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枞阳小城

舒县南方,大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有一古老城池,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

《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曰:“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其中,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前汉武帝时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枞阳之名,亦有缘由,因城池位于大别山之东南麓,而大别山内多枞木。《尔雅·释木》有言“枞,松叶柏身”,因其城位于大别山南,故名“枞阳”。

至东汉光武中兴以来,枞阳因新朝末年战乱,人口锐减,所以被罢县名,并入庐江郡郡治舒县地界,成为了舒县治下在群山里一个逐渐被遗弃的偏僻小城。至今百余年来,县内人口才稍有增进,此刻的枞阳城也不过是一座户不足万,人口约近三万的小城而已,一点也未恢复昔日庐江大县的风光。

自判决粮草被焚后三日,伏泉所率汉军一路南行,军队身后跟着一群百姓,靠着地图和当地向导,终于赶到了原本计划的预定目的地,便是前方已经渐渐出现眼前的枞阳城。

望着前方越来越近的城池,伏泉心中不由舒了一口气,暗中为自己南行而庆幸,如果当时冲破山寨叛军的阻挡后,直接北往,朝庐江郡治舒县县城行军的话,定是危险不已,说不得要被叛军包围。

哪像他们南行走枞阳这条路,一路上皆未遇到叛军,可谓是有惊无险的到了枞阳地界。而现在枞阳城头悬挂着的“汉”字大旗,清清楚楚的说明,这座城池并未被叛军攻陷,对于如今只有千余残军急需休养生息的汉军来说,真是一处宝地。

一路之上,遇到不少逃难百姓,越靠近枞阳,百姓越多,询问之下才知他们都是叛军攻来,携家带口避难的舒县人。听闻叛军正与朝廷大军对持在舒县城下,他们因为心中那份故土难离的心情,便都就近暂时避难在舒县南方的枞阳地界,在险峻的大别山里讨生活。这里大概是城池太小,人口太少,叛军看不上,才会发兵劫掠,而他们也正好不用逃难它郡,就在此等待朝廷大军平乱成功,然后再回故土。

起初,伏泉这支刚刚浴血奋战的汉军,因为满身血迹,还有衣服都因为扮作叛军弄得破烂,一旦也不像汉军的制式甲胄,甚至他们连一面“汉”字大旗都没有,所以被那些百姓误认为是叛军,还闹出一些不愉快的笑话。

幸好,自己麾下几名探路的兵卒被百姓当做叛军擒拿,并未反抗,只是以理说明自己身份。待到那些百姓知道他们是随“戾龙”巴郡太守伏流川前来平叛的汉军,并且前夜刚刚夜袭叛军屯粮营寨,从而南撤后,因为那几名探路兵卒从始至终都未反抗,为了确认事实准确性,那些百姓派了几个壮汉前来和自己验证时,伏泉才知道闹出了这乌龙。

当然,自己放出的斥候无法证明身份,可伏泉不同,毕竟他身上可是有大汉正统的调兵文书,以及官印等物,那几个壮汉明显是因为见过世面才敢来的,反复查验了伏泉文书、官印等物的真伪,这才带他前去解救了被困兵卒。

后来,伏泉在听说那些百姓还准备等舒县之战结束,朝廷平乱后再回故乡,一番权衡,因担心叛军若是缺粮,四处搜刮,很可能攻打枞阳,便劝说众人随他去枞阳,这才有大军身后跟着一堆拖家带口的百姓的缘故。

枞阳城毕竟以前是县城,历史又十分悠久,历朝历代都有建造维护,因此城池规模可一点不逊色中原一些大城。

城门前,因为有着伏泉派去的前锋斥候,带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书、官印为先导,此刻城外早已集结了一大堆人,城里的一众官吏闻知巴郡太守到来,纷纷出城相迎。

伏泉见此自然不会装大架子,远远的就小跑前来,然后对诸人行礼道:“孤远来至此,当不得诸位如此相迎。”他现在身为客军,在这庐江郡内还是要低调的。虽然他贵为大汉亭侯,又是一郡太守,然而毕竟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他若是架子摆得足了,惹怒了对方,说不得这些地方官吏在一些事情上刁难自己,让他极为被动,因此不如把架子摆低一点,大家和和气气好办事。

“见过伏巴郡!”

