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朝堂

看到张辽兴致昂扬,曹操自斟了一杯:“行科举,非易事也,必有大臣反对。”

张辽举杯嘿然一笑,吐出四个字:“反对无用。”

语气平静却带着几分霸道。

曹操眼睛一转,伪作长笑道:“文远欲效董卓行霸道乎?”

“不然,不然。”张辽摇头道:“吾所行乃孔孟之道,非王霸之道。”

“哦?”曹操一双眼神炯炯看着张辽:“何谓孔孟之道?何谓王霸之道?还请文远解惑。”

此时曹操心中对张辽所说的孔孟之道颇不以为然,他本不是寻常人,一眼就看出推行科举阻力重重,必须用重典,若是行孔孟迂腐之道,恐怕难以实行。

“行王道,凡不从者,讨之!”张辽呵呵笑道:“行霸道,从与不从,尽讨之!”

曹操眯起了眼睛:“如此,不知孔孟之道为何?”

“讨之,使知之。”张辽淡然道,他的孔孟之道就是讨伐你,然后还要强词夺理名正言顺的教育你,比霸道还要霸道啊。

曹操神情一滞,旋即纵声大笑:“文远真吾辈也。”

……

清晨的阳光照洒在雒阳城上,东市已经开市,人来人往,吆喝声声,热闹非常,恢弘的南宫正殿之中,新任虎贲中郎将关羽守在殿外,殿内百官集聚,正在举行朝会。

天子刘协高坐上首,看到下面百官礼毕就座,开口道:“众卿有事奏来。”

群臣之首,骠骑将军张辽大步而出,声音铿锵坚定,响彻殿中:“陛下,臣请开科举!”

开科举?

殿中大臣听到科举这个词,皆是不解。

“张卿,”刘协奇道:“不知何谓开科举?”

张辽朗声道:“科举,是分科取士也,非同察举,无论士庶之分,无论门第高低,无论名望大小,而以经义、明算、时务、论策为题考核,绩优者得录,选拔官吏,任以职务,绩劣者再学再考,再接再厉,尽揽天下贤才以治天下。”

张辽此言一出,底下大臣一下子轰动起来。

凡是能进入朝堂的大臣没一个傻子,张辽的科举之论一出,这些人立刻敏锐的意识到了这科举制对如今朝政局势和天下格局的颠覆影响。

自古以来,无论朝臣还是地方官吏,大多都是贵族或世家豪强把持,秦以前是世卿世禄,两汉稍微好点,以察举制为主,但察举明看公正,实则局限极大,因为察举何人只在郡守一言,而郡守察举孝廉或秀才无疑要考虑地方世家和豪强势力,所以官吏仍掌控在世家和豪强手中。

事实上两汉以来已经有考试取士,称为贡举,不过科举是允许投牒自进,而贡举范围仍是局限于地方举荐,而且因为典籍掌控在世家手中,便是想要大范围取士也难,因为没有基础。

如今却不同了,张辽这几年耗费巨资在河东、并州、左冯翊推行了数年学堂和印刷书籍,知识已经普及至寒门及贫家,科举取士的条件已经成熟。

此时张辽提出科举,大多朝臣一下子就意识到了一场风暴来袭,尤其是张辽那三句无论士庶,无论门第,无论名望,只以考核取士,意味着世家掌控朝堂的格局将被大破,而儒林盛行的名士抱团举荐之风也将被冲击,无论是在朝权力还是在野影响,世家都势必会受到影响。

朝臣议论纷纷,天子刘协也是震惊莫名,张辽的声音再次响起:“陛下,还请荀令君细解科举之道。”

尚书令荀彧当即起身,朝天子一礼,开始详细阐述推行科举之道。

张辽站在大殿之前,一边听着荀彧阐述,一边目光扫视群臣,其中有很多是他的嫡系或是附从于他,早已知道一些科举的消息,只是静听,还有很多朝臣眼里闪烁着震惊,尤其是那些世家出身的,身子微微颤抖,显然科举制的出台对他们触动极大。

杨彪等大臣没有行动,只是静听,其中有一些忍不住想要出言反驳荀彧的朝臣,接触到张辽威严的目光,都不由闭住了嘴巴。

张辽掌控朝廷之时,正是朝廷最衰落的时期,他有恩于大多朝臣,又补充了大量的自己人,使权势得以迅速巩固。

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恩惠是会随着时间淡化的,尤其是对于这些朝堂政客,他们无疑更重利益,在恩惠面前他们常以朝廷大义来抵灭,正如当初张辽在弘农道中救了王允家眷,王允掌权后反倒以大义责斥张辽。

而今历时两年,随着还都雒阳,朝廷局势稳固,张辽权势越来越盛,加之刘协的几次小动作,那些曾经落魄一时的朝臣难免又生了心思,他们要“辅助社稷,抵制权臣”,以防范董卓旧事重现。

