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4章 禁轿

第1764章 禁轿

“站着做甚,坐下吧!”殿内,父子独处,刘皇帝冲刘旸道。

“是!”刘旸拱手示意,提袍落座。

看着一举一动规规矩矩的太子,刘皇帝沉吟了下,悠悠说道:“我听说,近两年来,东京出现了一股乘坐软轿、肩舆的风气,稍微有点权力地位的官吏,都好此道。不只官场,民间也是一般,出行乘轿,蔚然成风。甚至,有的人在攀比,谁的轿子更华丽,制作更精细,造价更高昂,有无此事!”

听刘皇帝提起这样一桩事,刘旸愣了下,方才点头道:“确有此事。不过,肩舆出行,自古有之,朝廷也未禁止,也是近几年,方才盛行。”

“你就没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刘皇帝淡淡道。

刘旸顿时留了心,拱手应道:“请爹示下!”

刘皇帝语气有些冷:“依我看来,喜欢乘轿的人,都是懒人,都是堕落的开始,他们喜欢有人捧着、抬着是吗?如此才能显示出权力、身份、地位?显得他们高人一等?

即便不提这些,一顶轿子出行,至少也需两人,更别提那些四抬、八抬大轿。我听说,刘曙就搞了一个顶十六人抬的华舆,再加上随从护卫,出行便是数十人扈从规模。

放大到整个东京,整个大汉,因乘轿一事,这其中又浪费了多少人力,你可有想过?这么多人,若是用到生产上,又能创造多少粮食、物产,产生多少价值,你可能考虑过?这么多人力,如此白白浪费,就不觉可惜?”

听刘皇帝这么说,刘旸的表情也逐渐严肃起来,稍加思忖,不得不承认,刘皇帝所言,还是十分有道理的。再加上,近来朝廷施政,本就开始重视鼓励农桑、扩大生产,同时尽量努力减少控制城市人口。

而一个乘轿的习惯,平日里习以为常的事情,经过刘皇帝这么一说,却也反应出在人力上的浪费,这一点,确实是刘旸所忽略的。

刘皇帝则继续道:“大汉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璀璨,但有些东西,在我看来,就是糟粕,比如这肩舆文化,就该摒弃,就该将之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儿惭愧!”刘旸起身,表示道,而后习惯性地顺着他的思路问道:“以爹之见,此风当如何整治?”

“自今以后,大汉禁止官民乘轿!”刘皇帝语气有些严厉道:“若犯,不论是谁,一律贬进刑徒营!用几人抬,就劳作几年!”

听刘皇帝意见,刘旸迟疑了下,道:“只是,有些老臣,年事已高,若无肩舆轿乘,只怕出行上会有困难,对此,是否能有额外开恩?”

瞥了刘旸一下,刘皇帝冷冷道:“难道就不能乘车?马车、驴车、牛车,难道不能提供出行便利?那些年轻力壮的文武们,连马都不会骑了?”

“是!”刘旸头低了下,稍加思索,又道:“然而有些地方,通行受限,却非车辆所能及,非人力不可”

“倘若有这样的地方,青壮年就没有腿吗?走不了吗?年老者,去那等地方做甚?平民百姓,谁舍得乘轿,谁又有那个条件乘轿子,即便遇到伤病等紧急情况,推车、板车,哪怕靠人背负,多少出行办法,需要轿子这光鲜无用之物吗?”刘皇帝语气已然带上几分恼火,斥道:

“伱不要再和我纠结那些细枝末节,总之,我不想再看到、听到,有好手好脚者,乘轿出行!发现一例,惩治一例,贵族官吏触犯,罪加一等!此事,你亲自督办!”

“遵命!”闻言,刘旸不由苦笑,无奈应道。他又不是反对此意见,只不过想多讨论讨论,考虑得全面些罢了。

“还有!”刘皇帝想到了什么,冲侍立在旁的喦脱道:“你吩咐下去,把宫中那些步撵、肩舆,都给朕烧了!禁轿之事情,就从朕开始,从宫廷开始!”

“是!”对于刘皇帝命令,喦脱自然不敢有任何质疑,不加迟疑应道。

但是刘旸,却不禁劝道:“爹,您以身作则,儿钦佩。只是,把步撵都毁了,却有不便之处。儿以为,天下臣民都可禁止乘轿,但天子不同,还请三思!”

“三思什么?”刘皇帝驳斥道:“莫非,你也以为,朕这双腿,走不动道了?”

刘旸一惊,赶忙道:“儿绝无此意!”

“就这样!”刘皇帝不耐烦地一摆手:“立国几十年,当真是什么情况都冒出来了!我告诉你,对于有些事情,有些风气,我就是看不惯,就该取缔禁止,就该严厉惩戒!”

“是!”

