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6章 雍王回京

第1686章 雍王回京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清脆的背诵声回响在崇政殿内,抑扬顿挫,颇具感情,刘皇帝坐在一旁,微闭着眼睛,默默倾听着,摇头晃脑,嘴角带着点笑容,似乎十分享受。

近些年,大概是老眼昏花的缘故,刘皇帝很少拾卷读书了,而让三馆、诸殿的那些翰林学士、饱学鸿儒轮流给他读书讲史。

对于那些博学之士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恩典,毕竟,刘皇帝用人,向来注重实干,而藐视空谈,因此,朝廷虽然养着诸多文臣,但大部分都束之高阁,让他们做些编史、修书的工作。

当然,这对大部分文人而言,已经是厚遇了,但政治地位上的落差感,终究是难免了。学成文武艺,报与帝王家,大部分人,还是更热衷于做官,向往权力,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在这方面,大汉的文人始终都被压制得很厉害,朝中当权者,少有道德学究,大部分的要职,都被那些功臣勋旧以及“不学无术”所谓实干之才所占据。

这也是许多当代文人,所愤懑憋屈的,自觉有经天纬地之才,而无施展用武之地,只能在那些富丽堂皇的殿馆中做学问,殿室再华丽,他们也只是一只只被圈起来的金丝雀。

当然,这也国家承平久了,思想开始出现别的苗头了,各种言论层出不穷,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多了,换作二十年前,没有多少文人敢对朝政朝臣高谈阔论。

对于新出现的这些声音,刘皇帝自然是听而不闻,甚至还直接表明一个态度,当官的若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做学问上了,还有几分能用在实处,于国何益,于民何利?

因此,当刘皇帝开始从三馆中挑人,给他讲学读史之后,不少人都是欢欣鼓舞,甚至喜极而泣。

他们仿佛看到了希望,终于能够名副其实,真正地皇帝表达他们的见解,输出他们的理念,这可比在朝廷中谋取几个重职要差有意义得多。

即便,刘皇帝只听他感兴趣的东西,甚至于,因为听得不满意,黜落了好几名好夹私货的学士。

当然,与听人讲史时的严肃认真不同,此时的殿内的背诵声,却让刘皇帝感到舒心喜悦,毕竟,背书的是他孙儿。

“文涣,这篇《谏逐客书》,你已能全文背诵了?”一段背完,刘皇帝一脸的和蔼,微笑着看着皇孙刘文涣。

“回祖父话,孙儿已然熟记此文!”刘文涣小脸红彤彤的,闻问,略显拘束地应道。

不管东宫有多少明争暗斗,但在刘皇帝这边,对两个皇孙,还是一视同仁,十分喜爱的。不时召两孙儿进宫陪伴,也有培养的用意在里面,不出意外,大汉的隔代之君,大概率就从这两孙儿中择一了,对此,刘皇帝又岂能不重视。

而两个孙儿,刘文涣已经十一岁了,很聪明,勤学好问,更可贵的,是没有多少浮躁之气,颇得刘皇帝喜爱。

至于刘文济,不满八岁,年纪尚小,还看不出太多东西,但是,从过去的表现来看,也是个文静乖巧的孩子。何况,还有那么一个更加聪明睿智的母亲。

如今两个皇孙,若以嫡庶,刘文济是嫡子,慕容太子妃顶着不小的压力与巨大的非议,将之收养。然而,也正因萧氏所出,契丹人的血脉摆在那里,总是给人一种不牢靠的感觉。

对于这些,刘皇帝虽然看得并不重,但是,他也管不了人心向背。另一方面,他虽然遵循嫡长子继承法,但从本心而言,也并不是特别看重,至少在他看来,庸人是不堪为帝王的。

嫡长制,也只是占据一个法理,具备平衡性,妥协性,但并不意味着最终结果。

“很好!”刘皇帝不吝惜夸奖,但很快便习惯性地教导道:“不过,仅熟记是不够的。既要读其文,还需明其理,知其义。”

皇家子弟,大多数是早熟的,刘文涣亦然,过去,对于刘皇帝类似的教诲,或许还显懵懂的话,如今,多少能有所得。

因此,十分乖巧地应道:“是!孙儿不敢忘怀祖父教诲!”

见状,刘皇帝又露出了笑容。

“官家,雍王殿下回京了,殿外候诏!”在刘皇帝教育孙儿时,喦脱前来禀报。

闻报,刘皇帝脸色微喜,当即吩咐道:“还候什么诏,快叫他进殿!”

