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

建隆六年秋八月,几乎不约而同地,北廷王刘文共、康居王刘文潜亲自率领使团,携带重礼,西来河中城,目的有三。

其一,庆祝中秋佳节,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年头中亚三国王室没有一起欢聚团圆了;

其二,自是为安西取得对ysl军的史前大胜,二王亲自前来道贺,也感谢安西为汉家的安全、尊严与荣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

其三,实则也是最为重要的,带着一些陪礼乃至请罪的意思。

对于“六次大战”,实际上不管是康居、还是北廷,都异常关注,并且两国都进行了足够的战争动员与准备,否则康国如何能以迅雷之势,拿下伽色尼东北部那片领土?甚至于,在战争后期,康国已经主动加入战场,向伽色尼国发动进攻。

至于北廷国,则默默组织起三万步骑,比起高州战场,人数虽不多,但却是全国最精锐的军队,统帅还是北廷最能打的将领睿侯刘继琨。

对二国来说,坐壁观望确实存在,从现实利益考虑,如果再让两国为安西的安全与国家利益去流血牺牲,那也是强人所难。为汉家,为文明,这些都太空洞宽泛了,随着时间推移、诸国离心,都不如权力、利益来得实在。

从二国的角度来说,安西最好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抵御住ysl的反扑,这也是它的义务与责任,谁教他人口最多、实力最强,也占据着最丰饶的土地与河流,更处在第一线。

腹黑如张寒者,他期待的则是安西与伽色尼两败俱伤,那样将会给北廷国后来追赶,乃至取而代之的机会。

当然了,安西的硬实力摆在那里,没那么脆弱,不会为ysl联军轻易击破,即便出问题了,遭遇败绩,自河中城以东还有大片腹地纵深,也足够北廷、康居二国军队入场,挽救危局......

只不过,那种情况下的联军,安西就得付出一些更“贵重”的代价了,连中央帝国都不无偿援助了,难道还要期待封国之间亲密无间?

唯一让人意想不到的,安西从始至终都没有向二国遣使说句求援的软话,就单独一家把事情给办了。那可是几十万ysl军啊,统帅又是马哈茂德这个盛名几十年的君主,竟然被刘文泽这个“后生”打得溃不成军,坠落深渊......

再多的想不到,在事务已成现实之后,就不能不考虑如何收场的问题了。不管是文化还是血脉因素,都导致北廷、康居二国,在面对安西的时候,会产生那么一丝尴尬心理。

中秋节前的河中城,其繁盛状态,就像正如日初升的王朝一般,一派生机,都邑之盛,冠绝中亚,有如一颗汉家文明孵化的明珠,璀璨夺目,这也是一座集汉家文明之大成的雄城。

而在刘文共、刘文潜二王到达之前,河中城已经聚集了各方代表与诸国使节,尤其是被安西刚征服不久的齐亚尔、波斯东北部、巴尔赫地区的那些贵族代表们,更是殷勤前来,为安西王贺。

过去的几十年,在广阔的中西亚地区,汉族繁衍生息,扎根发芽,除了与ysl文明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之外,属于汉文明强势的一面,也渐渐起到了同化作用,对于这片地域的国家、部族们来说,反对、抵抗不了,那就只有接受、归化了。

即便那些常年角力、厮杀激烈的一线地区,包括一些阿拉伯人在内,都从事实上习惯了汉人的存在以及汉文明的传播。习惯是一种细思极恐的事情,剥削者习惯掠夺,被奴役者习惯麻木,就连战争、杀戮与死亡,都是一种习惯。

汉文明的一些特色习惯,也事实上在中西亚地区传扬开了,比如语言、文字、礼仪、服饰、历法、制度等,还有五大节日......

辖治之外,还有一些让人意外的使者,比如钳制着的巴格达哈里发的白益王朝,埃米尔遣使东来河中,向安西表示祝贺,同时表以弥兵和议、互不攻伐、友好往来的意思。

曾经的两河霸主,早已是日暮西山,名不副实,内部也已是四分五裂,本身统治都是岌岌可危,在马哈茂德兵败之后,就更不敢东顾了。尤其在郭琚领兵,灭亡里海南岸的齐亚尔国后,双方之间就事实接壤了。

以汉人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旦安西再次发动西征,以两河地区政权散乱的状态,是根本无法抵御的。于是,白益王朝成为了ysl世界,第一个同汉人王朝媾和的国家。

