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二章 无君无父

来到文渊阁后院的值事房,三人分别落座,李东阳将之前面圣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

刘健微微点头,若有所思道:“看来……太子确实已不在宫中,更可虑者,他还长期滞留在外不归……于乔莫名其妙往江南去,莫非是太子只身前往南直隶游历,陛下派于乔将太子寻回?”

关于东宫的事情,王华虽不知具体情形,但他毕竟是东宫讲官之首,多少跟宫中的太子近侍有来往,从这些人闪烁其词的口风便能判断,太子应该出宫去了,而不是跟朝廷所说的那样正在养病。

王华跟李东阳、刘健的关系非常铁,若非沈溪出现,谢迁也是这个集团中极为重要的一员。

但如今谢迁日渐离心离德,刘健和李东阳恼火之余,甚至有将王华举荐到内阁将谢迁取而代之的打算。

王华谨慎地说道:“刘少傅所言虽在理,但如今陛下对太子之事讳莫如深,我等身为臣子,难道不应该替君父保守秘密?若臣民得知太子顽劣,擅自离京,怕是会离心离德……”

王华毕竟是詹事府少詹事,同时又是朱厚照的先生,心头惦记的还是皇室和朝廷的安稳。

他很清楚太子离京这件事,会对其声望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这件事公开不至于影响朱厚照继位的合法性,但朝臣和百姓会觉得太子荒唐胡闹,行为怪诞无礼,居然在他老爹生病时自己跑出去玩,完全不顾大明江山社稷的安稳。

李东阳脸色铁青:“莫非不辨公理,不讲是非,无论太子做的事情是对是错均守口如瓶,方为善举?事无不可对人言,太子离京,暂且不论是否为私逃,仅就事论事,若一时无法寻回,致皇位传承出现变故,难道这样才是臣子所为?”

王华虽然觉得不该在这种事上跟李东阳唱反调,但他还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陛下不愿将事情公开,恐怕还有担心太子在外遭遇险情这层顾虑。如今番邦、贼寇,可都惦记着大明江山,即便是藩王勋贵……也无法完全放心!”

李东阳并没有回答王华,而是侧头看向刘健,问道:“刘少傅以为呢?”

刘健此时脸色一片深沉。

如今大明朝廷,刘健几乎可以一言而决,即便萧敬都拿他没办法,文官集团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总揽朝政的地步,主管军队的张懋是个老好人,代表天子的萧敬也是个应声虫,弘治皇帝这一病,文官集团拒不承认太子监国的地位,朝廷上下却没人能制约。

即便马文升和刘大夏在朝中看似跟刘健、李东阳等人政见有别,但他们自身也是文官,加上马文升和刘大夏执掌六部,无法干涉内阁工作,所以在朝事上他二人不会去跟刘健等文官集团首脑唱反调。

刘健眯着眼道:“如今暂且不明陛下用意,也无法求证太子是否尚在宫中,但若太子真已离开京城,一时还未将人找寻回,就得将此事昭告天下,令地方官帮忙找寻。暂且发动几人,联名上奏陛下,请太子恢复经筵日讲……宾之,此番便由你来联络人手,务必在这一两日内行动!”

“好!”

李东阳点头应允下来。

饶是王华早就对文官集团的独断专行有所了解,但他万万没料到,刘健和李东阳居然敢如此明目张胆地逼迫皇帝表态,他怎么听,都觉得眼前这两位所做之事不像是人臣应该做的,倒与枭臣或者乱臣贼子无异。

但王华平时对刘健和李东阳的人品德行还是非常佩服的,并不认为两位内阁辅臣会谋朝篡位,当下心里感觉非常的别扭,完全无法适应两人的行事风格。

李东阳站起身:“此事以太史官入禀为宜,请两班翰苑朝官通禀,若陛下不允,则跪谏午门,刘少傅以为何?”

刘健脸上终于露出笑容,点头道:“可!”

李东阳得到刘健的肯定与支持,精神一振,站起身往翰林院去了,显然是找翰林们联名上奏去了。

王华跟着站起,一时间无所适从,他忽然感觉自己似乎做错了事,把宫中的秘辛给泄露了出来,再由两位内阁大学士发酵,或许会闹出大事来。

王华心想:“太子乃国之储君,承载天下之希望。如太子蒙羞,便为大明蒙羞,刘少傅和宾之这是作何?”他不能理解,刘健和李东阳为什么一听说太子失踪了,马上就要把这事闹开,好像非要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在王华想来,这毕竟是皇家的私事。太子虽顽劣,却无人可替换,把其名声搞臭不仅没任何好处,反而会引来皇家的憎恶。

他却不知,因为之前皇帝对文官集团的打压,令刘健和李东阳分外在意“太子年少气盛不能当事”的奏议,他们就是要证明太子是个孩子,朝事不能让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做主,而应该由他们这些“忠臣”全权负责。

