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把贾诩揪出来

回程时与去时不同,来时女眷较多,各种马车严重拖慢了速度,回时为了加快进程,伏泉带人骑马先行,只留徐晃带着少数兵卒护送少数女眷回郡治。而选择徐晃做这护卫之事,也是因为他的母亲也在返程的车队里,选他作为护送主帅最合时宜了。

因为伏泉特地节约时间的缘故,只用了五日,带人骑马先行的他便从青城山快马到了巴郡。虽然所蜀地山路崎岖,道路不顺,但众人只走大道,不走小路,宁愿多绕一些好走的路,也不走那些马匹难行的近路,最终奔波之下,他们也是五日便到,如果不是道路不顺的话,说不得还要更早一些。

入得郡署,在郡署佐官属吏语气稍显不满的话语中,伏泉便处理他离开后一月内,郡署遗留的非他不能决断的事物。而对于自己这些下属官吏的似乎有种责备的不满语气,伏泉却是选择无视,也没有心思去计较,毕竟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原因才令他们如此。

虽然他事先就已告假,但是伏泉可以如此率性的暂时不管职守,自己出去“游山玩水”,但是他走之后,巴郡这一郡事物可不能没人负责。自然,在伏泉走后,巴郡这一切事物都要由他手下这样官吏负责,普通事情就算了,那些难办的事情可就苦了他们,决断不了只能拖着,就算拖不了得也得硬拖着,即使上头催促,他们也没办法。

所以,对于自己下属这些“无礼”举动,伏泉也未发怒,毕竟他们也只是借着语气发泄自己不满而已。现在又不是后来的“奴才”社会,一切讨好自己的“主子”为准,自己理亏在先,自然不能强迫他们,现在是个既是个臣子对主君忠心,而主君也要对臣子尊重的时代。否则,臣子只能远离主君,最终两方不欢而散,因此主臣双方给予相互间的尊重也是必要的,以礼相待是双方之间信任的基础。

说得远了,巴郡眼下也就有一件事情,必须要伏泉来决断,这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它便是郡署今岁所举孝廉至今尚未满员,需要郡署赶快确认,再不确认的话,估计奏报朝廷便迟了,说不得会被朝廷责问。

其实这确认孝廉名额一事拖延至今,具体原因也怪伏泉,当时他一心想着为刘坚产子的事情做遮掩,完全对这种可有可无的事情未加理会,一直拖着,毕竟举孝廉再重要,哪也得自己还能在巴郡郡守的位置上待着才行。

现在刘坚一事算是完成大半,自己心里那块疙瘩也算是除了,所以自然该考虑这举孝廉一事了。说来这事情很简单,也就是选几个人名奏报朝廷便可,然而难也就难在这人名里了,毕竟这种奏报了便可以当官的好事情,并不是自己决断便好的,里面更多的是牵扯了许多郡内豪族官吏间的利益,除非自己不想让郡内安定,不然这孝廉人选他必须得仔细斟酌才行。

孝廉,顾名思义,是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士。时下大汉国举孝廉的常态可谓是一句话,以出身、名望而论,出身自然是自己所处家族的背景,而名望则是你在州郡的名气了。

出身自不必多说,各地州牧要想治理好郡内事宜,除了寻求和地方豪族合作,再无他路,而要让这些豪族合作,自然要和他们有利益往来。很显然,州郡牧守手中举荐孝廉的权利,自然就成了这些豪族甘愿听从州郡牧守命令的筹码,毕竟举孝廉是大汉国里一种极为重要的正式官途,这些豪族子弟通过举孝廉为官,对他们家族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至于名望,不提也罢,许多名士都是靠着名望闻达于州郡,这才能从出身不好的寒门压倒了士族,从而荣升孝廉,进入了大汉的正经官途。后世许多人一门心思想做公务员吃一份闲散皇粮,古代也不差,即使是重气节名声的汉代,这年头除了一门心思研究学问的隐士,谁不想出来当官?