感其诚意,刘文泽也“仁慈而大方”地同意其请,虽然根本原因还在于,大战之后的安西扩张乏力,需要休养生息,安定国内,并且新征服的土地、人口也需要精力去建立同化统治。

以汉文明精神为指导的中亚汉国,本质上还是喜欢种田发展,也早就过了以战养战的阶段,从刘旻统治中后期,就已经进入到勤修内功的正轨上了,而非追求一味的战争扩张。而两次大战严重的损失,也让国内那些狂热的扩张派冷静下来。

使者不辱使命,成功从河中带回了“和平”与“友好”,甚至结成了通商关系,回到巴格达后收到了王朝埃米尔的厚赏。

然而,这种屈服,也极大地激化了内部矛盾,尤其刺激了那些宗教狂热分子,也从事实上加剧了白益王朝的解体与灭亡。

同样让人惊讶的,还有来自遥远的基辅罗斯使者,一行人走了数千里路,穿山地,过草原,借道乌古斯叶护国领地而来。

却是基辅罗斯大公雅罗斯拉夫听闻崛起于中亚的汉文明国度后,生出了强烈兴趣,专门派使者前来联络,历经辛苦之后,方才抵达安西,恰逢汉伊大战,见证了安西取得的辉煌胜利。

当下这个时代,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由维京后裔结合东斯拉夫人形成的罗斯文明正处在一个繁荣的阶段,对这个数千里外的蛮夷国度,刘文泽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不过有朋自远方来,双方也没有什么礼仪冲突,还是予以使臣礼节招待,让其感受了汉家文化礼仪的独特魅力。

而使者,在亲眼经历见识了安西的文明、强盛与繁荣之后,大为惊叹,回国之后将所见所闻向雅罗斯拉夫大公进行了详尽的汇报,促使大公萌生与安西通商的想法。

也从建隆六年开始,汉文明与罗斯文明之间有了正式而官方来往与交流,把视野放大,一条西起基辅、东达高昌的丝绸之路,在基辅罗斯与中亚汉国的交流下建立起来。

当然,路途漫长而遥远,由于横亘在中间的游牧民族的袭扰与阻挠,这条商路并不安稳,甚至显得脆弱,但却是这个时期欧亚文明之间最亲近的交通交流路线了。

除白益王朝、基辅罗斯之外,最让刘文泽意外的,还得是来自塞尔柱部落的的使者。塞尔柱来人,本身就有些耐人寻味,要知道,在汉伊大战之际,他们才攻击了纪浑河流域最肥沃的下游三角洲地区,杀掠无数。

此番,其使者又携带重礼南下,这自然引发了刘文泽的好奇,带有愤怒与杀意的那种。刚刚取得对ysl联军大胜,对北方这些不臣游牧部族暂时还顾不上,但刘文泽已经筹谋着要派军北上清理一遍,以保证北方边境的安全,方捋虎须的塞尔柱人则是第一目标,其使者来得也算巧。

使者是奉塞尔柱部贝伊之命而来,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安西称臣请罪,六次大战的结果,不只两河流域的ysl核心世界震动,安西周边的游牧部族们同样大受震慑,尤其是塞尔柱人。

二则是表达塞尔柱部愿意成为安西王刘文泽忠实仆从的意愿,他们愿意为安西驻守边境,以阻止北方游牧部族的侵袭,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塞尔柱部希望安西能把咸海东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的土地、草场封赏给他们游牧生存。同时表示,愿意追随安西,征讨不臣的乌古斯叶护国......

塞尔柱人如此提议,倒也不算异想天开,毕竟,这是有先例的。大概半个世纪以前,作为乌古斯叶护国四大部族的塞尔柱部因为土地之争与叶护决裂,被迫东迁到锡尔河中下游地区,作为萨满王朝的雇佣军替其镇守北方。

在安西三国灭萨曼王朝前的二三十年,塞尔柱人除了作为逊尼派msl领袖率领当地ysl化的部族征讨其他异教徒之外,就是和乌古斯叶护国竞争,同时密切关注河中地区的局势。

作为信教者,从本心而言,塞尔柱人对安西三国这些外来的汉人是极度厌恶的,但迫于其势大,过去并不敢太过炸刺,只是在锡尔河流域默默繁衍发展,甚至很少南下劫掠。

此番,也就是联军声势闹得够大,统帅还是马哈茂德这个声名远播的ysl脊梁,安西三国又换了新王,塞尔柱部方才尝试一击,当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塞尔柱人壮大的实力才是根本。然后马哈茂德惨败的消息北传了,塞尔柱人立刻就尴尬了......

