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

“太后娘娘召见,还请太妃随婢子来!”慈明殿前,样貌可人的女官恭敬地迎接太妃萧绰。

萧绰点了点头,轻轻地应了声,然后默默地跟着女官朝殿内走去。时年五十又五的萧绰,虽早不复年轻时的容颜姿色,但气度依旧不减当年,两鬓增添是白丝是岁月的沉淀,反射出的仿佛也是智慧的光芒。

太宗皇帝驾崩之后,萧绰自然而然晋位太妃,依制离宫,迁往别院。太宗皇帝的后宫实在单薄,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存在感较强的只有慕容、赵、萧这三后妃。

慕容皇后升级为太后,依旧在后宫逞强显能,赵贵妃则与其子文涣被赶到安南就国去了,德妃萧绰则移居临淄王府,其余几名无子的后妃则被迁到别宫,集中供养

过去的两年,萧绰显得很低调,对皇帝以及慕容太后更是敬而远之,倘若避不开,则保持比起当年更加谦恭卑敬的姿态。

显然,在萧太妃的眼中,慕容母子是十分危险的存在,尤其对他们母子来说。

慕容太后的心胸,明显是没有多大的,与萧妃母子间又有“收养”的渊源,太宗晚年时厌恶后宫之争,对慕容、赵氏二人是格外冷落,相反对萧绰却更加亲近,也就导致了一段时期的“专宠德妃”。

而这两桩事,都成为了慕容太后的心结,萧绰对此也心知肚明,深彻地意识到这是危险之源,从不敢大意,即便慕容太后被辅臣们联合挡在了慈明殿,萧绰依旧不敢放松,毕竟,坐在九五之尊宝座上的是太后之子。

两年的时间里,萧绰安居京中,同时也默默关注着朝廷局势,即便消息来源不多,但凭借着天生的政治意识以及出色的分析能力,在有限的信息里,萧绰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住朝局的发展变化。

在萧绰看来,进入平康三年之后,那诸辅当国的局面是越发难以维持住了,距离皇帝亲政也不远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避免不了矛盾与斗争,必然充斥着危险。

即便,朝局变化如何,并不能直接影响到他个太妃,但是考虑道其子临淄王刘文济,萧绰也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大意,修身养性的同时,也时刻保持着警惕。

同时,既往的经历已经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慕容太后并没有将他们母子遗忘,并且一旦想起来,就会宣她进宫,叙叙话,拉拉家常

而在去岁冬,慕容太后召见萧太妃时,还曾抱怨,说他被一群“逆臣”折辱,幽居深宫云云。就冲慕容太后这等不加掩饰的抱怨情绪,萧绰就打定决心,敬而远之,谨慎对待。

而最让她感到心寒的是慕容太后说出的另外一番话,言她们都曾辛苦侍奉太宗,二者更是亲如姊妹,她对临淄王刘文济也一向视为亲子.

说到最后,话锋一转,质问萧绰,为何刻意疏远她,都不主动进宫看望,是觉得她失势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对于慕容太后的“疑问”,萧绰自然表现得诚惶诚恐,断然否认此情,认错的同时,也表示会多进宫看望陪伴。

此番,正是开年以来,萧绰第一次主动进宫拜望慕容太后。

在进殿之前,一名身着紫服的老臣正自殿中出来,见到萧绰,老眼微眯,隔着三步远,便佝身作了个揖:“东川都指挥使臣慕容德琛,见过太妃娘娘!”

看着恭敬内敛,带有一股沉着干练之风的慕容德琛,萧绰压下心头的讶异,面上露出点温和的笑容,伸手示意其免礼,道:“慕容使君这是之东川回京述职?辛苦了!”

“多谢太妃娘娘关怀,都是老臣应尽本分!”慕容德琛表示了下,随后即拱手告辞:“就不耽搁太妃娘娘觐见了,老臣告退!”

“使君慢走!”

慕容德琛乃是卫公慕容延钊之侄、已故广宁伯慕容延卿之子,是个文武双全的勋贵子弟,算是偌大慕容家族里比较有才干的一个人,几十年从政从军,也积攒了不小的功劳。

当年蜀中叛乱时,也曾随刘廷翰击贼,立有勋功。此番,正是从川东道任上返京述职,而出现在太后的寝宫,既不那么让人意外,也显出有那么一丝的不寻常.

