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开宝二十九年2

“西去?怎么,隔空口诛笔伐不够,还要亲自去安西骂仗?”老皇帝嗤笑道。

见状,刘旸眉宇间流露出少许阴郁,深吸一口气,一顿一顿地说道:“陛下,宋准是,驾鹤西去”

“咦?”这可是真让老皇帝意外了,甚至惊奇地扭头看向刘旸:“死了!”

刘旸禀道:“宋准昨夜于家中病逝,据闻,他积劳成疾,抱病已久。”

对此,老皇帝沉默了,不管如何,洛阳府尹这样地位的臣子,不是普通官僚,是值得皇帝多几分关注与重视的。

思忖片刻,老皇帝脸上露出一点意兴珊的表情,把手放回被衿内,就像收回张舞的爪牙一般,感慨道:“有些可惜了,宋准也就五十出头吧,状元之资,儒雅风度,当年高中之风采,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啊!”

当然,这也就是老皇帝嘴上说说罢了,只不过人死了,没法计较罢了,若是嘴上再不饶人,那他这个皇帝就过于小气了。

同样的,若太子的汇报再完整些,那宋准也说不定是什么结果。比如宋准到死都还在写奏章,在他的书案上还留下一份没写完的政论,用最后生命时刻写下的东西,顾忌自然少了很多,言辞也更加激烈,足以让老皇帝动杀心的那种

琢磨几许,老皇帝又冲刘旸道:“话说回来,安西之事,你打算如何回复?总不至于,就这么拖着吧!刘旻已经把安西的局势,说得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洛阳朝堂,还需要商讨多久?”

“臣工们见解不一,争论很大!”刘旸答道:“恳请陛下降旨,一诏定乾坤!”

老皇帝当即斥道:“什么事都要朕来拍板,那要你这个太子做甚!以你在朝中的威望,还有什么事是做不了主的?去年连水灾都能提前预见,筹谋抗洪,预防准备做得那般坚决果断,小小的安西事务,你告诉我没法定论?”

老皇帝这话,有些含沙射影的意味,刘旸听了,也稍稍埋下头,考虑少许,应道:“以臣之见,若安西局势恰如其言,若安西军政制度不得不改,那因地制宜,也不失为一个应急良策。

宋准等臣,固然是一片忠心,为国谋言,但终究不了解安西的实际情况,治国之策,也不好一概而同。

若照本宣科,丝毫不加变通地在安西推行汉制,只怕会适得其反。

因循守旧,未必是错,但若因此而致安西有失,辜负安西十数万军民十数年奋战开拓之功,那就是大汉历史之罪人”

刘旸一脸从容地说出这番话,不过心中的想法则是,制度哪有一成不变了,早在安东,破坏中央朝制律法的事务就多了去,安西这边,不过是刘旻的步子迈得更大而已。

而对于刘旸能说出这番话,老皇帝并不奇怪,好奇的只是,明明有此见解,此前为何不表态。

审视着刘旸,老皇帝以一种调侃的语气问道:“不怕法统被破坏?不怕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老皇帝所说,可是宋准等臣僚所持的核心论调。刘旸感受到了一丝嘲弄,不过面色依旧平静,不见异状,沉吟了下,道:“自古以来,小邦能乱大国者,问题出在大国自身,而非小邦。”

对于这个回答,老皇帝似乎挺满意,换了个侧卧的姿势,幽幽道:“此等见识,倒不负你多年秉政!”

随着老皇帝这句话落下,也就代表着近半年的争端即将落下帷幕,着安西改制的之事,洛阳朝廷不再设阻。同时也意味着,朝廷对安西军政的进一步放宽,今后安西的事,魏王说了算,距离安西封国,不远了

讨论完涉及两个皇子的事,刘旸继续进行着他的汇报,道:“山阳来报,契丹于越耶律休哥病逝了,据传,是因为去年征讨乃蛮部的战事中为流矢所伤,未愈,今春伤口崩裂而亡”

“契丹!”听此消息,老皇帝明显愣了下,眼神都有一抹恍惚:“有多久没有听到关于契丹的消息了!耶律休哥,那可是漠北契丹最能打的统帅了吧,这二十来年,契丹能够在漠北苟延残喘,此人厥有大功!他一死,契丹还能依靠谁”

世界线变了,只剩下漠北栖居的契丹,情况自然也与历史大不相同,在人才上不再如历史上那般充盈,随着耶律贤留下的那批老臣或老或死或逃,以及当年那场对汉臣的清算过后,如今契丹王耶律隆绪手下能够倚重的文武就更只剩大小猫三两只了。

耶律休哥由于过去二十来年的功绩,在漠北契丹是旗帜一般的人物,影响力巨大,说是擎天柱石一点不为过,他这一死,对契丹而言就有如晴天霹雳,损失几乎是无法挽回的。

听到老皇帝的感慨,刘旸接话道:“接替耶律休哥的,有两人,耶律元宁以及萧挞凛,二人分掌军政。”

“萧挞凛!”对耶律元宁老皇帝没印象,萧挞凛则引起了他的注意,看着刘旸,玩味地道:“这似乎是萧思温的族侄吧!”

