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疯涨的盐价

汉宫,垂拱殿。

张雍捧着一叠奏章入内,恭敬呈与刘皇帝审阅。

“太子最近在忙什么?”刘皇帝平静地翻看起来,随口问道。

闻问,张雍拱手应答:“殿下正会同王相、沈相,操持今岁秋税上计以及盐价平抑诸事项。”

“今年秋税财政司预计能收上多少税?”刘皇帝问。

对于这些事务,张雍显然烂熟于心, 不假思索地答来:“根据秋初户部制定税额,诸道州各项秋税收齐,约有二千九百万贯,即便有所出入,也当相差弗许!”

闻言,刘皇帝略感意外,说道:“竟然有这么多, 朕犹记得,开宝七年全国秋税,收上来的,只有三千六百万贯。今年全国,有大量道州施行蠲免政策,怎么还能有这么多?”

张雍一脸从容地向刘皇帝解惑:“回陛下,得益于朝廷休养生息之良政,今岁各地,农时不误,南方道州,受北伐影响较小,税额有所提升,再兼朝廷税制改革,商税、盐税有不小的增长,因而总体而言, 秋税仍有近三千万贯!”

“看来,朝廷的财税改革, 算是初见成效了!”刘皇帝说道:“若真如财政计划这般, 那朝廷的财政困难,有将有所缓解了!”

“臣等坚信, 接下来会一年比一年好!”张雍肯定地答道。

二千九百万贯,绝对是一笔巨额的税收,然而,对于整个帝国而言,却算不得什么了。大汉的摊子铺得太开,即便有所收敛,但已经铺开的,却是收不回来了,还得花费精力维持。

大汉每年的财税,基本都要花费在官吏、军队的俸禄、贵族们的爵禄,以及内外各级官府行政成本的开支。

而今年的财税,想要完全维持住,都有些困难,还要继续为北伐造成的亏空填补,北方军事戍防的建设,以及漠北、东北仍需维持着可观的军事行动力量,都在吞噬着朝廷的财政, 再加上,内帑还需要国库还账了......

因此, 大汉的财政虽然在不断回血,但远远谈不上宽裕。穷兵黩武地对外扩张,大肆北伐,虽然持续时间不算太长,但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恢复战争带来的伤痕。

“现在京中的盐价,已有四十文一斗了吧!”刘皇帝的语气中透着些慎重。

见刘皇帝问起,张雍的脸上明显多了一分肃重,道:“回陛下,到目前为止,京中盐价已有五十二文一斗!”

下意识地提了口气,刘皇帝凝眉道:“确实有些高了!”

大汉的盐制改革,简单地讲,就是松懈管制,开放市场,减少官府在其中的作用,而让商贾在其中承担起流通售卖的作用。官府在其中,只负责生产,而把运输以及售卖下放给有资质的盐商,同时,做好监督工作。

这样的政策改变,直接原因,在于朝廷的财政问题,是开辟财源的一种办法,毕竟盐利之巨,人所共知,而过去维持着一个低水平的盐价,也确实显得可惜。

通过此法,朝廷在减轻运营维持负担的同时,能够获得肉眼可见的收益,仅售卖盐凭,便可一次性获得三百万贯的收入。

从开春决议、筹备再到推行,半年多的时间,效果便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了。而最直观的变化,便是盐价的大幅度上涨,涨得甚至有些疯狂。

哪怕在去年北伐期间,迫于物资供应的压力,洛阳盐价有所上扬,也不过一斗二十文上下,开年后,甚至还有所回落,到正常是十七文。

然而,自朝廷开启盐制改革以来,就在这半年多时间内,这斗盐价格上涨不只一番,几乎是春季时三倍。

在这样的上涨,有些夸张,引起的非议也很大,京师固然是繁荣之地,但民众对于盐价的疯狂上涨也渐生怨言。

对于盐价的上浮,朝廷有司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尤其是主要负责此项事务的王溥,更是时刻关注着。

不过,一直以来,没有随便出手干预,而是冷静地坐观其发展,毕竟施行政策前,就有过预料,盐价上涨更是在预期之中。甚至可以说,在推动盐价上涨之事上,朝廷是起主导作用的。

开宝九年还未结束,但朝廷在盐利上的收入,已然十分可观。这一份收入,算是额外进项,极大地弥补了财政,同时,还能用来施惠于各地的盐工、盐民。

在过去,朝廷在维持着一个较低盐价时,最受压榨的,自然是各地的盐民们了。而随着盐巴事改革的推行,官府肥了,盐民的待遇提高了,参与其中的商贾们也能吃饱,但是,买单的却是全国的百姓。

当然,盐虽然是百姓生计的必需品,但毕竟不像米面这样的主食,需求是刚性的,但每个家庭所需的量是可以调节的。因此,即便价格上涨一些,对于百姓生计的影响,也不会太严重。

