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〇一章 我的梦想

朱厚照做梦都没想过,自己居然会在调度户部银两上跟谢迁这个老顽固谈妥,一时间竟然呆住了。

不过在确定谢迁不是跟他开玩笑后,朱厚照便笑呵呵接受这种“好意”,此事让他受到极大的启发。

谢迁离开后,朱厚照心里还在琢磨:“早知道的话那么麻烦干嘛,每次都跟谢阁老借银子好了,这样他每次都会同意,或许是他觉得朕可怜吧……嘿嘿……”

虽然朱厚照也觉得有几分丢面子,但对于这个结果还是很满意的。

就在他瞎琢磨的时候,沈亦儿从屏风后走出来,气鼓鼓地望着朱厚照,好像之前朱厚照的表现丢了她的脸。

“皇后,刚才朕说的话你也听到了,谢阁老答应让户部调拨一百万两银子来给我们花销……”

朱厚照迫不及待要跟沈亦儿分享好消息。

沈亦儿不顾小拧子在场,当即斥责:“不是说都用作军费吗?你现在居然想用来自己花,指不定要用多少……我帮你忙是为了给我大哥筹银子打仗的……”

朱厚照这才意识到想要让眼前的小姑奶奶认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苦着一张脸道:“朕也没说不给沈尚书当军费啊……刚才朕跟谢阁老说过了,这些银子会用在正途上。”

沈亦儿道:“我不信你,谁知道你会不会私下把钱挪用?只有这一百万两银子,若是你花干净了,我大哥那边就没银子了。”

朱厚照想了想,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跟沈亦儿应答。

小拧子听得一愣一愣的,他没料到皇帝跟皇后之间居然会以这种方式斗嘴,小拧子这会儿心思跟之前的张苑基本相同,都不想表现自己,躲在旁一声不吭。

朱厚照道:“那朕怎么才能让你相信?”

沈亦儿继续叉着腰,腮帮子鼓鼓的:“我大哥的银子,我先帮他收下了,账目不但要接受户部的人监督,我也要亲自看着,每一笔开支都要经过我审核,知道吗?”

“这怎么行?”

朱厚照一听急了,自己好不容易要来一百万两银子,就算是以军费的名义讨来的,但他实际上只是想给沈溪个二三十万两意思一下,大多数他准备拿来在南下途中恣意挥霍。

但现在有个女人要伸手管账,这在民间家庭并不稀奇,但放在皇家就显得太过另类了。

没有哪个皇帝会让自己的经济大权落到女人手中……皇帝权力大,身边女人众多,就算再宠爱哪个嫔妃,也不可能把江山拱手相让,当然这只是明朝皇帝跟皇后相处的情况,前朝不算。

朱厚照道:“朕借的银子,怎能全给你?”

沈亦儿骂道:“什么你的我的,就是咱夫妻俩的,还是我帮你出的主意要到的钱……若是你把其中大部分给我大哥充当军费,我可以考虑给你留一部分,如果你不肯……以后跟你说一句话,本姑奶奶就跟你姓。”

朱厚照这下彻底没脾气了,虽然他很需要那一百万两银子,但想到因此而开罪这位小祖宗,他终归有些底气不足。

最后朱厚照只能苦着脸道:“皇后你别着急,有事好商量嘛,这些银子……大不了都归到你保管,要用到什么地方,你说了算。”

……

……

朱厚照很憋屈,虽然最后让沈亦儿监管银子使用的决定是他做出的,但始终不甘心。

沈亦儿带着宫女回到交泰殿,朱厚照坐在乾清宫大殿的案桌后边,独自生着闷气,只有小拧子陪伴身边。

朱厚照突然道:“朕若是把这一百万两银子给皇后,她一定全都给沈尚书,谁让人家是兄妹,互相间会偏帮呢?”

小拧子想了想,本来他准备跟朱厚照搭话,但忽然念及这是皇帝家事,以他的身份不该牵扯进去,那是给自己找罪受。

朱厚照再道:“小拧子,你觉得朕应该如何保住银子?或者再去跟谢阁老借个几十万两?”

现在皇帝已明确谈话对象,小拧子没法再躲避了,只好出言:“陛下,以奴婢想来,皇后娘娘不会将这些银子悉数扣下,到底只有账册在皇后娘娘手上,而银子……她怎么可能看管得住?”

