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〇四章 站边

对于何鉴来说,近来朝廷很多事务都处于停滞状态。

吏部衙门本来负责官员任免和考核,但所有一切都要有御批才能施行,这导致近几个月来,朝廷在人事方面做得一团糟,自从张苑卸职后,基本上所有人都在等皇帝回来,或者是内阁跟司礼监之间重新形成联动,可结果却等来皇帝私自出游、司礼监掌印依然空置的消息。

何鉴做事跟梁储一样,都力求中庸,不出差错,这也是儒官最基本的做官原则。

所以何鉴近来基本是大事不管,小事不问,最后居然倚老卖老,在京城当起了最清闲的尚书,什么事都抛到一边。

梁储找到何鉴之前,何鉴已经有五六天未曾去吏部衙门点卯,因为他知道就算去了很多事情也定不下来,不如等谢迁回来后再说,毕竟谢迁即将回京的消息已传扬开来,何鉴试着跟谢迁取得联系,但发出去的书信始终没有回应,这让他深感失望。

“……何尚书,您说这可如何是好?之厚做事最懂分寸,一直都很克制,但朝廷却不信任他,若任由事态发展下去,怕是未来朝中介夫不好跟之厚相处了。”

梁储为人宽厚,没有刻意偏向谁,只是实事求是地站在沈溪不会谋逆这一立场上说事,争取缓和杨廷和跟沈溪间的矛盾。

何鉴听完梁储一番话后闭目思索,半天后摇头晃脑地道:“听你所言,介夫跟太后所请,以及太后让介夫做的事情,似乎没错啊。”

梁储苦笑道:“在下自然知道这件事本身无错,但到底之厚功在江山社稷,乃是朝廷新一辈中的扛鼎人物,从最新回馈的消息看,他已有撂挑子的意思,准备亲自出居庸关去找陛下……您说他这一走,军中能不出乱子?光靠怀宁侯孙应爵和新宁伯谭佑,能撑得住场面吗?”

“这个嘛,可说不准,毕竟两位爵爷家学渊源,说不一定表现优异,深得军中将士爱戴呢?”何鉴用一种模棱两可的口吻说道。

梁储听到后很意外,他本来对何鉴寄予厚望,未曾想登门拜访后才发现何鉴倚老卖老,一手推水磨的功夫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跟他印象中任劳任怨的孺子牛形象有很大区别……之前沈溪跟谢迁发生矛盾,出面调和最多的就要数何鉴。

梁储道:“何尚书,您就不出面调和一下?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太后或许是对之厚产生了一定偏见,但至少咱们这些同僚不该有此偏见,之厚把跟随他出征草原的嫡系兵马都留在宣府,态度还不够明确吗?”

何鉴看着梁储激动的神色,不由叹道:“叔厚,你来之前应该跟介夫见过面,结果如何?介夫什么脾气你会不知道吗?现在他不觉得这么做有何过错,又奉有太后懿旨,且朝廷派应宁去平叛本身没有太大问题……”

“应宁曾经担任过三边总制,领兵作战经验异常丰富,他出马不会出任何问题。另外,有些事你应该尽可能相信之厚,他能理解朝廷为何会这么做的,清者自清,难道他还怕别人对他有偏见?”

当何鉴说到这里,梁储基本上听明白了,何鉴就是不想轻易掺和进来。

杨廷和跟沈溪间孰是孰非并不打紧,或者说两人的矛盾不那么重要,因为何鉴已做好随时离开朝堂的准备,早在战事发生前他就一直向朱厚照请辞,态度非常坚决,只是不知何故皇帝那边一直留中不发罢了。

梁储很识相,站起来行礼道:“何尚书,若您觉得没问题,那在下就不提了,但何尚书莫要忘了,大明自开国以来,有多少功臣没得到公正待遇?不要到了咱们这里成了独一份儿,遗臭万年!有些事很容易适得其反,若把一个人伤害得太深,谁能确保人心始终如一?”