众人一听伏泉自称“孤”,自然知道他的身份,连忙行礼,同时也对这位远来的太守好感颇多。他们之所以远迎而来,当然是为了支援刚刚血战的汉家大军了,同时也是有想见这位“戾龙”太守,毕竟人家前程远大,背后朝中后台又硬,自然存了不少结交的心思,否则,换一个名气小、家世低的外地太守,他们就算在县署里接待,也没有什么不妥。

一番行礼客套,伏泉和城内诸吏互相认识一番,因这枞阳被罢县名,自然不可能有县令、县尉这些官职。城内最大的官也只有前任郡署安排的一名南部督邮在此主持日常事务,其他的也就是郡署的其他吏员,毕竟枞阳已被归入郡治舒县治下,理论上已经归郡署管辖,因此要治理也只有郡署派人过问了。

入得城中,城内的数千汉民百姓听闻平定蛮乱的郡守到来,也是纷纷涌上街道争相观看“戾龙伏泉”,场面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一路上,得汉城的官吏们见城里如此热闹,纷纷拍着伏泉这上官的马屁,讨好着这位上任以来第一次巡视郡内的太守,特别是那得汉令,简直恨不得把自己能知道的好话全部说尽。

看着那似乎年近五十的得汉令,伏泉想想也知道这人为何如此了,毕竟按照他这年龄,还在这民不过万的小城徘徊,官途可想而知。如此讨好自己,也是希望自己在上计时多给他一些功绩,起码等到告老时不用耗费在这山野古城了。

第三百二十九章 祸水东移第五百二十四章 今日便受此之辱第六百七十九章 一合酒第四百六十九章 马腾胡封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绝 定复西域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开西域都护府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将军之位不好第六百三十四章 张燕将至第三百零八章 千里江陵一日还第五百四十二章 隔墙有耳遇二才第二百七十八章 道观异象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四百五十六章 好自为之莫多事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观兵第三百五十八章 今夜何处不失眠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干摸黑的袁绍第一百八十五章 援益州定平板楯第三百一十九章 苦也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绝 定复西域第一百零一章 关羽来投第二百三十章 蛮人营地真死地乎第五百二十一章 长社城下谁成名第四百一十七章 时不待本初第四百九十一章 暗中手尾谁先从第五百一十九章 党锢解袁绍出第一百五十九章 枭雄雄杰最大敌人第四百四十四章 仆从兵比职业兵好使第一百九十二章 空前绝后的舞蹈战术第三百四十五章 强弩长弓战不休第一百章 青青子衿第四百四十五章 只需段公一人便可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战第三百二十六章 城墙崩塌第三百四十六章 更好的活着第四百二十九章 宋后所思第五百七十八章 张让委屈王允将罪第三百五十章 必可一战而定贼军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谥号为果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汉四百年之期第四百零八章 孔文举批司徒府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二百零九章 拜巴郡太守第二十九章 帮助第一百八十八章 来捞军功镀金的第三百一十三章 破计为上第二百八十四章 中黄太一第四百八十章 枪头无有唯投杆第四百五十六章 好自为之莫多事第六百七十章 平乌桓扫剿黑山贼第三百九十四章 杨甘将相和第四百八十七章 拦腰截断鲜卑军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陈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五百九十四章 凉州叛军尚有后手第五百二十九章 颍川党人聚集地第九章 出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回乡隐居第二百三十一章 此大丈夫之志哉第四十六章 提前谋划第四十六章 提前谋划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惊变 帝心何意第六百零二章 韩遂疑窦变兵事第一章 皇亲国戚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六百三十二章 今岁无战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家羽翼需尽诛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阳第六百七十四章 监者渎职第一百八十七章 山头势力自古有第四百六十六章 汉人英雄永垂不朽第十六章 曹破石要女第四百八十二章 进则事成 走必尽死第五百四十四章 奇男子香味极重第四百九十三章 持久游击的影子第二百二十四章 明公静候佳音第六百三十七章 献关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家麒麟儿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观兵第五百七十七章 叶落归根当青州第五百二十七章 汉骑冲阵败贼援第一百五十五章 勿使何家立足于朝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稳事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别五年 当刮目相看第三百八十九章 儒家两面第六十八章 党锢寒心第四百五十六章 好自为之莫多事第十九章 何家参与第二百六十二章 瞒天过海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败 亦乃天意第三百二十七章 速下鄂县第一百三十五章 杀俘不详第六百七十七章 浴火重生第一百三十八章 汉末第一名将第一百三十一章 溃败亡命第四百零三章 训弟只为百年后第五百九十二章 法若不行 何以服人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四百五十一章 鲜卑俘虏做炮灰第六百零七章 西州之主 当为韩将军第五十八章 永乐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