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〇四章 风向大变

刘瑾在朝中为所欲为。

朱厚照不管事,朝中大小事情都由他来做主,内阁票拟现在已无法对他掌权造成阻碍,因为刘瑾把守最后一道关,负责朱批,如果他对内阁票拟不满意,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拟定。

刘瑾的办事能力不低,在决断上比谢迁更有魄力,一旦决定下来就全力以赴施行,让谢迁疲于应对。

朝廷文官陆续被撤换,谢迁身为内阁首辅,在人事任免上居然没有任何话语权。

谢迁尝试跟朱厚照说明,但朱厚照连续几日不上朝,即便他去乾清宫奏请也无法见到皇帝的面。在这种情况下,谢迁知道自己无法控制朝局,只能退而求其次,争取在朝廷六部事务上多加干预,阻止刘瑾进一步揽权。

……

……

二月初三,下午。

刘瑾从皇宫出来,还没回到自己的府邸,便见钱宁在路边等候。

刘瑾从轿子上下来,斜眼打量钱宁,问道:“钱千户这是作何?守在路边连个随从都不带,不怕有人对你不利么?”

钱宁笑道:“公公言笑了,小人人微言轻,哪里会有人加害?倒是公公出入应该增加人手,保护周全才是。”

刘瑾抬手阻止钱宁继续说下去,道:“有什么事,直接说便可,咱家累了一天正要回去歇息,你也应该早些去陪同陛下才是。”

钱宁凑过来道:“公公,小人这里得到消息,说是今年回京大考的官员,都为公公准备了一笔厚礼,请公公在吏部考核中予以通融,却不知公公是否能帮上忙……”

刘瑾不屑一顾:“怎么,你瞧不起咱家?”

“绝无此意。”

钱宁赶忙申辩,“光是地方一个臬台,开价便是两千两银子,而地方知府则为一千二百两,知县为四百两,不知公公对这价钱是否满意?”

刘瑾没想到下面的官员孝敬的银子如此多,诧异地问道:“又不是买卖官爵,他们能出得起如此数目?”

钱宁笑道:“只多不少,那些地方官员可肥着呢,弘治朝国泰民安,没有富百姓倒是富了官绅,现在他们知道公公您在朝中当政,便想公公在考核方面予以照顾。”

刘瑾稍稍皱眉:“吏部尚书许进跟咱家关系不是很好,这个老匹夫已年过古稀,咱家准备让他致仕,却不知以何人进吏部尚书为宜?”

钱宁听到刘瑾随随便便就要拿下一个吏部尚书,不由暗自咋舌,终于明白那些官员为何入京后要找关系向刘瑾行贿了,就因为刘瑾现在权力不受制约,就好像之前的刘健和李东阳一样。

刘健和李东阳当政虽然也专权,但只是压制皇权,朝中大小事项都按照大明典章制度进行。

但刘瑾当政情况就不同了,刘瑾不是文官,不懂礼义廉耻,他的规矩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没有银子孝敬休想让我办事。

“银子该收还是要收,总归吏部考核要过司礼监一关,只要咱家能经手的事情绝不会有问题。”

刘瑾显得很自信,“之后咱家便召见许进这老匹夫,跟他好好谈谈,若他不识相,老夫有的是办法让他从吏部尚书任上撤下,到时再换上得心应手之人便可。”

钱宁笑着说道:“是,是,公公思虑周详,该收的银子,小人会一文不少送到公公手里。”

……

……

九年大考三年小考的官员,年初抵达京城的数目大概有一百二十多人,这些人官职从高到低都有,这还只是正德元年第一批。

朝中正在进行官员更迭,地方上的官员清洗也在有条不紊进行,刘瑾的势力逐渐从京城扩散到地方,刘瑾没有直系属下到地方任职,原则上收揽那些愿意投诚之人,谁给足了银子,他就当谁是“自己人”。

