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上进之时上进之人

面对刘继谦恭敬乃至殷勤的迎候,刘规脸上露出少许笑意,冲他说道:“知州既是一州父母,又是皇族后裔,如此纡尊降贵,亲自迎接,这可让在下受宠若惊啊!”

闻言,刘继谦连连摇头,身体甚至前驱几许,卑声下气地道:“不敢当!愧不敢当!刘公尽忠王事,兢兢业业,长受陛下信任,这才下官等该当效仿的楷模。

刘公能得闲暇,抽身赴会,下官实在荣幸之至,感激不已!”

面对刘规这个老阉,刘继谦的姿态放得很低,一点也没有端自己那所谓皇族后裔身份的架子。自家人知自家事,祖上终究是罪臣,同时,即便当年在徐王府中时,除刘承赟之外,他们兄妹也是饱受排挤与欺凌的。养子,那可是连庶子都不如的,经受过苦楚,对于如今的名位、权力方才格外在乎,并且渴望更重的权势。

以刘继谦的聪明,又如何能不知他过去两年在申州之政的苛刻性,怎能不知其中的祸端以及对百姓带去的苦痛、负担。

只不过,就和那王钦若一般,刘继谦也在赌博罢了,赌成了加官进爵,仕途有望,赌输了,大不了也就掉脑袋罢了。

他从进入官场开始,就一直牢记徐王的教诲,按捺、等待,低调、谨慎,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等到不惑之年,头发都白了一些了。

如果没有泰康行宫,没有圣驾南幸,熬也就继续熬着吧,但是,行宫选址在鸡公山,他又恰好在申州任上,这岂不是上天安排,时运所钟?

这样的情况下,还让他四平八稳,无所作为,就他个人而言,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对于一个官僚来说,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在大汉朝,上一次还是泰山封禅之时,那一次成就的,还是时任兖州的张齐贤

值得庆幸的是,他似乎是赌赢了,从老皇帝的安排来看,他已经过关了。申州调任苏州,就是一个在明显不过的信号了。

同样的,对于这项调命,刘继谦仍旧心存隐忧,因为来得突然,要求也太急,他更希望能够在申州任上待到銮驾返京。

但是,老皇帝让他直接赴任苏州,这就让刘继谦担忧,老皇帝并不是真正放下此事。他不免担心,自己在去苏州的路上,来个“暴毙”而亡,这也是他临行前邀请刘规一叙的原因之一,至少在泰康宫的事情上,他与刘规是持同一立场,有相同利益的,过去两年配合得也算良好。

“知州相邀,老朽怎能不给面子?”对于刘继谦的态度,刘规显然很满意,轻笑道:“只是,从行宫到信阳,大几十里地,山路加直道,我这老胳膊老腿受点颠簸也不打紧,要紧的是,需向官家告一份假”

见这阉人还拿捏起来了,刘继谦心中微感不适,但面上还是一副温和恭敬的模样,谦卑道:“实在是下官考虑不周了,但申州不比京畿,只是个小地方,能够拿得出手的,也只有这义阳楼了,劳烦之处,还望刘公担待!”

“刘知州客气了!”刘规微笑道,看着刘继谦,意味深长地道:“若传言不假的话,申州任三年,这是知州第一次踏足这义阳楼吧”

刘规此时笑得,活似一只老狐狸,那眼神看得刘继谦都有些心中发毛。忍住那丝不适感觉,刘继谦陪着笑,让出半个身子,手往楼内一伸:“让刘公见笑了!此处不是叙话处,还刘公进楼,下官已备好酒宴!”

刘规颔首,理了理袍袖,当下朝里走去,不过很快住步,注意到刘继谦的眼神还在往延康大街方向瞄。

笑意顿时便消失了,问话声音不高,但语气就不那么友善了:“怎么,知州还有贵客?”

注意到这阉人的脸色变化,刘继谦暗骂一句,面上似无所觉,小声地提了句:“下官还邀请了南安侯,只是”

“不用只是了!”听到是南安侯,刘规的脸色好看了几分,然后说道:“南安侯对你我的怒气还没消解,怕是不会来了。何况,南安侯身为行营都部署,要护卫圣驾,岂能擅离职守?”

