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金山南麓

巍峨的金山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延展,绵亘数千里,直下大漠。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淡淡的云层,云层之下,是闪烁着明光的雪山,雪山脚下,是森林草场,谷地苔原,湖泊遍布其间,河流奔腾而过。

春季已至,严寒消退,万物复苏,山麓之间,也明显多了几分生气,雪豹羚羊奔驰于山野,松鼠飞鸟觅食于丛林。

自古以来,依托着金山山脉,有大量的部族,在此采猎游牧,生存发展,曾经称雄塞北的突厥人,就是发迹于金山以东,最终从柔然手中接过霸主的旗帜,参与到同隋唐之间的东亚霸权争夺中。

数百年下来,几度兴亡,近几十年中,也是作为契丹辽国的属地,同时,一股新的草原势力,也在低调地发育壮大之中。这是几股由回鹘、达旦以及辖嘎斯后裔组成的部族,辽国内部,呼之为粘八葛部,也正史上乃蛮部的起源。

当然,他们还很弱小,不过,由于地处僻远,又依山傍水,有丰富的林场、牧场资源可供取用,发展虽然缓慢,却在不断壮大之中。

汉辽之间的争端,也没有将他们卷入,汉军轻骑远征,血战漠北,大乱之中,他们也是少数没有被波及到的部族,反而趁机招纳吞并了一些从东面逃避而来的残部,有了进一步扩充。

在金山东南麓,翼只河下游(额尔齐斯河),一片林荫密集的谷地之中,驻留着一支部族,放眼望去,足有上百顶大大小小的帐篷。

这是一支约两千人的族聚,从金山周边大大小小的诸多部落来看,规模不算小的。更重要的,这支部落比较特殊,全是青壮,而围绕着营地搭建的紧密而牢固的寨栅,更突出其特殊,在寨楼周边,以及营地中央,更有几面旗帜,迎风而立。

不论是玄旗,还是“刘”、“杨”、“王”字的军旗,都显得有些破旧,且尽然鲜血,但不论是血迹刀痕,都不掩其昂然气质。

这支迥异于当地部落的部族,显然就是漠北汉军了,残部。

去岁,在漠北乌孤山兵败于辽枢密耶律贤之后,汉军西撤。

在辽军的穷追猛打之下,汉军大部离散,或许亡于辽军之手,或走失于茫茫草原,最终汉军于辽国镇州城汇合,收拢败卒,重整旗鼓。

然而,辽军追击甚急,还未站稳脚跟,耶律贤统帅的漠北部族联军已然逼近。无奈,杨、王二人,不得不舍弃那些失散未归的将士,继续西撤,一直退到原阻卜王城,方得片刻喘息。

不过,在耶律贤的统帅之下,辽军展开的追击,很是坚决,很快,追军又至。遭逢新败,敌强我弱,形势危急,在这种情况下,王彦升与杨业经过一番紧急的商讨,以求出路。

向南通过大漠返回大汉,这个选择直接放弃,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没有充足的准备,南归,面对辽军的截杀,即便闯过了,还要面对沙漠戈壁那恶劣的环境,这与取死无异。

至于流在漠北打游击,更是坐以待毙,因此,没有经过多少迟疑,杨、王二人定议,就如李崇矩调查推测所得,向西求生。

短暂的收拾准备之后,在辽军追击之师抵至之前,杨业与王彦升率军,一路向西,直奔金山。而后面的结果证明,这个决议,做得正确,也让远征的汉军将士逃脱的覆灭的结局。

对于这支大胆北上,深入漠北,导致漠北大乱的汉军,辽军主帅耶律贤自然是深恶痛绝,直欲除之而后快。面对远征军连番的后撤,是紧追不舍,即便杨、王二将引兵西逃,仍派数千骑兵,继续追击,欲要全歼。同时,也遣使携令,指示金山以东的粘八葛诸部出兵,配合进剿。

只不过,事与愿违,那个时期的漠北,动乱未已,部众离散,部族离心,虽然耶律贤靠着辽国数十年的余威,粘合诸部,组成联军,击败了汉军,但是,烂摊子是撂下了。耶律贤也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放在对漠北的安抚事宜上,并不能全力追歼汉军。

而那些粘八葛部族,对辽国的命令,也早开始阳奉阴违起来,他们并不愿意出人出马,把部落的精壮消耗在同汉军的作战中。当年,为了配合辽军远征西域,已经吃过一次亏了,那次的结果,是肥了辽廷,折了他们这些附属部族。

甚至于,对于迫汉军西走,将战火燃烧至他们的领地,很是不满。而追击的辽骑,也是由漠北部骑组成。乌孤山之战,包括后续的追击战,这些漠北骑兵,也算是体验过汉军的作战能力与作战意志,辽军虽然取胜了,但自身的伤亡,一点都不少。

