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两京并重

“卿之意,朕已明了!”万岁殿内,刘皇帝神情放松,冲敬坐于下的魏仁溥说道:“多谢指教,迁都之事,朕还需再做思量!”

闻言,魏仁溥起身,朝刘承祐一礼,道:“政事堂尚有公务,臣先行告退了!”

话已说尽,见刘皇帝并无留客之意,魏仁溥也主动请辞。

这两日,为闹得纷纷扬扬的迁都之议,刘皇帝将朝中重臣都一一召来相谈,魏仁溥是最后一个。

并没有用太多的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关于迁都的利弊如何,魏仁溥一点未谈,因为这段时间朝廷上下各种观点也都拿出来了。说到底,最终还得看刘皇帝的意愿有多强烈。

魏仁溥只是告诉刘皇帝,迁都之事,事关重大,就目前而言,朝廷还没有做好迁都的准备,不只是人心的问题,还有由官到民各方面的筹备,包括洛阳的城建问题。

同时,魏仁溥表示,没有必要过于纠结都邑问题,并拿唐时的两京并重给刘皇帝举了一个例子。如今洛阳已是西京,只是因为皇帝与朝廷久在开封,方使其沦为陪衬。

皇帝如以开封形胜不利,那洛阳不妨照修,朝廷却不必整个迁移过去,只需要效仿前朝,每年抽出一段时间,巡幸洛阳即可。如此,既可起到东西两京并重的效果,也可安抚那些因为迁都而心思浮动的人。并且往后,可以洛阳镇压关西,开封统御关东,实在两全其美。

嗯,魏仁溥的见解,实则略显油滑,这种考虑,刘皇帝当然也是想到过的。看起来,是个比较周全的办法,也容易赢得共识。

但世上难有万全之法,倘若两京并重,那么也意味着,朝廷要设两套行政班子,这可不是一个留守府就能解决的,因之或许又将造成一个冗官的问题。同时,刘皇帝还有一层忧虑,会不会因此造成东西的一种对抗乃至分裂?

刘皇帝素来是个多思多虑的人,而这种习惯,有的时候也会变成胡思乱想。不过,通过与魏仁溥一番对话,他心头的矛盾倒也释去不少。确实,不必太过纠结。

“朕是许久,没有如此犹犹豫豫的了!”打开两只因盘坐而发麻的腿,刘承祐自己按了按,叹息一声。

喦脱很有眼力劲,主动上前跪下,替他小心地按捏着。刘承祐问他:“你觉得,是洛阳好,还是开封好?”

闻问,喦脱小心地答道:“国家大事,小的不敢妄言!”

“又不是让你来决定迁都与否,让你说,你就说!”刘皇帝淡淡道。

“是!”皇帝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听其语气,喦脱也不敢继续表现他的谦慎了,低头道:“小的只是二十年前随驾路过洛阳一次,对西京并不了解,如说哪城好,自然倾向于开封。小的只是,有些不明白,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同属大汉京师,这迁与不迁,有何区别?”

闻之,刘皇帝笑了:“你这见解,虽则片面,却也有几分道理。”

话是这么说,但这里面区别可大多了。

“小的不知军国大事,只信口言之罢了!”喦脱陪着点谄媚的笑容:“在小的看来,官家乃是社稷之主,您在的地方,就是京师,就是天下的中心......”

听他这么一舔,刘皇帝倒也觉得,似乎真是自己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当然,都邑之事,事关重大,关乎国运,涉及上下利益,哪里是一拍脑袋就能轻易决定的。想得多些,不是坏事。

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考虑,以及同大臣们的交换意见,刘皇帝的想法,也基本定了,两京并重。

事实上,哪怕真的明诏天下,大汉定都洛阳,开封就无用了吗?绝对不是!因而,刘皇帝决定,在维持开封地位的同时,发展建设洛阳,至于他嘛,今后只能“辛苦点”,两头跑了。

关于迁都之事,朝廷中是沸沸扬扬,但是有一点似乎是所有的共识的,那就是大汉的都城,只有开封与洛阳这两个选项。

西面,长安沉沦已久,可为一方重镇,却早不堪为帝都,属于第一个想到,也第一个排除的。南面,也就一个金陵有“龙气”,可为王业之地,只是属偏安的王业,再加上大汉以北统南,怎么都不会舍北而就之。

至于北面,可供选择的地方就多了,太原龙兴之地,但半个多世纪,数代更迭,其元气已丧;幽州有成为大都的潜力,但太偏;稍微像样点的,要属大名府了,然有一说一,那还不如开封。

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只有开封与洛阳了。开封有其客观的有利条件,而洛阳,从东周时期起,便是天下的中心了,且历代大一统帝国的都城,也无外乎这长安、洛阳这两选,今长安衰颓,也只剩下洛阳了。

