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大典日

开宝元年(963年),二月七日。

时辰尚早,天色未亮,但从空气中释放的气息,似乎都能嗅到,今日是个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日子。晨色并不浓重,破晓前的黯淡透着清凉,让人感到很舒适。

而偌大的汉宫,却早已自沉睡中苏醒过来,各宫各殿,各妃各嫔,都早早地起身,梳洗打扮,擦脂抹粉,盛装准备。而宫中各司局监使的内侍宫娥们,则更早地就待在各自的岗位上,伺候着宫内的贵人们,为接下来的庆典,继续做着准备。

如今大汉皇宫内的各类宫人已经突破了两千五百人,比起国初之事,足足翻了十倍。金陵、番禺的内侍美人,让这个数量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这还是在经过精挑细选后,补充的。

并且,这么多年中,刘皇帝从来没有刻意地进行充实后宫的动作,仅仅诸国的进献以及灭国后的收纳,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此番,若不是刘皇帝再度下令,在东京、金陵、番禺释放了一批大龄宫娥,令其出嫁,数目必然更多。

为了此次“开宝大典”,宫廷内外,朝廷上下,已然筹备了两个多月了,也期待了两个多月,因此,其规模隆重是必然的。就汉宫之内,也是总动员,在这种庆典下,哪怕没资格参与的宫人,也要穿上最新最干净的宫装,把宫室打扫得整洁,脸上堆着笑容,与江山同庆,为大汉祝福。

而后宫的妃嫔美人中,哪怕是平日里不怎么受宠,被人背后呼为“婆娘”的徐修仪与李修容,也是积极地准备,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盛装出席。这是政治正确的事情,容不得轻忽怠慢。

春兰殿,一直是符惠妃的寝殿,因为符家的关系,也因为符后的庇佑,小符惠妃在汉宫之中地位一直不低,并且也诞生下了皇女皇子,刘承祐对之也还算是宠爱,从未冷落,有什么好事、好处,也总能想到她。

光滑的铜镜之中,清晰地映照出一张成熟美丽的面容,方年满的三十的符惠妃,正当颜值巅峰,凤眉琼鼻,玉面红唇,都十分自然,再加一身贵气,可谓人生最美丽的阶段。

当然,她自信自己的美丽,却也哀愁年华逝去,近来已经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担忧自己没有竞争力了。虽然符惠妃明白,如果只靠一张美丽的脸蛋,是无法赢得刘官家宠爱的,然而,如果自己容颜老去,连美丽都没有了,又如何继续让刘皇帝保持对自己的兴趣?

对符惠妃而言,这大概就是“三十危机”吧!

宫娥小心翼翼地替她画着眉,盯着铜镜中自己的面容,没有傅重粉,但难掩其美丽,只是少许的哀怨偶尔闪过,更添几分别样的魅力。朝天髻微耸,这种发型还是那李修容传来的,已经在开封扩散开了,妇女们争相效仿。

正式的宫装已经穿好了,大汉的服饰承袭于唐代,经过发展,经过改进虽然变化多样,但在宫廷服饰上还是保留了一些特色。光洁的锁骨细腻,半露的酥胸坚挺,内着青纱,腰系华带,更多的金钗、佩玉、绶环,配合着将其容颜、身材、气质全部展示出来。

“娘!”带着点小心的声音响在身后。

扭头一看,却是公主刘葭走了过来,也换上了一身华丽的宫装,一头双髻显示着少女的活力与粉嫩。在其身后,一路小跑跟着姐姐的,是九皇子刘曙。

看着女儿,小符轻声道:“怎么了?”

注意到小符的打扮,简直如天女一般美丽华贵,迎着母亲的目光,刘葭脸蛋上竟然涌现出一抹羞涩,摊开手里拿着的三支钗,有点纠结地问道:“金钗是爹爹赏的,玉钗是祖母赐的,珠钗是四哥给的,我该选哪一支?”

见状,小符温柔一笑,对于自家女儿,还是很疼爱的,至少有那么一段时间,刘承祐是为了长女来看望她,临幸她,超宠爱她......

“你喜欢那一支?”小符似乎也有些选择困难。

刘葭苦着小脸,回答道:“都喜欢!”

然后,小符跟着女儿,一起陷入了纠结,母女俩拿着三支钗,选了半天,仍没个结果。终于,一阵笑声从背后传来,却是九皇子刘曙在那里直乐,看起来没心没肺的样子。

见其状,刘葭秀眉一耸,问道:“你笑什么?”

刘曙说道:“既然都喜欢,莫若都戴上!”

刘葭顿时瞪了他一眼,说:“带三支钗,那岂不成累赘了?”

却迎来刘曙一个白眼,小符则看着儿子,问:“九郎,你觉得阿姊该选哪支?”

