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七章 密议除瑾

关于何时出兵这个问题,沈溪已是不厌其烦。

不但巡抚衙门和总兵府那边希望沈溪能早些上路,就连沈溪手下,一个个也都希望能尽快上战场建功立业。

尤其是好战的王陵之和荆越,天天到沈溪这里请示,看什么时候可以出兵。

张永到宣府,休息了一整天,到次日黄昏时分仍不见圣旨到来,开始着急了。他找到沈溪,再次把自己的意思申明,由于涉及军功和此番出兵主次等问题,他希望沈溪在最短时间内领兵开拔。

“……沈大人,咱家昨日说得或许不太清楚,出兵不能坐等朝廷敕令到来,咱家乃陛下亲自委派的监军太监,身负皇命,连咱家都到了,你再不出兵就说不过去了……”

张永来到宣府,没有第一时间跟沈溪谈扳倒刘瑾的事情,反复谈及出兵,显然是打定主意先把军功落实后,再谈怎么对付政敌。

张永说话时,沈溪一直微笑倾听,丝毫也没有插嘴的意思。过了半晌,张永问道:“沈大人可明白?”

沈溪笑道:“出兵之事看似刻不容缓,其实不然,以本官所知,三边人马已调动,尤其是陕西地方正调兵遣将,叛军想杀过黄河不太现实。”

张永并没有宽心,反而紧张起来,道:“后续呢?”

“后续?”

沈溪微笑道,“这几天本官也在关注来自宁夏镇的消息,但消息来源实在太少,如今山陕各地均已戒严,渡口码头层层设卡,商旅为之绝迹……现在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官方的情报,只能等等了。”

张永道:“那就是没消息咯……沈大人为何不快点儿出兵?咱家知道您文韬武略,满朝上下比您知兵的人一个都没有,您只要出兵,这一路便可无往而不利,高奏凯歌。”

但无论张永怎么劝说,沈溪都不为所动。

沈溪道:“没有朝廷敕令,出兵就是僭越,本官本就跟刘瑾有宿怨……难道张公公跟刘瑾是一伙的?设下圈套,让我擅自调兵,然后刘瑾在朝大做文章?”

张永一怔,随即明白过来,沈溪这里,他还没有得到完全信任。

张永往四下看了看,确定没人偷听,凑上前低声说:“难道沈大人觉得咱家跟刘某人是一伙的?”

“难道不是吗?”沈溪笑着反问。

张永连连摇头,“当然不是,说起来咱家到宣府,主要目的还是避开刘某人的锋芒,免得为其所害。”

沈溪道:“既如此,张公公何必在本官面前避讳?”

张永脸上满是为难,他不敢在公开场合表达对刘瑾的不满,但又知道自己若不能团结一切力量共抗刘瑾,就算此番立下军功,回京后也得不到赏赐,甚至会被刘瑾加害。

张永道:“实不相瞒,咱家离开京城前,曾发生一件事,却说北直隶地方富商和士绅向陛下进献银两,却被刘瑾贪墨……”

或许是认为在沈溪跟前没必要隐藏,张永把当初京城内因受朱厚照所托查案而得罪刘瑾的事情原原本本说了出来。

最后他叹道:“……也不知怎么被刘瑾所知,他放出风声要咱家不得好死。若非陛下钦点咱家出京为沈大人当监军,怕是刘瑾就要对咱家动手了!”

沈溪微微颔首:“那张公公就逆来顺受,只待来日束手就擒?”

“唉!”

张苑苦着脸道,“沈大人以为咱家不想反击?但如今陛下不临朝问政,将朝政大权拱手交给刘瑾,那厮大权在握,无法无天。朝中弹劾他的奏折不断,可是不但没伤他分毫,反倒被刘瑾报复,连沈大人您不也……唉!”

沈溪道:“事在人为嘛,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就更看不到扳倒刘瑾的希望了。”

张永眼睛里突然闪现一抹精光,“倒是有个机会,听闻安化王谋逆,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九边将士如今俱对刘瑾派出治理屯田之人不满,这次安化王谋逆便跟刘瑾派去的官员惹众怒有关,若可让陛下知悉……”

沈溪问道:“张公公敢在陛下面前提出来?”