朱厚照眼前一亮,一拍脑门儿道:“正是如此,她一个丫头片子,哪里懂得一百万两银子是多少?而且银子总归有折色,运送途中也会有损耗,到时候朕有大把的理由跟她解释……”

“嘿嘿,皇后根本难以察觉其中猫腻,朕只要在花银子的时候不走账便可,最后她以为留下大笔银子,但实际上……”

本来朱厚照很兴奋,但说到后来,脸色慢慢变得颓丧起来,显然是发现了自己考虑并不周详。

朱厚照幽幽叹了口气,苦着脸道:“朕都已答应皇后,却在背后耍诈,她知道真相的话……一辈子都不理朕了吧?”

说到这里,朱厚照重新陷入懊恼中,坐在那儿蹙眉沉思,苦恼的模样让小拧子觉得自己的世界观再一次被颠覆了。

小拧子心道:“皇后到底有多大的魔力?若说陛下一天两天如此也就罢了,怎到现在还深陷情网走不出来?以后不会夏皇后在皇宫和朝廷说一不二,慢慢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吧?”

想到这里,小拧子自己也会觉得这想法太过疯狂,低着头不敢跟朱厚照对话。

朱厚照喃喃自语:“不行不行,这一百万两银子主要用在沈尚书军费上,朕答应过谢阁老和皇后,若言而无信,以后再想赢得他们信任就难了,不过南下经费终归还是要有,那就另行筹措资金得了。”

到最后朱厚照终于想明白了,不再去动那一百万两银子的歪脑筋,转而想办法另行筹措银子,总归他有张苑和小拧子等人可以帮他活动,以前刘瑾、张苑等人可是源源不断为他敛财的。

朱厚照望着小拧子道:“距离出发没几天了,中秋节后次日便要启程,应该准备的让人全部准备妥当……你去跟张苑说清楚,你们俩去看看是否有人愿意为朕南巡之事筹措银两,谁忠心谁不忠心,就看这次是否能让朕满意!”

小拧子听得目瞪口呆,皇帝居然要以贡献银子多寡来决定谁忠心与否,这跟当初出卖司礼监掌印太监之职一事如出一辙。

……

……

小拧子没办法了,他只能去找张苑商议,而自己却没打算给朱厚照筹钱。

其实朝廷府库有的是钱,但内库这边却因为朱厚照挥霍无度几乎被掏空,谢迁管理财政极为严谨,让朱厚照平时很难向户部伸手,花费日益捉襟见肘,好在之前抄刘瑾府邸时大捞了一笔。

朱厚照花钱如流水,小拧子知道自己没法满足朱厚照的好胃口,而且他也清楚自己暂时没有进入司礼监当掌印或者是秉笔太监的希望,干脆把这差事交给张苑,自己宁可当个传声筒。

小拧子在司礼监掌印房把事情跟张苑一说,张苑显得很惊讶:“陛下要银子?不是听说陛下刚从谢阁老那里要得一百万两?”

小拧子道:“陛下说了,这一百万两银子将会充作沈尚书的平倭军费,即便陛下要花销也不过是取其一小部分,南下主要开支还是要靠张公公你来筹措。”

张苑显得有几分难以理解,问道:“陛下都将银子要来了,且是以南巡的名义拿到手的,凭何全都给沈大人?”

张苑不知内情,理所当然以为朱厚照不可能那么大度。

从张苑的角度出发,他希望看到朱厚照多跟户部要银两,如此一来钱便落到他手上,从中中饱私囊的机会就多了,但若是悉数调拨给沈溪的话,等于说他一丝一毫玩猫腻的机会都没有。

小拧子不耐烦地道:“这种事,不需要咱家跟张公公你解释太多吧?”

有关皇帝应允谢迁和沈亦儿二人找人监管资金使用,甚至皇后打算亲自管账之事,小拧子不想告知张苑。

小拧子的话让张苑越发迷惑不解,他皱眉打量小拧子:“小拧子,你不会是到咱家这里来信口开河的吧?”

“爱信不信。”

小拧子一撇嘴道,“陛下已吩咐下来,剩下的事就跟咱家无关了,咱家还要回去伺候陛下,走了!”

