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延禧驿

谷水之畔,新安县以东,去洛阳三十里,一座庞大的官驿矗立于此,名为延禧驿。

东京那边有祥符、陈桥、永安三大驿,西京这边自然也不会差,尤其是连接东西通道的两大驿,东面是永昌驿,西面就是延禧驿了。

当然,在早期的时候,此驿规模并不大,环境也难称良好。不过,自慕容彦超赴任,接受对洛阳的大改造后,四方道路驿桥梁沟渠,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同步进行的。

于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延禧驿规模扩大了三倍,成为西面旅客进入洛阳前一个重要的歇脚住宿场所。说是个驿站,实则更像一个市镇,不只有驿丞、驿卒,还配有捕役以及市税吏。

快入冬了,改变的风向也越发肆掠起来,谁人都能感受到逐渐走向寒冷的气候。不过,天气的冷冽,并不影响延禧驿中的热闹。

车来人往,喧声如潮,类似的场景,刘旸也见得不少了,不过馆驿中这种充满了俗世气息的景象,仍旧让他颇有感触。

此番,刘旸出宫,也算是微服出巡了,驾临驿站,也未声张,只是吩咐安排了一处“贵宾席”。靠窗临水,是处欣赏风景的好地方,不过,刘旸的心思可不在暮秋风光上,或许是空气中隐约弥漫着的羊肉味,勾引着味蕾,影响着思绪。

这些年,猪肉已成为大汉民间最主要的肉类食材,但不得不说,最受人欢迎的,还得属羊肉,宫廷内外,皆是如此。

早年的时候,国困民穷,还是有所克制,但随着大汉不断富足起来,百姓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提升,对羊肉的追求,也就显得火热了。

刘皇帝就曾收到过武德司的汇报,说如今民间,仅羊肉的烹饪做法,就有数百种。再加上,与北方辽国的通商规模也越来越大,来自塞外的牛羊也大批大批地输入国内,成为大汉官民饭桌上的食材。

有鉴于此,刘皇帝还想过,若是对辽国发起一场“羊肉战争”,或许都能赢得不少国民的支持......

“延禧驿!这个名字不错!”刘旸说道。

身边一名锦服青年接口道:“此驿原为恒通驿,后来被滦国公更名为延禧,上奏得到批复,也是取其吉祥!”

与刘旸同坐的,乃是一名青年,已故卫国公慕容延钊的次子,慕容德丰。由于刘旸娶了慕容家的小娘子,与慕容氏的关系自然也亲近了起来,而且不用太过避讳,毕竟关系就敞亮地摆在那里。

有亲戚关系,再加二者年纪相仿,慕容德丰自然而然地被调到东宫任职,为太子洗马,当刘旸的侍从官,平日里几乎与刘旸形影不离,出行自然也都陪着。

虽然卫国公的爵位被其长兄慕容德业承袭了,但慕容德丰的前途,也是十分光明的。此人从小便聪颖,慕容延钊就曾评价过,兴吾门者必此子。

而刘皇帝,对于这个慕容家的次子,也是颇为欣赏。有家世作为基础,如今,更是作为太子身边的红人,显然未来可期。

也不得不说刘旸这太子的地位如何稳固了,母家是符氏,妻家慕容氏,仅这两大家族,加上刘皇帝悉心的培养教育,又有早定的名分,多年参与朝政的经验。

只要维持目前的表现,同刘皇帝处理好关系,那么他的地位便是固若金汤,谁都动摇不了。

“去把驿丞唤来!”刘旸突然吩咐着。

“是!”立刻有侍卫奉命前往。

很快,一名身着青色官袍的中年男子被唤来了,毕恭毕敬的,入内便利落地拜倒在地,既紧张又兴奋。显然,身份是透露给此人了。

看着这名微末小吏,人到中年,有些发福,有些油腻。伸手示意了下,刘旸道:“免礼!”

“谢殿下!殿下驾临,未及恭迎,还望恕罪!”驿丞赶忙道。

“这些客套话就不必讲了!”刘旸摇摇头,直接说道。

“你在此驿任职多久了?”刘旸问。

闻问,驿丞赶忙收束心神,恭敬答道:“回殿下,小人在此担任驿丞,已有十年了!”

“十年!”眉毛一挑,刘旸有些意外:“这么多年,不曾升迁?”

驿丞露出点笑容,说道:“小人才短德薄,管理此驿,已是勉强,又岂能奢望更高的职位?”

闻之,刘旸不由露出了一抹玩味,目光中带有一丝好奇,认真地打量着此人:“就不想升官的?”