“敢!”

张永一咬牙,“可问题是如今咱家见不到陛下的面,若能平息叛乱建立功勋,回京后,陛下破格赐见的话,应有机会把话传到陛下耳中,就是担心……”

沈溪道:“担心刘瑾在场,他会辩驳,以其巧舌如簧根本难以伤到他分毫……最好是私下觐见,对吗?”

张永想了下,重重地点头,道:“看来沈大人也想过这问题……要见陛下,或许不是很难,甚至陛下本身对刘瑾也有怀疑,但有些事……伤不到刘瑾根本,陛下又不是不知刘瑾中饱私囊,就是……唉,此种情况咱家仔细考虑过,觉得难以成功,所以就不蚍蜉撼树了。”

沈溪认真观察,发现张永真的是有心无力。

历史上真正扳倒刘瑾之人,正是张永,內苑是刘瑾控制最为松懈的一环。

沈溪心道:“刘瑾乃内官之首,随时见驾是他最大的优势,朝中官员没有他那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张永等太监却不同,跟君王间同样距离很近,皇帝对他们的的信任并不下于刘瑾,只是因能力有所不足才有亲疏之分。”

沈溪微微点头:“只要张公公一心扳倒刘瑾,还是有机会的……以我所知,随着权势日盛,刘瑾已生出谋逆之心。”

“啊!?”

张永听到这消息,着实意外。

就算张永思索很多扳倒刘瑾的方式,可涉及皇帝亲自处置的问题,只要刘瑾没有犯下十恶不赦的大罪,朱厚照就会赦免他。但若刘瑾真的有谋逆行为,就等于走向灭亡。

张永两眼放光,但理智告诉他这件事不靠谱,当即疑惑地问道:“沈大人,您这消息是从何而知?可有证据?”

沈溪道:“证据自然是有,但都在刘瑾手上,若是时间不合适,恐怕都会被刘瑾销毁,所以……”

“所以还是没辙!”

张永以为沈溪信口开河,懊恼地拍了拍脑门儿,“刘瑾对沈大人忌惮之至,就算沈大人有机会回京,也没可能把罪证找出来……这条路行不通!”

沈溪笑了笑,道:“敢问张公公,若陛下知道安化王是以诛除刘瑾为起兵由头,而安化王谋逆又被平息,陛下可会杀了刘瑾?”

张永没有马上回答,思索半晌后才遗憾摇头:“难!”

沈溪道:“刘瑾不死,将来他重新崛起的机会有多大?”

“这个……”

张永回答不出来了,许久之后,他眉头紧皱,“恐怕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沈大人之前也曾设计让刘瑾发配宣府,最后还不是重回京城?”

沈溪点头:“看来张公公对刘瑾的危害,了解得很透彻,那就该明白其中诀窍,若无法找出刘瑾谋逆的证据,那干脆隐忍不发,因为实际意义并不大!”

张永嘴巴张了张,随后垂头丧气,显得更加懊恼了。

正如沈溪所言,如果只是以安化王旗号问题来攻击刘瑾,或许朱厚照会召来刘瑾喝斥一番,罚没些东西,最严厉也不过是夺去刘瑾职位发配闲住,等时间久了,朱厚照被朝事烦扰,依然会启用刘瑾,那时刘瑾必然会加倍报复。

而若是这件事提前被刘瑾所知,问题就更严重了,要死多少人都说不准。

张永问道:“那沈大人可有把握找到刘瑾谋逆的证据?”

沈溪点头:“证据就在刘瑾身上,或许在他府中,所有事情必须综合进行考虑,若单以刘瑾谋逆来说事,陛下未必会采信,但若是先拿安化王谋逆的事情作铺垫,让陛下对刘瑾起疑心,然后再顺势将刘瑾谋逆的事情捅出……”

张永露出恍然之色,道:“还是沈大人高明。”

沈溪道:“没有谁比谁高明,只是做事要循序渐进,一切根由还是这场战事……张公公不必担心,只要朝廷兵马到了宁夏镇,此战必胜,叛军根本就是乌合之众,如何跟朝廷正义之师一较高下?”