何鉴苦笑着摇头:“我还是那句话,一定要相信之厚。如你所言,咱们是该做点儿什么,但绝对不是现在……能让之厚彻底安心下来,不是你我能做到的,其实能真正让他安心的只有陛下,若陛下早一步明白之厚当前的不利处境,急着赶回来消除恶劣影响,那所有困难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梁储道:“为人臣子,当替君分忧。”

何鉴脸色突然显得严肃起来:“那你更应该明白,之厚在这件事上不该有所介怀才对。介夫所做的事情,天经地义,若非太后有所担心,介夫能主动跳出来挑事?包括之前参劾之厚的奏疏,朝中多少人拍手称快?若朝中文武都对一个人有意见,难道你觉得这个人完全没有问题?”

“这……”

梁储发现何鉴的态度比之以前变化不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中立派,更倾向于已加入倒沈溪的派系中。

何鉴又道:“今时不同往日,之厚不再是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一举一动都受世人瞩目,自古以来能人异士频出,但能得善终者有多少?枪打出林鸟,这道理是沈之厚不懂,还是你梁叔厚不懂?”

这下梁储无言以对,他心里有些懊恼,觉得此行是自讨苦吃,纯碎是来找骂的。

何鉴一摆手:“这件事你莫要插手了,介夫做什么我不想干涉,本身也无从干涉,若之厚心存芥蒂,那就由得他。反正于乔回京前会先去居庸关,会面后老少二人有什么不能坦诚的?到底朝中官员怎么看待之厚,于乔回京后不就自然揭晓了吗?你若觉得太后对介夫器重太过,等于乔回来一切便会清零!”

梁储苦笑不已。

他听出何鉴言辞间潜在的意思,心想:“何尚书以为我因介夫被太后器重而耿耿于怀,想找机会打压介夫,但我哪里有这个意思?”

梁储点了点头:“何阁老提醒的是,在下不会再多问了。”

说话时梁储非常失望,心中充斥着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无奈,面前似乎满是艰难险阻,让他倍感无力。

何鉴再度提醒:“叔厚,这件事咱们真的不适合插手,晏子曾云:见善必通,不私其利,庆善而不有其名。称身居位,不为苟进;称事授禄不为苟得。体贵侧贱,不逆其伦;居贤不肖,不乱其序。肥利之地,不为私邑;贤质之士,不为私臣。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此臣之道也。”

“故介夫与之厚之争,无关道义或礼法,切记切记!”

……

……

梁储本来有为沈溪出头的打算,但在跟何鉴见过面后,改变了想法,决定先静观其变再说。跟他一样不理解,甚至对杨廷和产生一定顾虑的人,除了梁储外,还有作为当事者的杨一清。

杨一清这边跟杨廷和见面后,才知道自己被太后临时委以重任,领兵去山西平乱,同时身背保护皇帝之责。

“……应宁兄,你应能理解太后苦心,到地方后应以平叛为辅,劝说陛下回朝为主,只有陛下回到朝堂才是正理。之厚那边无论对你发出如何指令,你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你此番乃是为陛下安危而去,朝廷上下所有人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你身上……”

杨廷和说话言辞恳切,态度真诚,完全就是站在皇室角度看待问题。

杨一清却觉得自己被张太后和杨廷和当枪使,本来他跟沈溪间没什么矛盾,转眼就要闹翻。

杨廷和跟杨一清到底谁的能力更强,这是个难以探讨明白的问题。

杨廷和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朝政,还有对一些军略政略的把控上,属于学术派的代表人物。

而杨一清则属于实干派的俊杰,杨一清跟沈溪一样,都长期在地方任职,然后因为功劳和获得皇帝、重臣的欣赏而提拔,尤其在三边之地的功劳,虽然没办法跟沈溪媲美,但治理一方也算有很大的建树。

所以杨廷和想收买利用杨一清帮他做事非常困难,因为杨一清比他更加老成持重。

一个年轻人仗着自己内阁大学士的身份,以及张太后的信任,公然利用当朝户部尚书,实施他的一系列阴谋诡计,这件事本身就不那么合适。

杨一清虽然心里却不爽,却不会跟杨廷和翻脸,因为有太后懿旨,他必须领受,但在受命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谢迁写信。