……

……

晴空万里,烈日当头。

炽热的空气好像被阳光给凝固住了,沈溪有种喘不上气的窒息感。

进入六月后,江赣地区气温一路高升,到正午时分,更是酷暑难耐,队伍已无法按照正常时间作息行进,只能趁着早晚天气相对凉爽的时候才赶路,晚上和午时前后均扎营休息,选择的地方还是丛林或者山间背阴处。

沈溪原想让队伍夜晚行路,但又怕地方上不太平,遇到山匪水盗打劫。

过了德安,队伍一路往南过建昌,走的全都是官道。

沈溪根本就没避讳那些扬言要刺杀他的地方官绅,此行他带的护卫可不少,除了衙役外,其余士兵的兵器足够先进,就算火铳还没配齐全,但至少强弩和弓箭都是上乘,身上腰刀、长枪和锁子甲都是由高炉炼铁萃取的精铁打造。

再加上士兵全都是从湖广各卫所精挑细选,个个身强力壮,沈溪又按照后世训练军人的方式进行特训,并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拥有优厚的待遇,同时还明确末位淘汰制,这让士兵们都有了危机感和使命感。

有了德安的教训,沈溪过建昌的时候没有进城。

建昌县在沈溪看来,也不是什么太平之地,关键在于建昌侯张延龄的封地就在这儿。

张延龄之前是为建昌伯,而后封为建昌侯,封地在江赣但一直未就藩,不过他的手却早早就伸了过来,毕竟涉及到食邑和土地,为此还在建昌县豢养了一批打手,专司负责征收地租等。

要说张延龄在京城是做了不少强占民田民女、为非作歹的事情,但或许是因建昌县距离京城太过遥远,张延龄在建昌县还未做出什么人神共愤的举动。

至少沈溪在查阅江赣地方道、府、县的记录时,未发现张延龄在建昌县做出什么不轨之事。

第四九〇章 被休沐(第三更)第一二八三章 脱罪第一〇二二章 止战第二六五三章 利用第一一一二章 留一份,奏一份(第三更)第八四一章 交易第二〇三四章 俗人非圣人第二十六章 蒙学第八四三章 农事第二五一九章 花样百出第一七〇七章 厚赏第二六二五章 地位不保第二一四八章 认义父第二二九八章 躲清静第四八〇章 黑白两不误(第三更)第一二一三章 注意你的言辞第八十四章 纸终抱不住火第一九五七章 定局第一五一八章 包在我身上第二五四二章 一团糟第一一〇二章 京城人士(第一更)第一七二〇章 追究到底第二二〇六章 矛盾第一六七五章 束手无策第一一五七章 沙盘演兵第三二八章 连环计(上)第一八六三章 对峙之局第二三五章 大雨成灾第一一六四章 血战(上)第二四九八章 要钱第一二九三章 献首级第八八七章 风林火山第二四七九章 拨开云雾第七一九章 门庭若市(第八更)第十二章 进城(求收藏)第一〇八二章 残垣守城第四一三章 藏头露尾的会元(第三更)第二〇四章 扣屎盆子(第五更)第二二八三章 遇到对手了第一〇五六章 也是极好的第二十七章 据理力争第一〇五二章 不可同日而语(第三更)第八二〇章 大难临头各自飞(第一更)第二三一〇章 危机第五五六章 不收贿赂(第一更)第二一九九章 绝情绝义第一八七章 陪太子读书第四七六章 落榜的武举人(第四更)第一四一〇章 没了脾气第二〇一二章 三件事第二六二一章 首辅之争第一九四四章 都指挥同知第六二八章 专门坑人(第三更,谢书友)第二四八六章 战局有变第五〇五章 再访谢府(第五更)第一四四五章 主帅与监军第二五六六章 奇袭第二五五七章 天助我也第一八八八章 针锋相对第二一九四章 联名第八七〇章 李衿的红妆第七九二章 吏部考核(第二更)第五九一章 蹴鞠的另一种玩法第一三三四章 一而再再而三第八七一章 忠孝不能两全第一七九六章 热锅上的蚂蚁第一三〇七章 安排第一二二五章 以小博大第六六二章 牛车阵第一五七一章 正当芳华第一〇九三章 狭路相逢第二〇〇七章 背后的支持第二四二二章 找个替代者第一七六六章 虚报第三十二章 乔迁之喜第二五五八章 叛臣第八十五章 情怀如诗第二三一五章 颜面第一第一一四九章 合兵一处第一六四八章 虎狼之药第二五七章 回乡探亲第二三〇一章 闺中事第一四五八章 生杀大权第一八四六章 谈合作第六十一章 家里的新成员第五一三章 家丑(第一更,求订阅)第九六四章 军规第一三八三章 反感的种子第二三七三章 不栽赃不成案第五六一章 战功(第二更)第四八二章 借题发挥第一九九章 以棋会友第一六一九章 分忧第一六二五章 初议正德第二四〇章 最先和最后(第四更)第一六四八章 虎狼之药第二一九二章 命贵第三八八章 有不怕死的第一四二章 来自京城的谢家千金第一五〇章 最是缠绵女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