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狡猾的陶谦

陶谦的两个儿子以及六位孙子皆来作陪,这是他提前设计好的套路。

陶商为长子,今年接近四十岁,陶应是次子,三十多了;六个孙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不足十岁,他们分别规矩的站在自己的父亲身后。

“拜见君侯!”八人规规矩矩的向高顺行礼。

“哈哈,今天既然是陶先生安排的家宴,诸位毋须如此多礼!快入座吧!”与陶谦达成秘密协议,高顺与陶谦的关系更加亲密了,便不再称呼职务,而是以长辈相待。

“是,君侯!”

高顺挨个查看他们的属性,陶谦的两个儿子智力还可以,皆在60以上,其它的属性皆惨不忍睹,只怪陶谦没有好好的培养,若是培养一番的话,做个郡县曹吏还是能胜任的。

六个孙子,最大的两个接近成人,与他们的父亲类似,缺少培养;而最小的两个孙子,显得非常精明灵动,各项属性都不错,若是培养好了,将来足以做个郡县官员。

众人依次入座。

陶谦对两个儿子和两个大孙子早已失去了希望;却对两个最小的孙子甚是喜爱,时常对他们进行教导;这次,陶谦故意把最小的两个孙子分别安排在他与高顺的两侧,然后才是两位儿子和其他四位孙子;众人皆知道陶谦的喜好,无人反对。

酒过三巡,陶谦对高顺道:“镇远,老夫此后无啥挂念了,只是对这两位小孙子放心不下,老夫有个不请之情,望镇远完成老夫的心愿。”

现在陶谦与高顺随意多了,成为大汉第一位以表字称呼高顺的人;郑玄、卢植等人虽说声望在陶谦之上,不过他们拿的是高顺的俸禄,即便没有拜主公,还是以下属自居,对高顺以君侯相称。

高顺不疑有他,心想,大事已定,即便陶谦提出一些难题,只要不太强人所难,他也会尽力满足的,便说道:“哈哈,陶先生严重了,只要顺力所能及,就绝不推辞。”

陶谦对高顺的态度很满意,知道高顺是守信之人,否则当初也不会为了未婚妻而拒绝先帝的赐婚,而惹怒了先帝,于是陶谦起身,对高顺一拜道:“老夫先谢过镇远!”

此举弄的高顺非常紧张,难道有什么大事?不过他还是立即起身,躲开了陶谦的拜谢,并说道:“先生毋须如此,顺当不得先生的大礼。”

陶谦没有理会高顺,起身后对两个最小的孙子道:“阿信、阿勇,阶前跪下!”

“是,祖父!”说着,两位小孙子也不问为什么,乖巧的起身,向前走了几步,在台阶前对着正堂跪下。

陶谦的六个孙子的名字为仁、义、礼、智、信、勇。

众人好奇的看着陶谦。

陶谦见两位小孙子跪好了,便转身对高顺道:“镇远,你文才武略,世之罕见,老夫恳请镇远收他俩为弟子,这是老夫最后一个愿望了,恳请镇远成全!”

说着,陶谦又要向高顺拜谢,高顺非常为难,不过还是先拉住了陶谦,说道:“先生毋急,容我们商量。”

陶谦可不想与高顺商量,于是又要强拜。

高顺无奈,只好说道:“好,顺应下就是了!”

陶谦打的好主意,拜高顺为师,比拜郑玄、卢植等人划算多了,不管将来如何,有了这层关系,未来高顺都不会亏待了他们俩,陶家会更加安全。

“哈哈,老夫谢过镇远了。”陶谦心情大好,又笑着对两位孙子说道:“阿信、阿勇,快拜见师傅!”

众人此刻方明白陶谦的用意,陶谦另外的四位孙子非常羡慕,对祖父的偏心有些不满,不过他们却不敢表露在脸上。

两位小孩不敢怠慢,立即拜道:“弟子拜见先生!”

陶谦看着尴尬的高顺道:“镇远,今天先这样,明天老夫请徐州众人前来见证拜师之礼。”

“一切单凭先生做主!”高顺无奈说道,既然已经答应了陶谦,只好收下这两位弟子,便向前一步,说道:“两位先起来入席吧。”

“是,先生!”两位小孩非常乖巧。

重新入席后,高顺问道:“阿信和阿勇,有什么爱好吗?”

