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

“四叔,京中出了何事,如此急切召我们回宫?”

坐落于开封西边的祥符驿,紧张旅途之余,在此短暂歇脚,一口凉茶下肚,稍解酷暑,刘文澎又忍不住向刘昉问道。

“怎么,还没玩够?”刘昉瞥了刘文澎一眼,表情略显严肃。

刘文澎脸上则浮现出一抹尴尬,有些底气不足地道:“我只是好奇,爹为何只召我,不叫二哥?”

显然,刘文澎并不是不动脑子的人,相反,转动起时也是非快的。事实上,来自皇帝的诏书中,仅仅点名让刘文澎回京,至于事由什么的毫无交待,而刘昉则是尽到一个“监护人”的职责,陪同护送。

情况的不同寻常已然明显,而等进入京畿道,大致情况也已了解。赶路的途中,不断有京中来人向刘昉通报消息,并且远不止他自己的消息渠道。

而多出来的那些人,目标实则是刘文澎,像苍蝇一样嗡嗡叫着涌来,也被刘昉当做苍蝇排开赶走。

非官方渠道传来的准确消息,京中死了一个人,汝阳王妃常氏。死因:被刺。凶手:刘文涣。

至于刘文涣杀妻的原因,则都讳莫如深,但当这件事确确实实发生之后,自是满朝震动。因此,此事很可能直接指向太子之争的终点,于情于法于理,在政治上都是重大的丢分项。

这一点,刘昉当然意识得到,也是刘昉对刘文澎严格保护的原因,并不希望皇帝唯一的嫡子在定论前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打扰,听诏即可,有什么事,回京再说。

“你也不需多想了!开封已过,洛阳也不远了,回京之后,自是豁然开朗!”刘昉冲刘文澎安慰道。

刘文澎则点点头,人有的时候是真受一些气场影响的,就如此时的刘文澎,刘昉就很少见他这般沉凝。

洛阳还是那个洛阳,风物繁盛,喧嚣依旧,但朝堂与宫廷的氛围则明显不一样了。

屏气凝神地和刘昉一道进入垂拱殿,面圣,见礼。对刘旸,刘文澎一向是敬畏有加,目不敢久视,刘旸对三个皇子也向来是不苟言笑,但此时在殿中,刘文澎意外地发现,皇父注视着自己的目光竟是那般复杂,这还是第一次,也让刘文澎更加局促了。

“先去拜见你娘亲吧!”并没有对刘文澎多说什么,刘旸直接吩咐道。

“是!”刘文澎最是求之不得了,从里到外地松了口气,皇帝老子总是把少年压制得呼吸困难。

“坐!”刘文澎走后,刘旸把注意力放在刘昉身上。

“谢陛下!”刘昉表现得很矜持。

看着自己这个四弟,刘旸尽量让语气平和些,但那严峻的表情却实在让人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轻松:“辛苦了!”

“陛下言重了!”刘昉道。

“此子如何?”刘旸手朝外一指。

刘昉想了想,方道:“禀赋尚佳,只是欠缺历练,阅历不足,日后多加磨砺即可”

“历练.”刘旸嘴里喃喃道:“此子心性不定,不知今后能否成事?”

听刘旸这么说,刘昉沉默少许,道:“恕臣直言,未有经事,如何成事?”

刘旸闻言,愣了下,眼珠子转动两圈,眼神中焕发出少许光芒,感慨着说道:“还是该多经事啊!”

“敢问陛下,急召臣与文澎回京,所谓何事?”刘昉又请示道。

刘旸不由意外地瞟了刘昉一眼,似乎在好奇他难道没有听到一点传闻。只是刹那间的念头,刘旸迅速恢复了严肃,几乎凝视着刘昉道:“除本兼职事之外,朕打算再委你一项重任!”

闻言,刘昉抬起了头,却并未作话,只是静静地等待下文。刘旸也不继续卖关子,语气郑重地道:“太子太傅!”

对此,刘昉眉头直接拧在一起,大抵其心情波动也是这般复杂,思吟许久,轻声问道:“陛下决心已下?”

闻问,刘旸那张苍老的面庞上,再度流露出少许复杂之色,怅然道:“朕年纪也大了,这些年治国为政,纵然谈不上呕心沥血,宵衣旰食总还是做到了的。

而这两年,身体却是有些不支了,难免乏力之感。朕秉政十年,吏治民生,略有小成,是该考虑考虑后事了。

再不立太子,定国本,怕是朝野不宁,国家难安,朕这双耳也难清净。为江山社稷之重,朕也该做出个决断,以安内外人心,这也是朕的责任。”

这样的表态,或许还是刘旸头一次向外人讲述出来,而第一个倾听者,则是刘昉。再加上太子太傅的委任,显然,赵王在皇帝心中,还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而听刘旸语气中竟带有几分悲戚,刘昉也不禁动容,出声唤道:“二哥,你严重了!你龙体一向康健,大汉士民百姓还需你的恩典泽被”

“先帝在位时,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也常常以此言的安慰.”刘旸摆摆手,道:“朕自认勤勉,几十年来不敢懈怠,然这份坚持,何尝容易?”

