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北伐的尾声3

开宝八年十月中旬,时隔一年多,刘皇帝再度驾临塞北白水泺,这是他自己都没有料想到的。这些年,他虽然屡次出巡,足迹遍及东西南北,堪称劳模,但对于庞大的大汉帝国而言,大部分地方,去过一次,或许就是数年乃至十数年才有再度光顾的可能。

因此,对塞北的这片湖泊而言,能够在一年出头的时间里,连续得到皇帝驾幸,或许将来会成为一片“福地”。

当然,这本身就称得上一块宝地,白水泺乃是漠南最大的淡水湖,水草丰美,渔牧旺盛,在草原上实属物华天宝之地。

不过,比起去年,再临白水泺,刘皇帝见到的自是一番不一样的风景。风萧水寒,芦苇枯败,湖中也不复翔集的水鸟,水上更无捕捞的行船,整个一片冷清萧索。

不只是因为气候时节,更在于这场汉辽战争的破坏。来自东亚两大帝国的激烈碰撞,受到伤害最深的,还得属这些汉辽边境的草场、城镇、农牧百姓。

辽军大举破关南下,固然侵掠甚多,给大汉山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前后持续的时间还不算长,汉军的反击也足够有力,因此最终的破坏,还是有限的。

至少,保住了大部分的百姓,除了被破的两座县城以及未能脱逃罹难的百姓外,大部分被收容到城邑与躲避深山的人,都得以保全。

军队之外,山阳人口的损失,实际不到一万人,只要人还在,就还有希望,就还能复归田舍,重建家园。当然,对于地广人稀的山阳道而言,每个人的价值都远高于内地州县,一万人口的损失,也不能说不严重。

而相比于山阳道,真正惨遭兵燹的,还得属这偌大的塞北漠南。以白水泺为中心的这片盆地草原,归属原本就有争议,那是第一次北伐之后的遗留问题,这片宝地,辽国不愿放弃,大汉也要籍此交通草原、卫护边塞。

于是,十多年来,都是双方各自经营,十年生聚,作为过去汉辽之间最大的交流窗口,其发展自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汉辽官府、胡汉牧民、八方商贾,共同催生了此地的繁荣,哪怕到开宝八年初,生活在这片区域的汉辽双方部民人口,便有近二十万众。

不过,随着汉军北伐,战端开启之后,所有的繁荣都如云烟飘散,从刘廷翰率汉骑第一次北上开始,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双方的军队就像两把犁锄,反复犁翻此地。原本生存在这片草原的部民人口,不是逃了,就是死于战乱。

初时,汉军前出,辽军不敢深入南下,倒也守护了一批泊南的汉民。但耶律贤率大军南下,则是最后一轮的破坏,烧杀抢掠,寸草不留。

当战争结束,留下的,也只剩下一地萧条,满目疮痍,天地因之更加旷远寂寥,呼啸的北风,也仿佛诉说着无限凄凉。

大汉官民在这片土地上辛苦建立的最大城镇白水镇,自然没能幸免,刘皇帝去年在与耶律璟会面之时,还在镇中住过,如今,也只余一片瓦砾废墟了。

带着随众在白水镇废墟中走了一圈,离开时,鞋袍已满是尘埃,最终,刘皇帝也只是轻轻地叹息了一句:“可惜了!”

见刘皇帝心情不佳,自幽州前来伴驾的宰相李业不由开口道:“陛下,今大破辽军,漠南将尽为大汉所有,一镇虽毁,但假以时日,大汉必可再建一座、十座城镇!”

“十年方兴起一镇,然毁之只需旦夕!”刘皇帝发表着破坏容易建设难的感慨,看向李业:“这一穷二白,重建可非易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位能臣率领吏民!李处耘病重,已难堪其负,朕看舅舅似乎有意,不如就担当此任,把山阳及漠南的重建任务扛起来?”

一听此言,李业那张精明的脸顿时露出苦相,他也就说说,想要宽刘皇帝心罢了。好好的宰相,政事堂二把手不当,何苦来这北疆受累?

要知道,李业的仕途中,待过最穷僻的地方,也就是关内原州了,若是早年也就罢了,如今?到李业如今的职位地位,也算功成名就,哪里还需要到山阳来积累正名。

何况,太后已然故去了,要是被下放到山阳的,且不提干得如何,需要付出多少辛苦,今后再想回朝廷,那得废多大心思?

因此,根本就不用废脑筋做选择,眼珠子转悠了两圈,李业有话说了,拱手陪笑:“陛下,这重建兴复,养聚致安,朝中比臣擅长的不可胜数。臣以为,若要从朝中派遣大臣,宋相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的理政治民才干,人所共知,他乃第一任山阳牧守,也熟悉当地事务。

当初山阳百废待兴,一片破败,不过数年,便见成效,如今,再治山阳,想来也更得心应手,除宋相外,臣也想不出还有谁更适合!”

