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时代下的大汉(下)

就和传闻一般,上海的商业市场很是火热,各类货物出货量很大,购买者更多。来自北边的,南边的,上游的,海外的,形形色色,各行各业,只要具备流通价值商品,在这里都能采买到。

而棉布的行情,则更为火爆,秋冬之交也正式大宗商品交易频繁的季节,棉布也是市面上最主流的商品,几乎占到3-4成,沿松江两岸走数里地,满耳都是棉布交易的声音,满目都是棉制商品装卸的场面。

在这样热火朝天的氛围中,曹永自然产生了一种大干一场的冲动,然而进货的过程却并不顺利,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二。

一个是上海这边的货花样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秀州的,苏州的,江浙其他地区的,就连广南东道的布在一船一船地往上海运。花样之外,还要面临新旧、用料、做工等选择问题,便是同为秀州货,不同工场、使用不同纺织机做出的布,区别都很大

在上海市面上奔走了半个多月,曹永方才初窥个中门道,曾经在京畿牙行,在各大行市奔走数年的经验自信,在上海这边被击破了。在他看来,这上海市场有些怪,突出得怪,但怪在什么地方,却又说不出来,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氛围浓重”就能解释的了。

当然,在火爆的市场氛围下,曹永顾忌的那些细节,根本算不得什么,供不应求的市场行情,货主们只需多点耐心,就不怕卖不出去。

因此,比起纠结于棉货本身的细节,第二个问题,才是曹永最为难的,他发现,南下前在京城倾家荡产加借贷准备的80贯钱,有些少了,投在上海市场,连朵水花都溅不起来。

在洛阳,质地上乘的棉布,价格普遍在270-300文一匹,便是次一些的,也很难跌破250文。曹永不知到在河南、河北产地是什么价,但在上海这边的布,尤其是苏、秀二州产的布,价格可实在太具诱惑力了。

有太多优质棉布,竟然只需要130-150文一匹,即便是大行商在经营,价格也太低廉了。而在经过一番谨慎的挣扎与犹豫后,曹永终于下手了。

选定目标后,曹永直接拿出藏了一路的性命钱,他们算是幸运的,一直小心翼翼,低调行事,把自己伪装得很狼狈,吃住更是抠唆,突出一个艰苦创业,如此方没有被歹人盯上。

要知道,如今的大汉治安条件虽然良好,但这个良好基本只是针对城镇,在官府暴力权威能够覆盖到的地方,出了城镇,荒郊野外,那是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的。

因此,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敢于外出跑商的,都是狠人,没有人能仅靠运气发展壮大,那些功成名就的“义商”脚下,可能就是累累尸骨,手上也不知沾染了多少血。

车船店脚牙,曹永此前可是从事“牙”行买卖的,太清楚暗地里的危险了。乘船之时也是坐中原船帮体系下的船,正是看中他们在行当里威势与“信誉”。

但即便如此,有多少选择和曹永一样到上海来进货的商贾,在途中逢了意外,那是数也数不清的。出了意外,也一般只有一个下场,家破人亡,即便是看起来比较风光的客商,丢钱、丢命也都是一种性质。

就在曹永于上海寻找货源时,就发生了一桩大案,一名来自湖北的香料商被抢了,不只三百多贯的货款没了,伙计还死了两人。上海差役、松江巡卒以及当地帮会集体出动,迅速找到了抢劫者,是一伙来自江北的悍匪,但是,最后追回的钱只剩下十几贯,还是被当地帮会充作“辛苦费”笑纳了,差役、水兵也因为破了一伙江洋大盗,得到嘉奖。

至于那名湖北客商,没多久就跳松江死了,然后一行五人来,只余两名伙计带着三具尸体返回

虽然从整体规模上来看,这样的情况还是较少的,属于小概率事件,但这种小概率事件落在普通商民身上时,则是人生、事业、家庭不可承受之重。

在朝廷对经商一步步放松的进程中,有太多人提出异议,觉得充满铜臭味的商贾,唯利是图,败坏了社会风气,同时担忧人人从商,会影响社会生产,不利于社会治安云云。

但事实上,经商,尤其是在外跑行商的,面临的风险远超旁人想象,也实在不是普通平民能够做的。而担了那么大的风险,牟取一些高额的利润,似乎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否则,谁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从事这等行当。