塞尔柱人自认诚意还是足够的,想继续猥琐发育,然而,安西这个汉人王朝可不是当初的萨曼王朝,对于北方这些游牧民族,刘文泽本能地感到排斥与忌惮,何况他们还信教,这就是根本大敌了。

至于其请求,甚至让刘文泽认为他们得了失心疯,当初先王刘旻忙着安治国内,一时没顾得上北边,但刘文泽可有心向北挺进。

毕竟,不管是乌古斯叶护国还是塞尔柱抑或是其他北方部族,他们距离河中地区都太近了,卧榻之侧,岂容鼾睡?同时,河流所及之处,都是能让汉文明生根发芽的地方。

当然了,刘文泽的涵养还是不错的,哪怕心中鄙夷,面上仍旧带着征服者与胜利者的宽容,语气平和地给塞尔柱人提出了两个要求。

第一,让塞尔柱人毁信灭教,去ysl化;第二,要塞尔柱部接受汉化改造,对部属推行进行营所制,接受安西宣慰、御史、税吏的入驻监察。

而这两条,几乎都抓在塞尔柱人的命门上。前者,乃是信仰问题,这也是汉文明与ysl之间根本性的冲突,于塞尔柱部来说,他们ysl化已久,同时也是他们在过去发展壮大成为北方ysl化部族领袖的主要原因,灭教改信可涉及根本问题。

至于后者,则是自主权的问题,当初塞尔柱部为什么与叶护纷争,后期又参与到叶护国的“抗税”斗争中去,如果今日能够接受安西这样的条件,当初就不会有叛逃叶护的行为。

可想而知,当刘文泽提出这两个条件时,塞尔柱使者脸色有多难看,又有多尴尬,甚至有种敢怒而不敢言的意味。安西王态度如此,塞尔柱人的这次“示好”注定无果,在后续的中秋典礼上,塞尔柱使者始终沉默,被人浇了一头酒也没发作......

而这场不成功的外交活动,也掀开了塞尔柱人对抗安西国序幕,使者将刘文泽的答复如数禀报后,塞尔柱部贝伊大怒,认为这是安西对他们诚意的蔑视与践踏,果断“反汉”,不久后就起兵南下劫掠,侵扰安西北部的城镇。

当然,此时的塞尔柱人,虽有一定实力与威望,但连衰落的乌古斯叶护都应付不及,又如何是安西军的对手。信仰与意志对战斗力有加成,但大部分时候,绝对的实力差距也不是能简单抹除的。

面对塞尔柱人的侵袭,刘文泽大怒,即遣郭琚为征北大将军,率领四万骑兵北击塞尔柱人。郭琚还是很能打的,安西军又全部是骑军,因此塞尔柱人擅长的游击战法威力大大减少,而论装备、训练与指挥,更不是一个量级。

于是,就在建隆六年冬,损失惨重、不堪为敌的塞尔柱人,被迫离开生存半个多世纪的锡尔河流域,向北迁徙。而安西国,则趁机将实际掌控领土向扩张了数百里,将锡尔河流域以及咸海囊括治下。

这也导致安西与乌古斯叶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毕竟接壤面大大增加,当时的乌古斯叶护国,其主要活动区域在咸海以北、里海东北部的草原上。

塞尔柱人北走,并不是他们与安西恩怨的结束,相反,这是一个开始。塞尔柱人一路北迁,一直跑到高加索地区方才止步,在伏尔加河流域休养生息。

一个部族在向上发展的时期总是具备坚强的意志与充分的韧性,塞尔柱人证明了这一点,在陌生且形势复杂的高加索地区待了数年,在融合了一部分可萨人余部与东斯拉夫人后,又踏上了南迁之路,再度一头扎入中西亚的文明大战场,给安西王朝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后事不提,但建隆六年河中城大成殿上的中秋大典,算是安西王刘文泽最高光的时刻,他在中亚享受了一种“万邦来朝”的盛况。

有呼罗珊的波斯贵族向刘文泽提议,刘文泽该效当地传统,加冕“众王之王”的尊号,这一提议,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尤其是当地贵族们,从心底,他们希望能用这种办法,慢慢地将刘文泽“皈依”过来。

