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三章 栽培

十一月六日。

京师,正阳门。

作为京城正门,正阳门在九门中的地位无出其右者。正阳门拿下来,六部及各寺司衙门便在眼前,明朝众多朝臣便可一网擒下,明军没了指挥,必然不战自溃,京城旦夕可下。正因为如此,正阳门被鞑子盯上后便投入全部力量,双方参战的总兵力多达五万,其中鞑子三万余众,明军不到两万,战况极为惨烈。

与前几场战事有所不同,这次鞑靼人准备充分,攻势一波接着一波,往往前一次进攻刚刚失败,新一轮的攻势已然发起,不知何时护城河已经被密密麻麻的尸体堆满,城墙下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硝烟和血腥味。

大明太子朱厚照,以监国身份莅临正阳门城头,上到城楼顶部为将士们擂鼓助威。朱厚照身旁有两位阁老级别的文臣陪同,一个是谢迁一个是李东阳,还有许多六部大员。

正阳门守军原本军心涣散,但在太子和阁老亲临的情况下,士气大振,一整天战事打下来,无数次将鞑靼人从城头赶下去。

值得庆幸的是,城门、瓮城的防守未出现大的偏差,战事以双方折损兵马超过八千四百余人而结束。

这是京师保卫战开始以来,双方损失兵马最多的一天。

谢迁和李东阳作为皇帝派来陪同太子督战的使节,原本得到的命令是让太子上城头鼓舞一下军心士气,随即便得护送太子离开,以确保安全为第一要务。

谁知朱厚照到了城头上就开始撒欢,到处乱跑,就跟脱缰的野马一样,根本就不受控制。

李东阳多少有些威严,本来想趁着鞑靼人攻城的间歇把朱厚照“硬架”下城头,但鞑靼人的攻势迅若奔雷,如同涨潮时的大浪一般,后浪推动前浪,绵绵不绝,根本就不给撤离的机会。

鞑子除了使用大量飞梯、蹑头飞梯、避檑木飞梯等轻便云梯,最可怕的还是复合式车梯。这种车梯原本是存放在宣府武库中的攻城器械,由车座与宽面梯组合而成,可供多人同时攀登,其构造与后世飞机场上登机用的舷梯类似,鞑子把车梯贴上城墙,数百鞑子通过车内部的楼梯源源不断登上城墙,两军在城头展开近身肉搏。

所以,为安全考虑,谢迁和李东阳等人只能陪同朱厚照登上正阳门城楼最高处,各层楼都有重兵把守。

朱厚照一点儿都不感到恐惧,居然擂鼓助威,而李东阳和谢迁也亲眼目睹了无比惨烈的战斗画面。

“呼!”

当最后一拨鞑靼人终于撤下正阳门城头,并将车梯推离城墙时,谢迁长长地舒了口气,一时间竟然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冬月虽然不是京城最冷的时候,但此时温度也已经直逼零度,谢迁抹了一把额头的冷汗,忍不住看了李东阳一眼,李东阳的脸色相对冷静,谢迁心想:“还是宾之心理素质好,这种场合,我可经受不来,看来还是老了!”

李东阳很直接,一把抓住朱厚照的手:“太子,现在鞑子已经退了,我们这就下城楼,回宫去吧!”

朱厚照脸上满是兴奋的红晕,一把甩开李东阳的手,嚷嚷道:“李大学士,我们不用着急回宫。”

“之前鞑子攻势那么凶猛我们都没有逃避,现在鞑子退了,更没道理退缩了,接下来还要恩恤三军将士呢。这一仗打完,多少将士阵亡,又有多少人残疾,本宫岂能坐视不理?谢先生,你没问题吧?”

谢迁嗅到空气中浓重的血腥味,隐隐有些作呕,他咳嗽两声,抬手示意自己没事,但还是帮腔劝谏道:“太子,陛下惦记您的安危,早些下城头为好。”

作为文臣,谢迁哪里见过战场上如此血腥杀戮的场面?即便只是在城楼上通过瞭望孔看上几眼,他都觉得受不了,更别说陪同太子去城头第一线阵地面对那尸横遍野的血腥场面。

朱厚照坚持道:“我不回去!如果两位先生身体不适,那就留在这城楼上休息,本宫一个人便可!”