但不是每个官员都有银子行贿。

一个小小的知县,年俸不过四十两,到京城过大考却要支付四百两银子,这数目有些过于庞大了。

但是,当官的多少有俸禄之外的油水,这些都是官场中众所皆知的潜规则,如果加上这些油水还不够,就只能别想办法。

一些官员入京后没有银子行贿,只能求助京城亲友,又或者是找人回任所“拆借”,甚至变卖祖业……

京城中滋生一种“京债”,由京城周边富商提供借贷,把银子借给在京的地方官员,这些官员借来银子后再向刘瑾行贿。

刘瑾贪赃枉法,几乎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很多官员因为没钱疏通,以至于无法通过吏部考核,得不到升迁不说,有的还要被罚俸,甚至被降职和免职。

刘瑾造成的影响愈发扩大,谢迁知道后暗自着急,却无计可施,因为刘瑾行事小心,无人能够拿出刘瑾贪赃枉法的证据。

给刘瑾的贿赂,都是官员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辗转送到刘瑾手上,而不是他亲手索要,而刘瑾对于吏部考核的干扰,也是暗中进行,就算吏部尚书许进对刘瑾阳奉阴违,但还是无济于事,就因为刘瑾掌握朱批大权。

你吏部做出怎样的考核,到了刘瑾这里都可以任意做出更改,那吏部的考核也就成为一纸空文。

如果换作别的皇帝,官员早就上疏弹劾,依靠舆论迫使刘瑾下台甚至被问罪。

但可惜,朱厚照对朝事不管不问,朝官很难见到皇帝的面不说,哪怕偶尔见到也没人敢告状,因为就算朱厚照听到后采纳,转头喝斥刘瑾两句便又不管不问,事后刘瑾不会放过那些弹劾他的大臣,动辄下诏狱问罪,而朝中真正有豁免权的只有谢迁而已。

旁人都指望谢迁告状,甚至撺掇谢迁到张太后面前申诉,但可惜谢迁知道事情归根结底还是要皇帝疏远刘瑾才行,否则一切都是做无用功,因此对于朝臣的提议置若罔闻。谢迁做事讲究的第一原则是自保,剩下的才是伸张正义,如果自保和伸张正义有冲突,他宁可当墙头草。

谢迁这种态度,让文官们无计可施。

……

……

正德元年,朝中政治风向大变。

之前谢迁等文官,还能跟刘瑾形成对峙之势,不至于让刘瑾胡作非为,但在刘瑾和钱宁建立豹房,让朱厚照彻底沉迷逸乐后,刘瑾权势日益扩大,再加上刘宇等奸佞到京城后对刘瑾言听计从,以至于刘瑾慢慢大权独揽。

而在西北,一场政治风波却慢慢归于平静。

在沈溪牵头下,王守仁查三边钱粮弊政已水落石出。

二月初四前,三百多名三边文武官员主动到王守仁所在官驿“认罪”,退回赃款,数量在六十万两左右。

但这只是三边贪墨钱粮十分之一左右,贪官贪十两能拿出二三两就算不错,而大头还在朱晖、张鹤龄等人手中……

即便如此,王守仁的差事已经可以顺利向朝廷交差,他不想再继续调查下去,平添波折。

官员招供罪行后,拿出的银子不多,主要是怕担负更大罪名,他们以为王守仁不再追究下去就可以逍遥法外,却不知他们贪墨多少早就在沈溪这里挂上了号。

哪些人心存侥幸,沈溪心知肚明,但王守仁不予计较,沈溪暂时没办法发作。

二月初六这天,王守仁到三边总督府衙门拜谢,为离开延绥做准备。

沈溪在正衙接见王守仁,听闻王守仁有离意时,不由道:“伯安兄如此便离开?三边贪腐之况,怕远非如此吧?”

王守仁没想到沈溪突然把问题摊开来说,当即好奇地问道:“之厚认为此案尚未了结?之前你不是还不愿意把案情扩大,怕牵连进更多人吗?”

