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兵制改革2

任何事务的变革,都伴随着利弊,都该从正反两面看待,在变革当下,也是随时局发展而具备其必要性的。若不以现实条件,不顾客观规律,靠着帝王抑或当权者拍拍脑袋决策,一意孤行,那就不是变革,而是祸国殃民的瞎折腾。

大汉朝廷或者说刘皇帝决定对兵制改革,自然也不是受了几道谏章,听了一些进言,便脑热心动,拍板决策。

在前面,已经有几年的酝酿,也经过多方的调查与综合考量,方才定论。财政面临的压力,也属于客观情况,是现实需要。

当然,并不是大汉的财政真的出了什么问题,以当下两税、商税及盐铁茶棉等税收大项的收入,是足以维持国家军事行政的正常运转的,十年当可无虞。

赵普等大臣所考虑的,也不是要打压军队,也不认为朝廷的财政真就到了不裁军就会崩溃的地步。

国防巩固,边境维护,军队建设,这些涉及到国家安全与政权稳固的大事,其重要性他们也同样明白,只是觉得在和平年代,以那般高昂的代价维持着那般庞大的军队,确实没有必要,军费的开支是可以也应该得到限制的,至少该限制到一个健康的水平下。

刘皇帝这些年在维护汉统,在治国理政上,也是在不断调整,更加务实,更加看中当下。但是这不意味着他就完全丧失了远见,不再具备预见性。

作为帝国的皇帝,王冠之沉重也逼得他做些长远的考虑,而不是完全待事待临头,再去仓促应对。至少,他不愿意在十几二十年后,当问题深入、情况严重到不得不改的地步,再被动地去解决。

当然,他自己还能不能活二十年,还是未知数,但只要他还在位,他能够做的,该去做的,还是要坚决地去做,尽量不要把问题抛给继世之君。这是刘皇帝作为“开国”之君的担当,也是性格使然。

但凡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纠正时弊、缓解旧矛盾的同时,也需注意到新问题的产生以及新矛盾的扩大,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过去大汉那么多轮的变革中,也有无数桉例证明了此点,没有任何一项新政的诞生,新制的改革,可以做到一劳永逸,百利无害。因此,在这一方面,大汉的君臣还是很理性的。

从此番兵制改革来看,如果成功了,能够按部就班地根据中枢制定的方桉去落实,那在未来,大汉的军费支出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国家财政也能更加趋于理性与健康。

这是利处,也改革的根本目的,但同样的,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带来了国家财政与国防建设的新矛盾。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改革也难称成功,甚至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进行大规模的军队裁撤、的军费削减之后,如何维护统治,如何巩固国防,如何保障大汉这万里疆土的安全。

被裁撤的军队,他们原本所承担的国土守卫、治安弹压的职责,必需得找到替代的方桉,官兵的规模可以削减,但不能以牺牲国家安全为代价。

因此,削减军队规模,只是兵制改革的第一步,紧随其后,当同步进行的,则是组织一股能够填补国防缺失的力量,那便是乡兵。

经过多年的建设,大汉早已从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套基本的乡兵体系,每年的军费之中,也有一部分专门针对乡兵武器、训练、给养的拨款,由各道州都司负责。

按照大汉乡兵建设条制,凡在册之乡兵义勇,每年在农闲时,都要接受都司下属作训都尉为期45——60日训练,包括基础训练以及军事条令的灌输,代价是可以免除一定的劳役。

在战争年代,这些有基础训练经验的乡兵义勇,毫无疑问是大汉军队最重要最可靠的兵源,是枢密院最主要的招募对象,对统一及对外战争的消耗做到了有效补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和平的降临,在乡兵的组织建设上是进入了一种停滞状态的,不论是财政投入还是操训上。

毕竟,当大汉打遍四海无敌手,当战争正事实上地远去社会恢复稳定与安定之时,人们的视线自然也从战争上转移,心思也彻底放到生计的劳碌奔波上。

边境道州尚可,环境民风也适合乡兵发展,再加上军队以及都司的大力扶持,都导致边地的乡兵建设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氛围也很浓厚,李继隆所言边地乡勇在边防事务上承担更多责任也是事实。

相较之下,内地道州的情况,显然不容乐观,虽然大汉民间依旧习武成风,并受到了官府的引导,但对大部分百姓来说,习武的成本还是高昂的,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深切参与其中。

