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四章 内阁大学士的推诿(第四更)

自明朝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由皇帝直接统辖六部百司职务,君主集权扩大,君意即国意。

但实际上,自朱元璋和朱棣之后,明朝皇帝都属于很懒的那种,让皇帝行宰相之职,批阅上呈的所有奏本,作出答复,根本就不现实。于是成祖朱棣设立的内阁制度,成为对君权的一种很好的补充。

明朝以前,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设立内阁后,永乐皇帝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则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

随后的天顺、正统年间,内阁实际上已经掌管六部,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在此期间,内阁大学士的票拟,十有八九会为皇帝采纳,就算偶有驳回,在经过修改之后还是能秉承上意,获得施行。

皇帝直接决定的奏本少之又少,即便在当前号称盛世的弘治朝,也是如此。

眼下的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和谢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呼为先生而不名”。

皇帝平日遇事不决,均与三人商议,甚至不称名字,直接以“先生”相称,更是对三人赏赐蟒衣,对三人隆宠可见一斑。

这次弘治皇帝钦命李东阳勘察礼部会试鬻题案,李东阳很懂得把握弘治皇帝的心态,也懂得如何平息舆论。

士子们不过是受了一些人挑拨,要跟朝廷闹,说什么程敏政鬻题给唐寅、徐经,这事儿好办,我把本取了贡士的唐寅和徐经给刷下去,说他二人并不在录取之列,所谓鬻题就是空穴来风。

不过谢迁知道后,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宾之如此,怕是才非所用,国无栋梁。”

都穆因为成为鬻题案的目击证人,就递补了唐寅和徐经的贡士位,为朝廷所用,而如今徐经、唐寅牵扯鬻题案尚且查无实证,就未审先判,本不合朝廷的法度。

不过刘健对于李东阳的决定却很支持。刘健比李东阳、谢迁年长十几岁,求的是一个政局平稳,既然李东阳的方法能很快平息舆论,刘健自然选择无条件支持。

至于实情如何,似乎已不太重要。

三月初二,礼部会试放榜,李东阳在开卷后又经过几天调查,准备于三月初七上奏弘治皇帝,将此案的调查处理意见上报,连奏折他都已经写好了:

“日前给事中华昹劾学士程敏政,私漏题目于徐经、唐寅,礼部移文,臣等重加翻阅去取,其时考校已定,按弥封号,籍二卷俱不在取中正榜之数,有同考官批语可验。臣复会同五经诸同考,连日再阅,定取正榜三百卷,会外帘比号拆名。今事已竣,谨具以闻。”

在李东阳看来,程敏政是否鬻题已不重要,重点是要向天下人表明,就算鬻题案真的发生,也未影响到这次礼部会试的公正性,因为徐经和唐寅都没录取,既如此士子还闹个什么劲儿?

还是老老实实回乡备考,等三年以后再来吧!

可就在三月初二放榜结束后的这几天,舆论又开始把鬻题案往新科会元沈溪身上牵扯,认为鬻题案真正的获益者不是徐经和唐寅,而是沈溪。否则以那些饱学几十年的儒者都对“四子造诣”考题无法作答,他一个年轻后生如何能做的出来?

结果才几天,到两人三月初五,言官风闻言事的奏本已传到了内阁。

棘手,真的是很棘手。

李东阳把自己已经拟好的奏本拿出来,给刘健和谢迁二人看过,再将言官上呈的几份奏本依次排列开来。

奏本的调子基本一致,认为朝廷取士不公,居然令年少如福建沈溪这样的狂妄后生录取,而令那些真正饱学之士榜上无名,虽然沈溪并未亲自去拜见过程敏政,但有人把福建众多举子去拜见程敏政的事拿出来说,同时也指出,或者是这些人将泄露的考题告知于沈溪,让沈溪提前有所准备。

“宾之怎么看?”

刘健把奏本依次翻阅过,眯着眼打量李东阳。

毕竟李东阳才是皇帝钦命的办案大臣,刘健虽为首辅,但在这件事上他只能让李东阳来做决定,并不好牵扯进去。

李东阳叹道:“杏榜发榜前夜,我亲自去见了沈溪、伦文叙、孙绪三名举子,特意考察过他三人才学,所见所闻,并非如上奏所言。”

谢迁在一旁饶有兴致地问道:“如此说来,这十三岁的沈溪,的确有过人的才学咯?”

李东阳微微点头,当下将那晚发生的事大致说了一遍,包括沈溪能将礼部会试考卷文章一字不落背默而出,而后是背《默庵集》,以及伦文叙和孙绪二人的会试文章,同样是背诵得只字不差。

谢迁听到后之后不由发出感慨:“世间神童者,莫过于此。若说《默庵集》是他早有准备,可伦、孙二人的墨卷,他是绝无机会提前见到,此子造诣不浅,若是直接令其落榜……”

“胡闹。”

李东阳话未说话,刘健先喝斥了一句。

刘健到底比李东阳和谢迁入阁早,资历深厚又是首辅,平日里谢迁和李东阳可以直接以表字相称,可二人对刘健从来都是充满恭敬。

刘健一听谢迁说让沈溪“落榜”,脸色阴沉,“若提前几日,此子中榜与否无关大碍,既今榜上有名,来日再中也非难事。但若已举其为会元,复令其落榜,那科举取仕岂不形同儿戏?”

