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驸马的上下两策

李继隆的话匣子似乎也在这轻松谈话的氛围中打开了,见刘皇帝聊得火热,也主动开口:“时下整个北疆边军、戍卒的重点都放在对内治安弹压上了,因此,对阴山眼线部族的监控以及漠北契丹的防御,也就减弱了。

目前而言,漠中漠北尚且无事,契丹也不敢贸然南下,得一时安宁,然而,今边地不宁,未知何时方能安稳下来。

一旦北虏南下,犯境寇边,必然给大汉北疆造成严重威胁,尤其以当下北疆的情况,一旦内外勾连响应,很可能酿成一场灾难......”

听其言,刘皇帝眉头微凝,眼神斜向李继隆:“类似的话,我彷佛听过,朝中此前有臣僚以此上书,向我示警。

明面上是希望朝廷警惕那些被夺了部族权力、财产的首领、酋长,以防其怀恨抱怨之下,与漠北勾结,背反朝廷,破坏北疆的安定。

但实际上,还是对朝廷推行化夷政策心存犹疑,乃至就是反对。在他们看来,保持过去的状态,北疆也安定了十多年,其欣欣向荣,那些部族也恭敬臣服。

朝廷施此政,反而会破坏北疆的稳定,引起不满,激发矛盾,是取乱之道。你,是否也是这个意思啊?”

刘皇帝和和气气地说出这番话,语气却给人一种明显的异样感,闻之,李继隆则果断而干脆地摇了摇头,说:“以臣看来,倘北虏南下,若那些首领、酋长仍旧掌控着族兵族产,那么他们若与漠北契丹勾结起来,反叛朝廷,其对北疆、对朝廷造成的破坏岂不是更加严重?”

“呵呵......”听李继隆这么说,刘皇帝表情没什么变化,但就是给面前子婿二人一种缓和的感觉:“你这个考虑,才是正确的,很有见地!”

李继隆微微低下头,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虽然不便承认,但他确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在迎合刘皇帝。

“如你所言,目前北疆的戍防是面临一定麻烦了,既然提出了,如何解决,你可有思量?”刘皇帝继续问道。

李继隆不假思索,拱手道:“臣有上下两策!”

迎接刘皇帝略带期待的目光,李继隆道:“上策,主动出击,发兵北上,挺进漠北,与其待有朝一日胡虏南下,不若将战火烧到漠北,把漠北契丹彻底击溃了,那漠南、山阳及整个北方疆土的威胁也就彻底消除了!”

刘皇帝饮着小酒,听此策,也不由得噎了下,看着一脸认真态度的李继隆,说道:“你难道不知大汉这些年的战略国策?北伐契丹,深入漠北,说得轻巧,真要成行,朝廷将耗费多大的代价,你可知道,我的态度暂且不说,上报到朝廷,政事堂那干大臣是不会同意的!”

“也不说其他人,刘旸也在监国理政,你问问他,他是否认可此议?”

见刘皇帝看向自己,刘旸不动声色,思考了一会儿,方才沉稳地答道:“霸图也是就爹所问,提出策略,他是领军的将领,从军事出发,这确实是个占据主动、消除北患的办法!”

刘旸的话饶了个圈子,为李继隆解释了下,但那态度,显然也是不认可的,至少就目前而言,他是不会赞同对漠北用兵的。

东北地区,事情尚未了结,又岂能再于漠北掀起战火,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汉的重心仍旧放在对内治理致安,稳固统治,归化蛮夷政策的最终目标,也是为此,哪怕过程中造成了一些看起来不必要的隐患与麻烦。

李继隆当然是聪明人,也听出了刘旸话外之音,不过也是从从容容地,说:“臣对朝廷大政自然有所了解,但臣不认为,偃武避战,不代表畏战怯战,更不意味着朝廷就要自缚手脚。否则,今岁朝廷又何必大举兵出黄龙府,深入东北山林?

再者,哪怕北击漠北,也未必需要举国之力,以当下契丹的实力,也不足以让朝廷全力出击,只是把耗费从戍边变为出击,具体的打法也可采取灵活有效的战法......”

“看来你还是坐不住,想要建功立业啊!”听李继隆之言,刘皇帝也不恼,而是笑呵呵地道。

直接揭过,刘皇帝没有表态,但不表态就是最明确的表态了。

“再说说你的下策吧!”刘皇帝示意道。

对此,李继隆回答得便更加简单直接了:“无他,增派戍卒,加强北疆防御边军实力!”

而听其言,刘皇帝眉头一跳一跳的,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情绪在心头荡漾。给李继隆倒了杯酒,刘皇帝说:“霸图啊,你可知道时下,西起丰州,北抵阴山,东至燕山,朝廷的戍军兵力一共有多少?”

李继隆愣了下,说:“具体的数目,臣未知晓,约计在七到八万人吧!”

“差不多!”刘皇帝点头,又继续问:“那你可知整个北方,有多少戍军?整个大汉南北,又有多少戍卒?”

“将近四十万!”不待其回答,刘皇帝便直接说道,并且,语气带着些压迫性地继续问:“你可知,为了供养如此众多的边军,朝廷每年的花费是多少?”

