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内外变动

开宝四年的下半年,大汉帝国的军政并未如往常一般波澜不兴。自入秋以来,朝廷内外的人事进行了一次开宝年来最大的变动。

南方几个道政高官都换人了,包括两江、闽浙、湖南以及两广。至于原来的长官,范质、昝居润、边归谠,都不复其职。

当然,这并不是三人哪里做得不好,或者刘皇帝有什么想法。边归谠与莒国公李涛相继卒于任上,二十四臣,又去一人。

范质则以年高染病,难以继任,主动上表,于是刘承祐下令,将之调回东京休养。

至于昝居润,也是相同的原因,身体出了问题,和汝国公李谷一样,风痹之症,再加上吴越大叛乱时,他作为闽浙的最高行政长官,透支身体精力太多,虽然朝廷没有问他的责,而内不自安,也相机辞官,刘皇帝诏准。

情况已经很明显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早些年刘皇帝所倚仗的文武重臣干吏,陆续凋零。慕容延钊故,边归谠卒,范、昝染病,对此,哪怕已然见惯了,刘皇帝也难免唏嘘,只能对老臣老将们,多加优待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经过四年的安抚,两江、闽浙以及两广这些地区,已经彻底融入大汉的统治秩序,军政皆进入正规,也是时候按照朝廷正式的章制,委派军政了。

一人主两道,终究只是临时性的办法,对当下的大汉而言,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东南四道,加上湖广三道,一下子空出七个道的职位来,自然引得朝野内外闻风而动。

毕竟在大汉,不管在各地设有多少权力巨大的临时差遣,地方三司才是主流的牧守机构,也是正常情况下各地的最高权力机构。

有拼命地往京里调动,高居庙堂的地方官吏,自然也不缺外放,为一道高官封疆的京官。而七道之中,有五人最引人注目。

其中,王著调任江南布政使,同样是从皇帝身边走出的近臣,相比于王溥已然高居宰相,王著的仕途要“坎坷”些。从乾祐五年平淮之后,就被外放为官,从一个知县开始,近十五年下来,终于成为一道主官。

即便如此,仍旧引得一片侧目,因为到如今,王著尚未年满四十,同时因为其性豁达而无城府,履历虽深,但欠缺手段,对委他一道之任,朝中还是颇有微词的。

比如吏部尚书窦仪,就直接进言,说王著还欠些火候,但是拧不过刘皇帝。因为,不管王著有多少不足,对刘皇帝却从来忠诚,十几年的言行举止,那种恭敬乃至崇拜,几乎印到了骨子里,对于这些刘皇帝也是有所耳闻的。

显然,皇帝近臣的出身,对于王著而言,可谓受用终生,江南可以说是大汉最富庶的道府了,王著也由此一下子成为大汉的政治明星。

吕胤则调任两浙布政使,他就任两浙,不管从哪方面来讲,都没有人提出异议,其履历之深厚,能力之强干,整个大汉都挑不出几个比他更好的。

毕竟,他一步步从州县小吏,成为皇帝“秘书”,早在几年前,就有资格主政一道了,只是被刘皇帝看上了,调到身边用了几年。

两年前因为其母丁忧,刘皇帝也只给他放了一年的假,后来起复,给了个东南观察使者的差遣,如今,正好继昝居润。

同时,因为当初的叛乱,两浙地区,也需要吕胤这样一个能臣干吏去主政,刘皇帝也放心。而可以想见的是,等吕胤再度还朝之时,宰相的位置也将替他腾出来,待其入席。

太子太傅李昉,调任湖南,这点有些出人意料,不过也没有什么非议。毕竟这既是皇帝的故人,也是太子的老师,谁敢叽叽歪歪。

在经过两任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后,湖南的潜力已经初步体现,人口的增长,连续的大熟,也使得每年湖南的两税逐年增长,到开宝四年,已然可观,让朝廷都不敢忽视了。