南安侯慕容承泰,既是老皇帝堂弟,与老皇帝是连襟,关系之厚,毋庸置疑,再加上,其与雍王刘承勋交往也从来亲密,眼下还是行营都部署。

这样的出身,这样的爵位,这样的权势,就是倨傲如刘规,也不得不多给一份尊重,这份尊重,比对待刘继谦可要真实多了。

听刘规这么说,刘继谦心里知道,这仍是这阉宦在端架子。他说的这些,刘继谦岂能不知,只不过,行宫的驻守及护卫从来是由大内军负责的,慕容承泰这个行营都部署,在政处置行营日常庶务,在军则主管山下及信阳所驻禁军,对于大内军并无直接管辖权,銮驾那里也不需要慕容承泰随时候命。

心里的活动,刘继谦很少挂在脸上,因此对刘规所言,依旧是赔笑应和:“看来,下官只能另找机会,再向南安侯赔罪了!”

南安侯当然是有理由对刘继谦与刘规产生恼怒情绪的,因为闯驾鸣冤以及后来揭发的泰康宫兴建弊政,慕容承德也受到了牵连,被老皇帝叫去,痛骂了一顿。

慕容承泰多少有些委屈,但被骂了也没法还嘴,因为两件事都和他扯得上关系,闯驾就不说,他是行营都部署,而泰康宫的修建,他还当了近一年的监工,虽然并不太管具体事务。

于是,在老皇帝那里吃了挂落,慕容承泰一腔怒气,无处可发,只能针对其他人,二刘是首当其冲,若不是他们瞎搞胡来,怎会牵扯到他。尤其是刘规,据说,他当初做这个监工,还是替他去的。

义阳楼内,人声鼎沸,喧嚣灌耳,不过酒楼给知州安排的雅间,自然是雅静的,隔音措施做得很到位。几杯酒酿下肚,这气氛立时便活跃起来了,二人关系本身就还算不错,今夜这顿酒,则更加拉进了。

刘继谦把刘规伺候得,实在到位,斟茶倒酒夹菜,就差喂到嘴里,徐王都没得到他这般侍候,当然那是他没这个机会。而那股子亲切,刘继谦自己看了,估计都得泛恶心。

刘规呢,在过去对他逢迎讨好的人,的确不少,但是那些公卿大臣不需要讨好他,一般人他又瞧不大上,总体比较下来,还是刘继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能够触及他宦官的虚荣,态度方面也确实好,让他感到从里到外的舒服。

不过,近两三年,讨好刘规的人更多了,地位层次也在不断上升。这样的变化,嗅觉奇敏的刘规显然发现了。

他也曾就此做个分析,最终得出一个让他自己都很意外的结论,或许原因在于,官家不如过去英明了

能够理解的是,对于刘规这样的宦官来说,他们想要有所发挥,想要得到那些外臣的“尊重”乃至敬畏,在一个英明而强势的皇帝视线下,是很困难的。

皇帝太英明,官僚们固然就不好蒙骗了,但他们这些奴仆,日子同样不会轻松。可以说,一直以来由那些权贵们所赞扬的皇帝的英明,是在保障权贵们利益前提下的,给他们权,给他们利,皇帝则最好老实本分地垂拱而治,这就是最值得歌功颂德的英明行为了。

抛开这个前提去谈英明,大抵也是自我安慰,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老皇帝的做法都是背离这一点的,他鞭策,监视,压制,过分的时候,他所有的臣子都几乎难以喘过气来。

有趣的是,也恰恰是近些年,不管京畿内外上下有多少纷扰,有人少摩拳擦掌地要搞出些事,但在朝廷上层,那些高层权贵,却是相安无事,各享太平。

大伙都有默契,态度都是保守的,都谨慎地陪着老皇帝,不管他要折腾什么,只要不像过去那般折腾到他们身上,动不动板子打下,都能忍,都能等,等着属于老皇帝时代的彻底终结。

而像刘规,堂堂少府监,却仍旧忍不住搞事,要闹出点动静,只因为他的层级还不够,同时,他也是最真诚地希望老皇帝能多活一些年头的人。

刘规本身是有一定能力与素质的,他也并不想做一个奸宦,因此,在他看来,并不需要老皇帝太昏聩,只要不那么地英明就好,如今的状态就正好,有点私欲,对自己也足够宠幸。

就目前而言,刘规最大的野心,只是成为一个权宦,成为内廷继内侍行首、皇城司之外的第三极,并且已经有这个趋势了。

王继恩、喦脱还在时,没法比,但张彬、胡德,是什么臭鱼烂虾?而有少府作为依托,再加老皇帝的信任,刘规在最近两年的权势是如日中升。

不过,刘规也有他的忧虑,那就是少府监不比内侍监、皇城司,这并不是宦官的传统势力范围,在他之前,每一任可都是外臣,不管皇亲,还是近臣,都是外臣。

少府这些年在刘规的经营下,独立性是进一步加强,除了皇帝,谁都可以不鸟,从来只有少府干预外朝事,而无外朝插手少府的情况。

而刘规近来收到了一些不太好的消息,朝廷有一些人,正在筹谋,要把他从少府监的位置上拉下来,换一个“贤臣”。

对此,刘规自然是嗤之以鼻,那些不当人子,简直不知所谓,少府是他们那些外臣能染指的吗?官家能相信外臣?

