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史话终 极限

第三代林邑王刘继戎,于建隆十二年正式继位,到正统二年,十四年的时间里,他基本以每年两次的频率发动战争。

当然,战争的规模并不算大,大的仗都被前辈们打完了,并且,半数的精力,都用在内部骚乱、叛部的平定上。

林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国,并且在作为外来者的汉民族占据主要统治地位,享用大部分国家资源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没有反抗的,治安战在林邑同样打了几十年。

尤其那些被林邑征服并吞的真腊土地,那些部族、王公,那些利益受损的高棉人,面对汉人强势的统治与压榨,也不可能不反对。

在两代先王数十年经营的基础上,在几十万汉家子弟辛勤耕耘的努力下,刘继戎采取“内抚-外战”相结合的策略,彻底实现对原真腊国南部地区的征服,尤其是洞里萨湖广袤平原地区,这也是吴哥王朝立国之基,失去了这里,真腊国也就只剩下个虚名了。

当年刘文演征真腊,取得对敌人最后一次决定性胜利后,于洞里萨湖西南至临海地区,建立了敦、林二州。

等到正统二年,经过刘继戎承袭父志,十四年不间断征伐兼并后,林邑国已全据洞里萨湖区域,以及东部的湄公河流域地区,基本将现代越南南部、柬埔寨囊括进版图。

并于洞里萨湖以东地区设置吉州、暹州、湛州,于上游湄公河流域,设置克州、纳州、博州。

至此,刘继戎所统治的林邑国,在建国半个多世纪后,已然拥有18州之地,并且侵吞了本该走向一段辉煌历史的吴哥王朝国运。

在帝国大军将之击倒后,林邑国又快步上去,狠狠地揣上几脚,再踩在脚下,直至杀死,并从其尸体上汲取国家发展的养分。林邑国也由此,成为半岛第二大国,也是南洋地区具备广泛影响力的帝国封国。

而刘继戎于正统二年发动的北征,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虽然名义上是追剿已然北迁到“彭世洛”的真腊朝廷,但实际上是对原真腊那些四分五裂、割据一方的部族王公进行征讨。

这注定不是一件简单、轻松且迅速的事情,复杂与困难的地方,不在于军事,而在于陌生的地理、艰苦的环境以及落后的交通,这极大地消耗了林邑的国力。

因此,在经过对几个北部高原王公的艰苦征服后,也吃足了苦头的刘继戎,终于按捺住了他那颗急切的征伐之心,改直接吞并,为羁縻统治。

而此举,果然减少了北征的阻力,在保证原王公、酋长们权力与阶层利益的前提下,那些高棉人,自然也不愿意同强大且凶狠的汉人王国作对。

于是,效仿帝国本土的土司制度,刘继戎也于林邑北部地区,赐封了大量土司,表现“孝顺”的,还能给予爵位。

羁縻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但也不否认其积极、正面意义,在实现开疆拓土的同时,也保证了林邑国北部疆域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安定。

在北部安定的情况下,刘继戎也得以腾出手来,继续深耕国内,开拓垦殖,招抚归治,建制汉化。

湄公河下游的“河洲地区”,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被林邑视为崛起之基,费尽心思,与真腊争夺。而孕育出了所谓“高棉帝国”的洞湖地区,那片大平原,更是肥沃,且有丰厚的基础。

当这两片肥沃的土地,落入林邑国之手,在汉人的统治经营下,也显然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文明开化程度大幅提升。

后续的历史发展证明,借着这两块平原河洲堪称得天独厚的优良水土条件,经过几十年经营,林邑国的国力迅速攀升,一度逼近乃至超过安南。

林邑王刘继戎,则在晚年的时候,以金州偏狭,不利于统驭诸方,将都城从金兰城,迁至茂州,并于旧城基础上,建立起一座横跨延水(刘继戎对国内进行了一番全面的汉化更名运动,洞里萨湖被定名为延湖,延通演)新都——南京。

还需提一句的是,刘继戎于正统二年的北征,固然没有取得拓地千里、征服万邦的成就,但却也是林邑军队第一次越过延湖大平原三面环绕的高原深山,登上北部高原,踏足现代泰国的湄南河平原。

而后者,也使林邑国再度碰到一个为难的问题,从陆地上,与西面的临海国接壤了,早在三十年前,临海国还是刘文海统治时,便在曼谷湾沿海地区,建立了据点,几十年的发展下来,已经形成了一座新的城市——滨州,并且趁着真腊崩溃的机会,向内陆深入两百余里。