刘昉大胆地注视这刘旸,在这一刻,他的脑海里也浮现出了很多画面,回忆起了许多往事。

都不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如今的皇帝二哥,的确是老了,与十年前相比,几乎是变了个人,尤其是形象,大打折扣。然而,也恰恰是如今的刘旸身上,刘昉竟然看到了少许世祖皇帝的影子,也是第一次,刘昉对这个皇帝二哥,产生了毫无保留的敬佩之情。

刘旸则继续诉说着:“朕知道,这十年来你受委屈了。你是雄鹰,本该遨游天际,即便是在封国,也能大展宏图,成就一番功业,却被困于洛阳这个金丝笼里。

就是对朕有怨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陛下言重了!”听到这话,刘昉也实难绷住,当即表态道:“臣绝无怨言!”

刘旸再度摆摆手,看着刘昉,以一种坦诚的语气说道:“长年来,朕一直在思考,先帝临崩前召你还朝的用意,但始终难以参透。

但如今,朕也看开了,不论先帝作何考虑,朕却是要把你当作大汉的擎天臂柱。

文澎,朕就交给你了.”

刘旸一番话,可谓推心置腹,然而,这毕竟是从皇帝嘴里说出来的东西,又岂能完全当真,尤其对刘昉这种身份特殊的人而言。因此,他显得很谨慎,并不敢贸然应承什么。

就像是听到了刘昉的心声一般,刘旸又一脸平和地道:“朕知道你心存顾虑,但朕今日所明之心迹,日月可表,天地可鉴。

朕不奢望你像对先帝那般毫无保留对朕,但只需你对大汉依旧如初即可。爹留下的这份基业,无论你我,无论如何,都要守好!”

刘旸言尽于此,而刘昉则在于皇兄对视良久之后,起身跪地长拜道:“臣对大汉之心,同样日月可表,天地可鉴!”

刘昉是大丈夫,掷地有声,因而即便言语中仍有所保留,但刘旸也不在意了。

“连日奔波,一路辛苦,回府待诏吧!”

“臣告退!”见状,刘昉也不逗留。

自始至终,刘昉都没问京中的风波,刘旸也没主动提及,就仿佛册立太子,并让刘昉去做太子太傅,乃是他自己想通了一般。

金兰殿,乃是赵贵妃的寝殿。就在刘昉与刘文澎叔侄回京后不久,贵妃就着急地把赵匡义与赵德昭请到宫中。

殿内,平日伺候的宫人都被屏得远远的,三个姓赵的聚在一块儿,三个赵氏家族中地位、权势最显赫的人。

不过,此时三个人聚在一块儿,却像死了爹一般,气氛格外压抑。而一向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赵贵妃,终于像个小女人了,哭哭啼啼的。

但是,赵匡义与赵德昭都坐在那儿,默不作声。终于,还是赵贵妃忍不住,向赵匡义哭诉道:“三叔,如今文涣还被幽禁在宗正寺,刘文澎又被急召回京,慕容家那边更是蠢蠢欲动,我们该怎么办.”

迎着赵贵妃那期盼的目光,此时的赵匡义,只觉空落落的,既无法像以往那般不厌其烦地劝谏,也无法给出一个解决之策,最终,叹息着说道:“事已至此,听诏而行吧!”

“贵妃娘娘稍安,老臣就先告退了.”缓缓起身,向赵贵妃行了个礼,然后慢步而去了。

赵贵妃呆呆地望着赵匡义,直到他走远,方才回过神,唤了一声:“三叔.”

不过,赵匡义并不答话,毫不留恋地走了。见状,赵贵妃那张韶华已逝的面孔变幻几许,又有些不甘的瞧向赵德昭:“大哥!”赵德昭并不与贵妃对视,嘴角甚至露出少许苦笑,叹道:“你也不必过于忧心,至少文涣,不会有事!”

刘文涣当然不会有事,但是争了那么多年的太子之位,却是要拱手让人了,不管是赵匡义还是赵德昭,包括赵妃自己,心里实则都清楚。

“该死的贱人!!!”不久之后,金兰殿内传出赵妃彻底破防的怒骂声。

与金兰殿内凄凄惶惶的氛围不同,皇后所在坤明殿,却是一派喜气洋洋,不需张灯结彩,只需看慕容皇后嘴上那敛不住的笑意就知道了。

也正是从母亲口中,刘文澎才知晓,究竟出了什么事。他那大哥刘文涣杀妻了,而杀妻的原因,竟是其妻常潆与侍卫私通.