曹永当初在京中时,还信誓旦旦,即便搏命,也要搏出一场富贵。然而,经过这一趟商旅之后,方才意识到自己此前的考虑,仍旧太简单了。

京畿里的波诡云谲,人心险恶,那里的经验,似乎并不适用于上海的江湖草莽,血腥厮杀,这里显然是另外一种规则,建埠以来三十多年,仍在飞速发展,一切都释放着一股草莽之气,所有人的人与事似乎都在野蛮生长

因此,还得再提一句,曹永一行,实在是幸运。

一次性拿出55贯钱,全部用来进棉布,用115文一匹的价格,拿了480匹布。这样的低价,即便在上海这样的大埠都是跌破市价的,这批货显然是有特殊性,并不是从松江沿岸的那些布行买的,提供货源的乃是鱼行的一家渔货店,提货的时候都能从布上闻到一些鱼腥味

在大汉几乎每个城市里,都已经形成了行会制度,在多年的发展下来,这一套已经相当成熟,各大行会势力,组织严密,等级森严,一致对外,统一行动,借机牟取了大量利润。当然,官府、权贵那一份“份子钱”是不可能少的。

在上海县这种野蛮生长的地方,当然也有各种行会,棉行则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种。但是,组织可就要松散得多了,苏、秀二州的矛盾不解决,产业之争就不可能停止。

而在同产业之外,还经常出现各种戗行的商业行为,打渔的去卖瓜果蔬菜,去跑运输,去拉客揽货,去卖丝绸布匹,似乎也就合理了。而因为戗行的事情,各大行会之间出现一些争斗、厮杀,同样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当然在这里,且不提戗行的情况,也不提那家渔货店从那儿搞来了棉布,但就曹永眼里,虽然都是旧布,但质地还不错,成色也保持不错,就是鱼腥味不免有些重,但也有办法解决,最关键的,是它便宜啊.

同时,只有一个要求,不能在周边散货,这对曹永来说再简单不过了。

至于货的来源如何,曹永并不关心,或者说不敢关心,甚至他心里也清楚,接这批货,就是在犯险。

或许来路不正,但若是正价货又哪里轮得到他,他又哪儿来的资本ID。而若不犯险,想要暴利,怎么可能。

同时,货主“江湖气”十足,不只低价供货,还豪爽地帮忙介绍搬卸、船运,近五百匹布运回京畿,只收9贯钱,就冲这低廉的运费,都值得冒一次险。

若非资金不够,曹永甚至想再多进一些,虽然没到货仓去瞅瞅,但观那姓孙的供货商的表情,不到500匹布,只是小生意。但是没办法,剩下的钱,还得充作回去的路费、运费、打点,到了洛阳口岸还好缴税

曹永和他的账房合伙人仔细测算过,倘若一切顺利,把布拉回洛阳卖掉,哪怕只卖250文一匹,把包括本金、借贷、利息、税费以及所有零碎支出的成本都算上,也能赚大约24贯钱。

250文,也只是最保守的出货价,而在此基础上,每高一文,都是近半贯钱,纯利!

这样的预估,让包括曹永格外兴奋,这样的暴力,不比在京城当牙郎赚得多得多?得介绍多少生意,又得多大的生意,才能有这么高的佣金。

当然,之所以能测算出这么高的利润,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当然是往返的辛苦与风险,当然这是每一个行商都必需承担的;

二则是那115文的进价,低到让人感到梦幻;

三则是朝廷在棉布生意政策上的扶持,主要体现在税收上,为了鼓励纺织业的发展,努力解决大汉百姓穿衣问题,在布匹交易,尤其是棉布交易上,在每个流通环节,只收取百分之五的税,比起其他商品,已经十分优惠了。

当然,在利润还未变现之前,兴奋是难以持久,尤其对曹永这种还算见过世面,也进一步窥探到商场上险恶一面的人来说,没落袋为安之前,是不敢有丝毫大意。

一直到雍熙四年秋九月,当一艘名为“铁梨”的五百料货船,满载着香料以及曹永那480匹布,经松江口改道,西入长江,踏上前往洛阳旅途时,曹永方才稍稍松一口气。

比较让他安心的,是船老大,以及船上的几十名水手,看着都不似良人,一个个凶悍无比,但也正因如此,才让人心安,没有这些,他就得始终担心寄托着自己身家性命的货。

同时,曹永又不禁疑惑,那一船香料,可比他的布要值钱得多,布还占空间,船主为何愿意以那般低廉的价格帮他运货。 不得不说,曹永还是具备一名草莽商人最基本的嗅觉的,不管是供货的老板,还是负责送货的船老大,显然都不可能只是表面呈现的身份那么简单。

