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最后的旅途11

行在就设在道司衙门内,原本郭信是打算把銮驾迎入长沙城内的荷园,那是一处极其富丽的园林,据说是当初由一干“义商”共同出资捐建,建成之后一直用于长沙举行各种官方、半官方庆典活动,最近一次,还是中秋赏月。

荷园嘛,最出名的就是一片占地近二十亩的荷花池,每至夏日,接天莲叶,映日荷花,铺满荷塘,成就一片盛景。长沙有名的“红荷文会”,每年便是在矗立于荷塘之上的水榭文台间进行的。

可以说,基础条件长沙城内再没有比荷园更适合天子驻幸的了,郭信也是一片好意,可惜老皇帝不领情,当时便呛了他一句:“时已秋高,花已谢,叶已残,去看什么,去看那些衰败与凄凉?”

这话把郭信吓得够呛,简直是在质疑他的用心,同时也很委屈,没有荷花,还有菊花啊,还有舞榭歌台、琼楼玉宇啊。

当然,委屈也只能埋在心底,最终依着老皇帝的心思,在布政司衙门内腾出一座院子,供老皇帝下榻,以及就近监察荆湖南道的政治工作。

一名老者昂首自行在内走出,花白的胡须,矮小的身材,但自有一股儒雅风度,一举一动,都带有所谓的浩然之气。

这名老者便是时任的岳麓书院院正廖明永,阴了好几天了,难得一个好日子,走出禁卫森严的行在,逐渐远离那些禁兵卫士冷峻的视线,廖明永这才松了口气。

温暖乃至热烈的秋阳直射在脸上,廖明永非但不怵,反而仰面迎了上去,思及适才行在内面圣的情景,嘴角逐渐洋溢着比之阳光更加灿烂的笑容。

布政使司衙门,对廖明永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但这一次前来,尤为特殊,皇帝在临幸岳麓书院后,仅隔一日,便再度召见院正廖明永,态度可谓特殊。

于廖明永而言,也是一件值得格外重视的事情,别的且不提,作为南方文坛领袖,一方山门魁首,这还是第一次受到大汉天子接见。

于廖明永个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荣幸,更为重要的则是,他也是代表着整个南方士林单独觐见皇帝,如果是整个南方太大了的话,那么他至少也代表着整个湖广士林。

在廖明永看来,这甚至可以称为“历史性的突破”!文人,准确地说传统文人在当前的大汉,是并不吃香的,读书人虽然受尊重,但政治地位却基本处在第四五等,君亲、勋贵、官僚,才始终占据着大汉核心统治阶级高地。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因素,其一便是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军阀当道的历史背景,虽然在老皇帝在统一的过程中进行了梳理重塑,但从结果来看,也仅仅是拨乱反正,而非矫枉过正,武夫思想的“遗毒”至今也难说清除干净了。

再加上大汉在过去几十年的不断扩张,也从事实上助涨着军队的威势,巩固着武人的地位。文武兼重、文武制衡是朝廷的驭用之道,但事实上,如无上层权贵的帮助玩笔杆子的想要压过动刀子的,当真是不容易的。

其二则是贵族阶级、贵族官僚集团的复苏,这是老皇帝亲自鼓捣甚至纵放出来的,如今已然做到,在大汉的中上层起着关键作用,与朝廷统治的勾连尤深,到了老皇帝都难彻底压制的情况。权贵的占据着大量且主要资源,留给士林的就更少了。

第三则是由老皇帝发起的科举、教育制度改革了,这对传统的孔孟之道的冲击是巨大的,如不求变,仅奉圣人之言,未必没有前途,但前途必然有限,实务虽只二字,但在思想、制度的领域所造成影响力却是无限的。

就拿湖南道来说,读书人的地位很高,还诞生了湘学体系以及湘士党团,但这仍旧只是一种地方性情况,属于地方政策保驾护航下出现的状态。湖南道的形势放到全国,不说独此一帜,总归是少见的。

所谓湘学、湘士,根子在湖南道,最实际的影响力实则也局限在道了,出了荆湖南道,买账的人并不多。

如廖明永这样的大学问家,对“湘学”的发展有巨大功劳,扛着“湘学”的旗帜大步向前,突破湖南道地方的限制,可谓其必生追求。

然而,何其难也!比起中原、河北,比起关西、川蜀,比起湖北、江南,在文化上湖南的底蕴实在是太薄弱了,甚至于没有多少传统可言,想要向外扩张输出学识理念,阻力是可想而知的,为人所鄙都是常态。

不过,或许也正因为这种在传统性上的缺乏,使得湘人在治学上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新鲜理念,这也是过去几十年湘学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当然了,所谓湘学,并不是抛弃传统、标新立异,相反,对于忠恕、仁孝、友爱这些大道依旧坚持,奉为圭臬,只不过在此基础上,长沙的一些治学大家尝试着结合当前的政治格局与朝廷的用人偏好,提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些新的东西,也在几十年的发展、碰撞、糅合之中,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治学办法,一种新思想。其核心就在于当年老皇帝提出的四个字:经世致用。

老皇帝当初只是提出一种理念,甚至只是在用人、选贤上表达自己的偏好。但后来湘学的发展深刻解释着一个道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在以廖明永为首的一干湖南道名士的努力之下,将老皇帝的理念,完善提升至理论高度,并以此治学,发扬光大

