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君臣密议

当夜,刘皇帝并没有留宿坤明殿,在与大符用了些晚膳之后,便回到崇政殿了。在京的臣僚们知道皇帝还京,都迫不及待地前来觐见,但都被拒绝了。

不过,其他人不见,赵普这个宰相可准备好了一大批奏件,要呈禀刘皇帝。特地在政事堂加班,其后果然得到了刘皇帝召见的通知。

“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崇政殿内,赵普见礼,太子刘旸也被刘皇帝叫来了。

“平身吧!”刘皇帝一脸的平和,示意二人坐下,对赵普道:“朕不在京的这段时间,赵卿领政,朝政运转有序,内外有条不紊,事实证明,朕所托是人啊!”

闻言,赵普沉凝的眉角绽开,起身拱手,谦虚道:“多谢陛下信任!”

“坐下,不必如此拘束!”大概是长时间未见,多了些生疏,见他拘谨,刘皇帝笑容益显温和,道:“还没进晚食吧!喦脱,吩咐尚膳局,备些热食酒水!”

“是!”

“谢陛下!”赵普感到荣幸,皇帝这等关怀,朝中少有。

赵普呢,则适时地将刘皇帝不在期间,政事堂处置了一些要紧事务汇报了一下,刘皇帝呢,也不挑剔,认真地听着。

事实上,赵普为相,其经办处置的政务,想要从中挑出差错,还是有些困难的。过了一会儿,内侍们将准备好的酒菜摆上,君臣三人入席。

刘皇帝因为已经用过膳,只是饮酒,同时问起他真正关心的事情:“北伐筹备事宜进展如何了?”

赵普在此事当然早有应对,闻问,从容答来:“回陛下,得诏旨后,臣便召集僚属及相关衙司,着手安排。到目前为止,财政司已然拨款五百万缗,用以采购被服、帐篷、雨具等物资,兵部已紧急安排打造军械,并于诸道武库,向北调度。军粮、草料等物资,也开始着手调运......”

听赵普干练的汇报,刘皇帝就下意识地感到舒心,一边点着头,一边问道:“朕知道诏令略显仓促,就没有什么问题与困难?”

闻问,赵普仍旧淡定一笑,应道:“问题自然还是有的!枢密院那边,已然在着手出兵筹划,然此次北伐,规模如何,动兵多少,尚未有定议。朝廷需要筹集调度多少军需,也未明确,目前所筹备,多动用内外官仓储备。

另外,供应大军北伐,粮料器械转运,少不了劳力,诸道州征发多少壮丁徭役,还需细致筹算。再加上,时值春耕,大量征召壮丁,定会耽搁农时,也会引起民心不稳,因此尚未铺开政令,大规模征召......”

听其解释,刘皇帝颔首,问道:“一个月的时间,是不是太匆忙了?”

赵普摇了摇头,说:“陛下,只要动兵,大举征发,是免不了的,对农事民事的影响,也避免不了,只是代价高低罢了。得益于朝廷长久以来的储备制度,臣与计相仔细筹算过,以大汉全国如今仓廪所备,在满足官民正常消耗的前提下,只要调度得当,足可供应三十万大军一年所耗!尤其在幽州、太原、大同等重镇,更长期维持着上百万石的粮食储备......”

刘皇帝两眼明显一亮,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偏头对太子刘旸道:“没有这些家底,朕岂有大举北伐的信心!”

“这也是陛下苦心经营十数的成果!”赵普说道。

“朕听闻,北伐之事,在朝中颇有些反响啊!”刘皇帝又饮了口酒,悠悠然地说道:“朕临还城前,才收到了宋琪的奏章,态度很明确,谏阻其事,他认为,辽国局势不明,仓促北伐,不看好出兵的前景......”

“人心若不定,思想若不统一,定然误事,执行大略,更容易出现混乱。你是统驭诸部司院及道州府县的宰相,很多事情都要靠你来操持,你又是什么看法?”

刘皇帝的语气很平淡,听不出喜怒,赵普也难以从他脸上看出什么,但面对垂询,也不敢怠慢,只是将他自己的考虑和盘托出:

“陛下,宋相所虑,堪称老成谋国,却有些过虑。目前北方的局势固然不够明朗,然与此相比,还能有更有利于大汉的出兵时机吗?纵然有,又需要等到何时?

薛汲国公在《三代史》中有一段话,臣记忆犹新: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关于发兵的代价,这一点也无需避及,只要北伐战略不改,无论何时,兵马、钱粮、徭役都当足备,流血伤亡更不可免。

今春备战,固然影响农事,但于辽国而言,同样会给他们带去麻烦,并且比起大汉,他们的麻烦与困难会更大!