汉军这支穷寇,虽然狼狈西逃,但威胁仍在,一旦惹得拼命反击,那必定又是一场血战。而这些漠北的骑兵,也不愿与汉军继续消耗,因此追击的欲望并不高。因为无利可图,且危险不小。

再加上,当时的漠北,人心是真的乱了,散了,汉军的袭击,可以说把原本辽国在漠北的统治体系给彻底破坏了。

辽朝廷的威信大跌,实力损伤,而诸多部族,就难免起异心,开始对辽国统治,抱有疑问了。损失惨重的阻卜、达旦等部嗷嗷待哺,那些及时避祸,实力得到保留的部族,则想着是否有机会扩充实力。追击的那些首领、将领,也更注意保存实力,心在自家部族的利益得失上。

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也就给远征汉军一个可钻的空子,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杨业与王彦升都是久经战阵,嗅觉灵敏的战将,身临其境,对于敌情的变化,感受是最为明显的。

当察觉到身后辽军追击势头减弱之后,也有些定心,也有更有余地去思考何去何从,如何彻底摆脱危机。

按照王彦升的想法,是直接杀入,夺出一条生路来。相比之下,杨业还是要更冷静,也更理智些。在他看来,虽然取道金山,但对当地的情势终究不明了,粘八葛诸部的态度也不清楚,而后方追击之势放缓,也给他们留出更多调整的余地。

于是在杨业的建议下,远征军余部虽至金山,却没有深入当地部族的腹地,而是在保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遣使联系,表明借道之意。

而粘八葛部,得知汉军西来,对于这头受伤的猛虎,虽然戒备异常,但态度是暧昧的。当感受到汉军的诚意之后,多少消除了一些敌意。

经过前后两次的接触,同东南的两个粘八葛部落达成约定,他们让道指路,而汉军付出的代价,是一些铁骑与武器,并且同他们交易得到了一些军需物资。

在金山东麓,汉军获得了难得的休整时间,其后,果断绕道,走山道小径,转移至金山以南。毕竟,在金山以北,同粘八葛部落的协定并不那么牢靠,汉军不放心他们,粘八葛部族同样担心汉军,干脆南越,脱离那个危险圈。

至阴山以南后,已然临近冬季,而向南方向,隔着流沙,就是西域了,距离他们逃出生天,也不远了。

不过,由于天气变化,再加上对地理、西域形势的不熟悉,他们没有贸然南下,而是选择就地休整,修建营地,熬过此冬再说。

从阻卜王城撤离时,尚有近四千余卒,一路逃亡,翻越金山,至南麓休整时,只有两千五百余人。而熬过了寒冬,到如今的开宝九年春,所有余众,只有不到两千卒了。

第147章 孟昶的觉悟第346章 文人风骨第75章 按*不动第106章 陈觉怯战观成败第66章 兄弟之国第403章 抓起来!第140章 封王第1678章 保守与扩张第84章 示警第119章 难审第104章 在真定第176章 雍王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458章 再临东京第48章 接纳回归第83章 惠妃母子第471章 劳民伤财第433章 圣训第404章 冬夜第304章 过去的三年第164章 监国第433章 圣训第172章 更像打仗来的第509章 最后的旅途8第157章 刘老四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风波第75章 高贵妃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394章 永远在猜忌的路上第303章 兄弟之间第108 状元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阳第23章 由郑州站发往洛阳站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12章 方略第24章 太子新结良媛半岛史话·安平公主第390章 武举选官定制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65章 决议南征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78章 安东这地不简单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173章 阔别多年的东京第2049章 最后的旅途20第365章 看衰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179章 榆林杨重贵第71章 兵临寿春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54章 绝不姑息第1780章 侵入黑汗国第348章 老皇帝第1725章 见微知著第182章 邢州有变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隐患第228章 形势危急第26章 郭枢密过相州第346章 底层第180章 踌躇满志第84章 示警第264章 更有杨业在后头第264章 孺魏王第120章 结不结党不重要第366章 安东不一样!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忧虑第6章 “座谈会”第225章 恩爱与恩典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374章 推倒重来第31章 首义三节度第323章 党侯的智慧第68章 撤了第461章 癫狂?第8章 琼林宴第86章 发落南臣第220章 啖耳将军第267章 亲赴云州第1789章 “猴子”的反应第247章 视察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34章 三次铁离之战第81章 厮杀汉第141章 雌威第26章 新政与人事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第179章 榆林杨重贵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127章 冬至宴3第119章 难审第71章 叛军势蹙第69章 张彦威之死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第67章 刘煦娶亲第226章 一溃百里第49章 医政第17章 原来这是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