这封信不是送到宣府,而是直接送往居庸关,甚至没有避讳沈溪,他知道谢迁在接下来两三天时间内便会抵达长城内关。

……

……

京城内,有一部分人对沈溪的遭遇幸灾乐祸,其中就包括外戚张氏兄弟。

得知张太后不但派人接管沈溪军权,还派出杨一清跟朱晖去山西平乱,张鹤龄和张延龄很高兴。

张鹤龄一改以往沉稳内敛故作深沉的模样,在弟弟面前表露出一种宽慰的姿态。

“……就说姐姐站在咱们这边,她对沈之厚怎么可能会没有防备?现在这一系列重拳下去,看那小子还怎么嘚瑟,老老实实把兵权交出来了,只是派去剿灭匪寇的人是朱晖而不是张懋那老匹夫,不然的话咱在京城的日子会更舒坦……”

说话时,张延龄对张懋可说没有任何尊重可言,对沈溪更是充满轻蔑,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

张鹤龄这次倒是没有反驳弟弟,道:“太后不派张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现在京城这边也需要稳定。”

张延龄道:“有咱们兄弟坐镇怕什么?张懋那老匹夫,听说最近一直跟姓夏的家伙下棋,每天都待在府中,也不见他办正事,就这样还能指望他?不如送到山西去锻炼锻炼,他不是什么功臣之后?我倒要看看他有没有沈之厚的本事。”

张鹤龄没有回答,看着弟弟问道:“太后最近可有派人到你府上说什么?”

张延龄一怔,随即摇头:“姐姐想要说的,之前咱们兄弟进宫时不都说完了么?这次姐姐应该是跟内阁那边商议的对策吧?听说……谋主是杨廷和?”

“嗯。”

张鹤龄点头道,“宫里的暗线是这么说的,杨廷和这次出手,俨然有跳过梁储,跟谢于乔角逐内阁首辅的意思,却不知太后为何对他如此信任?此人之前跟我们也有过节,还是多加防备为好。”

张延龄一摆手:“他算什么东西?内阁三个人,他排最末,就算谢于乔退下来,也轮不到他来当首辅,这次姐姐不过是利用他一下而已。大哥,要不咱也做点事情吧……你看是否派人去刺杀沈之厚?”

“你疯了吗?之前的教训全忘了?”张鹤龄对张延龄说的事情非常震惊,随即愤怒地站起来,气得指着弟弟说不出话来。

张延龄笑道:“今时不同往日,大哥以为我会贸然动手吗?上次完全就是一次不成功的刺杀案例,该犯的毛病咱的人几乎全部占齐全了,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是否有人在背后搞鬼,不然怎么表现那般拙劣?这次咱们精心筹划,还有……人……暗中帮忙,肯定会一举奏功!”

“不必再说了!”

张鹤龄黑着脸道,“别以为我不知你跟南方的匪寇有勾连,劝你少跟那些人来往,他们可不是什么善茬,现在朝廷没时间对付他们,但以后呢?你别忘了,当初沈之厚崛起,就是在东南沿海剿灭这些乱七八糟的匪寇,才被先皇欣赏的。”

“知道了!”

张延龄没去跟兄长争辩,脸色非常难看,但终归还是忍住心里想要说的话。

张鹤龄继续道:“至于你要怎么对付沈之厚,我不管,但有一点你要记住,做事一定要圆滑些,论心机和谋略,你跟沈之厚提鞋的不配,若你跟他来硬的,或者斗脑子,不如直接缴械投降!”

“现在太后能运用的力量都已用上,终于顺利打压了沈之厚的嚣张气焰。若你还想用那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趁早死了这条心吧!”

张延龄一张脸涨得通红,站起来瞥了兄长一眼,一甩袖道:“那咱们走着瞧!”