当年北伐之时,南北尚未混一,大汉都能以睥睨之势,大破契丹,收复关山,而况于如今,大汉又多了十年的生聚。

因辽国之变而发兵,虽显仓促,然对辽战事的筹备,却已开展多年,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因此,仓促也只是暂时的!

大汉前有南征之耗,调用兵马、劳力、钱粮,却也仅局限于西南与湖广!而辽国在前几年,则同样饱受西征之费!

综上所述,臣以为,值辽国帝位交替之际,不论其局势发展如何,对大汉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出兵时机!”

看着侃侃而谈的赵普,刘皇帝态度愈显和蔼,可以说,他的每一句话,都说在了刘皇帝的心坎上。当然,并不排除有刻意迎合的嫌疑。

“赵卿见解,深得朕心!”刘皇帝表示认可,却又叹道:“可惜,朝廷中有这等见解的人,还是太少了啊!”

赵普说道:“自前次北伐以来,整整十一年过去了,承平已久,如再度北伐,更需劳师远征,动兵少则难以制敌,动兵过多则损费巨大,臣僚们有所顾虑,可以理解!”

“若事事顾虑,步步都忧心风险,那朕就走不到今日,大汉也没有如今之盛!”刘皇帝冷冷道,让刘旸与赵普都小心了些,筷子都不敢动了。

沉吟了片刻,刘皇帝道:“回京途中,朕收到了最新的消息,辽国那边,新帝已立,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拥戴。辽国新主,看起来颇有手腕,很会收揽人心,倘若大汉再迁延下去,给足他时间,抚定国民之心,理顺军政事务,那么今后,想要再北伐,付出的代价,只怕更大!”

闻之,赵普明显感到意外:“如此之快?”

“因此,我们不能只顾及自身的困难,还要立足于全局,着眼于未来!”刘皇帝一脸慨然:“这才多少年,就开始畏首畏尾的了,若再等个十年,只怕更加不愿意进行北伐战争了!”

“陛下所虑甚是!”赵普说道。

“这样,通知下去,明日朝会,三品以上公卿朝官及诸部司院主官进宫议事,朕要好好和他们谈谈!”刘皇帝吩咐着。

赵普应命。

刘皇帝又看向刘旸,吩咐着:“你明日,代朕到三衙禁军中走一圈,检阅将士,看看士气如何,再代朕问一问,在京师待久了,还敢不敢上战场,还愿不愿意为大汉舍生忘死,还有没有建功立业的志气!”

“是!”

第420章 刘皇帝:皇子欠管教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132章 卢南与袁恪第7章 风波第187章 纷纷上表第52章 联姻第376章 降臣纷来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来做第188章 永清军议第81章 下蔡大捷第69章 夫妻密谈第136章 收一将,纳一妃第345章 剥削者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236章 南口大战5第1705章 君臣都发狠了第240章 家宴第306章 北面事务第299章 一个一个给朕说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216章 下诏北伐第101章 刘知远在洛阳第122章 睡仙第265章 秦凤既定第291章 淮东大案第77章 吏职变动第4章 西南事务第428章 用心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26章 冬至宴2第385 礼宾馆第47章 诱其北上第198章 解绑的武德司第213章 纡尊降贵世宗篇42 极盛背后的阴霾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109章 大相国寺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43章 刘皇帝训子第379章 诏书下达第32章 后宫不平静第234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1762章 契丹政变第131章 和议达成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143章 许州将吏为之一空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345章 剥削者第240章 南口大战9第49章 花里胡哨不管用第127章 皇城司第38章 任其纷扰第250章 秘密战线上的作为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顿第112章 赵大之勇略第295章 北伐的尾声4第215章 确立太子第5章 天子尤爱杨业第204章 辽帝的处置第238章 南口大战7第1694章 盐州第181章 东河村之战第1764章 禁轿第61章 晋阳来人第113章 将目光投向北边第482章 李氏第2069章 太宗篇16 听哥一声劝第127章 不允第402章 这事没完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757章 勋贵子弟第165章 回鹘使者第301章 藩臣离京第390章 减丁政策,翻过那座山第1685章 一稳到底第35章 唐将空谈第206章 赵思绾落网第256章 打仗打的还是后勤第3章 取士不公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101章 称得斤两,从容收兵第33章 豪强第9章 写得不错!第487章 “惊喜”第1730章 一级压一级第342章 势如破竹第341章 实在是敌军不中用第200章 谁能继位?第1759章 生财之道第112章 整风世宗篇25 宗藩新约第46章 契丹异动,后顾之忧第276章 玉如意第77章 吏职变动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