在这里,又不得不提一提由临海王刘文海建立的临海国了,与林邑国相比,这就真是一个极端的政权了。

因为来自于帝国支持力度的不足(临海国可以说是刘文海,靠着晋王刘曦遗泽,一刀一剑,拼杀出来的),在只能依靠自身的情况下,刘文海生生将临海国打造成一个极具攻击性的军国国家,而临海国,也是以军国体制而维系发展乃至生存。

汉文明的底蕴,加上高度的军事组织,以及利益掠夺,三者相结合,在刘文海手中,爆发出了极度强悍的战斗力,也直接把本来走在兴旺发展道路上的蒲甘国,打回了原形,一度只能依托北部复杂的地理地势守国,可怜巴巴地维系政权。

当然,由刘文海一手建立的这个军事王国,也不可能是健康的,乐于战争,而短于生产发展,一旦战争的收益不能弥补成本损耗,那就会出大问题。

这一点,刘文海在晚年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并有着手改变。也获得了一定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下缅甸地区,建立了不少农业生产区。

只可惜,刘文海死得太早,建隆六年就病逝于平叛途中,当时他才54岁,也打断了临海国那艰难的转型过程。

刘文海死后,其次子刘继绪袭王位,而刘继绪显然没有其父的威望与能力,更无法处置临海体制转向的大事,因此,那些年里,临海国一直很挣扎,尤其在战争与发展大事上,始终找不到一个平衡。

甚至,连对躲在北部山区中苟延残喘的蒲甘国的压制,都放松了。若非滇黔之乱后,“滇族”入缅,与蒲甘合流,后来又内讧,导致蒲甘大乱,临海国也未必能平定北方,实现对缅甸地区的全面吞并。

然而,这样的临海国,问题显然不小,矛盾很严重,在面对此起彼伏的内部骚乱之时,以军武立国的临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问题:下一步向哪里扩张?

而东面的滨海地区,显然是个不错的方向,并且已经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当极具扩张性的临海国,与同样强势的刘继戎统治下的林邑国,同时向“泰国”大平原地区伸出爪子的时候,摩擦出些火花,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事实上,到正统二年的时候,整个中南半岛,经过三国的前后半个多世纪的开拓之后,剩下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丰沃之土、有利之地,已经被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蛮荒僻野,吸引力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三国的“拥挤感”,只会越来越明显,而如何处置这样的局面,对三国而言是一个难关,对中央帝国而言,同样是一道难解的题,甚至是无解的题......

第140章 封王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229章 血战锦州第339章 走向“词帝”之路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239章 耀州之战第443章 板子来得毫无征兆第27章 大汉二十三道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25章 文盲将军第369章 找上门来第305章 太子在辽东的最后时间第1770章 总要杀些人第1760章 无聊的雍王第5章 堂议第328章 决议横涉流沙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丽王第7章 小张探花第1750章 《桃兰赋》第396章 天花板第256章 进击的蜀军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第85章 少壮派第57章 父子双相位,一门两国公第148章 教诲第69章 祸事了第102章 绝境第1745章 东京大爆炸第490章 御宴继续,王钦若第71章 平息的吴越大叛乱第241章 “戏言”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17章 武德司第1729章 太子之问第382章 契丹尽失东北第171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2第109章 大相国寺第51章 以镒称铢第343章 逐渐窒息的局面第328章 决议横涉流沙第44章 个中弊端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61章 淑妃病危第90章 老将可用第297章 怪圈第15章 马楚内乱第225章 恩爱与恩典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20章 屯务废改第57章 既得潞,复据泽第198章 转折点第1769章 影响力第119章 赌博式北伐第336章 橐相第440章 惶恐难已第28章 史弘肇赴边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65章 选择第93章 栾城之战(完)第509章 最后的旅途8第316章 不装了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国版图,排队辞世第114章 大朝会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195章 王、韩遭贬第149章 降表第101章 刘知远在洛阳世宗篇49 皇帝迟暮,太子早薨第339章 走向“词帝”之路第60章 “暴毙”第32章 潞州震动第22章 “郑州站”第334章 交待第2章 王、郑二公第469章 四大改造、营所改革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430章 刘皇帝弄孙第210章 一锤定音的人第23章 皇帝的底气第134章 班师还朝第451章 双双去世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第120章 征服者刘承祐第80章 一意孤行第131章 和议达成第27章 西京风波第277章 军政安排第454章 安东新王第164章 重返晋阳第1767章 心头发慌第289章 赵普使蜀3第492章 事发第20章 被忽视的问题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438章 抗洪救灾年第406章 调任第337章 京口水战、攻心之策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96章 战损与战果第307章 老马将军值得重任