张永点头:“这倒是,有沈大人在,就算强如鞑靼骑兵,最后结果如何?所以说……还是要先出兵啊。”

“等等吧!”

沈溪道,“军功是次要的,立下功劳却不能铲除刘瑾,再大的军功也是徒劳……若首功为我,刘瑾的防备心或许会更重。”

张永惊愕,满脸不可思议:“所以说……沈大人此战不是为平乱,而是为除……”

“嗯。”

沈溪点头,“所以一切都要平心静气,最好整个事情都按照刘瑾的计划来进行,只有如此发展下去,刘瑾对你我的防备心理才会降低,我们才更有机会把刘瑾铲除,不是吗?”

……

……

宫里太监有除刘瑾之心的人不少,但大多随波逐流没有主见,有张永这样有能力和破釜沉舟勇气的人不多。

张永自认能力不比刘瑾差多少,仅仅是没有跟刘瑾一般自小服侍朱厚照罢了,现在张永感觉到来自刘瑾的威胁,所以无论诛除刘瑾的事情有多难,都必须进行下去。

沈溪暗中跟张永商议除刘瑾的计划。

张永很有见地,所提建议给了沈溪许多启示,到底刘瑾在朝也算人脉宽广,在宫内拥有许多支持者,里应外合,做起事情来也更稳妥。

两人商定好后,张永就不急着出兵了。

按照沈溪所言,最好这次平叛按照刘瑾的计划进行,杨一清作为主力,沈溪这路人马只是充当陪衬,张永在理解沈溪用意后,对于军功也就看淡了。

这样的军功抢来意义不大,反倒不如跟沈溪好好商议怎么把刘瑾除掉,这才是正道。

一连两天,宣府城中都风声鹤唳,因城门关闭,坊间传言很多。

宣府军政两大衙门都在帮沈溪操心,甚至许多将官到沈溪这里求见,这些人目的也是想沈溪早点出兵,但基本被拒之门外,即便偶尔有人被迎进总督府,也在被晾几个时辰后自讨没趣离开。

转眼到了六月十一,这天沈溪得到宁夏镇的最新情况。安化王叛乱后,固原总兵官曹雄统兵压境,命令指挥黄正以兵三千入灵州,约邻境各镇兵克期讨叛,又派遣灵州守备史镛等夺河西船,尽泊东岸,目前朝廷官军正与叛军隔河对峙。

至于杨一清,才刚出紫荆关没几天,现在还在行军途中。

沈溪依然优哉游哉,丝毫也不见其心急。

这天晚上,沈溪刚回内宅,便见惠娘和李衿忙忙碌碌,原来沈泓突发高烧,咳嗽不止,姐妹二人忙得不可开交。

沈泓生病却没有请大夫,主要是惠娘和李衿身份尴尬,且沈泓来历不好解释,总督府内宅就是城中最机密的重地,就连沈溪身边人都不能随意进入,防止惠娘的身份泄露出去。

若是找来大夫,大夫很可能会把情况传扬开。

不过好在惠娘经营过药铺,懂一点医术,沈溪回来后她更加放心了,在惠娘看来沈溪的医术更为高明。

无论是惠娘,还是沈溪的正妻谢韵儿,都算医者,虽然她们所懂医术只是皮毛,但在这时代已经非常了不起。

沈溪检查后,发现只是普通风寒,之前惠娘已开了副药煎好,没什么问题。

“老爷,让您为难了……”

一家三口照顾沈泓睡下后,惠娘陪沈溪到了外屋,脸上带着深深的歉意。

沈溪道:“你这么见外干嘛?这是我儿子,我当然要放在心上,怎么没早点儿通知我?”

“不想让老爷费心。”

惠娘解释道,“毕竟老爷马上就要出兵了,偏偏这个时候……”

沈溪笑了笑,道:“这几天回来我都没跟你说出兵的事,你从何而知?”

