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来做

众臣满怀疑思地退去,太子刘旸被留了下来,父子独处,再无当初那种父慈子孝的融洽与温馨,看着毕恭毕敬肃立于面前的刘旸,刘皇帝沉默良久,方才问道:“你可知朕决意推动税改的原因?”獱

刘旸稍加思索,拱手应道:“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

闻言,刘皇帝嘴角扬起一道弧度,不无嘲弄地说道:“长治能否做到且不论,但近乱恐怕就在眼前啊!”

听刘皇帝这么说,刘旸脸色微变,下意识地应道:“怎会?”

“你会察觉不出其中的问题?”刘皇帝目光直视刘旸,仿佛要把他看透一般,澹澹道:“你的迟疑,你的犹豫,缘由何在,你心里清楚,朕也未必不清楚!”

刘旸的眉头紧紧锁起,想了想,道:“陛下决心已定,臣只有全力以赴,听令而行!”

“是吗?”刘皇帝一副不相信的模样,澹澹道:“朕要杀贪官污吏,你尚且那般大的反应,忧思疑虑,如今这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却如此果断。莫非,又想等着,改革改出问题,再站出来,‘仗义执言’?”

刘皇帝说话,是越发没有分寸,随心所欲,不顾场合,他一时口快,但带给刘旸的压力却是难为旁人言。獱

刘皇帝话音刚落,刘旸便满脸激动,语气恳切道:“臣绝无此意,请陛下明鉴!臣性迂缓,但大义大局,绝不敢疏忽。税改乃是惠及天下亿兆黎民之事,臣只有全力支持,尽心辅助,即便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辞,绝无贰心!”

见刘旸如此表态,刘皇帝这才放过他,挪开目光,语气平和了些,道:“朕心里明白,税改推行,不会顺利,以你之见,困难会出现在那些地方?”

感受到刘皇帝变化的语气,刘旸紧张的情绪稍微平复了几分,考虑几许,有些郑重地说道:“既涉税制,不论新旧,已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新制仍旧可能存在,尤其在执行过程中,朝廷必须加强监督,这是比拿出一套完善无缺的地税制度还要重要的事情。

李相众臣,适才已经提及过的,臣就不多言讲了。而他们未曾提及的,也是改革最大的困难,是来自朝廷上下、官府民间的巨大阻力!”

说到这儿,刘旸瞧了刘皇帝一眼,见他听得认真,便继续道:“平民百姓,不论税制如何,大多依法纳税,少有抗拒,即便有,地方官府及税吏官兵也不会允许。何况,新制之下,对以耕种为生的农户百姓而言是有益处的,正常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反对的,甚至欢欣鼓舞。

相反,是那些占据着大量土地,拥有巨额财产之人,所拥土地越多,缴税越多,这是很难为他们所接受的,一旦新制推行,必然会引起抱怨与对抗!”

“说具体点,都是哪些人啊?”刘皇帝直勾勾地盯着刘旸。獱

刘旸深吸一口气,沉声禀道:“寻常地主商贾,自然难抗天威,即便有所不满,只有官府尽力,必然能够压服。但是,勋贵、官员,想要他们接受,使新制平稳推行,臣以为阻碍很大!当初,赵相削减勋贵免税土地,就已经引起诸多不满,如今更进一步,只怕风波难止!”

事实上,当初赵普那一套限制勋贵的政策,只是触及皮毛罢了,对勋贵在土地兼并以税收上的限制,很是宽松,仅伤及皮毛。两税制下,“摊派”是主要缴税办法,土地、财产虽然是计税依据,但到如今早已是浮于表面。眼看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涌向那些小民小户及自耕农,而勋贵、官僚、商贾则依附在大汉躯体上吸血敲髓,这种状况,也逼得刘皇帝大动干戈。

只是,不用刘旸提,刘皇帝也知道,税改必然阻力重重,不会顺畅。而对于大汉那庞大的、根深蒂固的勋贵、官僚阶层,刘皇帝忌惮心愈强烈,改革之心也就愈重。

沉吟片刻,刘皇帝又问道:“你觉得,他们会如何对抗新制?”

刘旸凝眉思索一会儿,道:“以陛下的威德,直接对抗,他们是没这个胆子的,但是阳奉阴违、胡搅蛮缠、拖延迟误的手段,还是层出不穷的!以臣之见,清丈土地,恐怕就不会顺利,或许会收买对付负责的职吏,或许会想尽办法隐藏土地,或许执行的官吏从一开始便不会尽力,新制面临的麻烦很可能会超出想象......”

“你这是在危言耸听!”听刘旸把情况说得如此严峻,刘皇帝打心眼里感到烦躁,不由斥道。

刘旸身体微僵,然后沉着应道:“臣之浅见,只愿陛下做好充分的准备!”獱

父子俩对视一会儿,刘皇帝摆了摆手,轻声道:“你说的有道理,朕给李昉他们一段缓冲的时间,也是给自己更多的准备时间!但现在思来,这何尝不是给那些人更多应对时间......”

“必需要组织起一支具备足够执行力、能够贯彻朝廷意志的职吏队伍!”略作沉默,刘皇帝严肃地说道:“治兵先选将,你觉得李昉能够担此重任吗?”