而经大汉此番兵制变革,对于乡兵的建设,也将加大了。而与此前那种维持基本简单的训练不同,变革下的乡兵,对其要求要更高,所承担的职责要更大,在大汉军队中的地位也要提高,待遇更要提升。

当然,这指的是那些被选拔出来,充实入大汉国防体系的乡兵。不只是边地需要正兵削减后的补充,对于地方道州上,也将成为驻军的辅助部队。

枢密院拟定的策略,是从乡兵之中,选取精壮者,编练成半军性质的军队,称为团练,是在大汉的军事体系中重新规划出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将填补国防戍防上的空缺。

根据枢密院提出的要求,地方上的团练兵每年当保持至少两百天的训练,并要承担维护治安的职责,且异地服役。边境上的团练,则以三年为期,三年期满,再调回原籍,年龄限制,也放宽到四十岁。

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团练兵除了战争抑或执行剿匪戡乱等特殊任务时,是不给军饷的,取而代之的,是朝廷免除这些团练家中丁税、两税以及每户每年两人的劳役。

而朝廷养这些团练兵的正常支出,只有日常的训练、被服、军械、给养,装备上的要求也要低上一等,这样的待遇,与朝廷那些在籍正兵相比,可谓低廉了。当然,伤亡抚恤也是要给的,同样要次于在籍官兵。

对团练兵的建设,也是朝廷对兵制改革中,实行的最为重要也最根本的举措,而那节省的军费,也就是从中的而来。

毫无疑问,团练兵比起朝廷正兵,是要弱上不止一筹的,裁兵的影响也不是靠区区团练兵就能弥补的,大汉的国防实力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在基本保障国防的基础上,能达到维持一个正常军费开支的目的,同时,也更加完善大汉的军队体系。

而整个兵制改革,唯一没有变动的一支军队,大抵只有拱卫刘皇帝的宿卫军了,那是皇帝的亲兵,是守护皇城、拱卫刘皇帝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何时,其地位、其实力都不会动摇的。

另外,曾一度作为大汉军队组成部分的番兵,也遭到了裁撤,朝廷不再维持基本的编制,其中一部分有功者、心向大汉的将被挑选编入汉军。

当战争爆发,在有需要时,再进行临时征召,临时花费,组织作战,这也是消除胡民军事威胁的一种考虑。当然,如西南飞堑军这样的军队,还是保留下来的,他们已经不算番兵了。

第140章 杀心大起第58章 回师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澜第78章 火油弹第51章 郭氏父子第346章 文人风骨第1802章 屁股要坐稳,态度要端正第322章 土司制与辽使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第214章 正在准备整顿朝纲的耶律贤第420章 刘皇帝:皇子欠管教第157章 《刑统》将成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浅谈两点第25章 开宝新政第40章 濮州案(3)第262章 大军临城,归师难遏第462章 当年善政第66章 商业互吹第127章 冬至宴3第43章 大公主回来了第2050章 最后的旅途21第461章 癫狂?第171章 东京火灾第393章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吴国之始仁宗篇1 正统时代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97章 隰州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第29章 请缨第1694章 盐州第156章 南唐来使3第196章 橐驼儿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322章 再启西进第40章 开拓之志第191章 北巡结束第85章 安心第68章 撤了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151章 凋零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367章 礼遇隆重第316章 不装了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53章 兵制改革世宗篇26 北廷国相第67章 满廷反对亦无效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32章 后宫不平静第137章 迂回之师第78章 涡口之战(2)第220章 啖耳将军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265章 杨无敌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346章 底层第82章 不手软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62章 奸宦昏主第1762章 契丹政变第247章 视察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115章 瀛州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1章 黄袍加身第279章 喜从天降第476章 赵匡义留台丧龙钟响第215章 确立太子第367章 还是稳着来第4章 西南事务第88章 天子金令仁宗篇1 正统时代第13章 战争的脚步正在迫近第34章 惊陶谷第160章 三个青年第274章 老当益壮第112章 兄弟第321章 合理避税第80章 寿宴上不对劲姐夫第368章 吴越结局注定第365章 看衰第429章 向南!第295章 难第247章 视察第60章 “暴毙”第145章 糜烂的同化政策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496章 上进之时上进之人第314章 门庭若市第27章 大汉二十三道第507章 一缕叹息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第14章 腹黑之谋第76章 效郭威战法第287章 赵普使蜀1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398章 换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