闻问,刘曙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从刘葭手里拿过那支金发钗,他就觉得这金灿灿的物件漂亮,对姐姐道:“快戴上吧,天都要亮了!”

见其选择,小符美眸一弯,心里也觉得儿子的选择合适了,毕竟,相交之下,还是刘皇帝最为重要,三支钗选刘皇帝所赐自然也就更合适了......

就如刘曙所言,黯淡的晨色逐渐消散,就像笼罩在天地间的一件纱衣被悄然褪去,身处宫殿中,也能明显得感觉得到。

刘曙打了呵欠,对母亲道:“娘,爹爹为何要举行这种典礼,让我们如此早就要起来......”

九皇子刘曙生于乾祐九年,如今还不满七周岁,在他的认识之中,什么国家大典,让他这么早起床,影响睡眠,就不是好事。

而听其言,小符却板起了脸,严厉地训斥道:“今日大典,是国家的大事,是朝廷大典,你可不准像在寝殿里这般玩闹放肆!否则,你爹爹若是惩罚你,为娘可救不了你!”

难得见母亲露出这种表情,口出这等语气,刘曙的小脑袋中似乎也浮现出刘皇帝那张冷峻的面容,立刻换了副乖巧的模样......

皇宫之内,各处已系上了彩带,花团锦簇的,喜庆的氛围,营造得很充分。根据统计,为了这些装扮,皇城之内一共消耗了两万匹各色彩绸,只是起到装饰作用,为此,已经超出刘皇帝的心理预期了,于是当官员们提出准备把开封城也铺满彩带时,直接被他叫停,并严厉呵斥了一顿。

刘皇帝固然重视此次庆典,但也不容许那般铺张浪费。当然,朝廷不动,民间却“自发”装点着京师,在贵族、官僚、富商的带头下,再加上广大士民襄助,有钱人用丝绸锦缎,普通人用粗布麻带,还是将开封城用心地打扮了一番。

当阳光笼罩开封,可以看见的景象是,整座东京城仿佛被包裹在一片彩色的海洋之中,波澜壮阔,而又绚丽多彩。不得不说,哪怕不喜奢侈,但得知东京之盛如此,刘皇帝心里若是没有一点涟漪,也是不可能的,只是他必须得克制着。

不只是皇宫内的后妃贵人、皇子皇女,宫外,内外大臣、公卿文武,也都早早地起床,洗漱准备,净空肚子,正装打扮,饭也不敢吃,早早地便出发,前往太庙。

刘皇帝的国家大典,就如往常,是从太庙开始,祭天、祭地、祭祖。参与祭祀的皇室、宗亲、大臣、将领,算上仪仗、卫士、侍者,总计有一万零八百人。

第471章 另起炉灶第172章 太子妃第131章 川间栈道败兵急第46章 粮与钱第31章 首义三节度第120章 征服者刘承祐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192章 辽帝南狩第48章 接纳回归第198章 解绑的武德司第137章 迂回之师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进新时代第49章 求援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将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64章 更有杨业在后头第187章 纷纷上表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24章 目标大理第353章 信使第121章 登乾元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丽王第95章 玩阴谋第470章 分封第316章 皇后的宽慰第98章 灰溜溜地滚回去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1798章 宴无好宴第6章 遗奏十条第86章 戍卒之心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313章 晋王一家子第26章 潘美守城第233章 汉骑出绝域第212章 慕容皇叔问事第1708章 格局第278章 给老大一个机会第37章 覆灭在即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510章 最后的旅途9第36章 虒亭第312章 一举荡平第186章 嘴衔蜜糖第386章 萧卿,起来吧第89章 谈话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1818章 慈母败儿第118章 商贾第462章 当年善政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802章 屁股要坐稳,态度要端正第184章 刘承赟也来了第482章 李氏第117章 赵匡义也慌了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287章 反击从野狐岭开始第59章 明贬实升第216章 初夏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222章 阉宦之虑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59章 皇帝与太子第73章 赵大已在军中第455章 见闻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34章 惊陶谷第115章 困兽之斗第3章 不宜扩大第150章 再添两道第168章 塞上风光第185章 勤勉为国杨相公第275章 令人绝望的未来第115章 冬月第1795章 父子夜谈第116章 满朝震动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251章 寿国公第154章 绝不姑息第80章 进攻第54章 主动出击的回鹘人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56章 弥月之喜第117章 一图一册第192章 姑藏城头感慨多第138章 请立太子第498章 六十年来第一遭第279章 当年三杰第149章 西拓南并第8章 杨苏还京第394章 永远在猜忌的路上第280章 虑难备战于前第12章 令人陶醉第106章 倒赵第87章 兄弟第400章 柴荣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