七道之中,直接有三道长官,是由具备皇帝近臣资历的官员担任,可见刘皇帝用人,还是有唯亲唯私的一面的,尤其对这种封疆大吏。

要说出人意料,还得属广南东道的任命,张懿,最主要的原因,他属于降臣,却又不像韩熙载等人名气那么大。当年,只是南唐军中的一个微末低级军官,战败投降。

靠着够硬的心肠,灵活的头脑,敏锐的嗅觉,不俗的手腕,赢得了兖国公王朴的赏识,一步一步向上爬。等到当年王朴还朝时,已主管一道之刑名,到如今,更升任一道主官。

当然,花了十五年的时间,也不能说容易了。另外,他也是探花张洎的叔父。谈起张洎,这位小张探花,也官升至朔州知州了,还在宋琪的手下低眉顺眼地熬着。不过,对于张洎而言,已经不低了,皇帝身边出去的人,在仕途的升迁上,优势太大。

另外,则是广南西道的卢怀忠了,这是位军转政的官员,此前一直在军中任职,从边军到禁军。而他到广南的主要任务,还是为南征的潘美提供后勤支持。

与东南道司主官调换同时进行的,是对南方军事主官的调整,石守信、赵延进、张永德、曹彬相继调回东京,石守信任枢密副使,随时准备转正,赵延进与张永德、曹彬则分别为三衙副帅。

同时,高怀德、向训也挪了挪窝,到东南驻守。到此为之,开宝初年朝廷用以坐镇东南的高级将帅,基本被换了一遍,只剩下个刘光义,守在福建,同郭廷渭一道,准备出海收取流求。虽然那基本只是一次军事旅行,但开疆拓土嘛,总归要认真些。

而朝中诸部,也进行了一次调整,都察院换了窦俨,至此,窦家五兄弟的名声越发大了,上至宰部,下及道州,人皆实授要职。

财政司调动最为频繁,原西南转运使张美任盐铁使,原河北转运使沈义伦任度支尚书,户部则由王溥兼领。

刘皇帝素来欣赏的“橐驼儿”韩徽,迁任大理寺,从军到政,从财到刑,韩通这个儿子显然成了刘皇帝的重点培养对象。

另外就是,国舅李业,刘皇帝再给他加了个门下侍郎衔,或许用不了多久,李业就将成为大汉第一个以外戚身份担任宰臣的人了。

第2128章 世宗篇3 气质不同第307章 老马将军值得重任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16章 淮阳王太傅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86章 驾临涡口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声音第132章 卢南与袁恪第101章 大整军第2076章 太宗篇23 进入深水区的税改第132章 进宫第175章 军略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国的政治生态第81章 下蔡大捷第43章 大公主回来了第75章 按*不动第89章 谈话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7章 不如意的二审结果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124章 轻取扬州第65章 决议南征第26章 名将第150章 再添两道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2094章 太宗篇41 “议政楼”,整顿的风吹第2117章 康宗篇8续 家族大棋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2117章 康宗篇8续 家族大棋第110章 议取淮南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210章 一锤定音的人第405章 即将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贸易的真正爆发第111章 动心第394章 永远在猜忌的路上第309章 交待后事世宗篇29 黑色产业第395章 疯涨的盐价第146章 许州事了(1)第140章 两个皇叔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210章 问题来了,谁做主帅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1757章 勋贵子弟第59章 元臣多鄙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忧虑第1741章 压力转移第169章 两面三刀第28章 澧阳之战第56章 契丹不乏忧患之士第46章 粮与钱第210章 问题来了,谁做主帅第105章 善后安排第1703章 如释重负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庆,巡幸西南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第230章 压力都不小第85章 浮雕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7章 贵戚解权第1678章 保守与扩张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65章 选择第47章 高丽定安之事第316章 皇后的宽慰世宗篇42 极盛背后的阴霾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253章 其他战场第2047章 最后的旅途18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章 王、郑二公第70章 未来宰相的安排第200章 御敌第54章 临阵指挥,尽委诸君第200章 谁能继位?第147章 孟昶的觉悟第419章 离宫、噩耗第163章 河东风云(终)第474章 补漏匠第288章 赵普使蜀2第481章 行宫第28章 皇子戍边第101章 大整军第177章 小贤王第1744章 此路不通世宗篇34 由“劳务输出”引发(等待更新)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国舅第35章 杨村第245章 下一步战略第73章 西北隐患第463章 当朝也有弃用的人才第49章 花里胡哨不管用第9章 啖耳将军亦回京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15章 小人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