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受冠礼成

不其侯府里,无数人目视正堂,在那里,今天又会有一个少年人就此成年,并且以后他的名字必定会响彻大汉,在场之人除了来意不明者,几乎都会感到与有荣焉。

行冠礼有着一套规定繁琐的仪式,即要先加进贤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这三种冠都是先秦古冠,汉朝时已经发展出了好几十种新式冠,但在冠礼上还是以这三种古冠为主,在男子未成年之前,他们是没有资格穿戴这三种正式衣冠,进出任何场合与人结交的。

汉代人讲究“衣冠一体”,即每一种冠都要配相应的服饰:爵弁配爵弁服,皮弁配缁麻衣,缁布冠配玄端服,不能混用,否则就是“非礼”。

伏泉与众位宾客行礼后,入侧室换上玄端服,披发而出,稳稳跪坐蒲席之上,由伏泉的老熟人,随蔡邕前来的其侄蔡睦为伏泉梳头,并将头发盘在头上,同时用专门束发的帛带固定好。

随后,蔡邕捧着黑麻布制作的帽子,其名曰“缁布冠”。此帽朴实无华,起初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前高后矮,形制最为简单,地位也最低,而此番为伏泉戴冠的蔡邕曾经却又形象的称其为“委貌冠”。

后来自周代开始用周礼进行礼仪规范后,便令成年加冠者戴此帽子,希望其人尚质重古,永不忘本。当然,此时士人已不带缁布冠,只在冠礼戴一下摆摆样子罢了,他们多带经过改良的“进贤冠”而已。

缁布冠戴上,蔡邕站在伏泉面前,致祝词:“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大意是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说罢,蔡邕为伏泉加冠于头上,伏泉起身恭谢,转身入侧室更衣,这一次换上的是缁麻衣,回来后坐回原位,蔡睦为他去了缁布冠,重新梳理头发。

梳理完毕,蔡睦接过婢女递来的皮弁,皮弁类似后代的瓜皮帽,用鹿皮做成皮块相接处镶着五彩玉石。因皮弁最结实,常用于军事狩猎活动,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宗教高于军事,军事又高于政治、法律、经济等日常工作,所以此冠寓意极为明显,这种冠通常是臣子上朝时所戴,其目的是希望受冠者以后能事君、勤政、恤民。

之后再加冠的仪式与首加略同,只是蔡邕所唱祝词稍变。

“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接着伏泉再谢,复入侧室,再更丝制爵弁服,换衣之后,复返。

随后又是如法炮制,取爵弁,其又称冕,是在普通的冠上装一块长木板,但是与帝王和高官贵族戴的冕旒不同,没有用玉珠串做成的旒,地位比其它种类的冠尊贵,而此冠多是上古祭祀时所用,在于让受冠者能敬事神明。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伏泉三拜,他早年因入太学,又少年出仕,所以已经取字,便又简化了“及冠取表字”的这一道程序。衣服以换,随后伏泉走到正堂上座,因伏泉父母皆亡,又省略了一道拜见父母的程序,直接面朝北方见宗族长辈,以伯父伏完和伯母刘华为首的一众宗族长辈,得到亲人的认可。

当然了,此番能按时从琅琊赶来的伏氏宗族长辈,多以和伏完年纪差不多的青年为主,粗略数数有十余人,他们都是快马加鞭赶来,保证伏泉的冠礼起码不会显得宗族势力很寒酸。至于宗族里,那些白发苍苍的爷爷辈人物,此番因为时间较紧,加之年纪大了,言语舟车劳顿不便,便都未来。其实,以伏泉估计,如果不是他现在是伏氏这一代闪闪升起的将星,估计那些辈分比伏泉大的中年人都不会在接到伏完信件,匆忙赶来的。

一切族内礼节,经过一番简化,就此结束,最后伏泉换上玄色礼帽礼服,带着府中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去见宾客,目的为的是取得社会的认可,所谓“二十而冠,始学礼”,由此成也。

伏泉手持耳杯苦笑着四处敬酒,本来喝酒吃肉乃是男人人生一大快事,可是今天却让伏泉高兴不起来。盖因此番来不其侯府观礼的亲友实在太多,伏泉即使控制酒量,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喝,但也架不住人多,连喝了几杯一口菜都没来得及吃,就会被身旁其他宾客主力轰炸,很快便喝了快半石,可是却根本没来得及吃几口菜,压一压他肚子里翻腾的酒意。