不过,冒出这样的风声,刘规自觉还是自己工作没做好,对外朝的影响力太低。同时,又何尝不担心,一旦闹起来,老皇帝会迫于压力换马。毕竟,他在外臣眼中特殊,但在内廷、在宦官群体中,就显得普通,皇帝从不缺奴仆。

因此,抵达申州后闹出的这些事,刘规可紧张着,他也生怕那些不开眼的人,在此事上攻讦他。所幸,老皇帝从一开始,在他身上的态度就非常明确,到刘继谦的事情定下,则彻底放心。

然而,即便如此,思之依旧后怕,政治上的危险,往往就出现在这些不经意的地方,让人猝不及防。而二刘喝到一起,则是一起后怕,谈及此事,就没有不感慨的。

一斤酒,两个人下肚之后,郎情妾意的,已经开始称兄道弟起来。刘规比刘继谦要大个几岁,于是刘继谦称之为兄,刘规则回之以弟。

毋庸置疑,在二刘的交往上,刘规是占主导地位的。刘继谦有求于他的地方要多得多,有些事情,是徐王不能做、不愿做,而刘规能做、并做成,这是所处权位带来的。

而刘规对刘继谦,至少目前,是无所求的,因此并不值得多少看重,要是换作徐王嫡子也就罢了,但他只是个养子。

但另一方面,经此一事,刘规对刘继谦的未来,又有些看到。养子也好,有头脑、有能力,背景是可靠的,还有强大的执行力,未来可期。

酒意已上脸,听着刘继谦醉眼朦胧,反复在那里说着恭维道谢的话,却时不时地试探着泰康宫与申州政之事,刘规哪里看不出他的心虚。

于是,头一次自斟自饮,然后伸手勾过其肩,凑到他耳边,道:“贤弟,难得你我如此投缘,今夜既然说到这里,接下来一些话,出得我口,入得你耳,出了这间屋,我可一概不认!”

也不嫌其酒气,听得其言,刘继谦地眼神是瞬间一动,然后继续醉笑道:“兄长有何金玉良言,小弟洗耳恭听!”

刘规的脸上露出一抹感慨之色,叹息道:“你看我这少府监,三品大员,勉强也算得上位高权重,得幸于官家信重,朝中说话也还有点用,那些公卿大臣就算心里对我瞧不上,但又有哪一个敢同我撕破面皮?

手底下也管着一大堆事,尤其是官家的钱袋子,这可比计相要舒服很多,少府监以下,一大批人的前途富贵乃至身家性命,都掌握在我手里,一言而决。

在某些人眼里,我算是权势熏天了吧。然而,为兄心里清楚,权势再重,也只是官家一家奴,这一生,或许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贤弟你不一样!”

刘规语气变得斩钉截铁,人看起来更醉了,但谈兴却更浓了。刘继谦也少有地,没有随声附和,而是饮着小酒,默默地倾听着这新认大哥的“肺腑之言”。

“官家是极其讨厌臣子肆意揣测其用心的,但今夜,为兄便斗胆猜测一二”刘规习惯性地朝圣驾所在方向拱了拱手,眼神却直勾勾地盯着刘继谦:

“你道你此番为何能涉险过关?依为兄看来,官家要维护颜面,固然是一方面,徐王殿下那边也有一些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贤弟你本身啊!

为兄早就看出来了,贤弟你不是一般的勋贵子弟,胸有沟壑,志存高远,不贪利,不图名,一切努力,尽为圣上,为大局。

做事挨点骂,实在无关痛痒,手段如何也另说,但是能做事,并做成事,这就是官家所欣赏的了。别人看你在申州声名狼藉,在为兄看来,却是一鸣惊人,否则,再过十年,朝里朝外又能有多少人知道你这个徐王之子?

若无这层原因,贤弟这颗项上人头,怕也是很难保住的”

说着,刘规呕了一口酒气,差点把刘继谦呛晕,但他顾不得生理上的恶心,嘴上还谨慎地回应道:“兄长这番话,说得小弟脊背生寒,后怕不已啊!”