雍王刘承勋近两年,一直待在江南,有代表皇室抚视东南道州之意,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地区在大汉的地位越来越高,朝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刘承勋坐镇东南,就能体现此点。

“臣参见陛下!”很快,刘承勋入内,恭敬一礼。

年近五旬的刘承勋,也不复当初的风度翩翩了,但是,精神看起来很好。作为刘皇帝的嫡亲兄弟,在朝中地位超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常代表朝廷巡抚地方。

而在这个过程中,关心民间疾苦,经过为民请命,也处置了一大批贪官污吏,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朝野之中,威望都很高,是大汉有口皆碑的贤王。

对于这个弟弟,刘皇帝若说一点猜忌都没有,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在早年的时候,是当作皇位继承人看待的。

不过,随着诸子渐长,帝位传承有序,太子的地位也早已稳固,也稍稍放下了戒心。当然,更重要的,刘承勋很有自知之明,从不逾制犯忌,对刘皇帝也向来顺从逢迎,刘皇帝也就逐渐放下了戒心,兄弟俩之间的关系,也就维持得很好。

何况,刘皇帝虽是独夫,但年纪毕竟慢慢大了,开始念旧,也开始奢望亲友情,还有李太后的影响,对这嫡亲的弟弟,自然另眼相看。

此时,见刘承勋回京,自然喜不自禁。亲切地让他免礼入座,仔细地打量了他两眼,指着刘承勋发福的老脸,笑道:“江南鱼米之乡,物华天宝,确实养人,三弟,你可胖了不少啊!”

刘承勋也呵呵一笑,抚了抚自己明显凸起的肚腩,应道:“让二哥见笑了,这些年养尊处优,甚少锻炼,难免髀肉横生,大腹便便啊!”

刘皇帝爽朗一笑,也不顾自己腰间明显的赘肉,毫无自觉地道:“这缺少锻炼可不行,年纪大了,就该注意养生!”

“二哥说得是!”刘承勋嘴角一抽,恭维道:“还需向您学习!”

“文涣,还不快见过你叔祖!”刘皇帝自得地一摆手,冲站在一旁,好奇地望着刘承勋的刘文涣道。

“孙儿参见皇叔祖!”刘文涣不敢怠慢,迅速上前跪倒,规规矩矩地叩头。

见状,刘承勋也乐呵呵的,探手示意他起身,温和地道:“快快起来!又长高了不少嘛!”

说着,刘承勋下意识往怀里一掏,掏了个空,冲刘皇帝尴尬一笑:“早知文涣在此,该准备个礼物才是!这就先欠着吧,改日补上!”

“文涣,可记得向你叔祖讨要啊!”刘皇帝心情看起来着实不错,冲刘文涣玩笑道:“去玩耍吧!”

“是!”刘文涣闻言,躬身一礼:“孙儿告退!”

第248章 刘皇帝的小本本第120章 开始着手对付辽国第8章 宰臣间的龃龉第221章 成长的王彦升第20章 被忽视的问题第180章 踌躇满志第186章 李国舅的愚民倾向第331章 泰来楼第1706章 拾遗补阙第74章 燥热的辽帝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迟暮第228章 形势危急第122章 相互诛心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世宗篇27 南洋勾吴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256章 打仗打的还是后勤第385章 怨艾、抉择世宗篇47 封禅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21章 聪明主动的安氏父子第3章 不宜扩大第166章 出使归来第135章 韬光养晦第30章 满堂春宴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54章 临阵指挥,尽委诸君第235章 南口大战4第326章 再用老将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124章 定难军事第98章 追捕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无题第111章 动心第9章 写得不错!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第48章 处处矛盾第21章 祸从口出第64章 回鹘汗之死第451章 双双去世第35章 瑶华春第335章 凯旋令、刘昉请命第241章 至此战罢世宗篇28 朝晖之城,老年白龙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42章 岭南在望第47章 高丽定安之事第1783章 戴孝入碎叶第53章 交代后事第72章 安东大开发3第120章 北伐进行时第344章 打个赌第106章 倒赵第402章 这事没完第1740章 农民苦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230章 边情暂解第153章 削藩第7章 小张探花第156章 亡国之君第133章 纳了第84章 灭佛伊始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734章 首级=赏钱第50章 喜讯第1787章 讲个笑谈,说个趣事第238章 南口大战7第221章 名将团队第403章 抓起来!第33章 两广运动第278章 遣使向西,汉中战况第114章 欲谋大功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71章 叛军势蹙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330章 小市民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25章 析分枢密之权第185章 赐宴第86章 笼络人心第151章 凋零第126章 第一个被杀的宰相第1698章 做贼心虚第130章 丧国之约第375章 由创业走向守业第27章 郭威病了第349章 圣驾过府第84章 刘承祐的决定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170章 御宴第38章 赏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诞生第286章 进兵方略第133章 纳了第123章 咨之以边事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第2053章 终章第138章 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