还好,伏泉的大父车骑将军宋酆见伏泉脸色,自然知道其为何如此,心中也是对那些不断敬酒的人心里所想明白不已。虽然看这个履立战功的外孙吃瘪很有趣,但宋酆也不敢真让他遭罪太多,谁知道会不会因此出了乱子,毕竟雒阳城内盛传的北征一事,若是外戚势力少了伏泉,那可就是一大损失了。

因此,宋酆直接将伏泉留于身边,只与他小酌几口,然后便与伏泉畅谈诸事,任由他在自己身边夹菜吃,也不赶他走,伏泉见宋酆如此,哪能不知道他的意思,索性就呆在宋酆身旁好好赖一赖了,反正也没人敢过来拉他。

毕竟宋酆是车骑将军,当朝皇后的生父,权势威重,除非那些前来劝酒的人想要得罪宋酆,不然除非是伏泉自己离开,否则他们也只能干瞪眼却不敢真的来劝伏泉一起喝酒。

觥筹交错,酒足饭饱,一场冠礼也是就此落下了帷幕,从此他将戴冠成年,不再年少,于此同时,一骑从凉州边地而来,快马入京,将战报送于皇宫之内。

“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摘选自《后汉书·舆服志下》

第四百八十章 枪头无有唯投杆第二百五十章 杨季休强问得选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协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元难有再复始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汉为傲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疆兵戈第六百一十九章 麴义要成名第二百七十五章 信都不信第四百二十三章 段煨第二百八十四章 中黄太一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二百三十二章 谁人降蛮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六百八十三章 西域第一战第九十六章 到任第六百六十三章 兵权必须要争第五百八十三章 谁谓我无忧 积念发狂痴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惊变 帝心何意第三百六十章 士为知己者用第四百五十章 打仗就是来抢劫的第三百七十七章 势不在吾当撤也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强根基第六百七十八章 出名的年轻俊杰第二十章 人情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继位当分赃第二十二章 太学第四百九十八章 各方异动已先开第一百四十四章 涿县巧遇第五百六十四章 刘张公孙何突骑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从来不可轻第四百五十八章 万艾可第三百零九章 太守已至第二百八十六章 夫为妻纲第二百七十三章 刘宏与刘彻第六百二十一章 手段厉害不如军事牛逼第五百三十八章 孝子名士皆宣传第三百四十五章 强弩长弓战不休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六百一十三章 从此无羌唯有汉第二百七十章 愿往五斗米教祈愿第三百三十一章 望司马开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守城初战第三百五十一章 吏不必可畏第一百三十八章 汉末第一名将第六百四十四章 调外兵入京第六十七章 孙文台成名战鲜卑第二十八章 袁绍之约五百一十章 自己来做第一百四十九章 愿得一心人第五百四十一章 镇守于外可安内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四百五十八章 万艾可第一百三十七章 封侯难成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疆兵戈第六十章 揭过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杀胡俘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汉四百年之期第四百九十二章 鲜卑思变何惶惶第五百零二章 大战之下真情义第二百八十一章 抑制邪教第六十一章 上巳节五百一十八章 黄巾乱事召雒阳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东虎战武圣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能再低调了第十二章 隐忧第一百零九章 诸君有何话说第五百九十四章 凉州叛军尚有后手第五百四十一章 镇守于外可安内第五百零五章 袭扰后方逼决战第二百一十三章 太公涓钓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灭贼第六百一十四章 各自出招余后手第一百二十六章 强弩在手何惧之第五百二十九章 颍川党人聚集地第三百三十七章 陛下可知零陵太守杨璇谁人也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为帝第六百一十四章 各自出招余后手第五百一十六章 土地女人孩子缺一不可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三百一十六章 岂曰无衣第九章 出城第二十四章 翻案机会第五百九十章 左昌头颅有妙用第五百六十七章 广宗蛾贼已先平第四百四十九章 夜袭鲜卑狼豕突第三百一十四章 疾回蕲春第四百三十八章 仆不仕也第五百零三章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第二百九十章 张鲁来捉包第二百三十五章 好一伙乌合之众第二百八十二章 他日必生乱事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戏码第二百六十章 为了黄巾而上位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路南行路崎岖第四百八十六章 摸黑扔火把第四十八章 人力不可及第三百三十二章 赵凯退兵第六百四十三章 骠骑将军凉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