这个时候,李继隆自然反应过来刘皇帝是什么意思了,但岳父的问题还得回答,并且有些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臣不知!”

“我也不知!”刘皇帝紧着接话,很强势地说道:“但是我知道,每年都在变化,每年都在增加,每年财政司管钱袋子那干人都在向朝廷、向我诉苦叫难!”

“这样的情况,削减边军的提议已经被我给压制住了,你这贸贸然地提出还要增加戍军,都不用等反馈,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朝中的大臣尤其财政司的臣僚们是会跳脚的!”

事实上,关于戍边军费问题,如今刘皇帝也是越来越重视了。如果是之前,他可能会觉得是朝中的文臣,想要通过削减军备,压制武将,压制军队力量,压制勋贵。

但刘皇帝对于军事,对于军队,从来都是重视,高度重视,怎能容忍朝中的文臣横加干涉。然而过了这么多年,财政司的叫声是越来越大,终究是引动了刘皇帝的心思,当做个一番详细的了解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在边军戍防的问题上,耗费确实不菲。

且不提那庞大的戍卒数量,为了供养支持,每年的饷钱、被服、鞋袜、粮秣、军械、牲畜等军需,再加其中的转运损耗,都是一笔庞大至极的支出。

而刘皇帝,对于军队,尤其是最吃苦,环境最艰难的边军将士,也十分优待,至少在待遇上,是绝对不允许短缺的。

这还只是边军,为了国防建设,为了边境安全,耗费再高,朝廷过去也一直咬牙坚持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哪怕是刘皇帝,也逐渐感受到了那股从四面侵袭而来的压力的,彷佛看到了那么一天的到来,当朝廷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戍防体系,无法承受那重大的财政压力,那就一意味着崩溃......

事实上,刘皇帝已经有进行调整的考虑,此前就有让政事堂、枢密院、财政司联合商讨,但是,并没能讨论出个结果来。

想要整改,哪里是容易的,贸然动作,那是真容易出问题的。财政司的提议,要么减兵力,要么削待遇,都被刘皇帝直接否决了,那是取祸之道。

因此,当听到李继隆提议要继续增加北疆戍防兵力时,也正好戳中了刘皇帝神经敏感处,点到了他近来的忧虑处,反应也难免大了些。

另外一方面,作此考量,也不只是因为财政负担的缘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边军若是过于庞大,会不会造成外重内虚、枝强干弱的局面?

这是该严厉禁止,严肃警惕的!

哪怕一直以来,刘皇帝都在不断的强调皇权至上,推进中央集权,保证对军队的掌控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局势的发展变化,还是难免形成一种让人担忧的局面,毕竟前车之鉴。

但是,要维持大汉如此广袤的疆域,要维持朝廷的统治,要保障国土的安全,又不得不铺开兵马,加强戍防。这样的为难之处,也是大汉帝国避免不了的。

李继隆作为军事将领,又处在边军之列,自然不会考虑那么多,也难以理解朝廷的痛处。但刘旸是很清楚的,因此,见他面露疑惑,便简单地把朝中关于边军戍防的争议解释了下。

于是,李继隆恍然,自己的建言,与朝廷是处处矛盾啊......

第214章 正在准备整顿朝纲的耶律贤第77章 吏职变动第257章 上京叛乱第192章 再得两子第2117章 康宗篇8续 家族大棋第1690章 拼图第82章 杀俘第76章 效郭威战法第72章 驻足石壕镇第121章 道士第25章 拟一份名单第304章 身入华夏,此生难返第51章 以镒称铢第86章 笼络人心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39章 连夜南进无题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1810章 军队得求稳第40章 入长沙,定湖南第231章 全国大水第1703章 如释重负第17章 附议第48章 接纳回归第257章 黄花谷之战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242章 战后第360章 主持善后第206章 症结难以解决第221章 全线出击第274章 厚葬之第321章 合理避税第78章 沧州府第227章 强势破城第200章 谁能继位?第152章 听政3第242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第47章 陶谷自荐第82章 四件大事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325章 裁判下场第11章 请教第82章 杀俘第61章 南北之争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490章 御宴继续,王钦若世宗篇44 漠北风云、契丹灭国第414章 云消日出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第111章 棉稻,后疾第291章 和议达成第3章 田畔问对第179章 长教训第385章 怨艾、抉择第429章 向南!第78章 安东这地不简单第159章 河东风云(6)第3章 新皇诏制第170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第130章 丧国之约第317章 修法第127章 打破潜规则第264章 更有杨业在后头第184章 刘承赟也来了第30章 “宽刑简政”第179章 榆林杨重贵第9章 凤翔战况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95章 皇后又进谏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25章 周世宗与杨令公第61章 赵二为官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292章 赵普复命第447章 形势不妙第297章 新山阳第440章 惶恐难已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32章 后宫不平静第148章 教诲第4章 见完这个见那个第141章 纳降第157章 提亲第1730章 一级压一级第87章 秋后算账第222章 阉宦之虑第195章 杨邠案(3)第101章 梁山观政第427章 晋王要做忠臣第344章 打个赌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转移阵地第44章 个中弊端第151章 开宝七年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41章 高丽国王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51章 郭氏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