刘皇帝这话里透露出一种不信任之感,不是对人,而是对事。刘旸自然也感受到了,不过,这毕竟是自己老师,多少要维护一二,刘旸想了想,道:“李相尽忠王室三十年,一向勤勉......”

“朕没问他忠不忠!”见刘旸答非所问,刘皇帝也不客气,直接道:“只问他能不能!”

对此,刘旸默然,踌躇几下,方才道:“行此政策者,需非常人,以大毅力、大决心,不避权贵,雷厉风行。李相虽德高望重,但恕臣直言,在执行改制之事上,或有不足!”

刘旸如此评价李昉,倒也中肯,刘旸也认可地点了点头,方才悠悠说道:“谁能当这个非常人!”

刘旸闻言,若有所思,认真地思考几许,下定决心一般,向刘皇帝道:“臣愿接过这个差事!”獱

看他主动请命,刘皇帝有些意外,忍不住换了个坐姿,身体都前倾几分,意味深长地道:“你知道此事的难度,这可是个得罪人的差事!”

迎着刘皇帝的目光,刘旸慨然道:“总有人要去做!臣遍思朝野,能够牵头贯彻陛下意志,执行此政的臣僚,除了臣这个太子,再无他人!”

见刘旸如此表态,刘皇帝愣了一会儿,也不禁笑了笑,好久没对刘旸露出那种认可的表情了,但却摇了摇头:“此事,你就不要管了!”

“陛下!”刘旸有心说些什么。

刘皇帝十分坚决地道:“或许有困难阻力,但还不至于只有你这个太子亲自执行方能推动,朝廷难道无人了?”

“朕可还记得东南那个田舍翁!也不知这几年,休养得如何,是否尚能食饭吃肉?”刘皇帝呢喃道。

显然,刘皇帝又想起赵普了。刘旸也听出了刘皇帝所指何人,心中略感讶然,当年把赵普赶出朝堂时可是那般干脆,这才几年,莫非又有启用的想法?獱

思忖间,便闻刘皇帝又以一种怅然的语气对刘旸道:“朕岂不知此事的困难?都不用打听,眼下消息一出,恐怕京城那些上层显贵,已然是轩然大波。

你道朕为什么要做这费时费力却不讨好的事情,去得罪那些勋贵、官僚、地主?说句自得的话,朕打下这大汉帝国,早已功成名就,从开宝年开始,就算朕毫无作为,这身后名一样流传千古。

从现在起,就算朕什么都不做,只要你们这些子子孙孙不胡乱折腾,沿袭旧政,遵守朝制,大汉享国两百年问题是不大的。

但是,有些事情,只能朕来做。朕如今已经老了,时间不多了,趁着还有些精力,算是为子孙,为江山,也为天下百姓,做些事情!”

说着,刘皇帝平静地看着刘旸,向他交底:“朕自信自己的权威,但人心易变,欲壑难填,如今朕的权威还有多大效用,此事就能检验出来了!

税改之事,也可以算是朕的一次尝试,或许也将是朕秉政生涯中的最后一桩壮举。能做到什么地步,造成什么后果,朕也不知道,但若是不去做,朕难免抱憾而终!”

“陛下......”听刘皇帝把事情说得既有几分悲情,刘旸大感诧异,有心劝慰。獱

却见刘皇帝以一种关怀的语气道:“此事里面的是非,你不能沾惹,好好当你的太子......”

第162章 河东风云(9)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65章 开封府尹的问题第14章 大论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30章 苍山洱海第25章 周世宗与杨令公第172章 太子妃第31章 边公在任第257章 黄花谷之战第186章 李国舅的愚民倾向第154章 灭门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进邺都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74章 东亚海盗的兴起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1708章 格局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458章 小器、雍王进言第45章 移镇之议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287章 反击从野狐岭开始第243章 向辽阳进军第44章 听政湖湘第461章 癫狂?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贤绅,手段频出第452章 皇孙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471章 劳民伤财第83章 辽帝之亡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155章 河东风云(2)第1695章 袁家庄第302章 朝局大变动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509章 最后的旅途8第2076章 太宗篇23 进入深水区的税改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第255章 “社会实践”第214章 荆湖之策第59章 睡王上位第69章 东出太行第235章 开封新城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291章 淮东大案第457章 郑州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丽王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211章 筹议北伐第28章 下狱第293章 生于忧患第144章 两个选择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241章 “戏言”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437章 改变的契机第251章 寿国公第133章 纳了第65章 君臣相宜第482章 李氏第154章 河东风云(1)第357章 宫廷与宗室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43章 “梳理”、“优化”第267章 国难之际第135章 韬光养晦第59章 睡王上位第404章 冬夜第51章 该当有所“表示”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318章 皇子们渐渐大了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第20章 室韦女真战争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313章 辽国崩溃指日可待第56章 契丹不乏忧患之士第475章 赵卢之间的龃龉第92章 大调整第154章 河东风云(1)第402章 这事没完第1709章 心猿意马第32章 潞州震动第142章 铁索横江第260章 论婿第96章 刘皇帝就是定海神针第217章 幽州行营第2章 登闻鼓响第126章 刘承祐被碰瓷了第25章 拟一份名单第254章 久待良机第43章 大公主回来了第459章 挫折第87章 栾城之战(1)第246章 目标八寨第379章 南北一统第9章 啖耳将军亦回京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键政第281章 忧国忧民范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