沈溪道:“是否了结,其实伯安兄比在下清楚,三边之地官员心存侥幸,现在的结果仅仅是能跟朝廷交差,但朝廷划拨的钱粮与现在查处的钱粮数目差距实在太大,若伯安兄不多问罪几人,回到朝廷不仅无功反倒有过,不如由在下向伯安兄提供一份名单,让伯安兄彻底把黑幕揭开如何?”

“这……”

王守仁没想到到最后斤斤计较的人反而是沈溪。

第一一三九章 宣府失守第八七一章 忠孝不能两全第六二一章 海盗归来第二五六二章 千里派谋士第二二二四章 开战第七一一章 少爷很忙(第五更)第二五一七章 谈判第二四一三章 新立后?第二三五七章 谁之错第一三四五章 政治危局第一七二五章 奇耻大辱第九五八章 还是被找到了第八八六章 易守难攻的硇洲岛第七六三章 人死不能复生第二一三三章 皇帝的军营第二四三三章 娶个祖宗当皇后第一三〇八章 湖广总督第一一八二章 天经地义第一九〇九章 时间差第四六〇章 御赐墨宝(第一更)第一五八八章 刘瑾回京第三三七章 乡试(下)第二五四六章 不参与第三九一章 跟师兄师姐过日子(第一更)第二六五章 朱公子第五〇五章 再访谢府(第五更)第一〇〇六章 储相第六〇二章 守节(第一更)第五七〇章 从来没有开始(第六更)第一〇八章 大脚丫鬟第二七八章 十美图第一八二九章 迟迟不到的捷报第二一六九章 最信任的人第二一〇七章 勾心斗角第八二三章 惠娘的新姐妹(第二更)第九七一章 知遇之恩第五十八章 家书值万金第一八七六章 王鏊致仕第三七四章 神秘的约见第二四七三章 盛情难却第一〇二五章 龙颜大怒(第一更)第一八一八章 争权第一三七一章 接待第二三六三章 谋逆案第二六四八章 花在刀刃上第一五九七章 只是交易第一〇三一章 替班内阁第一二〇九章 谁来主持?第六二二章 谁是正使?第一八六七章 新年旧气象第二二九八章 躲清静第一六〇章 一无是处的男人第七九一章 跳棋(第一更)第一一七一章 一团乱麻第二二四五章 日期第一〇二〇章 老怀安慰第二一四九章 纠纷第一九九二章 翻脸第一八一章 期末考试第八一八章 放火杀人(第三更)第一九四四章 都指挥同知第二〇四四章 邦交无小事第十章 童养媳第一一〇五章 重任在肩第一八九六章 雷霆之怒第二六八章 拜访第九三四章 请罪第二四一〇章 怒火攻心第一七二二章 归途难第二五三四章 美中不足第二二六八章 庆典变狩猎第四八二章 借题发挥第八七二章 唐寅染相思病第六三八章 替阁老审奏本(第一更)第一七二八章 托付第一三七三章 同游第一二五三章 目标正阳门第一五八四章 结果早已注定第八一四章 收礼,送礼(第三更)第二〇九四章 体制内第六五三章 小丫头不懂事第一一三六章 临战的一天(第二更)第一四三五章 权臣、奸臣(第二更!)第二六〇九章 无心风景第二四〇〇章 无能为力第二四六九章 争权夺利第一五五二章 狗仗人势第二四〇四章 谈条件第四九三章 三堂会审(第六更)第一二七七章 讨公道第三五一章 大老爷还是七少爷(第八更)第一七一三章 入京第九七〇章 弘治弥留第二二九二章 羊入虎口第五六三章 赎人先谈赔偿(第四更)第一〇一九章 老而弥坚第四五四章 认错(第三更,庆新盟主)第二三七章 买田买屋第一二四六章 极大的讽刺第一五二二章 有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