答应的同时,刘旸心中默默叹息,刘皇帝这两年的变化,当真是越来越明显了。刚愎乃至骄横,不容置疑。虽然大放权力,但他自己所坚持的想法与意见,也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

就拿乘轿之风来说,刘旸也觉得有道理,可以设禁,但是刘皇帝表现出的那种严厉与粗暴,却让人心凉。

“启禀官家,徐王求见!”内侍的通禀,缓解了父子俩之间的少许尴尬。

等胖乎乎的刘承赟进殿之时,气氛已然恢复了融洽。刘承赟御前拜见:“不知陛下召臣,有何示谕?”

看着徐王,刘皇帝也不啰嗦,直接吩咐道:“正有一事,需赟哥帮忙动动脑筋!”

“陛下勿作此言,但请示下!”刘承赟立刻表态道,恭敬姿态十足。

刘皇帝不在意这些的样子,道:“漠北契丹那般,再度遣使南来求和,朕基本同意,准备择一女远赴漠北,嫁给契丹王耶律隆绪。

不过,你也知道,朕膝下诸女,年纪都不合适,且都已经许人,因此,只能从宗室之女中,选一合适之人。

你是掌管宗正的,对各家情况比较了解,可有建议?”

刘承赟一听这话,便明白刘皇帝的意思了。虽然刘皇帝说的是实情,他最小的女儿是七公主隆庆公主刘蕙,如今也二十二岁了,且嫁给了慕容承泰之子,甚至已经产子。

但是,即便有年纪合适的未许人的,以刘皇帝的脾性,也不会舍得远嫁异域。这种带有“和亲”性质的政治联姻,还得从宗室之女中挑选,而以大汉宗室如今的情况来看,年纪合适的,大概就是亲王刘煦的长女刘霏。

刘霏生于开宝七年,如今二八未满,虽然比耶律隆绪大了点,但岁数正相合。不过,刘承赟可不敢作此议论,思来想去,也只能从宗室旁支中选了。

这也是有先例的,高丽王王伷的王妃,就是他刘承赟的女儿。思索一阵,刘承赟试探着道:“陛下,臣弟刘承锡家有一女刘琳,年方十八,尚未许人,姿貌端庄,您以为如何?”

“刘承锡”刘皇帝还想了想,方才记起是哪个:“他如今是什么情况?”

刘承赟道:“陛下,当年,刘承锡因夏州党项民乱之事,被夺了知州之职,贬为庶人,如今只是布衣平民!”

听刘承赟这么一说,刘皇帝回味过来,看着他,意味深长地道:“赟哥,这也是用心良苦了啊!”

“臣汗颜!”见自己的小心思被看破,刘承赟憨厚一笑。

“可!”刘皇帝也没有多考虑,便答应道:“刘琳远嫁,于国有功,至于刘承锡嘛,可以起复,由吏部考评委派!”

“谢陛下!”

第226章 一溃百里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隐患第18章 请愿第23章 室韦女真一番战终,宗亲无特权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忧虑第450章 杀一皇亲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202章 刘皇帝已至长安第108章 后知后觉后怕第1783章 戴孝入碎叶第74章 根由在朝第351章 林邑国第320章 见机进言,权归中枢第246章 辽军又何去何从?第2126章 世宗篇1 谁继大统第1698章 做贼心虚第199章 出宫第445章 捐资捐款,天灾不断第81章 两日而克第96章 刘皇帝就是定海神针第31章 议治湖湘第71章 安东大开发2第1809章 饯行第9章 写得不错!第343章 逐渐窒息的局面第120章 北伐进行时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069章 太宗篇16 听哥一声劝第304章 身入华夏,此生难返第199章 辽帝之死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9章 公府密议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322章 针锋相对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197章 决断!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第138章 回宫第13章 相敬如宾第81章 下蔡大捷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浇筑王权第392章 抢救一下第18章 轻取江陵2第254章 久待良机第367章 还是稳着来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182章 大汉最北端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58章 火神淀之乱第102章 政争这种事是很正常的第174章 故交情谊第342章 势如破竹第288章 敌酋首级献上第181章 父子夜谈第1729章 太子之问第28章 史弘肇赴边第118章 考虑结束战争第257章 黄花谷之战第301章 藩臣离京第117章 赵匡义也慌了第47章 八十万军队带来的压力第55章 燕王病故第78章 沧州府第7章 恩赏问题第113章 将目光投向北边第167章 重建的云中第67章 来自河阳的消息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1708章 格局第63章 武德奏事第23章 夜宴第1802章 屁股要坐稳,态度要端正第113章 将目光投向北边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殇仁宗篇1 正统时代第98章 山道第399章 还债第313章 晋王一家子第14章 武夫军阀第163章 河东风云(终)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2076章 太宗篇23 进入深水区的税改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373章 开宝九年已过半第125章 由土地问题引申第2099章 太宗篇46 军售 枢密院变局第344章 打个赌第84章 灭佛伊始第496章 上进之时上进之人第104章 平息第133章 延禧驿第58章 当太子与首相共同针对第87章 对夏绥事宜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8章 湖南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