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

“叫爷爷!”宫苑之内,一座八角亭内,刘皇帝戏弄着自己的长孙刘文渊。

皇长孙还不满两岁,尚属牙牙学语的阶段,被摆在石桌上,因为天热,穿得比较清凉,露出的小手小脚肉嘟嘟的。

两腿岔开,开裆的部位正对刘皇帝,胖乎乎的小脸上,似乎带着些疑惑,但是很“聪明”,知道要讨面前这个男人的欢心,含糊不清地唤了声爷爷。

这段时间,刘皇帝似乎又开始进入放权休闲的时光了,过起了含饴弄孙的日子。或许是由于隔代亲的缘故,刘皇帝对自己孙儿的宠爱也更加明显,当然,也是因为如今只有这么一个孙儿。

“这孩子聪慧,就和你小时候一般!”架着胳肢窝把长孙抱起,刘皇帝对毕恭毕敬侍立在一旁的刘煦说道。

对此,刘煦自然表示谦虚:“爹过誉,童稚小儿,何谈聪慧?”

闻之,刘皇帝冲刘煦呲牙一笑:“当初别人夸你们兄弟的时候,我可开心着,如今,我夸的可是你儿子、我孙儿,你还谨慎起来了?”

面对刘皇帝这么说,刘煦一时有些不知道怎么接口。所幸刘皇帝也没为难他,抱着长孙又逗弄了一会儿,再捏了捏小脸蛋,将之交给儿媳白氏。

转过头,看着刘煦,笑容敛起,说道:“我召你入宫,主要两件事,一看看孙儿,二嘛,有个差事有意让你去做!”

闻言,刘煦立刻打起了精神,拱手应道:“您吩咐!”

“本来,我有意于今岁出巡,不过你们都相劝阻。入夏以来,朝廷又西迁洛阳,上下纷扰,也不便离京,但是对地方上的事务,还是不放心,必须得亲眼去看看......”刘皇帝悠悠然地说道。

刘煦是聪明的,皇帝老子一开口,立刻便有所领会,等其说完,也就主动请示道:“您想让我去两湖视察?”

“不!”有些意外地摇了摇头,刘皇帝说道:“西北!”

“西北地区,民族众多,矛盾严重,情势素来复杂。虽然这些年,因朝廷权威,而维持着稳定,但我始终难以心安!自定难军削除,也有几年来,党项人仍一大痼疾,我想让你代表朝廷,去走走看看,体察军政民情,也安抚一下那些杂虏......”刘皇帝解释道:

“大汉要安定富足,西北是个永远也避不开的问题,西北若不稳,整个帝国都难得安稳,因此,不得不虑,不得不加以重视!我也有西巡之心,这一次,就当你替我先探探路!”

得知刘皇帝的意图,刘煦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严肃地说道:“儿这两年在理藩院,对大汉境内诸戎狄夷蛮,也有所了解,西北诸虏,剽悍凶狠,尚武好战,儿年轻德薄,代天巡狩,只怕难以服众,恐为人轻视!”

听其言,刘皇帝直接反问“你当真是这么想的吗?”

问这话时,刘皇帝目光似乎带有一股强劲的力道,直击刘煦,看得他略显不自在。很快,又收回了目光,刘皇帝以一种平淡而不失霸道的语气说:“你是大汉的皇子,此去代表的也是朕,谁能敢轻视!”

“是!”似乎是内心的骄傲与荣耀被激发了,刘煦的腰也不自主地挺直了起来,郑重地应道。

“儿何时动身?”刘煦又问。

“天气尚热,待到入秋吧!”刘皇帝吩咐道:“另外,朕让东平王随你一同去!有他给你护驾,可安心否?”

“谢陛下!”虽然是在私下里,但刘皇帝认真起来后,刘煦也格外郑重地回应。

“届时,刘昉也同你一道去,我家的雏鹰,也读了好几年书了,可以放他出去了......”

......

烈日炎炎,阳光烘烤着大地,将“赵庐”清幽的环境气氛破坏了个干净。土路小径,难以供御驾通行,刘皇帝干脆改骑马前来。

随驾的,除了身着便装的大内卫士之外,还有太子刘旸。默默观察着周边的环境,刘皇帝评价道:“赵普选的这地方,很一般嘛......”

看了看跟在身边的刘旸,刘皇帝问:“你是不是觉得,我亲自来拜访赵普,还带上你这个太子,对赵普过于礼遇了?”

闻问,刘旸回了回神,摇头道:“爹对大臣,素来礼遇,如此也是向天下展示您对贤士的重视。赵公乃是旧臣,对西南的安定也立有大功,闲赋半载,不闻不问,亲自探访,并无不妥!”

听刘旸这么说,刘皇帝则道:“朝中对赵普的非议可不小,可少有人以其为贤才名士!”