……

……

居庸关内,沈溪正在耐心等候谢迁到来。

此时谢迁正马不停蹄往居庸关赶,路上一刻也不敢耽搁,力求最短时间内抵达长城内关。

但路途有些不太顺当,进入九月后,天气忽然转凉,时值小冰河周期的宣府地界居然下起了雪,虽然这场雪不大,气温却骤降,宣府到居庸关这段路变得泥泞不堪,谢迁的行程眼看就要耽误。

路途上谢迁还在体会寒风中赶路的辛苦,而沈溪则继续在居庸关里享受温香满怀,反正暂时不着急走,手头也没什么公事需要处理,一到晚上,他就会去惠娘处团聚,这几天下来夫妻间的感情快速升温。

一直到九月初六,谢迁依然没抵达居庸关,不过沈溪得知,谢迁已至怀来卫城,再有一两天就会到。

这天晚上沈溪依然留宿惠娘处,这其中也有跟惠娘和李衿告别的意思,接下来两天他要留在临时府邸处理一些事务,不会过来跟二女相会。

当天惠娘下厨,为沈溪准备了几个下酒菜,沈溪平时不喜欢饮酒,但因为在惠娘这里留宿,可以恣意些,他偶尔也会喝上两杯助助兴。对于沈溪来说,他很喜欢这种跟惠娘相处的感觉,走到哪里都不会有在惠娘这里安心。

饭桌上,惠娘显得很谨慎:“老爷确定要出发了吗?”

“不走难道还要留下来继续陪你们?”沈溪笑着说道,手上拿着酒杯,望了一眼旁边手持酒壶随时准备给他斟酒的李衿。

李衿眨眨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怎么突然间酒桌上的氛围就变得怪异起来?就算李衿再聪明,也理解不了沈溪跟惠娘的相处和沟通方式。

惠娘道:“现在老爷的日子应该不好过吧?朝廷上下都将老爷当成大敌,老爷这会儿出去请回陛下怕不那么合适……再者,若路途上有人对老爷不利的话,谁能保护老爷周全?”

沈溪笑了笑安慰道:“总归身边在有人保护,难道我出一趟远门,还能让自己置身险地不成?惠娘你尽管放心好了。”

惠娘点了点头,还想说些什么,却突然顿住了,低下头来脸上出现一抹哀色。

沈溪没有询问具体是什么事情,这也是两人间形成的默契,等他放下酒杯时,李衿急忙过来添酒。

过了好一会儿,惠娘精神恢复了一些,才问道:“老爷,这几天应该有京师的消息吧?”

“放心,泓儿一切都好。”

沈溪宽慰道,“除了泓儿,家里也都安好,我已派出人手好好保护,只要不涉及谋逆,朝中根本没人动得了我的人……你这个当娘的尽管放心便可。”

李衿抿嘴一笑:“姐姐这是想念泓儿了,不过我也挺想的……”

惠娘白了李衿一眼,似乎是怪妹妹多嘴,沈溪笑着说道:“估计要不了多久我们便可阖家团圆。这次回京,你们把生意重新张罗起来,然后找时间回江南重温一下那边的美妙风景……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也要去南方。”

“老爷要到南方任职?”

惠娘望着沈溪,目光中满是质询。

沈溪道:“你以为这次我回到京城,就能过上安稳日子?朝廷的情况比之前我想象的复杂多了,现在的我俨然就是人间公敌,朝中所有人都拿我当靶子,就算我可以悍然出手,把他们逐一拉下马来,也要先忍让,或许我真的会去南方暂避一下!”

惠娘摇头:“其实老爷现在根本不需忍,更勿论让了……一再让下去,到底要让到何时啊?”

沈溪道:“还是惠娘懂我,你怎么知道我忍无可忍便不会再忍?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到了这地步,我再退缩的话,等于是让敌人步步紧逼,欺上门来,对我没有任何好处。我可学不来岳武穆,几道金牌下来就自觉在风波亭含冤而死,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只有把敌人打痛,才能保存自己。”

“但老爷如今不就是在退让吗?”惠娘问道。

沈溪脸色变得郑重起来,半天没说话,过了许久才道:“你以为我是在忍让吗?恰恰我以退为进,朝廷已有人看不惯,要对我出手,可惜他们想不到,其实我已做好一切准备。对手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老爷说醉话了吗?”惠娘道。

沈溪凑上前,笑着轻声说道:“这大明朝廷,全围着一个人转,若我一直留在居庸关,或者回京,非但控制不了局势,反而会让形势急速恶化。反之,若我能顺着此人而动……一切都尽在掌握!”