见其反应,刘规笑笑,又闷了一杯酒,继续道:“所以,贤弟不必担忧,心中疑虑尽可打消,苏州尽可大大方方去上任。

官家怒你是一方面,但欣赏你也是真的,当然,到了苏州,可不能再如申州这般了

如今的政局,正合你我这样臣子努力上进之时,贤弟要强过我,有朝一日,必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说不准,今后为兄还需仰仗你的帮衬”

说到这儿,刘规逐渐没声了,见状,却是醉了。刘继谦笑道:“多谢兄长指教,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小弟这心里也有底了”

推了推,叫了叫,刘规还是没反应,刘继谦则又吞了杯酒,方才醉醺醺朝外叫人备车,送刘规回宿处。

亲自送行,一直到把刘规送上马车,刘继谦方才瘫坐在地,还不忘朝刘规的车夫、护卫交待注意事项。

一直望着车驾渐行渐远,刘继谦方才重新站了起来,理了理衣裳,脸上酒意犹在,但思考的表情更多。而车驾内,刘规眼神也逐渐恢复清明,同样若有所思。都是酒桌上的神仙,哪儿那么容易醉

相比之下,这顿酒,还是刘继谦的收获更多,酒喝了不少,事喝明白了,还同刘规勉强达成了一个政治同盟,即便这个同盟还比较脆弱,但对刘继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刘规今夜有句话说得再深刻无比,当下的政局,还真是他们这些人上进的时机。

回到义阳楼,继续吃酒,在刘继谦还在回味刘规之言时,侍从来报,罗山县马青求见。对于马青,刘继谦自是恼怒不已的,毕竟王钦若就出自他手下。

从马青赴信阳开始,前后就见了一面,还是怒斥,此时,事情虽已落地,但刘继谦心中的怒气并没有丝毫消散。

有心拒见,但考虑到马青过去确实忠敬,对州衙的指示从不打折扣,确实是自己人,一个人喝酒,总归寂寞了些,便命人将之引进来。

同一个房间,另一场酒,不过这第二场,便换成刘继谦端着架子,马青讨好恭维了。告罪求饶依旧是马青主要表达的事情,但刘继谦谈得多的,还是王钦若的情况。

这两个赌徒之间,刘继谦算是彻底将王钦若记恨上了,毕竟底裤都被王钦若掀开了最后,马青还是达成了他最终的目的,调离申州,并且得到刘继谦许诺,找机会将他调到苏州去。

这马青,又何尝不聪明,高层的地方还望不到,但在这一亩三分地,他却看出来了,申州官场经过一场大调整是必然的,至少,州县主官是肯定会调整的,他们身上的民怨,实在太重了!

有这样的认识,马青如何能不采取主动,为自己的前途挣扎一把,而与其被动等待安排,不如抱紧刘继谦的大腿。

第120章 北伐进行时第194章 减税难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54章 聘纳郭女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343章 宦官少府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294章 唐粤问题第317章 修法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345章 剥削者第499章 有些事从未改变第278章 给老大一个机会第365章 看衰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87章 秋后算账第43章 东京声色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330章 小市民第188章 永清军议第322章 土司制与辽使第234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第73章 解决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亚风云终第61章 北使南归第1675章 血战第91章 王峻骄狂第129章 各怀心思第259章 辽东初定第92章 栾城之战(4)第51章 如今的大汉第112章 幸灾乐祸第198章 转折点第40章 入长沙,定湖南第206章 武德司狱第365章 枢密军政第101章 称得斤两,从容收兵第3章 不宜扩大第102章 攻心疲敌第240章 城塌了第201章 擎天保驾之臣第2117章 康宗篇8续 家族大棋第2106章 太宗篇53 迟暮第91章 这个都不好迁第40章 郭党俊杰第1736章 试炮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1690章 拼图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299章 辽国的情况第107章 飘飘然的李相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亚风云(上)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时代下的大汉(上)第2054章 太宗篇1 变天第31章 议治湖湘第75章 高贵妃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97章 宣慰司将提上日程第82章 不手软第344章 刘规改革第25章 周世宗与杨令公第345章 剥削者第37章 覆灭在即第1713章 机遇第181章 父子夜谈第86章 发落南臣第54章 主动出击的回鹘人第83章 辽帝之亡第197章 刚愎依旧世宗篇26 北廷国相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194章 减税难第142章 着郭威鞫问第50章 打他一仗第163章 索然无味第1733章 王侁要倒霉了第39章 归义军有归心第15章 小人行径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47章 八十万军队带来的压力第168章 执迷不悟第263章 纵论天下第374章 推倒重来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40章 开拓之志第220章 阵斩高模翰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202章 刘皇帝已至长安第19章 韩熙载都等急了第287章第398章 换个思路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509章 最后的旅途8浅谈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