说完,小拧子果真转身径直离去。

……

……

张苑没有出门送小拧子,站在那儿伫立半响没回过神来。

“张公公,刚才拧公公来这边有事?”李兴从保宁门进来,远远看到小拧子出崇楼而去,有些好奇,连忙来到掌印房问张苑。

张苑随口回道:“能有什么事?不过是陛下要银子罢了。”

本来张苑对李兴很不耐烦,正准备迁怒,突然想到可以把帮皇帝敛财之事交给下面这些人,顿时转变口风。

“陛下南巡,从户部调拨了一百万两银子,如今谢阁老和户部杨尚书均已同意,陛下却说钱要用在正途上,主要交给沈尚书打倭寇所用,不能擅动……如此一来,陛下南巡开销不是需要我们这些做奴才的费心么?”

“啊?”

李兴对于皇帝能跟谢迁达成和解,成功从户部讨得银子,还把银子充作军费很意外。

张苑冷笑:“不管怎么着都要给陛下筹措十万两银子,二十四监衙门每个管事都有任务,不得推脱,人人有份!”

……

……

京城这边为皇帝出游之事筹措银两,四方寻求赞助,发起者正是司礼监衙门。

就连高凤都被调动起来,到处找人募集资金,以保住他秉笔太监的位置,为此甚至连张太后都支持了一百两。

至于皇帝从户部调拨来的一百万两银子如数调拨到位,将随同皇帝南下的队伍一起运往江南。

大明没有类似于银行性质的钱庄。

十多年前,沈溪曾在福建和临近的广东、江西、浙江一些地方开设兑换银子和铜钱的钱庄,后来随着汀州商会瓦解,这些钱庄相继被各地官府或者商会接管,同时一些官员受到启发,以官府名义开设了一批,甚至如今在南京、苏州等地已开始有存钱业务的钱庄出现,当然这里的存钱是不给利息的,还要给钱庄保管费,着实奇葩。

沈溪有意在新城开设具有后世货币信贷业务的银行性质的票号钱庄,不过因沈溪没有得到皇帝首肯,同时他也不是户部尚书,此事暂时只在筹措中。

没有可以通兑通取的票号钱庄,银子在各地间运送有诸多不便,就算实力再雄厚的钱庄也不可能一次兑换一百万两银子,这笔钱非要以官兵押运不可。

有人想中饱私囊,更多的人则是想平平安安把银子送到江南,交到沈溪手上。

为了保证银子专款专用,谢迁花费了不少心思,一改之前跟沈溪以及皇帝作对的做法,反而在皇帝南巡以及沈溪备战之事上多有帮助,户部和工部那边通通开了口子,各种各样的支持源源不断送到沈溪手上。

对于突然而来的资助,沈溪始料未及。

因为以沈溪的筹划,短时间内已解决新城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根本不需要朝廷再调拨经费。

不过银子始终不怕多,这笔钱的到来给沈溪带来诸多便利,本来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瞬间好转,甚至沈溪还可以拿这笔钱开设更多工坊,以银子生银子,将以上海县城为中心的新城建得更加辉煌灿烂。

“……老爷,朝廷之前不是说对建造新城不支持么,怎么突然间风向就变了?这一百万两到底只是谣传,还是真的?”

作为沈溪的大管家,惠娘不敢相信朝廷能一次调拨一百万两银子给沈溪,这几乎将之前朝廷拖欠沈溪军费和建造城池、船厂、船只的费用解决大半。

以惠娘想来,朝廷不可能会完全顺着沈溪的意思,更像是酝酿着一场天大的阴谋,不可不慎。

沈溪道:“我自己也不知是否为真,不过这次谢阁老亲自点了头,想来事情八九不离十。但最大的变数,还在于这笔银子是否能顺利运到江南。”

惠娘想了想,点头道:“就算此事为真,但银子落实可能需要两三个月时间……能在年底前到账就算好的。”

惠娘对于新城如今的境况很了解,她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现在新城所缺不是银子,而是各种各样的物资。

江南富庶之地,看起来有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大明长久以来都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落后的市场环境,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银子或者铜钱买来,大明不是市场经济,许多时候民间购买商品,多以物易物,跟原始社会没多大区别。

百姓对于铜钱和银子不太信任,对大明宝钞等纸币就更加不信任了,因为这些东西的价值随时会变,这也跟大明缺少白银和铜有关,银子和铜钱几乎不是普通百姓能接触的东西,就算有也非常少,反而以物易物最方便。