这件事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并且影响已经显露出来了,可以说,刘文涣那本就不高的夺嫡胜算,直接清零了。其他事且不提,就一点,这些年常潆为刘文涣生了两个儿子,刘继元与刘继明,这究竟是谁的种?这还只是其中一条不能容忍的理由。

在刘文澎面前,慕容皇后是毫无收敛,讥讽着赵贵妃母子。要知道,曾经赵贵妃风风光光地为刘文涣娶了常潆这个名动京师的才女,还多次带着那母子到她面前炫耀,如今却证明,这竟是个水性杨花的浪荡贱种,如何能不让皇后开怀。

若非怕传出去,触怒刘旸,慕容皇后都想让人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地庆祝了。当然,慕容皇后还有基本的理智,这种天家丑闻,可不敢过于明显地幸灾乐祸,看戏即可。

当然,最值得高兴的是,刘文涣那边“自爆”之后,就再无人能阻碍刘文澎这个嫡子登上储君之位了。

这一点,才是最为关键的。

赵匡义这边,在回府之后,依旧不得安宁,有不少人都找到他,询问对策,这些人,都是烧刘文涣这台“灶”的。

然而对这些人,赵匡义再无笼络之意,直接把人轰走。然后叫上其长子刑部主事赵德崇,陪他吃酒,一醉方休。

————

雍熙十年七月朔,皇帝刘旸于乾元殿举行大朝,宣诏天下,册立皇三子、太原郡公刘文澎为太子,结束了雍熙朝长达十年的储君之争。时隔四十四年,大汉帝国再一次迎来了一位继承者,十五岁的刘文澎。

当然,在正式册立之前,刘旸还召集群臣,进行了一系列正式的商讨。只不过,与以往任何一次的争执不休、相互攻击不同,这一次,全然为“立嫡派”那波人占据主动,毕竟,皇帝的意志已经很明确了。

至于皇长子、汝阳王刘文涣,则在宗正寺“住”了两个月后,方才被放出来,被判定为得了“臆症”,安排在王府中养病。

至于汝阳王妃常氏之死,则被定性为“病故”,当然事情没这么简单,常家的人,尤其是那些因常潆嫁给刘文涣而得到提拔的人,陆续遭贬,常潆之父常琨更在不久之后落水而亡。这一回,常家彻底败落下去,再无挽回可能.

而太子册立,东宫正位,大汉朝局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动。给太子刘文澎配备东宫官属、卫率,那是应有之义,刘旸以赵王刘昉为太子太傅,大理寺卿王禹偁为太子少傅,又以内阁大学士王旦为太子宾客。

于此同时,由皇帝刘旸精心构建的雍熙朝局也被彻底打破,首先宰相赵匡义在当年冬,便被罢相,强行致仕,而曾经那些“立长派”勋贵、与官僚,也陆陆续续遭到贬黜。

当刘旸下定决心时,那事情也往往是做得彻底的,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到雍熙十一年秋时,至少在朝廷中枢,刘文涣的势力几乎被清扫一空,显赫了几十年的赵氏也遭到重创,不说一蹶不振,但退出“一线”却是板上钉钉的

第39章 长沙第266章 放赈辽东第300章 他们在金山第78章 沧州府第3章 取士不公第18章 权谋手段第1695章 袁家庄第142章 着郭威鞫问第70章 卫公辞世第469章 视察澶州第65章 选择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288章 敌酋首级献上第141章 纳降第418章 洗礼第475章 赵卢之间的龃龉第294章 刹车,碎叶河畔战鼓鸣第135章 许州兵匪第240章 南口大战9第166章 出使归来第257章 黄花谷之战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483章 南巡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第336章 橐相第119章 难审第163章 开封修不修第174章 帝崩第1710章 赵普的辞呈第212章 慕容皇叔问事第137章 赵普的黑材料第395章 大商人第127章 冬至宴3第4章 西南事务第168章 塞上风光第166章 出使归来第69章 虞国公也走了第188章 永清军议第284章 影响第36章 李业告状第160章 河东风云(7)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68章 离京前的安排第66章 商业互吹第236章 南口大战5第178章 头脑清醒的乾祐帝第317章 刘皇帝还是那个刘皇帝第 283章 皇帝还朝第292章 北伐的尾声1第186章 嘴衔蜜糖第35章 室韦覆灭第427章 晋王要做忠臣第135章 降将→良将第141章 祭关公第62章 祸福之间第99章 又穷了第194章 萧护思眼中的强汉第135章 许州兵匪第257章 上京叛乱第338章 棋手与棋子第8章 巡视第94章 汝公出山第103章 强势、阴谋第471章 劳民伤财第206章 赵思绾落网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22章 称帝第162章 薨逝第344章 王师已过大江来第138章 请立太子第166章 出使归来第60章 惊喜来得太突然第513章 最后的旅途12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第206章 症结难以解决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370章 刘鋹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429章 远遁的契丹第186章 赐死第132章 登清流,议善后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410章 克制第124章 目标大理第496章 上进之时上进之人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55章 干脆的胜利第19章 韩熙载都等急了第487章 “惊喜”第96章 刘皇帝就是定海神针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229章 血战锦州第118章 考虑结束战争第76章 王峻用兵第148章 最后一仗第56章 一战定河西第59章 病榻陈情第140章 两个皇叔第134章 乾祐元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