……

……

谢迁紧赶慢赶,终于在九月初八下午抵达居庸关。

沈溪没有出城迎接,李频却不敢有丝毫怠慢,主动带人在城门口列队欢迎,同时前去迎接的还有从西北过来的马永成、唐寅等人。唐寅算是沈溪的代表,作为幕僚,三边时他便曾代表沈溪回延绥传递消息。

谢迁进城后过问的第一件事,便是怀宁侯孙应爵、新宁伯谭佑是否抵达居庸关,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谢迁理解了为何沈溪没有出迎,他也没有直接去见沈溪,而是先去见了兵部侍郎王敞,想通过王敞传递消息给京。

沈溪一直留在临时居所,并不着急去见谢迁,他知道谢迁肯定会来见他。

日落时分,谢迁姗姗来迟,此时谢迁很疲惫,双目中尽是血丝,但在见到沈溪后脸上还是稍微露出宽慰之色。

“谢阁老。”

沈溪走过去恭敬行礼,谢迁看了看沈溪,脸上露出讳莫如深的笑容,随即摆手示意沈溪不必多礼,刚见面就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等坐下来后,热茶和暖炉送上,谢迁才搓着手叹道:“这鬼天气可真冷啊。”

显然谢迁不适应西北天气,夏天时非常炎热,入秋后气温迅速下降,北风呼啦啦地使劲儿吹,就跟京城寒冬腊月差不多,再加上这一路上忙着赶路,让他老迈之躯吃不消,看上去不但更显消瘦苍老,还带着一股凄凉的意味……任何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一年中经过如此折腾都会受不了。

谢迁先喝了一杯热茶,不忙着说事,之后沈溪又让人添茶送水,谢迁连续几杯下肚后终于感觉暖和了些,脸上多了几分红光。

谢迁打量沈溪,问道:“陛下那边是怎么回事?”

沈溪道:“具体情况,之前已派人通知到谢阁老,不知有何处不明白?”

谢迁叹了口气:“外间传言满天飞,不是你派人放的消息吧?其中对你的污蔑之词可不少。”

沈溪摇头道:“谢阁老认为我会自损名声吗?”

以谢迁的刁钻和倔强,以往是会说“你会”这种话,但经过西北一行,他脾气明显收敛许多,尤其是意识到自己老迈而朝廷又是年轻人担当大局时,他不再无端跟沈溪抬杠,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谢迁回过头,好似在思索什么,好半会儿才道:“不是就好,就怕你又有何想法,但凡涉及你的事情,总让老夫心里惴惴不安。这几年下来,你做了那么多事情,但让人真正放心的实在太少……”

沈溪听了谢迁的评价,暗自不满,怎么我为大明做了许多事,就得来你一个不放心的评价?

谢迁再道:“你真的想去蔚州找陛下?”

沈溪微微点头:“谢阁老的消息倒是灵通。”

谢迁没好气地道:“陛下不过是任性出游,这种事早就见怪不怪,当年老夫找寻陛下可是走遍大江南北,难道会不知道陛下的脾性?老夫自然不会怀疑你在这中间做了什么文章,根本就是陛下太过贪玩任性!”

听了谢迁的话,沈溪不由苦笑。

朝中很多人觉得皇帝是不可能抛下一切,任性出游,揣测是沈溪或者某些人暗中谋逆的结果,还试图让谢迁相信。

但谢迁是什么人?当年朱厚照尚是稚子时,以太子之身南下游玩,小小年岁便单独游历数千里。

这些事别人不知,谢迁却很清楚,因为当时弘治帝派出去找寻儿子的人正是谢迁,所以谢迁得知朱厚照出游,压根儿就没怀疑是沈溪在背后搞鬼,反而替沈溪感到可惜,毕竟当年太子出游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当时是有传言说太子不在东宫,但传闻出来不久,朱厚照便现身,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只有越熟悉皇帝脾性的人,才知道这件事的可能性有多高。

沈溪道:“既然谢阁老也知道陛下贪玩,明白旁人劝不回,所以在下更应该去找寻才对,现如今能真正劝陛下回心转意的人恐怕不多。”

“不行!”

