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

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

初春夜色,寒凉如水,看望完高贵妃后,刘皇帝自瑶华殿出,漫步于东京宫室。幽静笔直的长廊间,两名靓丽的宫娥挑着宫灯,步态婀娜地在前引路,柔和的灯光,映照出一道道人影。

刘皇帝安步当车,动作自然,一副散心的模样,他的注意力倒不在周遭壮丽的宫廷建筑,这些东西他早就看腻了,当然,晚上也看不出什么。

喦脱与张德钧这两个大汉宫廷最具权势与名声的大太监,此时都亦步亦趋地跟在刘皇帝身边。张德钧已经改名了,在其养父去世后,便恢复原姓王,重续族谱,甚至给自己找了个祖宗,太原王氏。

并且,改名张德钧还特意上表,请求刘皇帝赐名,念及多年主仆情分,以及张德钧的功劳,刘皇帝赐名继荣。不过,后来张德钧又上表,言辞恳切地表达,他有今日之尊荣,完全得益于官家恩宠,因此,又更名继恩。

因此,如今皇城使的大名唤作王继恩,旁人有叫错的时候,他便会发怒,乃至谩骂斥责。当然,刘皇帝还是习惯性的唤他张德钧,对此,又是另外一个态度,用王继恩的话说,不论他姓什么叫什么,都是官家的忠仆。

对于王继恩这些“忠敬”的表现,刘皇帝虽然觉有些可笑,心中感受却还是不错的,这阉人总是那般贴心。同时,对“王继恩”这个名字,也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此时,徜徉于夜色之中,缓缓向崇政殿走去,刘皇帝背着双手,饶有兴趣地听着王继恩的汇报。

“太子这些年,也实在辛苦,颇不容易,平日里忙于政事,难得闲暇,出去逛逛,竟变成体察民情了!”刘皇帝嘴角微带笑,轻声道。

从刘皇帝的态度来看,他对太子亲民的表现,显然是很满意的。至少,刘旸是在践行他的意志,遵循他的教诲,毕竟,刘皇帝不只一次说过,不能奏章上治国,皇帝不能困于宫廷,视野不能为宫墙与朝廷所限制,需要多出去走走看看。

见刘皇帝心情不错,王继恩也恭维道:“太子殿下勤政爱民,十数年如一日,如此躬亲视察,深得官家教诲,实在令人感佩服。”

闻言,刘皇帝当即道:“做法值得肯定,朕如今是越发年迈了,有些走不动了,他能代我多出去看看,也好,算他尽一份孝心了!”

“官家御体康健,龙行虎步,尚能走遍万里河山,何故言老?”喦脱不肯落后于王继恩,也开启阿谀模式。

刘皇帝笑了笑,摆手道:“你们这些巧言令色,就不必在朕面前显露了,朕的身体如何,还能不自知吗?”

此言落,喦脱不由面露尴尬。不过,恭维吹捧是不能短的,他伺候刘皇帝这么多年了,也清楚,若是顺着刘皇帝说他老,那他心中也定然不会高兴,趋利避害是其本能,孰轻孰重,喦脱心里可明白得很。

“你从宫中挑些补品,给太子送去,替我带去问候,让他多多注意身体!”刘皇帝扭头,冲喦脱吩咐道。

“是!”

“现在就去!”也不管时间晚不晚,刘皇帝要求道。

虽然很想继续侍候在刘皇帝身边,尤其是王继恩这厮也在的情况下,但刘皇帝的命令,喦脱哪里敢违背,行一个礼,依依不舍地离开。

同样的,对王继恩而言,喦脱走了,就相当于少了个碍眼的人,以免影响他与官家独处,心情大好,嘴角甚至洋溢着少许不易察觉的笑意。

“太子今日出巡,所察那些腌臜事,你可都查清楚了?”笑容敛起,刘皇帝言语中带着淡淡的威严,问道。

察颜观色乃是王继恩的本能,见状,顿时赔上几分小心,道:“下属探事,已然盯着,定不会走漏那些违法乱民之贼!”

不过,刘皇帝的关注点,显然不在这方面,而悠悠道:“伱们皇城司的职责是什么?”

一听这话,王继恩的心几乎提到嗓子眼,垂着眼睑,恭敬道:“为陛下广张耳目,探不臣,刺舆情”

“你记得很清楚嘛!”刘皇帝语气淡漠道:“那为何,适才所报之事,此前从来没有汇报过?这些,难道不是市井之音,东京舆情吗?这些事,竟然需要太子亲自出去游走,方能察觉,那你们皇城司的人,又在做什么?”

刘皇帝说得平淡,但对王继恩而言,却是莫大的震动,白净的脸上涌上一坨红晕,也不辩驳推诿,直接请罪道:“是小的失职,还请官家恕罪!”