李衿也在旁说道:“咱建造新城,花费那么多铜钱和银子,江南物价已经猛涨一拨,连同闽粤之地物价也在飞涨,这些银子能办到的事情并不多。”

惠娘道:“或许老爷不跟佛郎机人做买卖是对的,市面银子多了,大明自家的货物就少了,一下子流入那么多白银,物价不涨才怪。”

沈溪摇头:“或许在你们看来,白银流入对我们不利,但这里我要跟你们说的是,阵痛是完成改革的必要条件……”

“若是没有这些白银,大明百姓会长期处在一种以物易物的落后环境中,商人的利益会被摊薄,而有心投身工商业的人就可能因此改变想法,地主守着土地不思进取,大明将永远是农耕社会。”

沈溪的话很深奥,即便惠娘和李衿都是有才学的女人,听了这话还是不由对视一眼,都能清楚看到对方眼中的迷惑。

惠娘摇头:“老爷说得太深奥了,不如浅显些来说。”

沈溪笑道:“你们以前都做过生意,应该知道限制商业发展的桎梏是什么吧?不需要你们回答,你们想想以前做买卖最怕的是什么?银子的折色,还有铜钱的年份和含铜量,大明宝钞年份是否保值,还有商品成色,等等等等……”

“其实这一切归根结底在于流通货币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更有一些黑心的家伙在货币上做文章,在银子和铜钱中参杂太多杂质,以至于货币价值得不到保证,到最后不得不以物易物,以确保买卖公平。”

惠娘和李衿仔细想了想,一起点头,她们都是生意人,当然知道当前营商环境如何。

沈溪道:“因为大明黄金、白银和铜等贵重金属极度缺乏,使得纯度很高的黄金、白银基本不会在市面流通,流通的基本都是劣币,比如说成色很差的银子,或者劣质的铜币,又或者是那些年份久远纸张发霉的大明宝钞,而成色好的货币基本都为士绅、地主或商贾收藏……”

“有关经济学的东西我没法跟你们解释太多,总归就是市面上成色好的货币越来越少,伪劣货币却越来越多,随着劣币驱逐良币,对手工艺者的影响便会增大,因为就算他们能制造出产品,也缺少流通变现的渠道,商人也是有一笔赚一笔,然后把白银、铜板、宝钞和货物兑换成土地,以本守之。”

惠娘依然在皱眉思索,李衿却已经听明白了,点头道:“老爷说得很有道理。”

惠娘问道:“所以老爷就想办法让市面上流通的白银增多,让普通商贾和百姓可以拿白银作为流通物,刺激工人、农民生产出更多的货品,刺激工商业发展?”

沈溪笑道:“还是惠娘你了解我的心思,其实要解释的地方不少,但大致意思便是如此,白银的增多对大明经济平稳发展非常有好处。”

“未必吧。”

惠娘摇头道,“市面上白银多了,会刺激部分人投身工商业,但华夏自古以来的生活模式也会随之改变,许多人却因循守旧……白银加大流通,会让这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不是吗?”

惠娘迫切想得到答案,沈溪却只是摇摇头否定她的看法。

沈溪道:“或许在惠娘看来,任何改变都属于徒劳无功,或者说改变意味着颠覆,意味着固有的秩序不存。”

“但这里我想说的是,华夏文明经过一次次改变才走到今天,如果一定要因循守旧,那么科技和社会发展就将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你看看,曾经根本不起眼的西方小国佛郎机,可以用船舰利炮打开我们的过门,若非当初侥幸获胜,或许大明海疆会遭遇他们持续不断的骚扰。”

“你再看看沿海倭寇,只因为他们不因循守旧,便制造出大船,可以跟佛郎机人和海外各色人等做买卖,居然在大明近海跟朝廷分庭抗礼,形成巨大的安全隐患,非要逼着我跟他们交战,将他们铲除。”

“这一切难道不足以证明,因循守旧的结果只会被先进的文明淘汰,落后就要挨打吗?”

