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奉一女子为帝,岂能服天下人心?

脓疮一旦成形,想要痊癒最快的方法就是将它挤破。

绍兴府这小朝廷,积累了两年的矛盾,就这么被彻底引发了。

这是一场文武、新老,关于执政理念、利益瓜分的斗争。

与外敌没有丝毫关系,也无须遮掩,它的本质,就是一场内讧。

这内讧的根源来自于前朝,从崇祯朝至弘光朝。

之前没有爆发,只是因为外敌强压,多方人都只能联合起来,一致抗敌。

尽管如此,也有方国安与王之仁二国公对于军力之争,这二人又有联合起来与朝堂中文臣之争。

如今,在吴争的突然崛起之后,又增加了一股新的势力。

譬如夏完淳等义军、钱家叔侄和北伐一路,归附吴争、投降吴争的散兵游勇。

这些势力虽然各有诉求,但在这个节骨点上,他们拧成了一股绳,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强大势力,是为新势力。

他们原本是之前两个势力的附庸,如钱家叔侄。

或者是一直游离在外的抗清义军,如夏完淳部。

亦或者是根本没有资格介入权力之争的闲散人马,譬如降兵。

可此刻,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代表,那就是吴争。

在吴争这个名字之下,他们有了联合到一起的理由,他们有了表明自己诉求的力量。

他们要争、要抢,争抢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应得的权利。

洪武门前,终于酝酿起一场大乱。

至少有四方人马形成了对峙,虽然还没有拔刀相向,但数万大军加上十万百姓掺杂在一起,没有伤亡,那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场悲剧,无法避免的悲剧。

当然,如果吴争在,可能会烈度减弱一些,但不可能阻止。

吴争对于新势力,充其量只是一个利益的代表,具有约束力,并无彻底的控制力。

他可以统率各部与清军作战,但他无法去遏制各方对利益的诉求。

如果强行压制,那必暴发兵变或者分崩离析。

这,也是吴争抑郁地在叔叔墓前饮酒失控,痛哭失声的原因所在。

一个外来者,不到二十的年纪,这一年多的时间,全花了作战上,可问题是,战争暂时停止,吴争空闲下来发现,朝廷依旧是那个朝廷,百官依旧是那群百官,没有人慨然响应他的北伐战略,有的只是异口同声地北迁。

北迁,无可非议,无可指责。

既然光复了南京,朝廷自然应该归返,以正视听。

可吴争心里很清楚,这些居高位者想要北迁的目的,无非是汲取南京城中那份,比绍兴府远远超过的利益,然后进行瓜分。

或许朱媺娖不是,钱肃乐不是,张煌言、熊汝霖、孙嘉绩等不是,可他们无法形成对整个朝堂的影响。

那些人,资格老、阅历高,凡有诉求,必引经据典,站在道义的至高点,让你无法反驳。

正象吴争在平岗山寨被刺之事,虽说这起于郑叔护主心切,但这代表了很大一群人的集体诉求。

吴争不会傻到,没有察觉这事背后的阴暗。

行刺,确实是郑叔所指使,可吴争遇刺,却在朝廷控制区域内,管辖那里的不是朱媺娖亲卫,而是从丰惠撤入平岗山的一万明军。

它们的控制权在兵部,而非廖仲平。

事情显而易见,结果不言自明。

也就是说,从郑叔指使亲卫军官开始,到军官再委派士兵动手,再到现场明军没有任何反应,这说明有人,有很多人帮助了这桩行刺案的发生,至少是默认或者视若未见。

这如何不让吴争心寒?

如何不让吴争心累?

叔叔墓前只是一场发泄,发泄心中的怨和恨,还有对时局无法掌控的无奈。

而洪武门前的这场对峙,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清晨。

越来越多百姓渐渐冷静下来,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这种乱军从中,不过是只随时可能被踩死的蚂蚁。

他们不再自恃自己是天子脚下的子民,他们开始舍弃那种原本就不被他们拥有过的优越感,他们开始自舔伤口,主动撤离。

百姓的撤离,洪武门前空出了一大片。

而这个时候,四方人马终于想到了商议来解决这场闹剧。

洪武门前,草草搭起的小平台上,陈子龙等一应鸿儒,还有王之仁、钱家叔侄、夏完淳等十几个实权人物坐成一圈。

当然,以王之仁兴国公的身份和掌握着应天府最大的军力,王之仁当之无愧地坐在了主位。

从开始相互指责对方擅自调动军队,到相互争执究竟拥立何人为帝。

王之仁一直闭目听着,连嘴角都没有动过。

当所有人都争得口干舌燥,纷纷请王之仁做出结案陈词的时候。

王之仁终于睁开眼睛,他冷冷地扫过全场,“拥立新君?你们有这个资格吗?”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特别是以陈子龙为首的鸿儒直接跳将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等皆是大明官身……。”