此时此刻,是有些难以揣摩老皇帝是何等心理,但刘旸仍是不慌不忙,淡定而自然地点头道:“正是!当年此人还曾随萧思温在辽东,抵御过王师北伐!”

刘旸如此坦然,老皇帝反而不好再拿这层关系做文章了,想了想,悠悠问道:“那耶律休哥也算一世豪杰了,竟然亡于乃蛮人手里,这区区乃蛮,竟然有此实力?”

提及此,刘旸也有些感慨,由于老皇帝的懈怠,这些年,漠北局势的变化,就轮到他这个太子来关注,关注多了,了解也就深了。

看着老皇帝,刘旸解释道:“漠北契丹这些年一直处于两受敌的境况,东面的岭外室韦,在安东多次碰壁后,就不断向西袭扰。

至于西部的乃蛮,也在这十多年,不断东迁,占据了原属契丹西北的大片草场、土地,实力不断壮大。

尤其是他们的尊奉的太阳汗刘金,在长成之后,纠集部众,屡屡东侵,与契丹交锋,意图争夺漠北霸权。

去年耶律休哥率军西征,只是这些年双方之间一次普通交战罢了,主帅受创于阵上,也实属意外。”

听其描述,老皇帝忽然兴致勃勃地问道:“草原上的势力,总是这样此起彼伏,新旧交替,契丹若是不行,下一个崛起的,不是室韦,就是乃蛮。

依目前的局势看来,乃蛮部更有可能,更具气象,朝廷要多加几分关注。”

“他们那个太阳汗,叫刘金?”老皇帝略带疑惑。

闻问,刘旸也面带古怪,应道:“当年就有传言,说此子乃是六弟在漠北时留下的子嗣,因有我皇室血脉,当年被乃蛮诸部立为共主。

不过,六弟予以否定,朝廷也从未承认,倒是乃蛮人深信不疑。与大汉进行边市贸易的乃蛮人,也多宣扬此事,引以为豪”

“似乎有这么回事!”老皇帝点点头,笑了笑:“甭管是真是假,这些乃蛮人虽属戎狄,却也聪明,知道拥抱大汉。

不过,小朋友终究年轻气盛,不知轻重,该敲打的,就得敲打,下狠手也无妨!

契丹这十多年与大汉形成的默契,不宜被打破!”

“臣明白!”老皇帝话里的意思,刘旸自然是领会到了的,沉静地应道。

应付着的同时,看着老皇帝那张天煞孤星般的老脸,刘旸也有些不知如何评价他了。若说他英明,骄愎忌刻起来根本不像个人,若说他昏聩,但对许多事务的判断,还是能做到一针见血。

比如安西改革,比如漠北之争,尤其是对契丹的态度,更令刘旸诧异。要知道,大汉与契丹是世仇,当年老皇帝更是恨不能将之亡国灭种、斩尽杀绝,开宝北伐后的十年间,也是不间断打击。

如今老来顽固偏执了,关键时刻,关键事务上,还能占在一个更有利于大汉的立场上,做出相对理性的判断,这对于当下的老皇帝来说,实在是难得

刘旸思忖着,老皇帝似乎又累了,闭上眼睛,君臣父子之间的气氛又逐渐变得尴尬起来,少顷,还是老皇帝开口:“还有何事?”