然而,对所谓“众王之王”的称号,刘文泽显得很蔑视。不过,从这场中秋庆典之后,“天王”的称号正式开始在安西体制内流传,并向世界的中西方远扬。

在北廷王刘文共的眼中,这场中秋庆典,实则就是刘文泽的一场“加冕仪式”,他看到了中亚各族的臣服,看到了安西的强盛,看到了刘文泽的得意与骄傲,而这一切都让他五味杂陈。

在中亚三国的刘姓王室中,刘文共是其长,出身最好,资历最深,然而,他所统治的北廷国,却由于先天条件的缘故成为了吊车尾,这种现实的落差,让他很受伤,尤其在面对如今的安西王刘文泽的时候。

作为赵王刘昉的长子,作为与刘旻、刘晔二皇叔一同征战中西亚的北廷开国之王,刘文共心里怎能没有骄傲?

因此,即便刘文泽接受了刘文共的歉意与谢礼,刘文共的心情也一点都轻松不起来。

返回北廷的时候,一路经过安西统治下七河流域的城池与土地,一向豪迈的刘文共难得地挂相了,他的心里几乎在怒吼:世祖不公!

而见刘文共心情抑郁,与他如鱼得水的张寒主动劝慰了。张寒认为,安西已极盛,如刘文共能保持清醒,谨守基业,消除国内矛盾与积弊,那么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否则,盛极而衰,必不可免。北廷国的希望,在未来。

对此,刘文共却头一次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

相比于心情沉重的刘文共,康王刘文潜就要轻松得多了,毕竟,已经占了实惠,折点面子算什么,得到和州的补足后,这些年一直处于半起飞的状态。

不过,等回到北廷国后,刘文共就收拾心情,继续投入他的“筑基”大业,除了一贯与大汉的紧密联系与人口政策外,他也下定决心,继续向北扩张。

土地倒是其次,深入北境,征服那些游牧部落,获取他们的人口与牲畜才是主要目的。此前,刘文共还想着保留一丝汉人的“纯粹”,但这种理想在国家发展壮大的现实需求下,不得不靠后。

刘文共将国内全部的骑兵部队集结起来,交给睿侯刘继琨,由其率领北征。从建隆六年开始,刘文共用了六年时间,拓地两千里,征服了北部众多游牧部族,将之纳入北廷国统治之下,极大地充实了北廷国力。北廷的据点也在鄂毕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延展开来......

又三年,北廷的开国之主刘文共薨,享年六十。他是北廷国的建立者,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在荒凉偏僻之地,为后人打下了一片坚实的基业。

即便在刘文共死之时,北廷国力依旧大大落后于安西国,但他半生的努力,才是之后北廷国彻底崛起的基础......

第80章 春夜第118章 考虑结束战争第1714章 百姓苦第342章 势如破竹第27章 西京风波第33章 真正目的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129章 汉师伐蜀第276章 君心难测第70章 同州之战第75章 按*不动第434章 还得是王禹偁第72章 驻足石壕镇第2章 分食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97章 刚愎依旧第46章 契丹异动,后顾之忧第310章 形形色色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汉伊六次大战第104章 驾临历城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第30章 收获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37章 朝堂上的纷争第37章 回鹘使者第1767章 心头发慌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汉伊六次大战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阴霾第438章 抗洪救灾年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47章 战略所向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163章 开封修不修第392章 抢救一下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28章 史弘肇赴边第368章 吴越结局注定第143章 李崇矩复出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第406章 影响扩大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68章 离京前的安排第245章 辽帝的决心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130章 陈桥第437章 改变的契机第128章 二使携礼来半岛史话·奇葩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420章 刘皇帝:皇子欠管教第113章 军改伊始第12章 河东之患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264章 更有杨业在后头第25章 开宝新政第247章 留给辽阳的时间不多了第165章 回鹘使者第454章 安东新王第2050章 最后的旅途21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65章 选择第64章 杨业却敌第347章 割韭菜第385 礼宾馆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第42章 一心求财王巡检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43章 接见第90章 关右节度第293章 北伐的尾声2第5章 刘皇帝的考验又来了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诞生第36章 尽伏东北第21章 黄袍加身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454章 安东新王半岛史话·安平公主第412章 二王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290章 定要让汉旗扬于上京第103章 缺少一个系统的李从益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上)第201章 擎天保驾之臣第394章 还欠着外债第181章 东河村之战第54章 临阵指挥,尽委诸君第61章 晋阳来人第195章 杨邠案(3)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308章 班师还朝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28章 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