也因为有前车之鉴,当初董卓入雒阳时,对世家和士族的拉拢力度比张辽大多了,但世家最终仍是排斥他,张辽比董卓强的地方在于,他一没干出废帝这种落把柄的事,二培养了大批自己的嫡系人才,三在文功方面极为显著,让他摆脱了与董卓、吕布同类的出身弱势。

不过在朝堂权力之争中,这些优势固然是基础,但也不是绝对能令所有人心服,历史上曹操同样拥有张辽的三个优势,但仍是有大批反对者,如今的张辽也是如此。

即便他小心翼翼,即便他有恩于很多朝臣,但权臣与天子之间,本就有很多朝臣各自站队,加上中立的,朝堂的形势极为复杂。

不是张辽手段不够强,而是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因为身份使然。

除非张辽做了天子,只要他一朝还是臣子,即便权势再大,也会有朝臣站在他的对立方,而且名正言顺的“忠于天子”,褫夺权力。

在奉天子战略中,张辽的权势达到了臣子的巅峰,也聚拢了大批人才,包括曹操、刘备都被他勾回来了,但同样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权臣与天子的立场天生对立,即便他做的再好,但瓜分了天子的权势,天子自然心有不满,而那些保皇的朝臣也要寻他的不是,甚至他的一个微小举动,都可能带来不可想象的结果。

张辽目光扫视朝堂,此次无论如何,科举势在必行,这不但是他聚拢人才、改变天下格局的政治手段,同样也在军事上有所谋划。

随着荀彧的阐述越来越深入,提到县试、郡试、殿试,提到策论、糊名等一整套科举体系,殿中议论声越来越小,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的朝臣此时都在静听。

他们没想到张辽提出的科举制竟然已经是一套成熟的体系,甚至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那些赞同的在细细揣摩,而那些反对的也在低头思索,寻找反击的机会。

直到荀彧阐述完毕,朝堂中变得一片寂静。

第六百七十章 高干吐血第三百四十章 无耻第七百二十五章 远来消息第一百五十二章 强行招揽第二百九十七章 使君上任(六)第五百七十八章 疫病再起第一百三十九章 相府司马第三百零九章 河东书院第五百九十九章 诏令下达第三十五章 叙旧第六百五十二章 退走第五百四十七章 吕布的守望第四百二十二章 长安乱(十五)第七百二十四章 重建丝路第三百七十四章 狱外第二百九十五章 使君上任(四)第七百三十二章 出兵征曹第六百七十一章 急报第五百六十三章 应对之计第二百三十八章 再遇第四百七十章 郭嘉的敏锐第三百四十六章 威逼恐吓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显手段第四百八十章 头号大敌第五十章 不平第四百零八章 长安乱(一)第二百零五章 逼迫第三百二十一章 天马行空第八十四章 杀俘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挖我也挖第六百零八章 迎接第一百一十八章 暴打第七百二十八章 汝阿母的鸿门宴第五十九章 军纪第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斗将第四百二十三章 长安乱(十六)第六百五十九章 袁术大回军第六百四十九章 香消第一百一十三章 控制第六百零二章 曹家第六百五十四章 再生变故第五百三十三章 破曹第九十九章 董卓的困境第三百七十章 狠辣的算计第二百三十章 突如其来的惊喜第一百六十九章 退却第六十一章 想法第四百一十三章 长安乱(六)第五百五十六章 蝗灾来袭第七百一十章 惆怅第五百七十六章 车驾难渡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的学术打击第六百三十九章 风雨欲来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快朵颐第六百八十七章 各怀心思第四百一十七章 长安乱(十)第二百五十九章 夜离第三百三十四章 平难中郎将第一百八十章 大舅子来了!第五百九十章 救驾第三百四十二章 离间第三百一十八章 盛事第一百九十章 曹操西进第六百二十章 后院第五百七十六章 车驾难渡第四百三十六章 回家第二百二十七章 颍川大抢劫第五百五十七章 不在青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哭泣第五百九十四章 商议第四百一十一章 长安乱(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背后第二百四十章 请命第五百二十四章 曹嵩第一百二十六章 成婚第三百三十五章 招揽田丰第六百零六章 阴招第八十九章 虎咆第三百零三章 阴谋在继续第三百一十三章 关平第三百八十一章 蛛丝第二百零三章 孔伷出策第五百五十二章 出手第七百三十二章 出兵征曹第六百三十六章 两面受阻第四百五十三章 如火如荼第五十八章 王方第六百八十四章 舒县传来的消息第四十九章 路见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见郭嘉第五百一十二章 回马枪第一百六十一章 干连第二百一十一章 酸枣大战(三)第五百零五章 来了没第二百七十二章 谁为华雄第四百六十七章 陷阱第四百三十二章 盐池制盐第六百七十章 高干吐血第二百二十六章 惊喜第九十四章 执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