听得出来,老皇帝这是在赶人了。刘旸醒神,平复下小心思,再度拱手道:“两河、两淮道陆续来报,去岁水害善后事宜,已然进入收尾阶段,受灾诸州县百姓,也已返回家园,在各地官府的安排下,进行重建,春耕也已陆续展开。朝廷决定调拨一批款项与农具、种子,作为支援,同时对于受灾严重之州县,进行一定税收减免”

去岁夏秋,黄淮流域再度爆发了一场水灾,沿河两岸,受雨水侵害州县达数十个,房屋、田亩损坏无数,上百万人流离失所。也就是中枢早有预见,提前防备,加强了沿河堤岸的巡视检查,并调集军队、征召民夫守备重要堤岸,抢了好几次险,方使黄河沸腾,但未能决口破堤,扩大损失。

否则,中原大地,恐怕又要大伤元气了。而比起黄河沿岸,淮河流域的官民百姓就没那么走运了,仅决口处便有三处,以致淮南地区尽成泽国

洪水退,雨害止,留下的自然是满目疮痍,以及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于是,去年下半年,整个中原的事务重心,都放在善后安民、灾后重建上。

在这方面,按理说朝廷已然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毕竟偌大的帝国几乎每年每月都有灾害出现,其中更不乏祸连道州的大灾。

而这一次水灾不同的是,规模不算建国以来最大的,损失也不是最严重的,但是,死伤的人最多,仅官方汇总过来的数据,便有一万多人亡。

可以想见的是,若不排除地方隐报、虚报以及未曾统计的,实际伤亡人数还要大,翻两番也不是不可能。这可是在“开宝盛世”,与以往大灾伤亡损失作对比,反差太明显了,这也只有一种解释了,那就是天灾之下,必有人祸,其后者影响更甚。

因此,当刘旸提起两淮道州那些“喜人”的汇报时,老皇帝态度,明显带有几分讥讽:“按部就班的事情,何须特地向朕汇报?何况,你作为太子,对于的情况。去年水害,死了那么多人,影响能这般迅速消除?”

面对老皇帝的训斥,刘旸依旧淡定,谦虚地应道:“陛下教训得是,是臣闻讯而喜,有所疏忽了,将继续遣使,巡视受灾州县”

闻言,老皇帝把被子往身上扯了扯,手指着身后的观风殿,吩咐道:“偏殿案头,有几垛奏章,左起第二垛,你拿去看看吧!”

“是!臣告退!”刘旸恭敬道。

离开上阳宫后,刘旸并没有去广政殿,而是回到东宫弘德殿。稍事休息,即翻看起从上阳宫带回的奏章,都是些密奏,来源于皇城、武德二司,以及一些地方命官,都是关于去年中原水害中各地官员一些违法乱纪、谋私害民的行为。

只不过,对于这些触目惊心的内容,刘旸显得很平静,似乎并不奇怪。也是,这个大汉的太子殿下,又岂是那么容易蒙蔽的,他也不是仅凭奏章治国,对于许多事,他同样是耳聪目明的,谁忠谁奸,谁善谁恶,心里也基本有个数……

第40章 郭党俊杰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468章 胡部隐患第1704章 崇政殿内第129章 既进京,总有些变动第27章 父子座谈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53章 杨业戍代第51章 以镒称铢第78章 三百与十万世宗篇41 帝国之法第379章 南北一统第45章 移镇之议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国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49章 医政第375章 少林寺第141章 父子关系第137章 后宫那点事第354章 贵妃母子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82章 矛盾仁宗篇3 欧阳大家第13章 举城同欢第29章 将卸甲,帅卸职第426章 饶乐王来访第167章 先震后蝗第126章 刘承祐被碰瓷了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323章 党侯的智慧第1697章 蠢蠢欲动第290章 燕王在京,军制改革第302章 朝局大变动第181章 琼林苑内第348章 老皇帝第339章 那一脚第309章 江淮将帅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320章 改革干将第30章 收获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1719章 什么忌讳的事都敢聊第57章 既得潞,复据泽第249章 枢密院内第157章 刘老四第10章 平淡的会面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1771章 襄阳王第418章 刘皇帝有请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181章 琼林苑内第375章 郭枢密觐见第71章 平息的吴越大叛乱第13章 战争的脚步正在迫近第216章 马政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96章 橐驼儿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11章 归来谒天子第126章 刘承祐被碰瓷了第1778章 大汉不再需要什么异姓王第421章 梁孝王第2章 登闻鼓响第144章 两个选择第14章 大论第94章 国难丧子,尚有良将第430章 刘皇帝弄孙第142章 铁索横江第33章 西巡结束第261章 大捷第130章 陈桥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28章 澧阳之战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76章 太子还京第159章 河东风云(6)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29章 既进京,总有些变动第29章 劝谏第105章 卢多逊急了第243章 总结第29章 请缨第114章 欲谋大功第85章 少壮派第478章 登封降禅第436章 真实而残酷第276章 君心难测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风波第267章 国难之际第288章 赵普使蜀2第83章 惠妃母子第32章 太子的安排世宗篇41 帝国之法第274章 打女真、室韦还是没问题的第130章 监察系统的变动第11章 请教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结论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亚风云明城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