从后看了眼慢步远去的慕容德琛,萧绰若有所思,但很快,双目就恢复了平静。抬头又望了望庄严的坤明殿,收拾好心情,进殿参拜。

近来的慕容太后,心情着实不错,原因很简单,她的皇帝儿子开始“雄起”了,朝廷之中皇帝的声音大了,属于皇帝的意志正在开始向下传达,皇权正在复苏

自从吕蒙正被贬江南后,皇帝刘文澎在朝廷中枢的存在感明显加强了,朝廷各项重要会议必有其身影,不管最终决策如何,但决策过程之中,总能发出他的声音。

朝中其他事务,刘文澎干涉得也多了,大汉政局也在他继位两年以来发生着一些真正的变化。朝廷的风向也不可避免随之变化,内外臣僚,向皇帝觐见述职的频率明显增长,同样的,皇帝与众宰辅之间的矛盾也在加深。

小皇帝治国,与雍熙辅臣们治国,显然不可能是一致的,尤其对坚守雍熙之政的尚书令张齐贤来说,对于刘文澎一些任意随性的想法与决策,更是深为恼火,然而很多时候,又显得很无力。

那毕竟是皇帝,当皇帝开始释放发挥他的攻击性时,对于臣下而言,也不是容易承受的。

皇帝起势了,作为皇帝母亲的慕容太后,自然难免跟着得意,而这份得意,在面对太妃萧绰时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攀拉家常时,嘴角也始终挂着一点凌下的笑意。

“不知文济在江南如何了?”谈笑间,慕容太后似作无意地提起临淄王。

萧绰闻之,面上虽然还带着笑意,心里打起了十二分的警惕,也很自然地应道:“江南富庶之地,繁花胜景,数不胜数,怕是已经让他迷了眼。吴侬软语,风花雪月,已经让他沉醉其中.”

听萧绰这么说,慕容太后疑惑道:“我犹记得,文济可是个沉稳朴实的孩子,他在江南的政绩,可是被先帝高度赞赏的!”

注意到慕容太后眼中疑色,萧绰苦笑道:“江南多温柔乡,他早已流连忘返,两年的时间,纳了五房姬妾不过,能做一个逍遥王侯,也是他的福气,岂能再奢望其他?”

听萧绰这么说,慕容太后也不由笑了:“江南美人多灵气,也是闻名在外,我一直苦恼官家后宫空虚,或许该挑选一些,填补后宫才是。”

萧绰立刻附和道:“天家延续血脉,皇室开枝散叶,乃是关乎江山社稷的事情,太后所虑,不无道理!”

对萧绰的态度,慕容太后还是比较满意的,叹了口气,又提起一事:“官家近来国政日益繁忙,但终究年轻,理政经验不足,难免为那些辅臣欺压。

我想,官家还是需要一些体己信任之人帮衬,当年文济也曾陪官家南巡,兄弟关系一向和睦,再没有比文济更适合辅佐的人了。文济也是饱受先帝熏陶教诲的宗王,岂能坐视其沉迷于江南风月,碌碌余生?

依我之见,还是该把文济召回朝中,协助官家处理国务,妹妹以为如何?”

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慕容太后目光紧紧地盯着萧绰,似乎想要把她脸上一丝一毫的变化都捕捉到。

而听闻此言,萧绰脸上从容,心头早就荡开了波澜,几乎不假思索,萧绰叹息道:“太后一番盛情,我替文济拜谢了。只是我前日才收到文济来信,说他身体有亏,正打算辞去本兼诸职,打算到苏州去安心休养.”

“如此不巧?”慕容太后诧异道:“是何原因?可曾寻良医?这可大意不得,要不要派御医去看看?”

面对太后的关心,萧绰面上露出一副难以启齿的表情,闪烁道:“具体病因,信上却也没说,不过,从来人口中探的消息,我基本可以猜出,不外乎酒色过度。若非太后问起,我这做娘亲的实在羞于启齿”

听萧绰这么说,慕容太后不由乐了,笑道:“男人好美色,人之常情,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身体还是需要注意的。”

然后话题,终于从临淄王刘文济身上转移了,太后与太妃之间,言笑晏晏的,显得十分融洽,太后也没有再提让刘文济回朝任职的事。

从坤明殿出,一直到登上出宫的车驾,萧太妃的脸上一直挂着谦和自然的笑容。

当然,车内独处之时,所有的笑意乃至所有的表情都不复存在,一双雌目分外凝沉,脑子里反复回想着今日与慕容太后的一番谈话,不住地反思自己的应对是否有什么问题。

今日,慕容太后那一番试探或许并不高明,但也足以让萧绰感到压力,毕竟,太后与皇帝若是真想针对他们母子做些什么,他们也是没有多少反抗能力的。说案上鱼肉,任人宰割,或许不至于,但总归相去不多。

回到临淄王府的萧绰,在第一时间进入书房,屏退众人,斟酌几许,方伏案提笔,缓慢地谨慎地写下封信,只不过,抬头是“娘亲在上”,笔迹也是临淄王刘文济的笔迹.

良久,方才落笔,将信纸装封,放入书架上一个专门收纳江南来信的锦盒中。

等料理好一切,重新落座,萧绰怅然地叹息一声,苍然的面容间露出一抹疲惫,挥之不去。

又过了一会儿,呼出一口浊气,萧绰向外吩咐道:“来人,去把萧惠唤来!”