另一方面,固然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使得开封崛起,却也不意味着,西部地区就不重要了,那仍旧是帝国的半壁江山,从河西到关陇再到川蜀,这都是大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在交通关西,镇抚西部的作用上,洛阳的优势就更大了。并且,如今的川蜀,尤其是剑南道,乃是朝廷排于前列的财税重地,关内也非真的就是一片断壁残垣,破败之地,那里每岁的出产仍旧很多,八百里秦川供养不起一个大一统的京师,作为关西的经济中心,也是绰绰有余的。

至少经过前后二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关内,已然超过了晋中地区。只是民族问题,还是个痼疾,也正因如此,更不可忽视关内的重要性。那是连接河陇,维护大汉西北边陲稳定的重要纽带。

而在论及与天下八方的联系交通上,作为中枢枢纽,起到居天下之中而弹压四方作用的,也唯有洛阳这一地。

至于西迁洛阳,而造成的漕运上的压力,刘皇帝可是知道明清两代定都北京的,比压力,还能大得过那两朝?

“明日是二十三日了吧!”刘皇帝突然问喦脱。

闻问,喦脱看了刘皇帝一眼,小心翼翼地提醒道:“回官家,今日为腊月二十四!”

“哦?”刘皇帝面上倒也没什么尴尬之色,他是好久不记月日了。

“这么快,一年又要过去了啊!”感慨了一句,刘承祐对他吩咐着:“许久没大朝,传诏,明日大朝,在京五品以上官员,悉数上朝!”

“是!”

翌日,在崇元殿大朝会上,在处理几件早已议定的事项后,刘皇帝正式宣布了两件大事。

其一,是来年出巡之事。

其二,便是改建西京之事,任务不出意外地,落在了滦国公慕容彦超以及西京留守柴荣身上。

迁都之事,就此搁议,然而,结果却已定了,其后不久,刘皇帝便着魏仁溥及窦仪负责自东京诸部司之中,挑选一批官员,西赴洛阳,作为留台人员。

早年的时候,在洛阳也是有那么一批官员的,只是被刘皇帝打为冗员,悉数裁撤了,只保留西京留守府这一机构。如今,这也算是一种开倒车了。

但是不管如何,刘皇帝建设发展洛阳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朝中不乏聪明人,有一些在东京不如意的官员,开始走门路,求上进,欲赴西京任职。

而此后,在洛阳修别府,置产业的贵族公卿,也更多了。

洛阳,也不当只是一处卸职归养的勋贵们的养老地。

第478章 登封降禅第252章 面圣第3章 田畔问对第145章 了结第387章 契丹终被打回原形第151章 开宝七年第272章 被放弃的耶律斜轸第1679章 太子过问军事第2046章 最后的旅途17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第31章 送行第366章 将士百战归第31章 送行第352章 十万汉师围金陵第192章 姑藏城头感慨多第353章 楚蛮归化的标志性人物第47章 战略所向第122章 睡仙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45章 移镇之议第65章 制举进展第64章 朕要亲征为耿公复仇!第99章 北使南归第1738章 逆贼授首,准备撤军第412章 结局早已注定第404章 冬夜第98章 山道半岛史话·奇葩第203章 幸灾乐祸第128章 二使携礼来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结论第84章 示警第149章 天子欲启河工第110章 拉刘承训下水第368章 荣宠第50章 喜讯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第116章 挣扎无力第297章 新山阳第36章 尽伏东北第318章 硕果仅存第464章 难产的封禅第294章 刹车,碎叶河畔战鼓鸣第218章 皇帝未至,厮杀已烈第240章 家宴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时代下的大汉(中)第38章 任其纷扰第407章 一人连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1707章第7章 不如意的二审结果第107章 殿试第37章 国舅劾郭荣第191章 北巡结束第255章 “社会实践”第65章 决议南征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308章 班师还朝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们第77章 安阳之殇第64章 朕要亲征为耿公复仇!第181章 东河村之战第221章 名将团队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第281章 全军覆没?第414章 到此为止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349章 圣驾过府第26章 新政与人事第435章 还是比烂的时代第235章 开封新城第12章 令人陶醉第50章 喜讯第387章 契丹终被打回原形第322章 土司制与辽使第48章 耿崇美第1787章 讲个笑谈,说个趣事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中)第63章 开宝十三年下半年世宗篇37 翻篇收场第38章 湖南无战事第2081章 太宗篇28 剑南“玩”脱了第325章 裁判下场第462章 当年善政第89章 谈话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128章 治安问题第39章 百年大计第62章 难得迟疑第28章 澧阳之战第23章 由郑州站发往洛阳站第375章 由创业走向守业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第327章 通达馈运、泉州内乱第507章 一缕叹息第318章 皇子们渐渐大了第17章 原来这是筵席第1697章 蠢蠢欲动第71章 兵临寿春第2126章 世宗篇1 谁继大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