惠娘看了跟在后面出来的李衿一眼,不言自明。李衿吐吐舌头:“外面都在传,说是宁夏安化王谋反,兵马已杀出关中,很快就要到宣府……老爷身为朝廷命官,西北将士仰望,还说老爷要出兵了……”

“看来民间传播的东西很多嘛。”沈溪道,“你们放心,这几天暂时不会出兵,就算要出成行,也会带你们一起。”

惠娘蹙眉:“老爷莫要言笑,领兵非同小可,妾身若跟在身边,怕会耽误老爷的正事。”

沈溪坐下,略感疲累,倒不是因为公事,也不是因沈泓,而是他最近一段时间也有些感冒,一直未能痊愈,他耐心道:“这次出兵,更多是象征意义,这场战事的胜败不在我,而在地方平叛兵马。宣府镇到宁夏镇数千里,等我带兵赶到,仗恐怕早就结束了。”

“所以老爷不出兵了吗?”李衿眨眨眼问道。

沈溪摇头:“兵还是要出的,走个过场罢了,带你们在身边,我才心安……有句话不是说得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噗哧!”

李衿闻言忍不住笑出声来。

随即她便意识到自己失态,赶紧用手掩住嘴,用一种无辜的眼神望着惠娘。

第三九〇章 武举人(第三更)第一五八七章 人比人第二二三五章 跃马草原第七九六章 壬戌科殿试(第六更)第一三三一章 得尝所愿第一八七二章 总有办法第三四六章 没见过世面(第三更)第六一九章 我介意(第六更,谢新盟主)第四三三章 名利色(第四更,贺新盟主)第七七八章 谢府家宴第四十章 天花第二五九五章 风平浪静第五三二章 教唆绑架(第二更)第一九五六章 除瑾夜第二〇八六章 拂袖而去第一七八一章 发难第一七九三章 小心眼儿第九〇八章 封侯不易第二三九八章 调边军第四三四章 恩荣宴(第五更,为所有书友)第五五七章 快杀进城了(第二更)第三〇一章 格物致知第二三二八章 相聚时难第一四九〇章 强行留人第七一〇章 乡试主考(第四更)第一一四四章 栋梁之才第一一四四章 栋梁之才第二五〇二章 希望第二二五〇章 又见刺客第一五九一章 初体验第二一七一章 纸上谈兵第一二六八章 搞平衡第一九六九章 不平衡的心态第二四二七章 不幸言中第三三九章 卖了还是害了?(第四更)第一三四八章 生病还是中毒第一六一一章 出巡第二四六五章 区别第五四九章 至福州(第六更,求月票)第二〇六章 恶人自有恶人磨第三六八章 不胜酒力第八七一章 忠孝不能两全第一六一章 为人师表第一四三五章 权臣、奸臣(第二更!)第一三六章我是她的男人第二六一〇章 舆论中心第十七章 路在何方第二〇五一章 明眼人第二〇七六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四九四章 小事一桩第五章 选人第二〇九三章 疯狂与理智第七六五章 我已经死了第二〇九九章 出城第一二一一章 形势危急第六三〇章 争执(第二更,求保底月票)第一九七章 姨?干娘?或者……第二〇四章 扣屎盆子(第五更)第一〇九五章 大胜之后第八九〇章 兵不血刃第一六七七章 乐得清静第二二二一章 神话第一五二六章 百般阻挠第一二八八章 微妙的变化第六一二章 赐食(第四更,送书友)第四六一章 今时不同往日(上)第一九一一章 时间差第一六五六章 乞骸骨第一四六九章 待遇不同第二六一八章 君臣重逢第一四八六章 躲得起第一六五章 逆水行舟(求订阅和月票)第一二一四章 照例执行第七四〇章 小郎他娘死的早第二五九一章 皇后要和离?第一八九五章 棋差一招第九七六章 收买拉拢第五三二章 教唆绑架(第二更)第一五一五章 一团糟第四七八章 清明上河图第一六九二章 阉党做大第一三九一章 罅隙第二五七二章 改性子第七六一章 非正常渠道(第二更)第二三四三章 庄家和散户第一一〇章 香饽饽第二三二五章 改变第六二三章 未来的工部尚书(第三更)第一三九九章 各有追求第一七五六章 挂牌开张第四二六章 三份疑难杂卷(第一更)第二四八一章 功过是非第五四八章 并不般配(第五更,送书友)第一七七三章 花妃第二一四二章 拉拢第一三四〇章 熊孩子又失踪了第九七一章 知遇之恩第一一七章 合作难第一八三〇章 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