“是!”门外侍奉的仆人应道。

未己,一名衣着肃重的青年快步走来,通报入内,见着萧绰便下拜行礼,态度十分恭敬:“参见太妃,不知太妃唤臣,有何吩咐?”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塞北的契丹,是不断有部族南下,其中不乏一些契丹大姓,“萧氏”是最多的一族,毕竟有站稳脚跟,甚至融入大汉上层的“萧思温”一脉。

尤其是在漠北契丹彻底臣服帝国,称臣纳贡,接受世祖赐封之后,这种趋势就更明显了,即便南下很可能受到大汉官民的排斥,但南国的花花世界,依旧让难耐漠北苦寒的一大批契丹人部族权贵向往。

而有萧家接应的“萧氏”一族,前前后后,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得有上千人。

不过,在萧氏祖、女、孙三代低调行事的作风之下,萧氏也并不敢张扬,甚至在萧思温担任理藩使的时候,在萧氏族人的安顿上都没有任何的徇私偏重。南来的萧氏族人,进入大汉体制内的很少,能做官的就更少了,但每一个有职在身者,都是干才。

其余萧氏族人,多在大汉经商、治学,或者依附有所成的族人。如此,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萧氏一族算是在大汉扎下根来,并且生存繁衍。

而毫无疑问的是,不管如何发展壮大,大汉帝国内契丹族的萧氏族人,都是以“萧思温一脉”为宗主,如今则依附在萧太妃、临淄王的羽翼之下,这同样是由血脉导致的,不可否认的事实。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萧氏一族已然基本融入大汉,同时,即便再低调收敛,也出现了不少人才。而在刘文济开府之后,也有意识地在培养、任用萧氏族内的精英,就和康王刘晔提拔重用瑶族出身的文武一般,是一样的道理。

此时,萧绰召见萧惠,就是萧氏一族近些年冒头的青年干才,年不过二十五,土生土长于大汉,习汉学,知兵事,允文允武,。往上数几辈,都是亲戚,那是一定的事情,并且,萧惠从萧绰搬离皇宫之后,便进入临淄王府当职。

面对沉稳有度的萧惠,萧绰心中暗赞的同时,面上保持着严肃,郑重地叮嘱道:“你去一趟江南,面见临淄王,给他带一句话,就说让他好好养病,轻易不得还京!”

萧惠闻令,不得其解,不过并没有任何疑虑,当即拜道:“是!”

“此言,不得与第四人知晓!”萧绰眼神凌厉地盯着萧惠。

面对太妃的目光,萧惠只感一股气势铺面而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稳住心神,也严肃应道:“臣明白!”

“还有!”顿了下,萧绰又交待道:“到了江南,就留在临淄王身边听用吧!”

对此,萧惠微讶,但迅速调整过来,抑制住内心暗喜,再拜道:“是!”

显然,在萧太妃身边当值并不差,然而,一个没有临淄王的临淄王府,对于一个志气正锐的青年来说,并不是一个最合适的地方,尤其在有去处的情况下。

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义子第246章 辽军又何去何从?第49章 花里胡哨不管用第390章 减丁政策,翻过那座山第269章 爱将第1章 自闭少年刘承祐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55章 雍王犒军第128章 治安问题第176章 宣战行为第285章 吃酒烤肉议荆湖第285章 吃酒烤肉议荆湖第107章 深思熟虑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404章 冬夜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贤绅,手段频出第459章 摆烂的李国舅第60章 “暴毙”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38章 赏第178章 会猎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330章 党侯并不傻第137章 整编事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57章 上京叛乱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366章 安东不一样!第128章 蜀中乱象第1679章 太子过问军事第103章 缺少一个系统的李从益第184章 刘承赟也来了第301章 藩臣离京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121章 道士第190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297章 新山阳第164章蜀臣第1779章 四王毕第288章 殿议总结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25章 开宝新政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475章 赵卢之间的龃龉第48章 不安宁的四、五月第38章 赏第15章 小人行径第407章 麻烦第62章 二代勋贵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17章 轻取江陵1第65章 制举进展第1775章 调整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1780章 侵入黑汗国第14章 腹黑之谋第22章 慈父的关怀第212章 王朴卸任第134章 乾祐元年终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2章 分食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24章 定难军事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344章 打个赌第7章 贵戚解权第17章 板子终究落下来第159章 河东风云(6)第267章 国难之际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108章 井陉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第155章 蓄奴之议第267章 亲赴云州第144章 堂审第339章 不登宰堂,终为人所制第121章 父子异见第268章 机遇第117章 新洛阳城,邙山隐者第160章 平定第232章 南口大战1第262章 大军临城,归师难遏第149章 邺都城下第206章 赵思绾落网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243章 向辽阳进军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116章 凉甘瓜沙第9章 啖耳将军亦回京第215章 郭、李之争第241章 “戏言”第86章 笼络人心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449章 皇帝对太子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76章 太子还京第68章 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