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六章 态度

谢府书房,马文升和谢迁正在说话,管家莽撞地推开门进来,禀告道:“老爷。”

“何事?没见到老夫这儿有客人吗?”

谢迁怒气冲冲,不能对皇帝发火,也不能对百官发脾气,他只能对自己的家人大呼小叫。

管家讷讷道:“老爷,是……兵部熊侍郎前来拜访!”

“哦!”

听到是熊绣前来,谢迁的怒火稍微平息,微微颔首,道:“请他进来吧!”

谢迁心情不怎么好,本来朝臣中不管谁来他都不会接见,但熊绣是刘大夏倚重的副手,这会儿在兵部地位尊崇,被看作是下一任兵部尚书的有力竞争者。

作为“顾问团”的一员,熊绣在刘大夏往西北后,在兵部所做的就是代理尚书职务,谢迁知道他无事不登三宝殿,就算心情不佳也要见上一见,看看有何情况。

熊绣风尘仆仆前来,见到马文升也在,赶忙上前行礼。

马文升曾经长时间担任兵部尚书职务,跟现任兵部尚书刘大夏关系也不错,如今马文升又以吏部尚书监管兵部,所以熊绣对马文升这个老上司照样恭敬有加。

谢迁道:“汝明前来,可是西北有新的战报传达?”

熊绣面带紧张之色:“兵部刚刚知悉,延绥巡抚之前曾下令征调居庸关人马,隆庆卫指挥使李频奉命拨两千兵马驰援土木堡……”

谢迁和马文升同时皱眉,他们对这消息的反应截然不同。

马文升直接问道:“几时的事情?居庸关内调动的兵马,可是隆庆卫所属……”

谢迁则在嘀咕:“两千兵马,能做什么?”

二人的关注点迥异!

马文升注意的是沈溪从居庸关调兵,是否会影响居庸关的防守,毕竟鞑靼人拿下宣府镇城,拔掉东进的障碍后,居庸关眼看就有一场大战发生。而谢迁在意的则是这些兵马是否能帮上沈溪的忙!

到了现在这个地步,谢迁已经不求沈溪能够力挽狂澜,又或者怎样,只要沈溪能平安回来,就已心满意足。

毕竟沈溪有先见之明,还取得对鞑靼兵马作战的胜利……歼灭四千鞑靼骑兵,这功劳在谢迁看来怎么都够了。

朝廷上下现在并不指望能够在正面作战中击溃鞑靼人,不管是皇帝还是朝中重臣,所持态度跟几十年前土木堡战后的态度基本一致,外长城防线既然被鞑靼人捅出个大口子,只能加强京畿和内长城关口防御来令鞑靼人“知难而退”。

熊绣介绍道:“军报是从五军都督府转过来的,看日期是两天前送抵,不知为何又耽误了!据军报言,隆庆卫自身兵马并无调动,只是征调卫所和地方巡检司人马,共两千余众,往土木堡方向而去!”

两千多人马,在谢迁看来太少了点儿,在数以万计的鞑靼骑兵面前,这点兵马可能都不够鞑靼主力一轮冲锋的。

“最近五军都督府着实耽误了不少事情,如此重要的军报又延误两天……看来回头张懋得好好整顿一下,抓几个害群之马出来,否则老是出现这种状况,让人心里不安啊!”

马文升摇头感慨了一句,又道:“土木堡方圆不过二里之地,有两千多人马,想来是足够了!”

地方小,驻兵就少,这理论谢迁怎么都不愿接受,当初明英宗可是带着几十万兵马撤到土木堡,当时土木堡同样可以驻下。

虽然谢迁不知道沈溪现在麾下有多少兵马,但想来歼灭鞑靼四千骑自身怎么也得损耗相同的兵力,如此即便加上援军,沈溪手头满打满算也就四千左右人马。

要在东进的鞑靼数万大军围攻下求得一线生机,谢迁觉得这对沈溪来说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谢迁问道:“隆庆卫是如何上奏的?”

熊绣将奏本呈交到谢迁面前,道:“请阁老一览!”

换作平时,即便是军报,在交到五军都督府或者是兵部后,都应第一时间上呈通政使司衙门,然后送到内阁票拟,再进司礼监交由皇帝御览,批红用印,最后五军都督府或者兵部衙门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和批复。

但现在皇帝生病,边关战事吃紧,很多事情都不按照规矩来,所以军报才会在五军都督府卡了两天,送到兵部这边熊绣先看过军报内容,简单的自行就处置了,但若事关重大,他又不想自己承担,干脆就直接请示内阁大学士,所以才会拿着军报来到谢迁的府邸。

谢迁原本想接过奏本,瞧瞧里面是何内容,但见马文升正打量他,心中一动反而缩回手去,摇摇头道:“此等机密之事,还是上呈天听为好!”