因此,这些靠着名望被州郡太守举荐孝廉的“名士”,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有真才实学、声名俱佳,从而被举荐的,还是需要打一个问号。毕竟,为了当官,读书人的节操完全是碎了一地,后世便有许多明证,便是今生,这大汉就有不少“名士”为了通过孝廉这一途径进入仕途,矫伪饰行,沽名钓誉,请托权贵,从而获取孝廉的美名。

诚然,大汉有不少真名士,但是无论何时,都少不了假名士的鱼目混珠,为了博取名声,他们各种粉饰自己的名声,其实内地里,不知道藏了多少阴暗。不说其他,本朝便有陈蕃怒审赵宣一事,便是因为赵宣这位乡间“名士”乃粉饰名声之辈耳。

当年,党人“三君”之一的陈蕃任安乐太守时,郡内有一个名叫赵宣的人,在他父亲去世,他把父亲埋葬以后,自己住在父亲的墓道中,为伏泉服丧二十多年,从此名声震动州郡。地方官把他推荐给陈蕃,想为他举荐孝廉,陈蕃为了确认,便与他相见。问及赵宣的妻子儿女后,结果得知赵宣的五个儿子都是在服丧期间出生的。因为汉人服丧时是不能行人伦房事的,是要禁欲的,陈蕃闻之大怒,知道这赵宣是要以孝名骗郡署一个孝廉名额,便立刻追究他的罪行。

由此观之,这大汉所谓的名士,有多少滥竽充数之辈,真是难以想象。毕竟,史书留下笔墨的名士和现在庞大的“名士”集团相比,基数实在是太少。也因此,坊间巷陌,时人常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和“古人欲达勤诵经,今世图官免治生”便有对此深深的讥讽之意。而本朝名士王符在其所著《潜夫论》里,于《考绩》一篇有言,“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黠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也是为了揭露此时大汉选拔官吏的弊端。

伏泉对此也是早有耳闻,不过他因为家世缘故,是不是举孝廉出身反而对他意义不大,因此也就没有太多关注,就像现在他不照样只凭着皇帝宠爱,没有靠着正统官途从而做了大汉一郡太守吗?

然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今做了太守,伏泉也是要好好正视这举荐孝廉一事了。其实他的心中也是有人选的,自然和其他抬手一样,第一年为政要安抚地方豪族,举荐郡内豪族子弟的。只是,因为前来和他拉关系的豪族实在是太多,他无法轻易选择再加上想着刘坚怀孕一事就一直拖着,也就是这样,直到现在,他必须要做个选择了。

孝廉是大汉国最为重要的入仕方式,自汉武帝以来,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但鉴于各郡国人口多少不同而名额相同造成的不公平,故至本朝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一百五十万的郡、国一年举荐六人,百万为五人,八十万四人,六十万三人,四十万二人,二十万一人;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当然了,以上这些都是对于内地州郡而言,益州亦属其列,但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大汉鉴于边郡特殊情况,则另订优宽之制。在永元十三年,汉和帝又下诏,对于幽州、并州、凉州这三边的边郡地区,因这些边郡人口稀少,有所优待,规定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五万以上,不满十万人,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五万以下,则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巴郡在板楯蛮作乱前,在册人口有百余万人,不过一场叛乱,百姓流离失所,或死或逃,伏泉平乱后初时治理巴郡时,核查郡内竟然只有六七十万人。当然,这些肯定不是全部人口了,毕竟战乱,有的百姓会躲藏山林,有的会远逃他郡,等等不一而足,到了去岁岁末,各地逃难回乡的百姓也都回来了。再次核查人口之后,郡内在册之人这才有近九十万人,想来不会再增加了。

至于那些在册失踪的人口,伏泉却是不会再去寻找了,他知道找也没用,这些人失踪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方面死于叛乱,另一方面便是成为了黑户了。而成为黑户,种类也很多,可能是因为战乱,生活困顿,不得已依附豪族,成为豪族奴仆私兵,也可能是就此投奔外郡亲属了,不愿再回故乡了,又或者就此隐居于山林之间,等等不一而足。