谢迁冷目望着沈溪,态度坚决,“谁去都行,唯独你不可,现在朝中已有诸多流言蜚语,若你这会儿去找寻陛下,谁能放心?老夫刚进关城便听说,太后已派保国公跟应宁去山西平息匪患,其中缘由难道你不明白?”

沈溪没说话,他很清楚这一切的背后始作俑者是杨廷和,而杨廷和又是谢迁提拔起来的接班人之一,不会在谢迁面前随便评价。

谢迁道:“怎么,有话不能在老夫面前说?那老夫就直说了,陛下出游在外,朝廷有你在或者不在,区别甚大,至少有你在没人敢乱来。”

沈溪苦笑:“谢阁老实在太过抬举,在下可没那么大的本事能掌控大局。”

谢迁没好气地道:“别因为朝廷对你做的一点事就拿出这种受委屈的态度,你什么人难道老夫不知道?你现在只需要留在关城,便能让宵小收敛,最好再从宣府调拨一部分嫡系人马过来,这样便可确保万无一失!”

沈溪道:“谢阁老,您不是开玩笑吧?即便现在,外间关于我的传言已是满天飞,再让我调动人马,那不是让我更成为众矢之的?”

“难道你什么都不做了吗?”

谢迁板着脸道,“你现在的职责,就是震慑那些有不轨之心的宵小,让他们知道,就算要谋朝篡位,也得先过你沈之厚这一关,你管朝中人对你如何评价!等陛下回来后,谁会说三道四?你放心,这次老夫坚定地站在你这边,不会因为某些人兴风作浪,就让你这样一个年轻有功劳的大臣灰心丧气!”

谢迁这话算掷地有声,以前跟沈溪关系最好的是他,倒沈溪最厉害的也是他,现在当沈溪成为朝廷上下众矢之的时,他又跳出来说完全支持沈溪。

对于旁人来说,或许不理解为何谢迁如此多变,只有沈溪知道,谢老儿说这话还算是实诚,仅有一点,那就是谢迁随机应变,善于把控人心。当然这番话有多少因势利导的成分,实在难说。

沈溪不想用一些阴谋诡诈的心态揣摩谢迁的所作所为,但很多时候却由不得他不往这方面想。

谢迁有多老奸巨猾,只有相处久了才会理解,不过就算沈溪知道谢迁有想稳住自己的成分在里面,听到这话后心中还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

沈溪道:“有谢阁老在,朝廷便能上下一心,何须我再去做一些事?谢阁老还是早些回京城,我这边希望能早些将陛下找回来!”

谢迁望着沈溪,似乎想看穿沈溪心中所想,但半天后终于放弃,摇头叹道:“看来你心中还是对朝廷有些失望。”

沈溪摇摇头:“这无关失望与否,站在太后和朝臣的立场,陛下出游后,自然要防备权臣图谋不轨,这本无可厚非,我没有怨怼谁,只是想尽快平息这种猜忌,若我离开能让各方势力处于一个均衡状态,如何还要强留下来与人不悦?”

谢迁皱眉:“难道你去找寻陛下,就能让他们彻底放心?保国公跟应宁领兵出征,又是怎么回事?这你不知道?”

沈溪道:“既然我在何处都会遭致猜忌,难道便什么事不做了吗?这可是谢阁老您刚刚说过的话!我现在要做的是尽快平息旁人对我的猜忌,早日去将陛下迎回,只有陛下平安无事回到京城,所有流言才能不攻自破。”

“至于谢阁老所说,让我留在居庸关坐镇,甚至调动曾经的部属,只会令事态恶化。我所做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忠心,若谢阁老理解信任的话,该明白我选择的才对大明最有利!”