“如非贤士,何以得到爹你如此看重?”刘旸反问。

“你这回答,取巧啊!”刘皇帝微微一笑,而后似叮嘱一般,说道:“你记住,赵普此人,才过于德,却是帝王最喜欢的一类大臣,有什么事,有什么问题,交给他,一定能给你一个满意的解决结果。治国也一样,只要与他施展的机会,他也定然不会辜负!”

“您对他评价如此高?”刘旸是真的意外了。

刘皇帝笑笑,道:“你不是在观人,今后,有的是机会观赵普!”

沉吟了一会儿,刘皇帝问:“你觉得,赵普回朝,该授予什么官职?”

对此,刘旸陷入了一阵思索,迟疑了下,道:“当以宰相相授?”

“具体何职?”

这下刘旸干脆了许多:“尚书仆射如何?”

“你倒是大方!”刘皇帝道。

政事堂诸宰相,如果要论职位、论权力,必然是总领诸部司的尚书省主官权力最大。因此,到如今,朝廷也还未授予过大臣尚书令,有也只是追赠,连早期的一些虚衔都废掉了。而不至于此,连尚书仆射都没有与人。

目前,政事堂中,魏仁溥这个首相就是以中书令的职位,总领朝政。而如果将尚书仆射的职位给赵普,显然有些过重了,哪怕再看重他。

“您说给赵普足够的施展机会,尚书仆射岂不正合适?”面对刘皇帝的说法,刘旸先是这么答道。

不过,他还是反应过来了,又补充道:“若尚书令过重,莫若授以尚书左丞同平章事?”

这下,刘皇帝没有继续开口了,但可以猜测,这就是他的态度了。

当刘皇帝驾临“赵庐”时,竹厅之内,赵普正袒胸露怀,喝着自然凉茶,摇着蒲扇,在那里看书。看的不是什么闲书杂书,而是政论、史册,都是这些年新编的。

在刘皇帝的时代,对于文化事业的推动,也是下了大力气的,尤其一些官方的著书,更是有大量的成品。

从《三代史》到《新唐书》,到三代帝王实录,以及十国世家,以及仍在编修的国史、国家类书。

过去是没有时间,如今是难得有空,认真地研读一番。

看得入神,当刘皇帝一行抵达,见到赵普这等形象,都不有愣了一下。而赵普呢,尴尬了那么一瞬间,迅速反应过来,慌忙起身迎驾告罪。

当然,这点失礼,刘皇帝不会在意,赵普也不会在意,迎奉之余,赵普也难以掩饰双目之中的振奋。皇帝与太子亲自到这僻野拜访他,这意味着什么,赵普岂能不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不需要多说些什么......

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478章 登封降禅第466章 经济制裁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2106章 太宗篇53 迟暮第280章 虑难备战于前第115章 困兽之斗第1746章 需要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第32章 潞州震动第105章 卢多逊急了第194章 杨邠案(2)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第354章 贵妃母子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将第319章 重任相托世宗篇51 皇太孙第105章 密探专奏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时代下的大汉(下)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226章 一溃百里世宗篇42 极盛背后的阴霾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第124章 海外扩张第397章 指点第208章 君臣密议第29章 将卸甲,帅卸职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146章 黄羊平第196章 橐驼儿第128章 蜀中乱象第86章 须发花白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79章 东京风波,向帅自首第26章 郭枢密过相州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宾事件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67章 来自河阳的消息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451章 双双去世第159章 河东风云(6)第41章 探监第33章 真正目的第354章 可以讨论出降了第140章 恼火的赵匡胤第114章 三月为期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380章 开宝第114章 三桩大功第273章 云州遂破第1706章 拾遗补阙第105章 密探专奏第320章 见机进言,权归中枢第69章 “铁杆”盟友先掉链子第160章 平定第291章 酬功第110章 拉刘承训下水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争储第232章 南口大战1第453章 注水的开宝功臣第337章 京口水战、攻心之策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292章 赵普复命第371章 杀,不杀?第148章 再去一臣,继任人选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2110章 康宗篇2 辅政时代第1700章 本州无罪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8章 杨苏还京第76章 太子还京第107章 飘飘然的李相第264章 孺魏王第497章 重拾仁宗篇4 范公秉政,苦苦支撑第29章 将卸甲,帅卸职第94章 大动干戈的节奏第100章 城战第4章 君臣同心第146章 近亲通婚第2047章 最后的旅途18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第267章 国难之际第71章 兵临寿春第55章 拉开序幕第39章 归义军有归心第138章 从长计议第158章 善后第49章 花里胡哨不管用第1755章 良平岛第103章 贼首狠决,官军待发第246章 辽军又何去何从?第306章 北面事务第469章 视察澶州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1705章 君臣都发狠了第238章 杯酒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