显然,所谓湘学,其本质还是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学说,其政治理念与主张固然保留了大量传统道德,但在思想性上却是不断靠近统治者,利于其统治。修习湘学的人本质上还是为了更方便进入仕途,担任官职,完成阶级身份上的巩固或者转变。

而大汉最大的统治者是谁,开宝皇帝!对于一门学说来说,几十年的发展并不算长,想要获得突破,甚至还要更久。

至于湘学的对扩散为何缓慢,除了传统思想以及其他学派的阻滞之外,也因为其主要服务的是最高统治者。而老皇帝的那些倡导,可不是符合所有人理念以及利益的。

如此也就可以看出,湘学为何能在过去的三十来年快速发展,官府丝毫不受阻,甚至大力扶持。说穿了也很简单,其立意太“红”太“正”,这样的学说是不怕担政治风险的,至少在老皇帝当朝是这样的。

若没有这些基础,就靠廖明永这些本土才士,甚至马楚的遗老遗少,能折腾出这般大的动静,把湘学搞得成宗成派,那也是不可能的。

此番,老皇帝能够按捺住那膨胀的猜忌之心,却也是在了解湘江学派的核心理念之后,来了兴趣。

不似临幸岳麓书院之时的走马观花,今日老皇帝专门给廖明永留出了半天的时间,专为听取湘学理论。

当然了,用几十年完善、成熟的一套思想理论,不是区区半天便能讲尽的,廖明永也聪明地拣重点讲,围绕着“经世致用”这一核心重点阐述。

不得不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于那些文人尤其民间所谓才士大家,老皇帝都持一种蔑视的态度,他更相信自己手中的权力以及自我的远见。

但是今日,出奇地,他耐下性子,认真地倾听一个“乡下地方”、“三流学派”的领袖,阐述其治学理念乃至政治主张。

结果,在廖明永生生把老皇帝说得大发感慨。乃至于,老皇帝生出了些许恍惚,他是真没有想到,在这偏僻的湖南道,竟然能够诞生如此贴近于自己治国理念的学派,实在是新奇,也实在是佩服。

即便这湘学有逢迎的嫌疑,但对于至高无上的帝王而言,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臣子吗,年纪越大,越认识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而不能服务于统治者,于国家社稷稳定无益的思想主张,哪怕再进步、拥趸再多,那也只有束之高阁。

有那么一瞬间,老皇帝甚至觉得湘学是不是被某些人、某些学派刻意打压了,为何没人向他举荐?最终发现,还是老皇帝自己的原因,在某些方面,他确实闭目塞听的。

而对于面圣的结果,廖明永是很兴奋的,因此老皇帝当场允诺,让他从长沙挑选几名湘学骨干,到三馆、翰林院、东宫去任职。同时让他到两京去开设书院,教授湘学。

这背后意味着的东西,让早已锻炼得心如止水的廖明永心中都不禁波澜起伏,显然,皇帝陛下认可了湘学,甚至于支持推动其传播。这代表着,从今以后,湘学这个地方学派,将正式走向大汉全国,通往最高统治阶层的大门向他们打开了,湘士党团地位的提升,或许就由此而展开。

由此可见,此时廖明永这老夫子的心情是如何的澎湃,情难自抑制。

只不过,廖明永所不知道的是,若是在御前讲得不好,他的脑袋甚至整个湘江学派或许都难保。此前,老皇帝甚至已经让皇城、武德二司都罗织好了处置长沙这些学阀的罪名。

第288章 敌酋首级献上第34章 亡国之族第4章 李昉夜访东宫第217章 李国舅治政第66章 兄弟之国完结感言第200章 新的时代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23章 慕容都帅用兵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击开始第198章 转折点第256章 打仗打的还是后勤第202章 钱粮百万计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遗产第86章 发落南臣第476章 内外党同第304章 楚州第52章 对峙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时代下的大汉(下)第238章 杯酒释权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706章 拾遗补阙第24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27章 父子座谈第373章 开宝九年已过半第121章 大朝第49章 花里胡哨不管用第132章 进宫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195章 杨邠案(3)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第82章 杀俘第1795章 父子夜谈第179章 再见郭荣第79章 父子问对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56章 是非第471章 另起炉灶第94章 国难丧子,尚有良将第111章 棉稻,后疾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历史第46章 不满与警惕第96章 战损与战果第207章 还京第232章 南口大战1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345章 玉林狗肉馆第57章 既得潞,复据泽第126章 刘承祐被碰瓷了第127章 不允第64章 回鹘汗之死第50章 打他一仗第93章 来自地方的声音第22章 慈父的关怀第270章 立场第190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120章 结不结党不重要第141章 雌威第62章 难得迟疑第20章 室韦女真战争第343章 逐渐窒息的局面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276章 君心难测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350章 隐退陈情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声音第50章 南汉来使,庆功宴第11章 大典日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108章 后知后觉后怕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42章 着郭威鞫问第29章 太后的病世宗篇26 北廷国相第419章 离宫、噩耗第475章 吃人的河陇备灾第42章 一心求财王巡检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荆湖第70章 大礼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8章 巡视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137章 迂回之师第329章 游市第470章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了第431章 吐蕃之乱 可安心乎第131章 东京乱象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32章 登清流,议善后第363章 安西缓封第77章 安阳之殇第82章 四件大事第508章 最后的旅途7第66章 朕要亲征仁宗篇7 官僚新贵,倒范集团第365章 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