曹永所不知道的是,北返的路程,船上有人可一直默默地观察并考验着他。

随着海外贸易的兴起,大汉周边海域活动频繁,每年往来无数满载货物的船只,有的能顺利实现大汉对外的交流。

除此之外,有的船毁人亡,财富埋藏于深海,有的则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而曹永购得的这批货,很大可能也有“特殊”的经历。

上海县的野蛮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各种阳光下的交易背后,也有数之不尽的黑市买卖,有太多来路不明的商品、物资、武器乃至奇珍异宝需要处理了。

在上海县的地下交易中,多年下来,当然也形成了一套进出货规则,但深处利益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人,未必对那样的利益分配感到满意。

于是,有一些寻求突破的动作便很正常了,恰巧,曹永适逢其会,一个小商人,又来自京畿

归途比预想中的还要顺利,只可惜,在开封就要下船卸货,没办法,黄河汛期还未过,水有些急,严重影响行船,船老大可不愿意为之冒险。

货主的目的地就在东京,早已派人等着接货,身份就是船老大这种江湖草莽也不敢得罪的,毕竟这条航道还想跑。

而比起布匹,香料的利润,在大汉,尤其在两京这样的城市,依旧处在利润高点。曹永辛辛苦苦,担尽风险,才贩得的布,赚取的利润或许还不如人家一船香料的零头,但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有些事情是羡慕不得的。

没办法,曹永只能在东京卸货,另找人车,准备运到洛阳去。通行的人建议就在东京销货,被慎思之下的曹永拒绝了。

东京的行情当然不可能弱于西京,但这里终究不是他们的主场,并且,开封城的货源更多,运输更为方便,距离也更近,就导致开封棉布的价格,比之洛阳要低上不少。事实上,很多布商就专跑两京这条线,也能赚到钱。

另一方面,曹永则考虑到西京那边约定好的收货方,第一次跑货,如非必要,绝不能食言。

于是,又是一番折腾,曹永雇了十辆大车,从开封出发,前往洛阳。与其他地方不同,两京之间的治安环境可要好太多,很少有成群的商队被打劫,像这么一堆布则更没有太多打劫价值,处理起来麻烦。

同时,两京之间还有一条“高速直道”,沿途山川河流,都有道路、桥梁联通,类似“换乘”的周折几乎没有,很方便。

当然了,也是曹永在上海县时考虑得相对周全,没有把弹药打光,这额外增加的运输成本,仍足以支撑。

一路的折腾,等赶回洛阳之时,已然入冬,朔风渐起,寒意笼罩,但曹永的心头却是火热的,冬季的洛阳棉布市场,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火爆。

即便是小市民,只要有条件,都想着在冬至之前,给家人准备一套新衣,“亲民”的棉布,自是热门,供不应求。

由在偃师口岸足额缴税,他那480匹布,一路畅通到洛阳,几乎直接投入市场,都不需要另外找买主,此前约定好的几家店铺就包圆了。

反倒是约定好的印染坊老板很不满意,小小地抱怨了一番,因为他拉回的都是成品布。不过,见到曹永能拉回几百匹布,显然是有能力、有实力的,最后还得说好话,希望曹兄弟下次走货能多想想他.

货到付款,童叟无欺,最后的统计出来,曹永一行人彻底兴奋了。出货的情况,比他们预想的还要乐观,基本按照280文一匹成功卖掉,而在偃师口岸缴税时,则以250文的“到岸价”。

即便算上后面增加的转运成本,他们跑这一趟,也足足赚了33贯之多。其中,曹永一个人就能分18贯。

接下来的情况,自不用多说了,只在京中歇息了五日,曹永带着人再度出发了,这一次还多带了两名身强力壮的伙计,另附武器。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可就高效得多了,在上海县,还是那姓孙的坐贾,还是一样的大气,一样的价格,曹永一口气拿了80贯的货,回程依旧顺利

如此,两年后,曹永已积累了近400贯的资产,成为洛阳正俗坊内一个小有名气的棉布商人,不仅跑通了从上海县到洛阳之间的商道,还拥有了自己的铺面,以及属于自己的房宅,他那十五岁的聪明儿子曹孟,也开始帮他料理家业,展现出特殊的天赋,一切似乎都在向好发展。