阿信起身一礼道:“先生,信喜欢先生的诗词,祖父希望信跟先生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大家。”

阿勇比阿信还小,起身学着阿信的样子,对高顺一礼后道:“先生,勇愿意跟随将军学习武艺,将来上阵杀敌,做个大将军,好建功立业。”

高顺很高兴,两位小孩皆为可造之才,便说道:“好,你们收拾一下,过几天便要离开。”

“是,先生!”

“那你们会想家吗?”高顺又问道。

“跟着先生,便不会想家了。”

高顺估计陶谦此前教过他们了,就守着陶谦把话挑明了道:“阿信喜欢文,先到历山大学启蒙,可拜蔡伯喈为启蒙老师,等有一定基础后再跟随为师学习;阿勇喜欢武,可拜卢子干为启蒙教师,不仅学习文化,还要学习兵法谋略,否则,只能为一莽夫,不能成为一大将;你们俩可愿意?”

高顺既然收他们为徒了,便希望他们能受到最好的培养。

陶谦对高顺的安排非常满意,从中看出高顺对两位孙子的重视,如此安排甚好;蔡邕天下大儒,卢植文武全才,以他的面子,都不能令他们两人收他的两位孙子为弟子;于是假意不满的对两位孙子说道:“还不谢过先生!”

“谢过先生,我们愿意,单凭先生安排。”

高顺又向陶谦介绍了卢植下一步的计划,要建设军事科目的学校,地点在魏郡,这样的话,阿勇不仅可以跟随卢植学习文化、兵法,他也可以就近教导阿勇的武术。

武术要从小学起。

陶谦只顾着高兴了,对这些细节毫不在意,他原想的只是借助高顺的名头,没想到高顺会如此重视、认真,这下,他更放心了,此举,至少保陶家百年昌盛。

第二天,陶谦为两位孙子举办了盛大、隆重的拜师礼。

徐州大族,曹家、陈家等都受到邀请,并奉上厚礼。

高顺的文才冠绝天下,高顺的武艺无人能比,快速崛起于边郡,几年时间掌控几州,建立了实力强大的军队,且辖区内稳定,百姓富庶,使得高顺成为大汉最令人尊重的人。

陶谦的两位孙子拜高顺为师,令徐州众人非常羡慕,同时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徐州有了冠军侯的支持,必将更加稳固、安全。

高顺也暗叹,陶谦真是狡猾,中了他的算计,不过他没去计较,能得徐州,知足了;有了这层关系,陶谦必会尽力配合,做到徐州的顺利交接。

第651章支持道教第133章拜见刺史第118章遭遇刁难第411章赵雄的建议第157章巨鹿对峙第274章华佗到来第465章高顺勉为其难第453章沮授请罪第403章军校建设第516章装备连弩第85章皇帝心思第108章长吏献策第242章幽州事务第534章占领荆北第284章强势吕布(四)第162章张角后事(下)第95章众人认主第255章安置奴隶第171章高顺布局第304章视察辖区第293章卜己投降第455章麹义出击第252章攻城妙计第55章立足县城第377章中原局势第651章支持道教第103章再次升级第614章连灭四国第405章招安黑山军(中)第101章各方反应第335章再次升级第412章再见万年公主第584章税赋改革第44章匈奴反应第401章中原局势第315章联合吕布(下)第183章布网待敌第318章低调生活第320章西园八校第140章首战大捷(下)第484章袁术南渡第362章残忍的董卓第199章田丰之计第490章再占两郡第472章进退两难的孙坚第416章再见老村长第422章接收五县第541章刘备之衣带诏第145章喜获两郡第200章到达宁城第390章袁术的决定第97章人员安排第186章程立拜主第618章战争再起第240章高顺心思第278章蛮夷使者165章救援北海第80章完全归心第500章进军巴蜀第472章进退两难的孙坚第426章笮融再叛(上)第32章老村长的心思第342章何进毙命第560章董卓病死第270章阙居请降第392章李儒的阳谋第54章马邑密谋第33章震惊四方第516章装备连弩第257章人才辈出第235章高顺家宴第38章游击战术第436章凉州局势第534章占领荆北第654章匆匆百年第592章万年长公主南下第509章步兵对战骑兵第267章陷阵营出击第538章刘备崛起第504章朝廷南迁第332章大获全胜第159章意外之喜第612章新建六王国第123章积极备战第75章太守懊悔第527章吕布出马第184章战争爆发第281章强势吕布(一)第80章完全归心第587章高顺论天下(下)第394章刘繇的崛起第617章征伐非洲第528章曹操的决定第570章系统再次升级第169章历城对峙第526章占领洛阳第570章系统再次升级第47章意外之喜第131章徐晃到来第334章收复朔方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