李东阳和谢迁二人都站起身来,恭敬行礼,作出一番受教模样。

李东阳道:“还请首辅示下。”

刘健却摆摆手道:“陛下让宾之你来办理此案,老朽不便过问,以你平日处事严谨,相信你能妥善处置。时候不早,老朽先回府去……”

刘健似乎也意识到这件事情很棘手,若是提前知道士子会对沈溪被取为会元有这么大的意见,自然可以建议李东阳将沈溪除名,或者是列一个不高不低的位置,而不至于到如今被士子所攻讦。

但对于当事者李东阳来说,他可是亲眼见识过沈溪的才学的,本着不干涉内帘官取士的原则,既然下面推了沈溪出来为会元,他又认为确实没有问题,于是就给准了。

可这一准,还真出事了!

等刘健离开后,谢迁无奈地摇了摇头,笑着打趣道:“看来宾之兄此番算有遗策啊……”

李东阳心里多少有些懊恼,也是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应对程敏政泄题给唐寅、徐经二人上,那时候舆论并未过多牵扯进沈溪,他本以为将唐、徐二人除名,士子就可太平。谁曾想,取了一个十三岁的会元,却把舆论给点炸了,本来靠不上边的事,现在居然也传得有鼻子有眼。

李东阳拿起言官奏事的奏本,道:“为今之计,只能请陛下定夺,是非曲折,陛下方能公断。”

谢迁却不以为然。

内阁向来的规矩,下面有什么事,辅政的大学士需要给皇帝“分忧”,而不能添堵。内阁都处理不了的事情,直接上呈给皇帝,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作为三个辅政大臣中资历最低的,平日里负责草拟票拟,这事儿自然又落到谢迁身上。

谢迁拿起笔问道:“那这条旨,如何来拟?”

李东阳笑了笑道:“劳烦于乔你言辨一番……”

外间尝言,如今三位辅政大臣“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意思是李东阳以谋略见长,刘健擅于当机立断,谢迁则是能言善辩。

现在遇到事情,善于当机立断的刘健和善谋的李东阳都是一推六二五,反倒让谢迁来处置。

谢迁无奈地摇了摇头,轻叹道:“最好陛下还是留中不发……”

**********

ps:第四更!

嗯,这章介绍朝政比较多,天子觉得无法表达加更的诚意,因此临时做出决定,今天的基础更新还得加一章,也就是保底五更,如果成绩喜人,天子拼了老命也要把第六章送上。

天子赶紧去码字了,大家先来一波订阅、和鼓励吧!

第一二五章惊魂旅途第二一五三章 棋子第四三七章 张氏外戚(第三更)第一四八五章 好地方第二四九六章 押宝第五六〇章 劫人劫船(第一更)第一四四〇章 叛乱扩大第二四一一章 交班进行时第一三七一章 接待第五十三章 死而复活第二五三四章 美中不足第一七六章 你安心去吧第二四六一章 山火第一七一三章 入京第一九三五章 三人成虎第一六五二章 人心第二四〇四章 谈条件第一六三四章 无巧不成书第二六〇一章 跟谁一条心第二四〇三章 人来疯第一五六八章 老资历第一一一六章 不可啊父皇(第二更,求月票)第一五〇七章 送粮第二四八三章 反对和支持第八八八章 大丰收(求月票)第一一五八章 来不及第一七九三章 小心眼儿第二四七三章 盛情难却第二四四六章 无须理由第一九八五章 新老之争第一一四七章 何至如此第七三〇章 当官人的生意经(第三更)第一九八六章 忠人之事第二二一二章 首战告捷第八四五章 大明盐政第二二七九章 提请第二〇五九章 倾向决定立场第二三三三章 京师丛林第二六五八章 牢房静悄悄第二四三章 女儿家心思(第七更)第八八九章 黄金万两第二六〇八章 继任者第一一九六章 昨日炮灰,明日救世主第七八三章 是刘瑾,还是张苑第七八五章 谢沈两家的婚事第四章 沈家往事第一一六八章 枕戈待旦第六八五章 谢迁送厚礼(第二更)第五八〇章 提堂审案(第五更,谢书友)第一八八章 登高望远第四五八章 王琼告状(第七更,献书友)第一二五章惊魂旅途第二三三一章 管不着第一七一一章 让沈溪回朝第一一四三章 沈溪的上奏第一〇七〇章 兵败并非朝夕事(第二更)第一五三〇章 利用第六十六章 林黛的红楼梦第二〇一五章 特殊的贿赂第二六四三章 值得信任第一九八四章 上位第一〇八八章 绝地反击第八章 启程第二一二三章 昏招第一三二六章 云柳(第四更,求月票!)第一一三四章 开脱免罪(第三更)第八一一章 沽酒钱(第四更)第一八四章 美轮美奂的银票第二一九四章 联名第八六九章 红双喜第一九一四章 暗中查探第一八三〇章 落井下石第一〇三四章 一唱一和(求保底月票)第九七四章 临危顾命第一六八三章 迎来送往第一六八五章 先下手为强第一七四九章 由得他折腾第三十七章 周旋(求下三江票)第二五四〇章 奏谏第一七六章 你安心去吧第一四九二章 外债第二六七六章 助力第一一三九章 宣府失守第一五三一章 内宅相安第三九九章 相思梦中人(第九更)第五九六章 不通世情?(第二更)第二一八五章 内讧第一〇七七章 阴谋第一九二七章 密议除瑾第二六〇三章 杯酒释兵权第二二五八章 有价值的人第四十五章 光源氏计划第四七八章 清明上河图第八四六章 谁说不能斩?第一六六二章 心灰意冷第二三四一章 劝退第二三八四章 移驾审案第二一〇九章 以退为进第一七八三章 无人替代第五七二章 人生的第二次婚礼(第八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