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韩熙载都等急了

随着春意渐浓,开封城也逐渐向往日的繁华迅速恢复,就像回春的草木,苏醒的虫兽。京师繁荣,喧嚣是其主旋律,无数市井之声充斥于街曲巷道,汇聚在一起,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强音。

事实上,如果仅论城市的规模,开封城已经足够庞大,但在经济上,则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统一南方带来的福利,还未彻底爆发出来,只待南北官商途彻底打通。

щщщ •тTk an •C 〇

在平南以前,经过整整十年的经营,以淮南为跳板,中原与江南的经济联系已经日趋紧密了。当然,始终是有限制的,毕竟是两方势力,长江广阔却也不如政治上的鸿沟。

不过,随着金陵政权被消灭,吴越主动献土,使得经济上的交流障碍彻底被挪开,只待汇通,北方的商旅可以放心南下,深入苏杭,南方的商贾与物产也可以大胆地向北输送。

但是,距离一些眼界开阔的人而言,眼下的情况,并未如预想中那样发展,干柴与烈火之间,仿佛还有一道透明的水幕相阻隔着。

问题在于,朝廷对江南地区的严密控制与封锁,平南的二十多万水陆大军虽然逐步北撤了一半,但余众与经过整编的地方军队仍旧对整个江浙地区进行着封禁。

就像当年平蜀之后,蜀地与中原交通断绝长达数个月,等经济上恢复联系,则更近一年的时间。区别只在于川蜀对外交通情况确实不便,再加上那场大规模的蜀乱,而江浙则是朝廷有意识的行为。

自金陵陷落到吴越献地,随着朝廷在军政方面的调整安排,江浙地区也经历着一些板荡,主要受刘皇帝的诏令,朝廷在清查、盘点着“战利品”,人口、土地、财税、文化、制度、官吏、豪右......在没理出个头绪,使其归治之前,禁令不会取消。

如果要论热闹,必属东京诸市,尤其是南市。碑柱牌楼间仍留有不少庆典的痕迹,那些装饰的彩带仍在轻风的吹动下微微摇晃,只是明显有些脏了,不复当初的光鲜艳丽。同时,仍能听到一些百姓,对于当日庆典之盛的议论。

韩熙载此时,就沐浴着春光,信步而游,漫步其间,偶尔会停下脚步,听听这些市井之音。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大概是市内最真实的写照了,来往的车马行旅,使得当年经过大扩建的街道都显得拥挤了。

对开封,韩熙载是有些印象的,年轻时的记忆已经十分模糊,但十多年前的感触还是很深的。那时候,朝廷在西南退了后蜀,在河中平了李守贞,危急的形势得到缓解,为了解决在淮河一线与朝廷的冲突,当时在金陵朝堂并不如意的韩熙载奉命出使了。

那一次北行,刘皇帝与开封城都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开封,归治不久,一切事务勉强算得上安稳,但论及繁荣,却是远不如当时的金陵,然而从那等以强权手段树立并维护的秩序中,韩熙载感受到了朝廷的决心,察觉到了一种昂扬的志气,以为大敌,深为忌惮。

时隔多年,再度北来,却是作为一介降臣了,身份上的转变,多少有些不适应,但开封的变化,却让他叹为观止。韩熙载是饱学之士,博览典籍,在他看来,如果记录无误,论城市之兴旺发达,或许只有隋唐时期的洛阳可以比拟了,在经济的属性上,当初的长安都比拟不了。

在有识之士眼中,中原北方出现一个大汉这样的朝廷与政权,并不意外,毕竟时势造英雄,天下乱了那么久,迟早会有雄主出,这是历史的规律。

但在十五六年间,就能一改前弊,把国家发展到这种程度,并且基本实现国家的统一,这就有些惊人。或许有前面三代的积累,或许是顺应人心思安的大势,但这个过程中,大汉君臣所付出的努力,经历的艰难,也是不可磨灭的。

而就韩熙载个人而言,内心的感触则更多了。当年因家族卷入叛乱,无奈背井离乡,南渡淮河,其中固然有避难的原因,也在于想在南方的做成一番大事业。

毕竟那时的北方,虽然有后唐明宗李嗣源上台执政,收拾乱局,但积弊难改,内患不止,中枢与地方藩镇之间,还有足够的精力,使劲折腾,内耗不断。

反而是南方的徐知诰,继承徐温的基业,掌控杨吴政权,招贤纳士。那时的杨吴,已经占据淮南、两江之地的广大地盘,政治稳定,民生安定,军事也不弱,可以说是欣欣向荣,大有可为。

当初在正阳渡,与李谷那一番对赌,是何等的豪情,韩熙载也是意气风发,有足够的自信。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比长江、淮河还要宽阔,没有合适的船,英雄也要兴叹。

金陵历来被称为王气之地,虎踞龙盘,然而想要出一个胸怀苍生并且能够进取天下的英雄实在是太难了,千百年来,也就只有一个刘寄奴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

然而,徐知诰终究只是李昪,从李璟到李煜,要让他们成就大业,又太为难他们了......