发完此言,李业都想默默给自己点个赞了,他在中枢,上头有个圣眷正隆、处事强干的赵普压着,下边有一干面服心不服他的部司朝臣,宋琪那老顽固更经常给他添堵。

若是能趁机把宋琪给排挤出朝廷,那不只解决了当下之尴尬,还能籍此再度树立他李国舅、李相公的权威,就像当年在刑部尚书任上,炮制的那些贪官污吏、不法勋贵。

“陛下以为如何?”抬眼,观察着刘皇帝的反应,却从刘皇帝的眼中看出了少许玩味,这就使得李业的尴尬加重了。

“宋琪确实合适!”微微一笑,刘皇帝表示道,没有就此事继续聊下去。

当然,刘皇帝也的确没有让李业就任山阳的意思,无他原因,李业不是这块料,让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些守成的工作,或许还行,像这种需要艰苦朴素、负重受累的开拓建设工作,他不行。再者,山阳这边,是真正的边地,不只要有治政安民理财的能力,对军事、戍防以及民族事务也需要熟悉。

至于眼神中的流露出来的那抹玩味,也正在于刘皇帝看出了李业的心思,他与宋琪之间的不对付,刘皇帝心里很清楚。

李业这个宰相,要说能力,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些许精明也基本用在争权夺利、逞强耍威上了。但他是皇亲国戚,更重要的,很知道讨好自己,知道该跟着谁走,在刘皇帝下放权力与政事堂的情况下,李业就是刘皇帝放在政事堂的一颗重要棋子。

“战果战损,盘点出来了吗?”往白水泊畔的营地而去,刘皇帝问学士张雍。

此时,沿着白水泺岸,是一片巨庞大的连营,参与山阳之战的各路兵马都聚集在此休整,很是壮观。

“经各军上报,将吏核实,此战,我军一共击破辽军五万余众,阵斩两万有余,俘虏一万三千余人,战马缴获近两万匹,其余牲畜、财货,仍未计其数,另有军器数万柄具。

由于追击中的苦战,我军将士伤亡也不小,阵亡、失踪以及轻重伤,诸军加起来,也有两万一千三百五十人。其中,以北追的田重进军以及阻截的康保裔军,伤亡最为惨重。田重进将军,身被七创,至今方才自昏迷中苏醒......”

比起辽军的重创,汉军的战损,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毕竟这场战役,汉军并没有绝对性的优势,只是拼抢得一定的先机,而辽军也给机会,其中血战颇多。

“每一场战争,每一场胜利,背后都浸透着大汉将士的鲜血啊!”不过,刘皇帝还是感慨了一句,只是比起当初,是越发不走心了,说这话时,表情并没显得有太多的触动。

“伤兵疗治,善后事宜,一定要做好!”刘皇帝交代一句。

第216章 下诏北伐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51章 耿淑妃薨第41章 探监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130章 监察系统的变动第23章 室韦女真一番战终,宗亲无特权第16章 军中俊才第99章 两个人才第368章 吴越结局注定第65章 君臣相宜第415章 皇孙归来第155章 河东风云(2)第97章 隰州第72章 雷王之争,西北现状第67章 满廷反对亦无效第7章 贵戚解权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负担第1774章 又罢一相第178章 帅府筹谋第25章 萧燕燕的故事第1678章 保守与扩张第346章 文人风骨第381章 刘皇帝返京第1章 自闭少年刘承祐第454章 安东新王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349章 圣驾过府第145章 糜烂的同化政策第130章 丧国之约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459章 摆烂的李国舅第414章 到此为止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22章 史公镇洛:民怨四起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协的,装傻的,跑偏的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61章 晋阳来人第167章弹冠相庆第235章 开封新城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420章 老年丧子第481章 行宫第46章 郭荣的激进建议第433章 圣训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186章 李国舅的愚民倾向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751章 结束了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29章 叔父第40章 郭党俊杰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58章 回师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214章 正在准备整顿朝纲的耶律贤第385 礼宾馆第104章 平息第121章 登乾元第265章 谋划高丽第197章 开封扩建第249章 枢密院内第196章 战略之议第214章 荆湖之策第151章 我,慕容彦超,委屈第54章 临阵指挥,尽委诸君第413章 态度与宣言第260章 论婿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288章 敌酋首级献上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72章 颐指气使VS意气风发第286章 宗室第167章弹冠相庆第313章 晋王一家子第84章 刘承祐的决定第33章 有人想腐蚀孙将军第145章 糜烂的同化政策第21章 老六也长大了第458章 小器、雍王进言第323章 汉辽第二次和议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339章 那一脚第489章 不好收场第299章 温情脉脉第457章 郑州第89章 破财赎罪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323章 党侯的智慧第136章 赵都帅第75章 按*不动第32章 邠州,北迁队伍第36章 尽伏东北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声音第31章 进军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