“呵呵!”刘皇帝轻笑道:“既然失职了,就当处罚,你觉得朕该如何罚你啊?”

王继恩更紧张了,但依旧咬着牙,郑重道:“但凭官家处置,小的绝无怨言!”

“口中自然不敢有怨言,若心中不服,朕如何知晓啊?”刘皇帝问道。

闻言,王继恩顿时一脸决然:“小的对官家,全心全意,愿剖心明志,以表衷心!”

刘皇帝笑了笑:“不必说得如此悲壮,不至于此。”

“小的宁死,也不愿让官家失望!”王继恩语气哽咽起来,就差落泪了。

摆摆手,刘皇帝慢条斯理地道:“看来前次,你们皇城司的整顿并不到位啊.”

受去年武德司变故,皇城司也没能讨得好,被刘皇帝下令整肃,只不过,整顿工作此前是交给王继恩自己做。

但如今,又让刘皇帝抓住了把柄,想要轻易度过,显然不大可能了。在王继恩忧心忡忡还未回神之际,刘皇帝又说话了:“朕给你安排一个副手,帮你好生整顿整顿!”

这是要掺沙子啊,王继恩心中蓦然生出这样的念头,虽然一万个不乐意,但态度上却不敢有丝毫迟疑,拱手道:“小的多谢官家关怀,定然全力配合!”

“听听,这话想来也是言不由衷吧!”刘皇帝笑道。

“小的不敢!”

“内常侍张彬,你以为如何?”刘皇帝淡淡道。

“甚好!”王继恩回答得很干脆。

当然,脑子飞速转动,思索着此人来历。张彬是内侍省四大常侍之一,掌管着一部分省事职能,虽然比不上喦脱、王继恩,也算是宫中的大太监,关键在于,也能经常见到刘皇帝。

于王继恩而言,更关心的还是自己与张彬的关系,思量之下发现,过去并没有太深交际,也没有什么矛盾,却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当然,最好莫过于没有这项调动任命,只是刘皇帝做决定了,王继恩也不敢违逆。真正让他忧心的,还在于官家似乎有收束皇城司的意思,这也就罢了,其背后透露的苗头,是不是意味着,官家不再像以往那般信任自己?

细思极恐,王继恩有些患得患失了,忐忑之情溢于言表,甚至在刘皇帝面前都不禁走神了。

刘皇帝则没管他,继续道:“东京民间这些情况,你要继续细细收集,我也喜欢听。”

压下心头的不安,王继恩赶忙道:“是!”

“还有,太子所察之弊,后续事宜,也给朕盯着,朕也很好奇,会如何发展”刘皇帝淡淡道:“刘继昌啊,他这个府尹,过去一年做得太安逸。经此事,却也可看看,到底有没用对人”

第202章 百草口之战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121章 道士第67章 宿州一线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90章 老将可用第79章 滏阳之捷第368章 荣宠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317章 修法半岛史话终 极限第9章 凤翔战况第279章 喜从天降第181章 东河村之战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95章 效果已显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01章 梁山观政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35章 韬光养晦第435章 还是比烂的时代浅谈两点第45章 靖江军第394章 永远在猜忌的路上第215章 手忍不住颤抖第263章 纵论天下第130章 陈桥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22章 銮驾临幽州第39章 连夜南进第353章 聪明的张德钧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56章 契丹不乏忧患之士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56章 南平王让朕好等啊第163章 河东风云(终)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争储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5章 刘皇帝的考验又来了第210章 一锤定音的人第1714章 百姓苦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120章 开始着手对付辽国第305章 辽国三载第469章 四大改造、营所改革第226章 冯道请辞第327章 通达馈运、泉州内乱第289章 捷报齐至第346章 天子的“怜悯”第70章 同州之战第95章 大洗牌第303章 赵普北上第96章 李少游的新去向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123章 株连不可避免第1772章 处置第46章 郭荣奏事第138章 破寨第42章 一心求财王巡检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121章 最难啃的骨头,最轻松地啃下了第323章 党侯的智慧第395章 疯涨的盐价第30章 湖湘之治第490章 御宴继续,王钦若第1789章 “猴子”的反应第233章 南口大战2第157章 刘老四第73章 安东大开发4第113章 军改伊始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13章 考校第1694章 盐州第101章 称得斤两,从容收兵第381章 功臣阁第217章 李国舅治政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169章 两面三刀第198章 秋猎第417章 轻狂第360章 主持善后第1681章 陆海之争第258章 汉军的反应第105章 善后安排第296章 缺人了第88章 赵思绾有远谋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87章 兄弟第468章 信教不留头留头不信教这才是感言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228章 形势危急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367章 下面的声音第339章 不登宰堂,终为人所制第22章 慈父的关怀第59章 明贬实升第380章 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