几十年过去,他都半截身子入黄土的人了,再度回来,回到当初的起点,还期盼着能做点实事,留点身后之命,思之也不免自嘲。

明显,当年还不如同李谷一样留在北方了。

想想当日,自己这个老友,位列二十四功臣,青史留名,那是何等快意!不过,想到李谷的际遇,韩熙载又觉得自己或许没输得太惨。

至少李谷在唐、晋为官之时,际遇也比自己好不到哪里去,自己至少能与南唐主说得上话,参与到军国事务中,哪怕实权衰弱,那也在决策层。

而李谷,若不是在晋末幸遇到刘皇帝,又岂能有如今的成就,他辅佐庸碌之君,与一干偏安之臣,对抗天命雄主,最终失败,沦为降虏,这既是时运,也是天数,倒也不必自怜......

嗯,这样想,韩熙载或许心里确实好受一些。

重要的是,如今他韩某人,在人生暮年,也投靠到大汉天子麾下,这个机会,得把握住。

韩熙载人老心不老,心理活动十分丰富,但想得越多,情绪也就逐渐焦虑,开始患得患失起来。当日在金陵,李谷亲自登门拜访,表明了为朝廷举才之意,那时候韩熙载也没继续矜持了。

其后,便随李煜,北赴开封。到如今,已经快两个月了,住宿有安排,但唯独去处未定,从李谷那里透的信,皇帝应该还是有意用自己的,但这么久了,一直没有召见。

哪怕琼林苑去了,大典他也应邀观礼,崇元殿夜宴同样在场,但是,这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要知道,连得罪了皇帝的徐铉都被安排到史馆编纂《江表志》,整理典籍了。

当然,不是没有给韩熙载安排,因为他的名气,魏仁溥与窦仪本来打算让他在中书门下担任谏议大夫的。但是,被韩熙载拒绝了,这这一辈子干得最多的就是“谏议”的官,已经有些抵触了。

上报刘承祐后,刘皇帝给的回复也简单,听其自决。于是,这段时间,韩熙载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体察着东京的民情、气象,细致观察,用心体会,深入了解大汉的制度以及朝政运转。

不管内心活动如何丰富,表面气度仍旧是名士风范,不急不躁的。

“官人,您终日上街游逛,一逛就是整日,究竟在看什么?”终于,身边跟着的一名小厮,忍不住问道。

偏头看了他一眼,注意到这斯轻跺脚的动作,韩熙载老脸上露出一点微笑:“走累了?那就找个地方歇歇脚!”

第247章 留给辽阳的时间不多了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第56章 契丹不乏忧患之士第398章 虞美人第375章 少林寺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180章 博弈第233章 汉骑出绝域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吕风波第134章 东路军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83章 惠妃母子第227章 强势破城第399章 刘皇帝的矛盾心理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乐皇帝第207章 燕王心迹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79章 “抚远之战”第60章 狠狠敲打第1761章 新问题第60章 “暴毙”第59章 睡王上位第166章 太子与大将第26章 要坚持做大汉的忠臣第90章 安全脱身第105章 密探专奏第1693章 安西王第83章 辽帝之亡第106章 再临大江第38章 湖南无战事第38章 任其纷扰第506章 最后的旅途6第107章 飘飘然的李相第121章 大朝第1785章 统治从去***化开始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191章 赵思绾的背反第298章 对党项策第276章 阴山南麓的战事第127章 皇城司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110章 议取淮南第274章 厚葬之第57章 父子双相位,一门两国公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猎敌第70章 大礼第108 状元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迟暮第492章 事发第299章 一个一个给朕说第1816章 一个勋贵家族的进化第364章 汉宫之内第196章 杨邠案(4)第508章 最后的旅途7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138章 破寨第227章 延州事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7章 小张探花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难测第14章 武夫军阀第274章 老当益壮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771章 襄阳王第424章 开宝九年末的大调整第106章 倒赵第1787章 讲个笑谈,说个趣事第151章 听政2第54章 临阵指挥,尽委诸君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0章 威临荆南第102章 绝境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章 王、郑二公第395章 疯涨的盐价世宗篇25 宗藩新约第312章 中宫虚悬,赵普索权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40章 潞州三杰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114章 大朝会第291章 淮东大案第288章 赵普使蜀2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238章 南口大战7第132章 不惜代价第347章 割韭菜第29章 独眠孤馆第82章 瓦桥关第327章 通达馈运、泉州内乱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43章 艰难度日第232章 淮南情况第15章 马楚内乱第196章 杨邠案(4)第1693章 安西王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107章 练将如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