王之仁轻嗤一声,略带着讥讽道:“大明两年前便已亡了。如果真要说,眼下朝廷也不过是残明朝廷。这一点,天下人皆知,尔等竟装作不知,不过自取其辱罢了。”

这些就象是捅了马蜂窝一般,十几个鸿儒一个个跳着脚,指着王之仁破口大骂。

虽然没有涉及到王之仁父母,但象“狂妄”、“嚣张”、“奸倿”、“蠹虫”等等字眼充塞于耳。

王之仁反而再次闭上眼睛,就这么听着他们骂。

而此时,夏完淳突然起身道:“先生暂且息怒,以学生之见,此等拥立大事,还须等靖海候迎监国殿下进城,共同商议方可。否则,就算我等在此议成,恐怕也是闭门造车,徒增笑谈罢了。”

陈子龙勃然大怒,指着夏完淳道:“荒唐!人伦纲常,是为大义。绍兴府原本鲁王监国,虽说伦序有差,但鲁王总算是皇室,也能说得过去。可如今,竟奉长平公主监国,实为可笑。我华夏泱泱五千年,除了武周之外,尚未听说女子为帝。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朝廷复归南京,正是震慑天下,号令万民、齐心抗清复兴之时,奉一女子为帝,岂能服天下人心?”

第一千六百十八章 落子无悔第一百三十七章 同是明军,何必内讧?第二十四章 坐而论道(一)第五百章 夏完淳指挥有误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福临的小算盘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请自重!第二章 与鞑子争,其乐无穷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 破局第三百七十五章 莫称王第一百七十一章 风云变幻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隐隐于市第四百零四章 你们爱咋咋滴第四百五十六章 福州变局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最难辨识的就是人心第二十三章 真会来事。第二百零六章 这老头还真有点童趣第七百四十一章 宴请群商第七百九十六章 与张煌言起了争执第一千一百十八章 谁更小人?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妥协,是为走得更远第九百零八章 假戏真做?第七百五十六章 目标是重塑第七百三十六章 空手套白狼啊第七百十一章 令人讨厌的钱谦益第四百二十八章 多铎兵临福州城下第四十五章 我爹是急公好义,我是才德兼备。第六百六十六章 善于把握机会的方国安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老朽有罪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多尔衮阴魂不散?第十九章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祖遗诏第一章 今日便是最后一战第六十一章 瞒上不瞒下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为谁而活第五百二十四章 躺着都中枪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出海扫尾第二百零六章 这老头还真有点童趣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茶山海战(三)第三十二章 吴争,你好狠心第四百三十一章 瓜沥攻防战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飞云桥之战(二)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尽职而降的纳布尔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究竟想做什么第七百九十一章 后世再无旗袍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紧追不舍第一百九十七章 低买高卖,与夷通商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为何不能是陛下?第七百四十四章 商战和商学院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 杀李成栋第八百零七章 哪个马大人?第七百五十三章 黄道周的责问第五百六十七章 救三次那就是非份第七百二十五章 那你就去死吧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朱慈煃得逞第三百四十六章 酝酿剧变第一百七十章 惶惶渡海时,哀哀遗民泪第四百六十六章 血战镇江城(二)第七百九十九章 是法治还是人治第九百九十二章 吴争到得正是时候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舐犊情深第六百八十章 不能让将士流了血再流泪!第六百十六章 杂碎也能成为勇士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琴瑟和鸣?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实话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人总得长大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东藩海战第三百六十三章 应天府之变(六)第四百三十九章 战局发生转变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那就杀了吧第三百七十三章 你也不是好东西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怪我喽?第八百八十八章 逼降招安第二百五十七章 打不动了,停战?!第七百五十六章 目标是重塑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捡了个名士(二)第一千一百十一章 小叔寡嫂,瓜田李下第十一章 就算你长得再美第三百三十四章 巾帼不让须眉第七十六章 软的不是脊梁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存在即有理第一千五百章 中兴之君?第六百三十八章 互不相欠第六百二十一章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第三百十五章 人在其位,身不由己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一万年太久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和谈风波(三)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吴争很忙第三十三章 爱死不死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误国误君第五百七十八章 这不是前朝宝钞吗?第一百四十一章 筹饷第三百三十九章 卫匡国第二百九十一章 脱困之策第五百二十四章 躺着都中枪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需要理由吗第八百十四章 小偷居然偷到衙门里来了?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 海州光复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琴瑟和鸣?第八十章 这个女人,不容易第二百七十四章 情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