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解试科举 三

题目中不会告诉你,这道题需要你回答什么,是要默经还是写诠释之类?如果连这个规则都不懂,那就不用来考什么解试了。

解试其实和省试一样,只是难度稍微简单一点,考官的尺度稍微宽松一点,但答题的标准却一样。

这道题不是考诠释那么简单,它是实际上是一道小论述题,让你用数百字来破题,阐述你是怎么理解这句圣人之语。

李延庆又接着看第二道题,第二题还是考论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就在这时,李延庆忽然听见隔壁传来‘哗啦!哗啦!’的翻书声,只听郑胖子自言自语道:“他奶奶的,这道题老子明明看过的,在哪里去了?”

李延庆呆了一下,他这才明白郑胖子要请自己吃红烧肘子的含义,‘假如自己现他作弊,请保持沉默。’

这也太明目张胆了吧!李延庆又想起郑胖子进考场时连包裹都没解开,象征性地搜了一下,这就说明,除了主考官以外,恐怕其他考官都被他家收买了,这个姓郑的到底是什么来头?

回头他倒要问一问了。

这时,士兵又举第二轮题过来,这是第四题到第六题,一般而言,这个时候不要答题,而是先把十道题全部抄下来,然后再开始答题。

不多时,士兵将十道题全部展示完毕,又过了片刻,远处劝学楼上再次传来一声清脆而悠远的云板,答题正式开始。

现在大概是清晨六点钟,考到下午六点结束,也就是六个时辰,平均半个时辰答一道题,再留一个时辰来检查,这是出题者的时间安排。

但师父姚鼎告诉过自己,要想考上举人,正式考卷上就不能有一点修改,必须先在草纸上答完全部题目,然后再抄誉在正卷上。

有任何修改的痕迹都会被视为在考卷上留记号,从而有作弊嫌疑,同时书法也会丢分,极可能第一关初选就过不了。

所以绝不能按照官方的时间安排来答卷,必须在四个时辰内答完十道题,然后用一个半时辰抄在正式答卷上,最后半个时辰用来检查以及糊名之类。

如果一道题答五百个字,那就是五千字,要有论点明确,文采优美,条理清晰,还要切中要害,笔调犀利,对考生的要求其实很高,根本没有时间仔细考虑怎么答题。

李延庆又回到第一道题目,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道题他很熟悉,当初他还和师父辩论过,最终师父姚鼎承认他的想法更新颖,更有说服力。

这句话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君子在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人,不管是自己亲密的人,还是疏远的人,都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义。’

但问题就来了,仁义的标准又是什么,仁义的限度又是什么,如果仁义与法律违背,那是要守法还是守义?如果对任何人都要做到仁至义尽,那么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国家和社会是否承受得起?

所以李延庆认为这道题要用辩证的思路,一分为二地回答,先承认仁义为待人标准,原则上没有问题,但同时要对仁义进行一个‘度’的限制,仁义之施不能违背国之法律,仁义之度不能损害国之利益。

这道题也有格式要求,先要写诠释,也就是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才能挥自己理解。

李延庆便在草纸上提笔写道:‘君子于天下人,无亲无疏,惟义之所在,与相亲比而已。’这就是诠释了。

然后开始挥,李延庆另起一行写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庶民逐利,可施之于利,感之于义,教化之功也!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榘,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仁义之施,如方圆不能离规榘,俨如五音不能出六律。

........

第一题李延庆写了四百余字,便清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接着做第二题。

李延庆思绪如泉涌,一口写完三题,天色终于青明,蜡烛也烧了一半,他连忙吹灭蜡烛,将蜡烛放回篮子,又将桌子上的蜡痕刮去。

这时,隔壁的铃铛响了,片刻,一名士兵上前询问:“什么事?”

“我要上茅厕,请扶我一下。”

李延庆只觉一个庞大的影子遮住了光线,他不由抬头望去,却正好看见了令人吃惊的一幕,只见郑胖子被军士扶出号间的瞬间,将一张叠好的纸塞进了军士的手中。

在军士向他这边看来之时,李延庆迅低下头,心中着实震惊,这是里外勾结的作弊,郑胖子必然是把题目给军士,再由军士送出去,由捉刀人答题后再送进来。

虽然大门已关闭,但他也知道有办法送出去,他曾经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例子,比如用飞鸽传书,再比如在指定的地点用弹弓打出去,外面有人接应等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规矩再严,作弊总有对策。

不过看见归看见,李延庆也不至于到检举揭的程度,这不是得罪人的问题,是君子立于危墙的考量。

郑胖子不用搜包就堂而皇之走进考场,说明他收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除了主考官以外的整个考场,由此可见他背景之深。

揭这样的人,恐怕被揭者无恙,而揭者却会招来灾祸,他李延庆暂时还不想与潜规则作对,平白惹祸上身。

李延庆便装作什么都没有看见,继续答题。

上午是答题的关键,下午因为要涉及到抄誉到正卷和检查等等,答题时间并不多,一般而言,如果上午做不完六道题,时间就相当紧迫了,会让考生慌乱,从而严重影响下午的答题质量。

李延庆上午做得非常顺利,他已经一口气答完了九道题,只剩下最后一题放在下午回答。

这时钟声敲响,午休时间到了,考生可休息半个时辰,然后再继续答题,这时候会有茶水送来。

李延庆感到肚子里一阵饥肠轱辘,他凌晨四点钟就起来吃早饭,早已消化殆尽了,李延庆放下笔,小心翼翼收好卷子,转身取过糕点,慢慢啃了起来。

“李贤弟,我这里有烧炙鸡腿,要不要来两个?”隔壁郑胖子热情地向他招呼。

李延庆心中暗骂,考试严禁说话,他现在已经犯禁了,如果再敢伸手去接鸡腿,被考官看见,他还想考不考科举了?