熊绣意识到什么,赶忙将奏本收起来,道:“谢阁老说的是。”

就算明白眼下做的事不合规矩,熊绣却知道,只不过是谢迁觉得场合有些不对。说是上呈天听,但弘治皇帝这会儿根本就没有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如今七人的顾问团,再加上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几乎可以决定朝廷目前大部分事务。

熊绣在顾问团中,官职不能说最低,但影响力却无疑是最小的,毕竟别人不是内阁大学士就是尚书、勋贵,唯独他只是兵部左侍郎。

从目前的情况看,刘大夏很难从宁夏镇“全身而退”,作为刘大夏左右手的熊绣显得有些进退失据,因为他很可能会因为刘大夏落罪而受到牵连,毕竟目前西北战事一步错步步错,刘大夏在边关固然要担负责任,但朝中的职司衙门就能置身事外?

熊绣有意向谢迁靠拢,就是希望借助谢迁的力量保住他头上的乌纱帽。

谁都知道在张家口堡和宣府镇城失守后,谢迁在朝中地位不降反升,主要是沈溪有先见之明,谢迁沾了孙女婿的光。

谢迁道:“汝明,你这就随老夫进宫……马尚书是否同行?”

马文升原本只是来谢府,跟谢迁做一些私下的交流,但眼下得知隆庆卫给沈溪调拨了两千余援军,这事情可小可大,为大局着想,不得不进宫商议,七人的顾问团眼看又要聚拢,商讨的结果会通过萧敬传达给弘治皇帝。

萧敬作为皇帝的耳目和代表,具有一票否决权,如果萧敬觉得不该上呈给皇帝知晓,那就会让朝中大臣自行解决。

如果萧敬觉得几名大臣商讨的结果不合他的心意,就会改变商议的结果,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上奏皇帝。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朱佑樘不理政务后,萧敬手头的权力无疑一锤定音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明朝会有宦官权倾朝野的原因,体制决定了宦官的特殊地位,一旦皇帝放权,宦官就有可能总揽军政大权。

马文升、谢迁和熊绣三人匆忙从谢府出来,两位相对年轻点儿的选择乘坐马车,年老体迈的马文升则乘坐轿子,三人前后脚往紫禁城方向而去。

第一五六〇章 朕的理想第一五七八章 真金不怕火炼第一五七五章 忠心的体现方式第一九二三章 分权领兵第一四八二章 无奈第二五三三章 大出意外第二五三二章 下一步计划第八九四章 振夫纲(求保底月票)第六三九章 全家都中毒(第二更)第一〇一五章 莫欺老实人(求月票)第九九四章 恩典第二六二八章 熬出来了第一七六章 你安心去吧第二五〇二章 希望第二一〇〇章 偏狭的审计第三七八章 相见不见(第四更)第二四四七章 不睦第二一四八章 认义父第二〇一七章 非圣人更需理智第四九九章 师兄弟升官(第十二更)第一八九八章 在劫难逃第二三一一章 真可怕第二三九九章 夜访第二六三九章 困局第二六一四章 互利共赢第一一九八章 信心第一七九章 银票(求订阅和月票)第一八二〇章 失策第二〇二八章 倒张苑联盟第一五三六章 不速之客第一〇一六章 无处安置(第二更)第一八二二章 视察第二五〇七章 一隅之地第六十章 买丫鬟第一六八六章 送别礼第一三〇八章 湖广总督第八〇五章 阁老嫁孙女(第三更)第三六四章 才子?靠边站(上)第一〇六一章 畏缩不前不可取(第三更)第一三七九章 希望与失望第九七一章 知遇之恩第二一三一章 踏上征程第一六九八章 会面第四八八章 生日礼物(第一更)第一八六四章 举荐第一二九〇章 入城仪式第一四三〇章 邵阳巷战第八三〇章 瘟神莫再来(第一更)第一九九五章 善待第七三五章 当个乡试主考不容易第二五〇四章 新衙门第二五八五章 有妻如此第一一〇五章 重任在肩第一六七章 讲理不成反被揍第三九九章 相思梦中人(第九更)第二〇一五章 特殊的贿赂第一一二章 技术决定一切第二二四一章 秩序制定者第一三〇五章 料于朝廷先第一五一章 大病是灾,小病是福第一七五五章 并无隔夜仇第二五六〇章 强行不亏第二四四章 香闺独处(第八更)第一二六二章 捷报?第一一六一章 日常第二二一八章 父子之怨第一〇三五章 是为上策(第二更)第八十六章 新官到任第二六六〇章 让你妥协第二四〇四章 谈条件第一二八一章 有何评价第一八一四章 见风使舵第六三八章 替阁老审奏本(第一更)第一〇八三章 一片安宁第二六三九章 困局第二三七一章 不党而党第一〇一三章 太子并非薄情人第五〇七章 使节与番僧(第一更)第一六二九章 入调之议第三五三章 小解元公(第十更)第二六七二章 宣府见第五九一章 蹴鞠的另一种玩法第七九八章 朝议(第八更)第二九六章 你是天上的星辰第一七七二章 入坑第二六三九章 困局第二四七章 勾心斗角(第十一更)第五七〇章 从来没有开始(第六更)第一六三七章 比较第一一六六章 破城在即第一〇二七章 父皇有欠公允(第三更)第二三七五章 散播消息第二〇一一章 夜入豹房第二〇三九章 家底不剩第一一四一章 捅破窗户纸第一九七三章 谁欺负谁第四〇八章 恶狗咬人(第六更,盟主加更)第四九四章 当庭翻供(第七更)第一一九一章 寒风中的火炉第一六九七章 正德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