一场郡内的小小叛乱,便有十余万人不知所踪,想到未来那波及大汉江山的黄巾暴乱,想到汉末那几乎岁岁征战的军阀乱世,怪不得汉末人口能从桓帝时候的近六千万人,下降到三国时候只有数百万人的境地,战乱真是其中祸首之一。当然,这其中还有那瘟疫、自然灾害的缘故,总之天灾人祸之下,死多少人也就不奇怪了。

言归正传,巴郡如今在册近九十万人,所以按理伏泉手中应有四个孝廉名额。想来想去,伏泉先给郡内宕渠县王氏子弟一个名额,这名额也是应有之意,倒不是因为他和这宕渠王氏关系密切。相反,他和这王氏也就是初到巴郡巡视宕渠县时见过几次面而已,属于泛泛之交的情分,真正让他决定第一个给王氏子弟名额的却是自己手下的王商、王谋二人。

众所周知,王氏是益州大姓,几乎州内各郡县都有王氏豪强,只是发展的有大有小而已。当然这些不算什么,真正让伏泉决定给王氏子弟名额就是因为这些益州的王氏子弟几乎都有远亲关系。而王商、王谋为自己奔波劳碌,尽心尽力,而且也私下和自己提过此事,自然为了照顾自己手下,也有和地方豪族表露合作之意,这第一个名额自然是给王氏了。

至于第二个名额,伏泉却是给了巴郡临江县的严氏,如同王氏一样,也是为了照顾他手下,毕竟自己那位虎将严颜可是出自临江严氏。当然,伏泉此时给这名额也是为了安抚严颜,毕竟前番自己讨伐甘宁时,因为严颜出身临江的缘故,担心其背后的临江严氏与临江甘氏有所牵连,所以并未带这位临江的地头蛇前去。

不过,事实也正和伏泉想得一样,甘宁能在自己讨伐前后,给自己带来那么大的麻烦,除了甘氏的缘故,里面也有其他豪强的影子,严氏也不例外。想来是他们同属一地,本身就有牵扯的原因,对此伏泉也没有追究的意思,追究又如何,最终也只会让自己和严颜、甘宁关系弄僵而已,反而这种不计前嫌的姿态更容易让他们对自己忠心。当然了,现在严颜肯定对自己感激不已,而甘宁,依旧需要契机才能收服,毕竟那日两人论志之后,伏泉明显感到他们之间关系又近了一步,相信收服之日,指日可待。

第三个名额,伏泉却是给了董扶,写了书信与他选择一名弟子举孝廉,毕竟伏泉治理巴郡,他所提供人才十分之多,帮了自己大忙,于情于理,他都该报这恩德,而自己手中区区一个孝廉名额对他的弟子定是非常重要的。

而第四个名额,伏泉却是犯难了,因为抛出麾下本土将领,拉拢豪强的原因,环顾巴郡,他没有发觉值得他用一个宝贵的孝廉名额拉拢的人才,因为好像巴郡现在少年人才都在自己身边了。

伏泉随后将目光转出巴郡,目视关西凉州,放眼天下,当今并无明文规定太守一定要举荐本地人,毕竟随着假“名士”的泛滥,这孝廉举荐机制的内部也是上位者内部随意操作。

旁的不说,曹嵩曹操父子的孝廉名额不就是这样来的,曹嵩是赵咨为敦煌太守时,为他举的孝廉,这才有后来曹嵩为了拜谢举主,丢印弃官,孤身一人追到东海的事情。而曹操的孝廉名额更是如此,当时曹嵩的好友吕伯奢在山东为官时给曹操举了孝廉,曹操也由此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才有后来的“五色棒”壮举。说到吕伯奢,没错,就是罗贯中借以摸黑曹操,写的他因为怀疑从而杀的故人恩主的吕伯奢,当然曹操到底有没有杀过吕伯奢,伏泉是不知道的。

闲话少扯,伏泉这第四个名额想到给的外郡之人,在凉州的自然是他那个狡猾的好友贾诩了。贾诩回乡之后,目前在家冷眼旁观天下,伏泉认为把他揪出来是个不错的主意,这样的话,贾诩无论应是不应,这辈子都难和伏泉这个举主撇清关系了,这也算是变向将这个毒士和自己绑在一条船上了。