然而在雍熙六年秋冬之际,曹掌柜还是如过去两年一般,从东南拿货,只不过比起此前历次,量大了很多,足足350贯,两千多匹。

像两年前那样低廉价格的布,即便“手眼通天”的孙大官人也不是常有,进货价格提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只要趁着行情卖掉,自然能大赚一笔,事业、家产又能上一个台阶。

只不过,这一次好运没能再照顾曹永,他的货,不只在通过口岸时被依高标准收了货,在运到洛阳仓库的当天晚上,就走了水,被烧得一干二净,紧跟着,曹永喝的水又被投了砒霜,命虽然保住了,但人也废了,然后是债主上门,伙计离散,连店铺、家门都被泼了桐漆.

然后,幕后之人出现了,并不能说是一个人,而是一股势力,北方的布行大佬们。

这些年,随着南方的崛起,北方的棉产业商贾们,当然感受到了压力。他们还来不及到南方去攻城略地,南蛮子们却想着北上了,并且,越来越不知收敛,这当然得教训一番。

而曹永,虽然只是一个小布商,但作为一个北方人,却干着吃里扒外的活,从江南进布,来冲击北方市场,这样的“叛徒”,岂能容忍。

虽然这么干的人并不多,但曹永名气却不小,家产积累得很快,此前小打小闹也就罢了,这一次一拉就是一船的货,变货成“祸”也就不那么让人惊讶了。

当然,和曹永类似下场的小行商们还有一些,都被搞得家破人亡。于此同时,大汉第一场“南北棉布大战”也开始了,成为这样一场激烈且规模庞大的商业战争中的炮灰,对曹永来说,也不知是幸也不幸

外界的轰轰烈烈,对于顶梁柱倒下的曹家而言,反而不是什么大事了。

在父亲遇害之后,年轻的曹孟站了出来,不过,年纪终究小,即便他拼命地想维持家业,但在短时间内也只能眼瞧着没落、破产,甚至连没住多久的新宅都可能保不住。

直接父亲一个姓孙的朋友找上门来看望,一番交谈之下,很看好曹孟的天赋,果断递出橄榄枝,于是,另外一个“传奇”的商业故事又在大汉帝国诞生了.

第108章 后知后觉后怕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75章 按*不动第125章 邢州事第252章 面圣第219章 八月战争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243章 不自知第14章 腹黑之谋第84章 刘承祐的决定第69章 祸事了第270章 骚扰,进攻第40章 潞州三杰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84章 夏州降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406章 调任第61章 南北之争第127章 冬至宴3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385章 怨艾、抉择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242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第37章 覆灭在即第1689章 高规格第456章 刚愎的刘皇帝第2章 父母兄弟第376章 降臣纷来世宗篇27 南洋勾吴第200章 御敌第112章 赵大之勇略第191章 北巡结束世宗篇47 封禅第1693章 安西王第74章 燥热的辽帝第2145章 世宗篇20 刘旻走了第437章 改变的契机第24章 巡游第11章 归来谒天子第322章 土司制与辽使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第293章 生于忧患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368章 吴越结局注定第1720章 静默第152章 压抑的成都第212章 开宝北伐第358章 两江平定第426章 仍在进步的太子第11章 大败蜀军第346章 底层第2054章 太宗篇1 变天第110章 拉刘承训下水第106章 敲打第312章 一举荡平第185章 赐宴第218章 进兵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69章 爱将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318章 皇子们渐渐大了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38章 濮州案(1)第48章 刘承祐的决心与疑惑第502章 最后的旅途2第98章 封禅之议第84章 示警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342章 杀肥第197章 刚愎依旧第105章 卢多逊急了第284章 虚了第365章 看衰第35章 东归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232章 南口大战1第49章 花里胡哨不管用世宗篇23 官钱粮盐第127章 不允第154章 绝不姑息第2094章 太宗篇41 “议政楼”,整顿的风吹第405章 即将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178章 会猎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153章 未来将帅第111章 棉稻,后疾第72章 颐指气使VS意气风发第292章 北伐的尾声1第20章 小民犹能议国政第386章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第10章 平淡的会面第1736章 试炮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亚风云(中)第498章 六十年来第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