倘若能够是温水煮青蛙式的上浮,引起的反应都不会那么强烈。但是,问题就在于,涨得太快,涨得太疯,让百姓没有足够的反应以及适应时间。

也可以想见,过去只需花二十文,如今要用三倍的价钱去购买,换谁都会不满,抱怨,如果没有经历过也就罢了,但偏偏大汉的百姓们享受了快二十年的低价盐。

要知道,在西京,一个壮劳力,每個月的收入,平均只有三百文,因此,五十文一斗的盐,对于百姓而言,绝对是昂贵的。

于是,民怨积攒到一定程度时,朝廷也就不能在熟视无睹了。事实上,盐价的上涨,固然有朝廷政策推动的缘故,商贾在其中显然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在这份民怨中,“奸商”们也代替朝廷背负了不少骂名。

任何改革,在解决旧有麻烦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大汉自刘皇帝当政以来,经过了那么多的变革,在这个问题上,刘皇帝君臣都是有十分清晰的认识,与足够的经验。

到目前为止,盐事改革的利处已经很明显了,朝廷也开始享受其惠,因而,当问题开始显露,作为理政的行家里手,赵普、王溥没有任何的急躁,设法解决就是,无法解决,那便缓解。

“别看一个小小盐价,却是黎民百姓生计所系,如今盐价上涨,有些过分。问题是朝廷政策导致,既然惹出了民怨,朝廷就得着手解决,以释民怨,以安人心!”刘皇帝想了想,说道。

当然,也只是给了一个表明态度的指示。具体的事项,刘皇帝仍旧打算交给政事堂与财政司,具体的事宜,也只关心过问一下,他只看结果,如今的刘皇帝,已然完全进入垂拱而治的状态了。

“感民怨之沸腾,太子殿下已然亲自监督此事的解决,想来,财政司会尽快拿出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张雍道。

“王溥、沈义伦办事,朕还是放心的!”刘皇帝这么说道,看了看张雍,吩咐道:“此事,你也盯着!”

“是!”

事实上,再怎么改变,也不可能真的改弦更张,上涨的盐价也不可能真正掉下去,至少已经从中获取巨额收益的各阶层与集体,是不会允许,首先在财政司这边便会坚定这项政策。

即便迫于民情,施加一些手段,增加一些条令,稍微打压一下盐价,使其有所回落,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般,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

盐价,终究不比粮价。如果是粮价有这种疯狂的变动,那么毫无疑问,朝廷会施重拳,严厉打击,因为这是真正能影响到民生以及社会问题的事。

大汉帝国还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除了市镇的百姓,一般的农民家里多少都有些余粮,对于粮面的需求也很稳定,除非出现什么灾害,否则粮价是很难有夸张的涨幅。

盐价过高,百姓还能忍忍,久了也就习惯了,要是吃不起饭,那就可能造反了,那造成的危害,可就大了。

因此,都不需出结果,刘皇帝心里便已然有数,将来的盐价,仍旧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直到百姓们接受并习惯。

第239章 耀州之战第90章 安东国王?第30章 收获第1743章 臣服尚有门槛第305章 辽国三载第1681章 陆海之争第274章 厚葬之第366章 将士百战归第474章 补漏匠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100章 关中蜀乱第158章 河东风云(5)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2049章 最后的旅途20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425章 开宝十年第23章 室韦女真一番战终,宗亲无特权第363章 安西缓封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80章 春夜第263 史彦超的结局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时代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125章 邢州事第110章 坦白第355章 韩熙载准备好了第118章 查抄第345章 玉林狗肉馆第362章 分封?第200章 新的时代第304章 过去的三年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乐皇帝第239章 耀州之战第475章 赵卢之间的龃龉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336章 橐相第371章 杀,不杀?第118章 考虑结束战争第144章 东宫家事,接连凋零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357章 宫廷与宗室第182章 尚敢北顾?第345章 剥削者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92章 栾城之战(4)第1743章 臣服尚有门槛第324章 相安为上第279章 喜从天降第290章 燕王在京,军制改革第51章 郭氏父子第455章 见闻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时代下的大汉(上)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336章 怪圈第99章 全面对抗的两司第316章 皇后的宽慰第489章 不好收场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1738章 逆贼授首,准备撤军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513章 最后的旅途12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79章 再见郭荣第116章 淮阳王太傅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241章 锦州陷落第33章 真正目的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1818章 慈母败儿第321章 合理避税第294章 唐粤问题第37章 朝堂上的纷争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时代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63章 纵论天下第116章 挣扎无力第394章 永远在猜忌的路上第65章 决议南征第316章 皇后的宽慰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3章 田畔问对第471章 另起炉灶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320章 改革干将第199章 出宫第2章 分食第201章 正面交锋第137章 赵普的黑材料第175章 军略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197章 财计第285章 家务事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416章 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