沈溪一番话说完后,谢迁突然默不做声。

因为他感受到了沈溪满腔的热情,那是一种要找到皇帝证明自己清白的决心和勇气。

谢迁在辩论上并非沈溪对手,即便他能考虑到事态发展方向,却不会料到沈溪居然掷地有声地说出这番忠君体国的话来。

最后他无奈叹道:“你想怎么做,至少也应该跟太后娘娘请示后再说。擅自去做,非人臣所为,也就难怪有人会说三道四了!”

第八五六章 当面好说话第一八〇一章 说服力第十八章 师兄弟第一九四九章 没了踪迹第六二三章 未来的工部尚书(第三更)第一六五一章 最信任之人第三四九章 有力无脑(第六更)第一九五章 二人归来四人回第一五五五章 弘治十八年第五三八章 有心无力(第三更,贺盟主)第二二七七章 选拔第一〇三五章 是为上策(第二更)第六六九章 首功首过第二〇八三章 坐山观虎斗第一八二八章 先来的战报第一七三八章 酒桌上的交锋第一九六九章 不平衡的心态第二四八〇章 尔虞我诈第六五一章 急与不急(第三更)第九七三章 托孤第一四七六章 突起大火第二二九九章 特殊的合作第一一二八章 不那么简单(第三更)第一九二五章 便宜了谁第一一八八章 太子监国(下)第一〇一三章 太子并非薄情人第七十三章 老爹的秘密第二六二八章 熬出来了第二五〇八章 寂寞旅途第二三五〇章 法办第一九四一章 双管齐下第一六一四章 误打误撞第二二六五章 权臣第七八五章 谢沈两家的婚事第六九五章 终场换人(第四更)第二〇六章 恶人自有恶人磨第一四四二章 司空见惯第六五四章 预兆第一五〇八章 无法掌控第四九九章 师兄弟升官(第十二更)第九四八章 匪情第二〇三章 与人为善(第四更)第二四一七章 没门儿!第二五七九章 洗牌正当时第一〇三五章 是为上策(第二更)第五六一章 战功(第二更)第一七四章 才女的情怀第二四二八章 见风使舵第一八五三章 身份败露第八〇二章 临行前的难题(第四更)第一九四八章 赐宴文华殿第二二〇八章 身死或身败第二四六九章 争权夺利第二〇八八章 买消息第二五六七章 攻守第二四三六章 世子第一五一四章 正朔第二二九九章 特殊的合作第一二六〇章 最后的战斗第八二七章 被轻视了(第三更)第一六七二章 借人不得第一二四章 上路第二三〇九章 处处碰壁第一三二三章 热脸贴上冷屁股第一二三〇章 守备不当第一一三二章 出兵往援(求月票)第一九三七章 各方试探第四三一章 传胪大典(第二更)第一一八九章 京师可安守第一七三三章 比窦娥还冤第五七八章 谁的地头(第三更,贺盟主)第四五三章 前后之别(第二更)第五五一章 让她有个着落(第二更)第一〇七八章 激将第二三二六章 用意深远第二五八〇章 代理人之争第四八一章 谢府赏画(第四更)第一五五三章 太平府第一四二五章 将计就计第一二四二章 神兵天降第一三五八章 六万贯(求月票)第二一八〇章 出战第六二八章 专门坑人(第三更,谢书友)第二四四五章 拒之营外第二二五〇章 又见刺客第二三四一章 劝退第一〇五五章 关心则乱(第三更)第九一六章 女诸葛(第一更,求订阅)第一五六五章 荒唐伊始第一八三章 笼络第二二四一章 秩序制定者第七二五章 蜡枪头第一六七章 讲理不成反被揍第一〇九四章 主帅第五四四章 钦差(第一更)第七七〇章 娇妻,外宅第二〇六〇章 矛盾体第五一一章 分家(第五更)第六八一章 私藏外室第一一二九章 暴风雨前奏(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