也许是沈溪对华夏历史了解太多,深知未来大明走向,可以说明朝的灭亡跟因循守旧关系重大,至于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给华夏文明带来怎样颠覆性的影响,他没法跟惠娘和李衿做解释,只能是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他要做的就是要先世人一步去做一些事,如此才能掌握主动权。

好在当今皇帝是胡闹且开明的朱厚照,沈溪一直没有刻意改变正德的品性,也是看中朱厚照的冒险精神,若强行让朱厚照当一个忠厚刻板、符合儒家思想的好皇帝,那他的改革计划也会胎死腹中。

但即便如此,沈溪依然觉得自己在朝中受到到的阻力太大,便在于那些老臣没有一个有进步思想,都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抱着大明乃是天朝上国的思想,一步步看着大明走向衰落。

沈溪再道:“因为蒙上眼睛,我们看不到外面世界的改变,但我并不想当一个一叶障目之愚人,惠娘,我希望你和衿儿能最大程度帮我,我希望把新城建造成未来世界的中心,四海来朝时,这里便是迎接他们的港口,这里拥有整个世界最先进的文化思想和技术。”

“未来是全世界来大明模仿我们,而不是我们被动去模仿世界,改变历史进程的科技必须要出自这里……这才是我的梦想。”

第六七五章 替代军功第二六〇六章 先发制于人第一六八〇章 人选第一三七七章 堵不如疏第二九九章 冥冥中天注定(第六更)第二二六八章 庆典变狩猎第一〇七八章 激将第二五九六章 草堂吊唁第一一三七章 鼓舞(第三更)第二六六章 菊潭郡主第一七五章 来投奔的大伯第二三二〇章 纠结第二二〇一章 群狼第二三八八章 连环罪证第八五八章 招招连环(第三更)第一三八三章 反感的种子第一七七章 敲山震虎第二五五九章 谁吃亏第一六七九章 弹劾第二六四五章 总有人当炮灰第九八六章 一战功成第一五六一章 当家作主第七九九章 召对(第一更)第一一八九章 三人成虎第二〇七七章 沟通世界的桥梁第二六一章 告状第九四四章 大贼小贼第二四五六章 破城第二三一二章 失踪也是一种手段第二一四九章 纠纷第一五八六章 殿试考题第二一四七章 特殊的门路第二一七七章 坚持,稳住第四十八章 一家生意两家赚第二二二八章 杀红眼第一八〇四章 偏袒与质疑第二四八五章 选址第一〇七三章 尊敬(求月票)第一五九七章 只是交易第一六五章 逆水行舟(求订阅和月票)第四一一章 杏榜(第一更)第一〇七五章 未雨绸缪(第二更)第二五〇三章 国舅第一〇一七章 不给官,给差事(第三更)第九七七章 皇位更迭演习?第六十八章 总把新桃换旧符第二三〇一章 闺中事第九九二章 犟驴第一〇五六章 也是极好的第一二六六章 肥水不流外人田第一二二一章 夺权第一二四九章 特殊的使节第一二三三章 栽培第一〇六章 小财迷第二二二三章 留着后手第八六七章 不但有盐,我还会造第一六五九章 君臣博弈第五四九章 至福州(第六更,求月票)第一二四二章 神兵天降第一八八一章 未老先衰第一五五〇章 不是问题第二五四〇章 奏谏第二〇七七章 沟通世界的桥梁第二四二章 扫榻以待(第六更)第五〇九章 容不得你不认(第三更)第二六六三章 武功治国第二六二一章 首辅之争第三十三章 讲故事第一八一七章 行刺第二二六四章 诡异事第二〇一五章 特殊的贿赂第六九三章 太子出宫计划(第二更)第一六六一章 请诛奸贼第二六三一章 战争赔偿第一一二七章 及时雨(第二更,求月票)第六四八章 算谋(第四更)第二〇四〇章 以政策换利益第一五八〇章 查无实证第一二一一章 形势危急第一九四八章 赐宴文华殿第一七一七章 麻雀变凤凰第一五七八章 真金不怕火炼第六七七章 买人第二六二章 大获全胜第一二〇一章 紫荆关失守第一一九三章 说服第六七三章 回京城,见佳人第八二六章 请托上门第一六七八章 贿赂第五六三章 赎人先谈赔偿(第四更)第六八九章 为人师表(第二更)第五二七章 盛唐弱宋(第二更)第六八九章 为人师表(第二更)第二二〇一章 群狼第一一四六章 援兵第二六二〇章 之厚是能臣第一七五二章 指手画脚第一二六八章 搞平衡第一三五三章 秀才遇到兵第二二六四章 诡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