熊孩子虽然胡闹,但行事风风火火,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居然不再理会谢迁和李东阳,直接向楼梯口跑去,“噔噔噔”下城楼了。

即便李东阳这样有责任心的大臣,此时也唯有选择逃避,他可不想去见那血腥的场面,但他还是派了兵部和户部官员,以及宫廷侍卫陪同,为朱厚照保驾护航,而他则跟谢迁来到另一侧的楼梯口,这个楼梯口直接连接内侧城墙的马道,不用到前面去逛一圈。

“于乔,你没事吧?”

李东阳看到谢迁脸色苍白,关切地询问。

“没事!以鞑子之前进攻德胜门的经验,今晚很可能会发起夜战,我看还是赶紧让太子回宫!”谢迁道。

李东阳摇摇头:“夜战倒是未必,今日狄夷兵马折损不在少数,这些鞑子兵并非来自同一个部落,仅仅协调补充兵员就需要时间,估计最快也得明日清晨再发起进攻。我们的牺牲也很大,必须尽快整肃兵马,加强九门防备,不能让狄夷趁虚而入!”

谢迁有些晕血,所以才在见到残酷的杀戮场面感觉身体不适,他捧着腰咳嗽个不停,李东阳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边走一边说接下来的战事安排,谢迁只能无奈地跟上,这加重了他的气息以及咳嗽。

李东阳道:“陛下倚重太子,即便亲政也没有撤除太子监国职务的意思,显然是要栽培太子。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陛下病情虽有所好转,但气色大不如前,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调养!”

说是“需要长时间的调养”,但谢迁听出李东阳话中另一层意思,如果皇帝恢复不好,而太子又表现出色,那么或许就会直接传位给太子。

儿子不拘成法,当朱佑樘察觉儿子行事激进,跟自己的性格大相径庭时,最初的选择是严防死守,试图将儿子的性格扭转过来,但最后发现徒劳无功。

朱佑樘此时当然会想:我儿子将来可能会随心所欲做一些胡闹的事情,那时儿子是皇帝,大臣们无法制止,或许会捅出不小的篓子,不如现在趁着我在世,能对儿子有所斧正的时候,任由儿子胡闹,看看儿子行事后的反馈。

如果效果良好,那就是儿子有出息,不用我这个老爹操心,那我走也会很安心。但反之,如果出了纰漏,我也能及时纠正。

谢迁气息粗重,没有发表评论,两人此时已经下了城楼,来到城墙内侧的马道,八抬大轿已经等候在这儿。李东阳挥挥手:“于乔,时候不早,正阳门战事必须尽快向陛下奏禀,我先回宫去了,你稍后就陪太子回宫,切不可让太子在正阳门留宿!”

李东阳以入宫觐见为由,上轿离去,将谢迁丢在城头上。

见轿子下了城墙,消失在棋盘街尽头的大明门,谢迁心中窝火,暗忖:“战事结束,未等战果清点完毕,也未将太子护送回宫,便自顾自离开,你这差事办得也太轻松自在了。可怜我,还得留下来陪太子瞎折腾。”

谢迁摇了摇头,当下硬着头皮,前往城墙前面看看太子。

此时朱厚照正在慰问正阳门将士,安抚受伤士兵,同时让兵部和户部的官员详细记录牺牲官兵的性命和籍贯,力争尽快将抚恤金发下去,全然不见半点桀骜不驯,这让谢迁大感欣慰。

谢迁琢磨道:“太子虽然有些顽皮,但始终有帝王之相,以他平易近人看,将来或可成为明君。”

看着城头上的官兵纷纷将死去的大明将士的尸体送下去,而鞑子的尸体则在割去脑袋后扔下城墙,然后淋上火油焚烧,空气中恶臭熏天,再举目远眺京城内外满目疮痍,谢迁不由黯然神伤,他不禁想起几个月前的京城,那时虽然算不上盛世,但至少百姓安居乐业,街路上一片喧哗热闹,哪里像如今这般惨淡?

