜可贺!”

论品级,徐佑已在他之上,只不过徐佑的征北将军目前还算不得名正言顺,至少金陵那边是绝对不会承认的,和袁阶授之于先帝的正四品的左军将军相比,堪堪持平。

“不敢!”徐佑赶忙扶起袁阶,诚挚的道:“袁公面前,我还是多年前那个离开义兴、无所归处的徐家七郎!”

袁阶老怀大慰,趁势站起,道:“七郎非池中物,能有今日我并不惊讶,惊讶的是翠羽军秋毫无犯,军纪严明远胜中军,由此可见,金陵易主,只在朝夕了!”

在晋陵补充了军资所需,然后于七月二十七日抵达长江边,和乘舟连克两岸六座重镇的安休林回合。至此,京口以东,古运河以南,再无任何忠于金陵的势力存在。

时间退回颜婉檄文发布之日,安休远在太极殿中几乎砸了御案上的所有东西,破口大骂不停,又命人召来颜婉的父亲太常颜延入殿,将檄文摔倒他的脸上,冷冷道:“你可知何人所作?”

颜延从容读完檄文,道:“这是臣那逆子颜婉所作!”

安休远脸色阴沉,道:“你怎么知晓的?是不是和那无父无君的畜狗暗中有联络?”

“逆子的笔意向来如此,臣不容不识得,确没有暗中联络。”

这话安休远还是信得过的,司隶府又不是吃干饭,颜延全家早就被监控起来,并没有查到他和荆州有往来的证据。

“哼,颜婉和我何仇何怨?竟挖空心思,编造那些扑风捉影之事来万般诋毁于我?”

颜延坦然道:“逆子无道,连臣这老父的性命都尚且不顾,哪里还顾得陛下的名声?”

安休远怒气稍解,或许觉得同病相怜的缘故,也没有难为颜延,令其居家反省。另遣司隶府把颜婉留在金陵的一个儿子抓进黄沙狱,一同入狱的还有那些跟从安休若造反的人的家眷子女,准备尽灭其族。

竟陵王安子尚虽然不大中用,可也知道谁是真正的乱臣贼子,有心结纳江夏王,故意劝道:“别人既然决心造反,哪里还顾得上家人?若将他家室诛灭,令其心生绝望,说不定更增敌人的气焰。可若是宽待他们的家人,那些被胁从的、内心并不愿意跟随安休若的人,却反而为陛下所用,等两军对峙之时,就是决定胜负的奇兵!”

安休远深以为然,因此饶了这些家眷的性命,只幽禁了事。但思来想去,朝廷旧臣都不能信任,唯有东宫的人和萧氏、沈氏可以委以重任。于是让沈穆之掌兵符,以卫田之为谋主,厚赏萧玉树、沈庆、曹淑、殷素、任建、陈述等将领,准备和荆州军决战。

等到扬州起兵,安休林和荆州遥相呼应,安休明开始忧惧不安。萧玉树谏言道:“荆州军远道而来,水军船小且不够坚锐,可由陛下亲率中军水师迎流而上,等灭了安休若,再挟大胜之威回头击败安休林,则大事可定!”

安休明犹豫不决,他自恃武勇,倒不是怕领兵出战,而是不放心把后背交给别人。沈穆之瞧出端倪,退而求其次,道:“萧领军所言甚是,但略微弄险,依我之见,不如择一善战之将,驻扎梁山州,铁锁横江,陈舰以待,等他师老舟疲,再攻而歼之。”

要说两人都是知兵的人,提出的建议极具可行性。袁灿见势不妙,劝说安休明养精蓄锐,不宜分兵远出,若是战事不谐,被荆州各个击破,损兵折将是小,恐挫了中军锐气,连金陵都守不住。

萧玉树斥道:“侍中不通军务,想那江夏王年不过三十,却能做出这样的大事,心胸气魄,绝不可小觑。其麾下檀孝祖、薛玄莫、澹台斗星等皆是名将。现在京城里人心未离,尚可一战,若龟缩不出,怎么能够久持?”