纵然自己和他关系不错,但是伏泉却一点不敢大意,真要以为这样就能掌控拿下贾诩这位大贤,无疑太天真了。要知道他可是“毒士”贾诩,乱国之辈,如果真的以后出了事情,这位明哲保身贾文和卖了自己也不一定,所以多给他加一点自己的紧箍咒倒也不错。

“是时候把贾诩揪出来了,真想看看自己这位好友接到任命时的样子……”伏泉嘴角泛出一道优美的弧度,喃喃自语道。

第四百八十五章 蒿里路上同往第一百六十九章 袁赦自尽第四百一十四章 旧友再聚知北伐第一百三十五章 杀俘不详第六百四十四章 调外兵入京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定要成为大将军第六百五十章 血染宫门第三百八十三章 哗变伊始只为粮第五百四十七章 皇甫中郎有何意第三百二十八章 摘桃子没门儿第三百五十一章 吏不必可畏第五百一十九章 党锢解袁绍出第三百一十六章 岂曰无衣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门投止思张俭第三百二十二章 吾巴郡兵自破之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能再低调了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仪式第一百六十六章 四世出了六位三公第五十七章 麋良买官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说何有之第六百四十六章 天子驾崩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三百六十五章 枞阳小城第六百零六章 韩文约兵进平襄第六百三十章 石门第一百零三章 不屈苏氏第三百三十四章 窦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吗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携长刀为君死第五百八十三章 谁谓我无忧 积念发狂痴第三百零八章 千里江陵一日还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马分尸以祭旗第一百八十九章 谶纬之学迷信也第八十七章 武圣第六百二十四章 割肉般的考验第五百五十八章 吾等去伏中郎处投奔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儿有大略第四百一十章 党人何谋第六百二十九章 局势又失控第二百一十章 卞萦悲歌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蛮兵刘坚至江州第四百六十六章 汉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阳第四百五十三章 杀戮征服第五百四十七章 皇甫中郎有何意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庭京观胡儿惧第二百零九章 拜巴郡太守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刘崇莫名出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别五年 当刮目相看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与同朝第三百三十九章 防民之口第四百零三章 训弟只为百年后第五百二十四章 今日便受此之辱五百一十八章 黄巾乱事召雒阳第二百五十四章 郡署无意当杀督邮第一百三十八章 汉末第一名将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刘崇莫名出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刘崇莫名出第三百二十五章 断柱破城法第一百八十二章 唯有死人知晓第五百零八章 为君寻觅佳人来第七十九章 差点把持不住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三百四十章 孤弱其党第五百四十六章 颍阴荀氏才俊多第五百五十三章 陈留壮士黑汉者第六百零五章 洪流丧胆皆戚戚第一百五十五章 勿使何家立足于朝第四百九十一章 暗中手尾谁先从第五百七十四章 凉州第四次汉羌大战第六百八十二章 为将者 只有忠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三百六十二章 以土为粮第四百三十二章 明里北地羌乱第六百七十七章 浴火重生第五百二十五章 汉骑应从天上来第六百二十章 臧霸投诚 西域之争第六百二十八章 姑臧夜市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将究何为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为汉兴第六百八十七章 完胜域外第三百八十七章 人心惶惶汉军至第四百六十六章 汉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五百八十章 虎父无犬子第六百三十一章 白马义从天下无敌乎第三百零五章 江夏蛮乱第二百三十二章 谁人降蛮第十四章 考校第二百二十章 锦衣贼盗少有胆色第六百六十三章 兵权必须要争第五百三十五章 阳翟俊杰已不少第一百二十五章 决战伊始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歌劲舞震群贼第五百三十章 从祖以下皆得解释第六百四十四章 调外兵入京第四百四十五章 只需段公一人便可第三百六十六章 募丹阳兵第二百零七章 终平乱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断案第二百三十一章 此大丈夫之志哉第三百七十章 激战事急唯行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