“越到后面战事越难打,今日又差不多战死三四千人,加上之前牺牲的,城里可战之兵已经下跌两到三成,用兵已捉襟见肘。陛下虽然派太子督军,却不敢抽调兵马出城,袭扰北寇侧翼,摧毁其攻城器械,京师安危全然寄托在各地勤王兵马上,不知京城是否能坚持到那个时候!”

正当谢迁怅然若失时,一名将领匆忙爬上城头,此人谢迁认识,正是正阳门守将,刚刚由把总提拔为都指挥挂副总兵衔的隋仲。

第一一七一章 一团乱麻第四十三章 世态百相第一五八一章 交易第三六七章 拜见谢铎(第四更)第八七七章 哄孩子专家第一一三二章 出兵往援(求月票)第一三六二章 捐赠所得第二五九章 打死都不认(第三更)第三五七章 批命(第四更)第一八二四章 让你来试试第一五八四章 结果早已注定第九二九章 生杀大权第二二一三章 劝降第二四七三章 盛情难却第一五一九章 太子耍酒疯第一〇七九章 进兵,撤兵第一三〇七章 安排第二二六三章 杯葛第二四八七章 争抢功劳第九五八章 还是被找到了第一六五八章 风波起第九九七章 夜宿刺桐港第二四三四章 拌嘴第二三七五章 散播消息第二五七二章 改性子第九八一章 效果最大化(第一更)第二一五八章 国贼第二二四五章 日期第九六七章 连坐法第一三四八章 生病还是中毒第一三三八章 闹心事第一五七一章 正当芳华第一四三九章 两张脸第九七一章 知遇之恩第八三七章 大人听岔了第一六一四章 误打误撞第二五四一章 近水楼台第八一八章 放火杀人(第三更)第一一〇二章 京城人士(第一更)第七一九章 门庭若市(第八更)第九八六章 一战功成第九一八章 正三品农夫(第三更,求订阅)第八七四章 喜婚第一九二〇章 麻烦第一五七四章 新“八虎”第二一九章 心服口不服(第六更)第二五七章 回乡探亲第一八八八章 针锋相对第二五三八章 扼杀于摇篮第二二九一章 暴脾气第二五八章 蛇蝎心肠第四十二章 种痘第一二九八章 炙手可热第一六七二章 借人不得第一二四五章 只有外合,没有里应第一七四二章 势成第一六九七章 正德元年第六三七章 如此长夜,竟有佳人?第二一三三章 皇帝的军营第一〇八〇章 来路易行,撤回不易第一五二三章 装神弄鬼第二五二九章 三面合围第一四二二章 来势汹汹第一七〇六章 有求必应第二二五二章 你们效忠谁?第二六一六章 早去早回第一九八三章 把自己阉了第七二〇章 大人请自重第一一八三章 坚持第八九七章 唐兄,很多人关心你第二二〇三章 保一人第一五四九章 有麻烦了第二〇三四章 俗人非圣人第二三二五章 改变第二四七三章 盛情难却第八二六章 请托上门第七十七章 敲定第五〇四章 情敌见面分外眼红(第四更)第一八七二章 总有办法第二六七一章 保佞臣第六八四章 惠娘的蜕变第一四一三章 各自表演第一八四六章 谈合作第一八〇五章 无条件信任第一二四九章 特殊的使节第二〇五七章 姑嫂情第五二五章 代言(第十三更,献所有书友)第一五四一章 蹊跷第二一八章 真才实学(第五更)第五八一章 据不知情(第一章)第三一六章 洞房总有听墙角的(第三更)第六三三章 出狩(第五更,求保底月票)第九十二章 无言以对第一八五〇章 开条件第九一一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第一七七二章 入坑第二章 头悬梁,锥刺股第一三〇九章 文武之别第二三三〇章 竞争与合作第三十八章 衙门有人好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