世上哪有不想升官的?这驿丞自然也一样。只不过,他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没有大才,没有背景,再是钻营,升个一两级,也是潜力有限。

还不如待在此驿,大小事务都由自己操持,也能接触认识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上至达官贵族,下至贩夫走卒。

而随着延禧驿的扩大,他这个驿丞,作为本地的地头蛇,影响不小,比一些担任一镇、一县之长的官员,日子都要滋润。

实实在在的利益摆在面前,升个一两级,换个职位,对于他而言,可一点都不香。

当然,心里的这些计较,利益得失衡量,自然是不能实话说出来的,驿丞只是恭敬地解释道:“能为朝廷管理好此驿,小人已然满足了。”

刘旸笑了笑,又问:“如今,此驿每日能够接纳多少人?”

提及业务,驿丞显得干练了许多,道:“近些年,东西往来的官员、客商、行旅益多,到这个季节,每日接待在三千人往上,能够提供的住宿,也有将近八百人!”

“这可真不少了,几乎比得上东京的祥符驿了!”刘旸道。

驿丞语气中不由得带上了几分自豪,应道:“自扩建后,延禧驿已是洛阳以西最大的驿站,又靠近西京,来往的官商行旅,多选择本驿停歇!”

点了点头,刘旸也懂,不说其他,哪怕就冲着最大驿站的名头,就不缺客人。

“每日能有多少进账?”刘旸又问。

提起账目,驿丞下意识地心头一紧,小心地瞥了眼刘旸,按下小心思,还是不敢有所保留,实话实说:“各项入账,约有230贯!”

“这不算少了吧!”刘旸道。

见状,驿丞赶忙道:“不少了!不少了!殿下是否要查阅一下账目?”

“嗯!”刘旸应了声:“你可拿来,给孤看看!”

“是!”

面对刘旸的反应,驿丞心里还是有些意外的,毕竟,你一个堂堂的太子,竟然要亲自查阅一座小小驿站的账目......

同时,也有种后怕的感觉,幸好实话实话了。刘旸呢,倒也不觉得纡尊降贵,小题大做,驿站毕竟是国家的,属于官方系统,其收入也是该纳入国家财税的,他查看了解一番,并无不妥。

当然,刘旸心中还是有些意外的,一个延禧驿,每日的进账都在230贯,一月就是6300贯,一年就是75600贯,虽然还要考虑各项成本,但已然可观了。

虽然延禧驿有其特殊性,如果再算上全国各地的驿站,那么加起来,每年的财税进账又是多少?

要知道,这么多年下来,朝廷与地方修建的官驿可是数以千计的。除掉一小部分军驿,剩下的可都能用以接待揽客,刨除各项人、物、料成本,驿站的收入,也必然是笔巨大的数目。

每年各地上缴的财税,其中皆有驿站这一项目,但具体如何,似乎显得有些模糊。刘旸忽然觉得,财政司那边,可以对此项目有所调查整顿了。

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326章 刘皇帝的态度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2章 王、郑二公第351章 南粤,危!第1791章 将来事将来做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第249章 冬季无战事第227章 延州事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257章 黄花谷之战第465章 辽奸第66章 商业互吹第1788章 议点正事第248章 刘皇帝的小本本第119章 回京第157章 河东风云(4)第2084章 太宗篇31 报纸 成都之围第394章 还欠着外债第27章 父子座谈第75章 敖莱小城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吕风波第346章 底层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争储世宗篇35 安东事变第78章 召还二郎?第296章 三处余音第56章 契丹不乏忧患之士第118章 考虑结束战争第356章 太子犒军,限期已至第1790章 忧劳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75章 高贵妃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时代下的大汉(下)第43章 接见第489章 不好收场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69章 “铁杆”盟友先掉链子第93章 噩耗连连第176章 去邺都第1790章 忧劳第171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2第502章 最后的旅途2第106章 诱惑第450章 杀一皇亲第130章 丧国之约第129章 既进京,总有些变动第433章 圣训第389章 宫廷秘闻第67章 刘煦娶亲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62章 紧锣密鼓第169章 国庆大典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23章 室韦女真一番战终,宗亲无特权第190章 荣宠无过于高氏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迟暮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163章 河东风云(终)第327章 通达馈运、泉州内乱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495章 市场的形成第78章 火油弹第82章 不手软第146章 黄羊平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世宗篇26 北廷国相第122章 西南土司这才是感言第2章 分食第35章 杨村第1694章 盐州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项任命第66章 请辞?不许!第150章 蜀亡第327章 派系第208章 君臣密议世宗篇35 安东事变第1764章 禁轿第291章 酬功第125章 颂公亭第43章 事毕第38章 湖南无战事第11章 归来谒天子第243章 总结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声音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114章 耶律阮称帝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289章 赵普使蜀3第347章 割韭菜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36章 李业告状第65章 刘皇帝的猜忌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398章 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