尚书令庾朓道:“你也说檀孝祖等是名将,那更不可分兵!中军虽数十万众,然可为我们效死的不过数万,离京往梁山州,无坚城据守,荆州军又是占着上流地利,谁胜谁负,委实难料。”

双方争执不下,安休明听的烦闷,宣布退朝,容后再议,自去后宫寻鱼道真,说了各人的建议,鱼道真莞尔,道:“萧玉树其心可诛,撺掇主上出城,定是准备让萧勋奇坐镇京城。可主上你不想想,萧勋奇能卖了先帝一次,也能卖主上第二次,他靠不住,萧氏也靠不住。沈穆之倒是忠心,可太蠢了些,梁山州孤悬长江,二水中分,一旦被荆州军围困,那是必死之局。还不如吩咐陈述牢牢的守住石头城,主上立于朱雀门就能督战,既保京城无恙,也能源源不断的往石头派出援兵。此万全之计!”

安休明大喜,抱住鱼道真狠狠的咬了上去,道:“神师!”一番互舔之后,安休明又道:“那扬州军该如何应对?”

鱼道真轻嗤道:“扬州军乌合之众,不值一提!请主上敕令任建务必坚守京口,再命衡阳王率徐州兵南下据广陵,一北一南,将扬州军阻隔在嘉子洲、贵洲和蒜山之间,成蟹钳并举之势,吞而灭之!”

安休明心悦诚服,道:“昔日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归刘,今夜有神师建康宫献计,江东半壁归朕,有你辅佐,真乃天命保佑!”

第一百一十一章 蒸青第四十五章 长安易主第一百二十四章 山门开,见宗师第五十八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四十二章 阳关万里,不见人归第五十九章 遥忆别离人第三十六章 易容易骨第七十二章 画眉墨第四十五章 故人重逢第七十一章 惊蛰三候第四十章 私会第六十二章 再会第一百五十三章 竞争第十九章 可怕之极第一百四十四章 偶遇佳人第二十二章 光与暗的距离第三十五章 红纱步辇踏月来第十八章 阴符四相第三章 寻门不入第七十四章 死亡之门第一百六十九章 六月振羽第四十三章 鬼影第二十四章 清明第三十八章 得来人头送公主第一百三十七章 元女郎的妙计第一百五十四章 抢客第十一章 娇羞偏向眼眉知第一百三十九章 谈判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香浴佛第六十二章 别时容易见时难第九十五章 论诗第九十八章第九十三章 可惊可怖第四章 西风吹起一湖血第一百五十八章 旧事重提第一百零二章 无漏第八十三章 造佛以弘法第十八章 宁玄古第一百三十二章 坐山观虎斗第一百四十四章 偶遇佳人第八十六章 世事如盘人如棋第一百零二章 无漏第八十八章 铁衣刀光满帐寒第九十四章 玉桥三界第四十二章 狐朋狗友第十四章 六天治兴,三教道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疼不疼第九十章 伐鼓渊渊,振旅阗阗第八十五章 与女子辩第十八章 真相第九十九章 道人有道山不孤第一百七十五章 困第八十一章 折翼钱塘第十四章 神品书第二十三章 鹑鹊诗第二十三章 将合两姓之好第二十九章 巨蟒缠身第三十九章 争风吃醋第九十九章 何至于此第十三章 江东独步第八章 金玉策和虎钤堂第一百六十章 和谈第一百零四章 清谈细腰台第一百三十七章 闻香识人第八十六章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第五十四章 居心叵测第十九章 心若磐石第二十八章 归案第七十二章 游说第八十六章 世事如盘人如棋第十六章 闻欢下扬州第十六章 龙入海第八十八章 铁衣刀光满帐寒第一百六十章 愿君安好,我亦安好第一百六十三章 鬼道妖邪第七十二章 分崩第十一章 娇羞偏向眼眉知第七十七章 青龙现第二十六章 不败之名第一百一十二章 婚宴与混乱第四章 西风吹起一湖血第七十八章 八大姓第一百二十九章 枯杨生华,无咎无誉第七十二章 游说第九十九章 道人有道山不孤第三十七章 君刀太利第八十七章 箭定仓垣第六十九章 犹如莲花不着水第九章 贵与贱第二十四章 双赢第一百一十四章 平定第二十四章 首战第二十五章 青衣血魃第一百一十七章 灭族亡种第二十七章 指尖起惊雷第二十六章 王道霸道第九十七章 真假难辨第十章 秘府初成第一百五十六章 惊变洛阳第一百零六章 惊闻故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