这胖子可以百无禁忌,但不要连累了自己。

李延庆便笑着小声道:“多谢郑兄好意,但现在最好不要说话,以免被考官误会。”

“对!对!对!我都忘记了,那就晚上我再请贤弟喝酒吃肉。”

这时,军士开始送茶水了,一名军士提着大篮子,篮子里是粗瓷大碗,另一名军士则拎着一壶热水,给茶碗里倒茶,不用士子们动手,军士动作熟练,直接会将茶碗放在桌上。

李延庆便知道,隔壁郑胖子的答案一定回来了,这个时候若再不回来,时间就来不及了。

李延庆只管低头吃东西,但他眼角余光却看得清楚,军士分明递给了郑胖子两个碗,两个碗叠在一起,上面一个碗是茶水,那下面一个碗呢?

而考官就在旁边几步外,但他却熟视无睹,果然被自己猜中了,三人集体帮郑胖子作弊。

茶碗在一刻钟后被军士收走,这个时候可以继续休息,但如果觉得时间来不及,也可以开始答题,显然今天的题目太难,题量也相当大,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开始提笔沙沙地写了起来。

李延庆在中午休息结束前答完了全部十道题,他重新修改了两遍,稍微润色一下,觉得没有问题了,这才开始将答案抄写到正卷上,一行行漂亮而飘逸的行楷跃然于纸上。

........

第四百四十五章 曹府家宴 一第七章 以直报怨 上第六百一十二章 木秀于林第八百二十三章 贼船难下第十八章 功课事件第一千零四章 梁山旧将第二百一十一章 意外绝杀第八百一十六章 阮氏三雄 上第八百四十五章 最佳方案第一百一十九章 解试科举 七第六百零七章 宋金争燕 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再遇黑面第七百二十五章 试探进攻 上第一百一十二章 窥视解元第八百八十四章 挥师太原第四百八十三章 曹府再宴第一百二十四章 排名之争 上第七百四十二章 偷袭相州 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曹府家宴 四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赵氏皇族第一章 秋风秋雨第三百六十六章 宋夏议和第四十六章 不速之客第一千零十九章 三英拜主第八百八十九章 风险测试 上第一百零二章 县试初考 中第四百七十九章 初次朝会 中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瓮第三百四十五章 良苦用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酒楼事件 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魏县救人 下第九百五十一章 灭国之战 四第二百五十九章 西夏消息第三百二十二章 三箭立威第二百六十四章 岁暮除夕第五百六十章 剿匪募捐第六百六十七章 并非西夏第九百五十一章 灭国之战 四第三百八十六章 组建军衙第九百零六章 多言取祸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 二十二第七百三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二百二十章 箭在弦上第六百零六章 宋金争燕 一第八百七十一章 潼关迎灵第四百二十章 两线作战第一百二十九章 盛大回乡 中第五百八十四章 招兵买马第一千零九章 关键一刀第九百六十五章 灭国之战 十八第一百九十九章 郑氏寿宴 一第一百四十三章 接花移木 下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帝登基第三百七十七章 深仇难解第三百三十六章 保坝之战 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缓兵之计第八百二十六章 探查情报第八百四十七章 西北不安第二百二十六章 弓马大赛 三第五百三十六章 李曹议婚第三百三十三章 特殊任务第八百五十二章 横山西线第二十七章 擂台首赛 一第六百六十六章 平州事件 下第三百八十四章 招安失败第一百八十七章 群众运动第三百二十章 军职难争第七百九十五章 难以久呆第九百九十章 围城打援第三百三十六章 保坝之战 下第九百八十五章 杀出重围第四百三十二章 最后机会第三百零七章 反客为主第五十八章 典买丫鬟第二百二十七章 弓马大赛 四第九百零四章 瞒天过海第十九章 牛刀小试第一百六十四章 初入太学第二百二十六章 弓马大赛 三第二百零一章 郑氏寿宴 三第五百零五章 再回汤阴第二百零八章 惊闻哀音第七十一章 县学考试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军北上第七百六十二章 廷议之怒第一百一十二章 窥视解元第八百三十九章 卖地决定第八百二十五章 截断退路第五百二十九章 太子密旨第一百零七章 住店风波第九百三十一章 御史张山第六百七十八章 连夜离京第三百三十三章 特殊任务第八百四十四章 正式迁都第六百七十六章 厉阶功臣第四百九十八章 大显身手 中第八百五十二章 横山西线第七百三十四章 无米下锅第一百零六章 安阳赶考第一百八十八章 出乎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